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

?????江南重要!连清廷都知道“江南为财赋之区。江南安,天下皆安;江南危,天下皆危”。

江南文人士子也多,更是所谓的东林党和清流的大本营。这些已经固化了的富豪和官僚家族,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只要制定的政策稍微触动了他们的利益,都换来他们象疯狗一样谩骂。正是铺天盖地的谩骂,以及只顾私利的抵制,明朝亡了,人民也迷失了方向。

最简单的办法是用屠刀让他们闭嘴,但却是朱永兴最后的选择。他意动于招揽名士硕儒,便是想用另外的方法来解决。修史,昭黑白善恶,将被圣明化的东林党和清流打下神坛,千夫所指,群相唾弃,也与清修《明史》所抗衡。

没错,话语权、舆论权要操在自己手中,而名士硕儒的影响力则至关重要。而这名士硕儒也不是随便请来的,还要经过甄选,顽固不化、读死书的千万不能要,家族背景深厚,在江南势力较大的也不在考虑之内。

叶虎在提出建议时之所以有些犹豫,是因为他多少了解一点朱永兴的心理。对于不能经世济用的文士,朱永兴有一种异样的厌恶。

就象那些鼓动唇舌,极力将钱谦益描写成为人猥琐的白鼻子小丑而后快,可实际上相形之下,他们的生平行为也不见得如何的光彩的文人。在钱谦益九死一生,拼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弥补以往的过失时,这些“高人义士”也如鲁迅所说的那样,终于优游林下以尽天年,再过几年,他们的子孙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出仕于新朝了。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这番落魄的自嘲倒与朱永兴对很多所谓文人的印象不谋而合,夸夸其谈,而无一策;下笔千言。却无可行之实。手无缚鸡之力,空有嘴炮误国,这样的文人不要也罢。

而招揽名士硕儒重立新儒家,弘扬新儒法,则是放眼未来,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千秋大事。

其实也不能全称之为新,很多儒家理论本来是朴素的真理,可在历朝历代,经过统治者和御用文人的不断“净身”和篡改曲解。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比如孟子,发挥孔子仁义思想的“亚圣”,便因为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等言,便被放牛娃出身的朱重八差点剥夺配享孔庙的资格,最后删去《孟子》全书八十五处。編成《孟子节文》了事。

从更层次来讲,历朝历代统治者或多或少都钳制言论。根本原因还是代表世俗权力的“治统”与代表意识形态的“道统”两者之间的争夺和矛盾。朱元璋“删孟”,是要将“治统”和“道统”合二为一,建立一个新道统。这个“新道统”的要害便在于,哪怕恶法,也是法,即使暴君。也是君,“法”和“君”的绝对权威不容丝毫置疑,更不允许反抗。

和儒者争夺道统的话语权,朱元璋们肯定是会成功的,因为他背靠国家机器、手握生杀大权。到了清朝的康熙。就更牛了,他径直宣告:“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从此只有皇帝才是最大的理论家、思想家,只有圣旨才是判断一切是非曲直的标准,传统儒家在君权之上的道统至此被彻底颠覆。

没有约束的权力势必滥用,与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是一个道理。朱永兴想得很深,绝不是简单的复古和删改。有纠正,有继承,有发展,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能依时代而进步,被历史的快车所抛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钱谦益,虽有污点,但学问是好的,是当时文坛领袖,又有幡然醒悟之举,可用;吕留良,虽应试清廷得诸生,但一直与坚持抗清的张煌言等保持联系,且对应考经历表示了深深的反悔与自责,可用;黄宗羲,变卖家产,多次抗清,后隐居著书,可用;顾炎武,嗯,可用……

朱永兴先粗略地将中意的名士大儒挑选出来,又命人尽量找来这些人所著的书籍,由段琬儿翻译念诵,以期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了能加快时间,他还请来了张煌言,直接向他请教咨询,获益匪浅。

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令朱永兴感到惊讶的是,黄宗羲对经济也很有研究。其总结的“积累莫返之害”,被称为“黄宗羲定律”。说的是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这个定律进行深入研究,引申到工业社会企业税费负担中去,也是可行的。

这一下子,相比于顾炎武和黄宗羲,钱谦益、吕留良等人在朱永兴心目中的地位瞬间低落,虽然还有可用之列,但重视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二人才是自己所需要的思想理论的柱石。朱永兴赞叹感慨,立时便给情报局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延请二人南下,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二人安全。

至于钱谦益、吕留良等人,愿来则来,不愿来便在家中著书。朱永兴既然动了心思,便礼贤下士一回,亲笔写了书信,盖上印章,以示重视。

……(未完待续……)

第88章 毒蘑第98章 我认得你第10章 慷慨陈词第112章 分派,缅使第11章 祖上荣光第216章 水师大展开第67章 梆子腔第101章 铁脚板和轰天炮第70章 开路迂回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129章 纵横家,中南海第66章 移跸蒙自,积极防御第58章 少年梦,新钱,质变第137章 李晋王第210章 战局,焦点第149章 再战新会(二)第252章 三桂低头第160章 大结局第26章 提点第28章 离心之象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48章 黯然收兵第211章 瓶颈的突破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8章 舜水西渡,预留宰辅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弃城第57章 接驾第141章 宗室留守与假黄铖第180章 府内烦心事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103章 产马之地——河套第60章 归藩之议第252章 三桂低头第119章 训诫,南征第205章 兵种重配置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150章 军、政攻势第69章 软实力第27章 攻势与牵制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1章 北愁南喜第154章 赴广东第74章 贪心不足第15章 被误导了第101章 强盗的转变第9章 世子殿下?第136章 梦珠的憧憬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战大胜第179章 荣誉之争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13章 穷追第62章 乱汝心智,海上感慨第244章 召见,山东于七第36章 史载之降将第62章 幸存者的打击第81章 书院第60章 会赵王第54章 不能遗忘的牺牲第91章 军队建设第112章 分派,缅使第10章 大胜第141章 千金之喜,开拓之初第64章 变革的威力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94章 相疑第52章 纤夫,规矩第15章 被误导了第11章 祖上荣光第17章 元江宣慰第18章 天马行空的设想第47章 大战(一)第22章 血溅跳花节第30章 宗室入滇第57章 豁贱为良,成亲纳妃第94章 相疑第64章 苍水之忧,佛朗机炮第109章 得失,海战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91章 外交,内政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11章 结果第113章 设想繁杂,姐弟情深第51章 战后布局第271章 阻击第196章 鉴第67章 排除万难第75章 恬然自乐第129章 雇佣海军,新皇新象第26章 初涉杀场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第191章 新气象第114章 沿海迁界第112章 女考生第38章 巧取龙尾关第197章 先挫锐气第230章 暗战第195章 无题第269章 光复神京,天下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