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三人军事团

制衡,是一种手段,一种有效且悠久的手段。这种手段不仅上位者善用,作为臣下的也能揣摸猜测得到。

朱永兴于西南一隅起家,靠的是大西军余部,原大西军的将领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这种情形其实是有历史根源的,秦、晋、蜀三王,再到巩昌王等,因为永历托庇于大西军,使得大西军的将领普遍爵高职显。而另一支曾经轰轰烈烈的农民军——大顺军,因为实力及其他原因,则位不过公侯。

在崛起的战斗中,以原大西军为主体的明军战绩赫赫,白文选、马宝封王,国公一大堆,连、李嗣兴、马自德、魏君重这样的年轻一代也独领一军,前途光明。这当然是凭借战功和忠诚得到的,朱永兴赏罚分明,并不想有所打压。

而以原大顺军为主体的夔东十三家,在抗清意识上是坚决的,尽管实力不足,但朱永兴还是以真诚和恩典加以联合,并给予了慷慨的帮助。在爵位上,提拔一位亲王,既不让其有被歧视、矮人一头的心理,又可以使其有统一的领导,更有利于作战。

这之后还有投诚的吴军,同样有吴三桂这个亲王为代表,算是对明军中三大派系的一个平衡处置。

虽然朱永兴不愿意有什么派系,也一直试图用明军这个统一概念来淡化军队的根源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的办法来稀释或融合各部队的组成。但他也知道,一些厚此薄彼的平衡是必要的,比如给刘体纯以亲王爵位,便能使大顺军出身的军将没有被歧视的感觉。而原吴军出身的,同样也应该因为吴三桂位居高位而如此。

显然,对于明智的臣子来说。让君主不猜忌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晋王李定国,便在关键时刻表明立场,只以保全永历为底线;如吴三桂,虽然在参谋总部供职,女婿又独领一军,也小心翼翼地少联系。特别是涉及到荡朔军的军事安排时,更是谨慎异常,唯恐皇帝以为他心中有私。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数支出身不同的军队都想方设法在淡化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大西军出身的如此,以免再被人称之为“贼”;大顺军更如此,甲申之乱始终是他们所最避讳的事情;吴军也一样,毕竟曾为满清征战,攻取了不少地方,杀害了不少原来明朝的官员和子民。

在这样的心理下。服从便是唯一的选择。这使得朱永兴能够通过不断向各部派遣讲武堂毕业的军官,或者打乱调拔出身不同的军官,来达到牢牢控制军队,并且使各支军队逐渐淡化或遗忘原来的历史。

晋王李定国和郑王刘体纯不仅是明军的两位高级将领,还是位属于两大农民军的代表性人物。但两人都尽量撇开历史,以目前的身份进行会面的商谈,所涉也尽量是军务。

“以我军的兵力,应该可以做尽歼敌人的布置。”刘体纯是一军之长。亦位列一字王,在理论上他与晋王李定国是平等的。所以他可以较为客气但却不必卑下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此次联合作战,如果不指定主帅,而指望着融洽协商来得出统一的决定,那就是朱永兴的无知了。但两方的爵位使他又不好定高定低,便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由他直接派出了类似钦使的总参谋部的鲁国公祁三升。以三人军事团的性质来统一指挥权。

晋王李定国显然也同意刘体纯的建议,三面据险、俯扼清军的态势固然有利,但却使清军有后撤之路,攻克保宁自然最为把握,但战果却不敢奢望。

“依本王看来。只须分兵两个师,便足以北塞葭萌关,东塞梁山关,彻底切断清军逃入陕西的退路。”李定国表示了对刘体纯的赞同,“保宁清军不过两万,我军攻城的兵力亦两倍于敌,择其薄弱主攻,必克之。”

“大包围,但攻城时不分兵?”祁三升明白了李定国的意思,也就是不以歼敌于保宁为目的,而是把战场扩大,使清军逃出保宁也无路可退,“这倒是稳妥之道。其实呢,我也希望一举歼灭清军,勿使清军窜入陕西。但圣上向来持重,以求稳为主。当然,圣上亦嘱咐过,有战机则要抓住,二位王爷都是久经战阵的名将,前线情形瞬息万变,不必拘于计划。”

“圣上英明。”刘体纯向东拱了拱手,然后询问道:“那国公的意思?”

“既然两位王爷都这样判断,我自然不反对。”祁三升笑着说道:“若是二位王爷意见一致,我便只带耳朵,不带嘴巴;若是二位王爷难以决断,那我便自不量力,说上几句浅陋之见。”

“呵呵,国公过于自谦了。”晋王李定国并不因为祁三升曾是自己的旧部,而有丝毫的怠慢和托大,毕竟祁三升是从总参谋部下来的,或许还是朱永兴亲自叮嘱交代过的,或许身上带着密旨之类的东西。

“不是自谦,是圣上这样说的。”祁三升轻轻摇了摇头,郑重地说道:“圣上虽屡经战阵,且睿智英武,却时常说起遥制指挥的种种弊端。所以,大计划往往较为粗疏,便是留给前线将领灵活应变的空间。”

“圣上真乃千古明君。”晋王李定国恭维了一句,委婉地说道:“原定的北伐总攻应在明年春天,不知现在是否有所改变?”

“确实有所改变。”祁三升拍了拍桌上的地图,指点着说道:“物资囤积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若说是总攻,其实现在就已经开始了。江淮、山东形成夹击之势,沿运河北上;西南先取保宁,再兵逼汉中,介时再视清军调动,伐朔军可投入陕西或河南战场;以胶东为基,向辽东进兵,先夺岛再上陆,主攻方向可能是在旅顺……”

随着祁三升的讲解,整个大反攻的态势在晋王李定国和郑王刘体纯的眼前清晰起来,让他们知道西南战场对于全局的关系,以及如何能更好地策应作战。(未完待续。。)

第95章 难以逾越第129章 纵横家,中南海第257章 会见十三勋,明末失政第27章 攻势与牵制第15章 定情第48章 黯然收兵第65章 布署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24章 烽起石屏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第85章 无题第189章 东征前线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195章 无题第29章 宗室仪仗第124章 随想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131章 良贱之分第114章 赤膊狂杀第62章 论势振人心第5章 破城第72章 攻守结合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7章 藩属国的新思考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27章 诈取缅关第137章 李晋王第185章 情动第14章 篡改圣旨?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109章 百无禁忌第81章 袭扰第132章 名人阴影第97章 唯一生路第46章 合击之前第48章 急转直下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71章 流寇战术第210章 战局,焦点第95章 难以逾越第5章 琉球第195章 无题第25章 三鬼之谋第109章 百无禁忌第101章 强盗的转变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63章 求助他国第150章 变革大潮第12章 不平等条约第56章 士农工兵商,短视暴敛第106章 女人能顶半边天第159章 中华辉煌第95章 请兵助战第66章 非战之困难第205章 兵种重配置第33章 易装的美丽第124章 随想第180章 府内烦心事第149章 讨伐安南第8章 依城挫敌第82章 调整布署第63章 求助他国第73章 小朝会第83章 水西之变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203章 总攻(三)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143章 讲武会一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205章 兵种重配置第88章 毒蘑第125章 吏治,公学第99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07章 厌炮厌胜?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90章 援助水西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38章 突破方向第25章 静夜思,眼中泪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101章 夜谈第14章 感情是睡出来的第72章 攻守结合第121章 西北大战略第104章 广西,水西第234章 香溪口阻击第13章 宗室留守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98章 个个击破的机会第55章 地、盐武器,民爵授封第85章 急行第128章 拉英第59章 援军?援军?第144章 空前激励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满城第111章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