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大反攻

春破耕种,秋破收获,在军事上向来是作为一种消耗手段而使用。但明军于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秋发动的却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反攻,从川北、两淮到山东,再到辽东,烽火重燃且更加炽烈。

征朔军由镇江出动,沿高皇帝的北伐故道沿运河西岸推进;荡朔军由南通向西攻击,于运河东岸旋而向北,形成了两军隔运河呼应,继续北进的态势。

灭朔军兵出芜湖,殄朔军由九江而出,两路大军的进攻矛头直指重镇合肥;伐朔军主力由襄阳出动,作出兵进河南的姿态。”“

山东战场在得到了破朔军的增援后,开始展开大行动。剿朔军由潍县(现潍坊)兵逼淄川(现淄博),威胁省会济南;破朔军主力则由即墨出发,向沂州(临沂)进兵。

辽东战场的开辟则以明军水师重占皮岛为开端。其实说是占领,却并没有经过战斗,因为岛上无人,可以说是轻松登陆。

皮岛,在鸭绿江口东之西朝鲜湾,也称东江。皮岛东西十五里,南北十里,并不算大。但是,皮岛位于、登莱、辽东、朝鲜之间,北岸海面八十里即抵辽东界,位置冲要。

就在登上皮岛的第三天,补充了破朔军三千人的山东独立师以六千之众乘坐舰船沿鸭绿江北上,于长山镇登上辽东土地,横扫防卫空虚的满清“龙兴之地”。于五日内接连占领前阳、安民、同兴等镇,并攻破镇江(今辽宁省丹东市),前后共消灭清军数百人。

一场决战从东到西,从陆地到沿海,全面展开的幅度令满清震惊。

其实满清早已预料到有这样一天,与明军在南方争夺征战之时。清廷多少也了解到明军的一些作战特点。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明军对作战物资的依赖,这使得明军不能连续地进行战略性的行动。也就是说,明军每一次大的军事行动后,总要休息一段时间,不是人员的疲累,而是物资的生产跟不上消耗的速度。

而明军也意识到了装备的换装所带来的后勤压力。所以尽可能地生产、囤积、购买,并且尽量不动用全部的军事力量。或是有牵制有主攻,或是在局部地区展开猛烈攻势,总之是将自己的弱点尽量弥补。

光复大江以南后,清廷预计明军要休养很长时间,或者是只能在某一个方向上选择攻势,而不是现在的全面爆发。

当然,按照预期的囤积计划,明军至少要再有三四个月才能全面进攻。这也是在原来的计划中决定明年春天行动的理论依据之一。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琉球重新归属藩国,江南的人力物力优势,筹款纳饷的超额完成,英、法进口的军备物资,各兵工厂及澳门炮厂的扩大生产,使囤积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预期,也使明军具备了全面发动的条件。

而满清虽然预料到明军的大反攻。但却不敢主动收缩防线,不敢示弱怯战。因为这不仅仅是民心士气的问题。还有更深一层的政治上的考虑。

自从满清大封汉人王爷,推行“以汉制汉”的策略后,其极力掩盖的便是八旗的色厉内荏。什么“满万不可敌”,什么“不惧汉军,独畏八旗”,翻开史书便可以看到。在入关后,真正的八旗军队所取得的辉煌胜利有几个呢?几乎是没有,反倒是亲王尼堪被李定国击毙于衡阳,所率八旗溃败。

就是靠着以前的余威,以及吹嘘和盛气凌人。满清以总数不过数万的八旗军队震慑或胁迫着大量的汉族拥清武装,取得了天下。扯虎皮作大旗,这自然是要讳莫如深,极力掩盖的事实。

所以,满清要维持人心,要保证人数远超过八旗的汉族拥清武装忠心,就必须继续死撑着。重新攻占江南是不太可能了,那南北分治也能使汉军和绿营继续效命,继续出力吧?

不战而退,一溃千里的局面是不能出现的,这对于满清来说,是一剂毒药,就算是饮鸩止渴,也不能落了架子,要继续表现出能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实力和样子。

避免暴露虚弱的本质,反倒成了满清最为虚弱的致命之处。即便他们知道在兵力和资源上已经难以与崛起的明朝抗衡,即便他们支撑着北方这么大的摊子已经非常吃力,即便他们全部动员也不会超过十万满人披甲,即便他们内政外交都极为困窘,也依然要强撑硬装。

而事实上,满清的虚弱和颓势却是掩盖不住的。不光是朱永兴看得清楚,曾经与满清一个强盗集团的蒙古诸部也会逐渐觉察得到。粮食、食盐、丝绸、棉布、铁器、瓷器等等,赖以笼络和收买的物资越来越少,蒙古诸部还会再帮满清征战吗?

不光是蒙古诸部在逐渐退避观望,那些绿营将兵和汉人官员似乎也在另打算盘。在反攻之前,便经常有与明朝勾结的书信暴露出来,不时有似是而非的反叛迹象出现,真真假假的信息令清廷草木皆兵,对汉人的猜忌和疑心病大发。

离间计,反间计,看过兵法的都知道,但在实际上又有多少人上当呢?宁信其有,不信其无,防患于未然,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下,便显得非常必要了。

当然,清廷也不是蠢到大开杀戒,而是采取迂回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象调动,升迁,将他们所怀疑又没有确切证据的汉官汉将及家眷弄到京师,给予闲职,说是供养,倒不如说是就近监视。

不管是何手段,造成内部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兔死狐悲,有多少人因此而怨恨,暗中准备反叛,却是要在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可以说,明军的大反攻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时间上,都多少出乎了清廷的预料。特别是江淮和山东的呼应攻击,如果不及时应对,处于江淮的清军便有被切断退路,重蹈江浙清军的覆辙。

但山东明军的兵力远远超出了清廷所能紧急抽调的援军,使得清廷只好作放弃江淮,退过黄河的决定。把江淮的清军撤回来,增强山东的力量,既防备被再一次的战略包围,又能阻遏两支明军在运河实现南北会师。

江淮是本来要放弃的,可惜的是没换到山东的一点地方。为了继续掩饰,清廷对外声称撤过黄河是“议和”的结果,而明朝不守承诺,毫无信义,强占着协议中要交还的胶东。

嗯,这也算是一块遮羞布吧!被骗了,总比抵挡不住、无奈撤退的好。

…………

秋凉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海浪翻涌,撞击到礁石上,唰地卷起浪花和泡沫。

皮熊缓缓后退,潮水还是浸过了他的脚面,他不以为意地一笑,转身走回到几个军官面前。

“国公,于七希望能再次增兵辽东。”参谋陈凤麟上前说道:“卑职以为当以山东为重,辽东可缓。”

兵马、物资要调派给两个方向,孰重孰轻自然是有争议。就目前来看,似乎山东更为重要。而辽东,虽有水师联通,可多一个兵便要多一分补给,对于陈凤麟等人来说,便是一个负担。

“山东、辽东为第一战区,不仅有两个军的兵力,还将会有由山东兵组建的一个军,又有新组建的登莱辽水师,可谓是兵强马壮。”皮熊指了指大海,大声说道:“山东和辽东并举,既呼应又配合,要看到整个北方的大局,切不可把辽东当成负担。”

停顿了一下,皮熊又说道:“当然,再度增兵可以缓些时日,这一点我会向于七说明,不会寒了他建功进取之心。”

“国公,卑职听闻万岁有意亲至山东坐镇?不知是真是假?”参谋高岑露出了热切的神情,试探着打听道。

“圣上万金之躯,岂可轻涉战阵?”皮熊向南拱了拱手,笑着说道:“即便是圣上有意,群臣也不会答应的。再者,今时不同往日,若还需要圣上御驾亲征,那诸位将领的脸面何在?”

“北地气候寒冷,到了冬季,恐怕我军会有些不适吧?”陈凤麟不无忧虑地说道:“于总兵所部倒多是山东兵,可惜在辽东难以调回。”

“高皇帝北伐灭元时,所率兵将也多是南人。”皮熊有些不悦地看了陈凤麟一眼,说道:“圣上必已料到北地征战所需的诸般物资,不会让将士们有冻馁之苦,咱们只管安心打仗便是。江淮清军撤过黄河后,咱们要对付的敌人可是数量大增,不可轻忽。”

“清军军心不稳,装备又差,两个军足以击败他们。”高岑冷笑一声,说道:“如果能在江淮清军赶来前攻克沂州或是济南,则山东大势定矣,或可直取京师呢!”

“圣上应该不会如此冒进。”皮熊当然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战绩,可也知道总参谋部制定的稳妥战略,不急不躁,尽量在北地消耗清军的实力,为征战辽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未完待续……)

第188章 大调整第137章 广东战局推想第16章 不一样的光复第261章 截击,展望第73章 人心散第84章 抢滩登陆第2章 斗熊救美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变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东于七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第46章 火箭列装第104章 广西,水西第44章 三人军事团第247章 兵至衡阳,说客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第157章 结束战争的尝试第43章 巩昌王的选择第154章 赴广东第193章 古之借鉴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31章 段氏遗族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220章 增兵向北,郑军不稳第52章 血战厮杀第233章 三桂之谋,郑家再乱第216章 水师大展开第118章 极度震骇第221章 崇明之基,丧心病狂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30章 无题第185章 情动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59章 中华辉煌第128章 拉英第113章 君臣闲谈第24章 只手欲擎天第40章 两奸计议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172章 无题第119章 训诫,南征第137章 广东战局推想第86章 接战第117章 断臂?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130章 聚而歼之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163章 广州战役(九)第29章 破城第195章 无题第119章 训诫,南征第169章 讥讽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25章 静夜思,眼中泪第53章 绝胜之击—土炸弹第142章 悲观,惨淡第49章 隔绝元江,众军合击第233章 三桂之谋,郑家再乱第87章 潜入袭城第15章 定情第45章 元江接触战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148章 未来战略,死战大胜第20章 紧锣密鼓第262章 辽东攻略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满城第77章 意外之功第23章 暹罗国情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78章 联合部队,筹划大局第113章 设想繁杂,姐弟情深第56章 拒诏第108章 各怀心思第22章 响应配合第179章 荣誉之争第180章 府内烦心事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154章 民富国强?第53章 变革的缩影第71章 流寇战术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37章 广东战局推想第98章 我认得你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7章 藩属国的新思考第133章 灭国,破局第149章 经济手段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144章 空前激励第45章 大反攻第173章 琉球,吕宋第102章 退守宁锦第64章 变革的威力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