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保宁

保宁(现阆中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位于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东靠巴中、仪陇,南连南部,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历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在明末清初时,又是四川临时省会,长达十七年之久,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北伐的策略转变,在两淮、山东、辽东将采取的军事进攻还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而西南这一路却已经是兵临城下,行将开战。

镇朔、讨朔两支明军沿嘉陵江北进,虽然兵力雄厚,却没有分兵他进。作战意图很明显,要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稳稳地拿下保宁,然后继续北上,形成与汉中清军相峙的局面,再分兵占领川北各地。

保宁,川北清军已经尽集于这个要地,其他地方人烟稀少,清军守之无义,明军也不急于占领。

面对着六七万明军的步步进逼,四川巡抚高明瞻一天三急奏,请求清廷给出指示,或是从西安派来援军,或是准许他后撤保存实力。

四川巡抚啊,高明瞻现在异常痛恨自己这个头衔。因为巡抚有守土之责,而四川只剩下保宁这一个立足点,若是无朝廷旨意便后撤,他的项上人头便是清廷要对外交代的替罪品。

“可有信使前来?”保宁官衙内,高明瞻紧皱着眉头,已经不知是第几遍询问了。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高明瞻长长地叹了口气,心烦意乱地翻着几份军报。

虽然清廷派出了护军统领阿尔津率四千满汉八旗由西安赶到了保宁增援,高明瞻却并不认为这点兵马能抵挡住明军的进攻。还幸亏他从重庆比较完整地撤回了所有的部队。才勉强使保宁的总兵力接近了两万余人。可与明军比,数量上却相差太多,连其中的一个军的人数都不如。

清廷虽然有放弃川北,确保陕西的意图,但还在犹豫。还在举棋不定。就象想放弃两淮、收缩防线,却又不肯就这么无条件地拱手让出。而想尽量支撑,清廷还有一个考虑,那便是一个多月之后的秋收。

漕运、漕粮是不用指望了,而北方受到小冰河期的影响,粮食产量降低。却也不是颗粒无收。只要能多坚持一个多月,多守住一块地盘,清廷便会多搜刮一些粮食,便能在国战中多支撑些时日。

但议和并未使明军停止行动,而此时的进攻时机显然抓得很紧。土地、百姓,连带着地里就要收割的庄稼,清廷要断然放弃的决心便迟迟未下。犹豫、迟疑,还带着些许侥幸和幻想,清廷在逐渐丧失收缩战线的机会。

“大人——”心腹将领总兵王明德匆匆走了进来,挥退了幕僚,凑到高明瞻耳旁低声说道:“阿尔津要率部携带物资撤往葭萌关,正在准备车辆、马匹。”

高明瞻愣了一下。随即苦笑着摇头,无奈地说道:“其为满人,又是客军。可进可退。可我等,若无朝廷明旨便退,必死于法。”

王明德一副忿忿的表情,骂道:“他见明军势大便要逃跑,还要带走部分甘陕绿旗,却把咱们留在这里。全不顾咱们死活。”

高明瞻思索片刻,猜测着说道:“阿尔津驻兵葭萌关。倒也保障了我军突围入陕的一条通路。本抚估计他是这样想的:若贼围三阙一,我军守不住保宁。自会向葭萌关撤退;若贼四面围攻,我军没有退路,便惟有背城一战方可绝处逢生。如果是哪种情形,都难以威胁其所率八旗,或许贼人包围全城,会暴露其分兵把守的弱点,给其以突袭之机。就象当年伪王刘文秀攻打保宁时一样。”

历史上,还是抚南王的刘文秀在挥师攻入四川后,一路上所向无敌,战则必胜,直接攻到了保宁城下,并由此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在布署攻打保宁时,刘文秀把主力摆在保宁城北面,甚至抽调一部分军队“北塞葭萌关,东塞梁山关”,防止攻克保宁后清军突围窜入陕西。

也就是说,刘文秀所作的布置旨在全歼吴三桂、李国翰、李国英所部清军,并从而改变了三面据险,俯扼清军的态势,使自己的主力置于保宁城北敌守重镇、东、西背水的危境,在兵法上违背了“围师必缺”的原则。

这样的布置一来使清军没有了退路,惟有困兽犹斗、拼死一战;二来则使刘文秀统率的四五万人马兵分势弱,给清军造成了聚力于一点进行反突破的机会。而保宁之败也确实证明了刘文秀过于托大,以及作战部署的缺陷。

护军统领阿尔津显然也知道历史上的保宁之役,所作的应变倒也不无道理。他率军一部保证保宁清军的退路,并且能够形成犄角之势,以便内外夹击明军。这总比全军缩在保宁,被动防守要好。

但对于高明瞻等人来说,在心理上却难以接受阿尔津这种置他们于险地,能救则救,不能救则弃的态度。若是在清廷强势的时候,高明瞻等人可能会选择战死,或者自杀,以效忠朝廷;但现在,当清廷的颓势越来越明显的时候,他们便多了一个选择,便在心里种下了反叛的毒草。

就如同甲申之乱时,北方的明朝官员和将领对崇祯和北京的朝廷失去了信心,在李自成挥师而来时,便纷纷放弃抵抗,降者如潮。现在的情形也差不多,越来越多的人会重新审视自己所要效忠的对象,重新评价自己如何去做才最符合本身的利益。

一个颓势难挽的朝廷,真的值得自己赔上身家性命吗?这个疑问,将越来越多地浮现在北方清廷汉人的文官武将的脑海中。

“朝廷本已有意确保陕西,又迟疑着不肯轻弃川北之地,优柔寡断,自招祸患。”王明德说话露骨起来,咬牙切齿,忿恨之情溢于言表。

高明瞻斜瞅了王明德一眼,叹息道:“本抚的家眷在京师,如之奈何?再者,二谭会留在保宁吧,他们曾反叛明军,定会拼死顽抗。”

二谭指的是被清廷封为向化侯的谭诣和慕义侯的谭弘,这两个人在夔东十三家联合进攻重庆之役中刺杀谭文,倒戈反叛,以致战局逆转。正因为如此,这两人已经失去了再度向明军投诚的机会,必然会为清廷死忠到底。

王明德突然狡黠地一笑,低声说道:“凭大人的威望,二谭算个什么?至于大人的家眷,您想必知道那吴三桂的儿子从京师逃出一事吧?再者,朝廷岂会为难尽忠而死的大人家眷?”

高明瞻悚然一惊,几乎跳了起来,死死盯着心腹爱将,见到王明德挤了挤眼睛,突然会意,咧了咧嘴,难看地笑了起来。

“这可需要那边通融,才能让朝廷相信本大人与城偕亡,尽忠死节啊!”高明瞻眼珠转了又转,思索着计划成功的可能。

“秘派使者又有何难?”王明德说完停顿了一下,咬牙道:“尽快告之阿尔津的动向,让明军截杀,再擒获二谭,亦算是大功一件吧?”

高明瞻眯起眼睛思之再三,狠狠地点了点头,说道:“那便如此办理,你是本抚最信任之人,全交给你了。”

“卑职绝不辱命。”王明德深施一礼,转身迈步走了出去。

……..

满清入关并且南下灭了弘光政权后,两支农民军——大西军和大顺军余部都有联明抗清的举动和主张。但由于实力不同,以及永历帝依附于大西军的缘故,大顺军余部是饱受排挤,并且与大西军是素有隔阂的。

尤其是当孙可望请求永历朝廷加封秦王的时候,忠贞营将领表示不满,高一功、党守素曾经亲自出面训斥孙可望的使者,大意是原大顺军和原大西军地位相类似,大顺军余部联明抗清后,将领最高只封公爵,孙可望却坚持要朝廷封他为一字王,有欠公允,甚至说出了“两家兵马,彼此所知,鞭弭橐鞬,足以相当也”的威胁性语言。

而早在李自成、张献忠生前,双方的关系便已经因为争夺四川而兵戎相见,封秦之争无疑又加深了裂痕。到了孙可望出兵贵州、四川,清军侵入广西时,大顺军余部改编的忠贞营既打不过清定南王孔有德部,又不愿依附于孙可望,剩下的道路就是领兵北上夔东,在荒僻之地独成一家了。

十几年后,两方的兵马又相遇了,在保宁城郊,两位曾经是各不统属,现在则是属于同一阵营,共同为明廷效忠的将领会面了。

晋王、郑王,同样是一字王,若真按资格和威望比较,晋王李定国显然要比郑王刘体纯的身份尊贵。但在相会的礼仪上,两人却是平等而客气的。

而从双方统率的兵将,那些还抱有积仇旧怨的已经很少,大量讲武堂军官充斥军中,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军之间的抵触和冲突。同样的,晋王李定国的心态已经调整和改变了很多,门户之见被大半抛弃;郑王刘体纯则是个识大体、有心胸的,特别是由国公至亲王的简拔,感激之余便是凛惧、持重之心。(未完待续)

第217章 困局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55章 无题第122章 水利部第114章 沿海迁界第41章 自我否决第34章 攀龙附凤,议和烟幕第126章 一年两三岁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171章 先夺潮州第185章 情动第166章 无题第132章 广西之变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26章 初涉杀场第100章 英雄颂歌第147章 隐晦密信,纠结于心第44章 三人军事团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98章 我认得你第118章 极度震骇第103章 产马之地——河套第78章 破路第100章 英雄颂歌第143章 讲武会一第99章 军歌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95章 无题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34章 汉化土司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64章 山东,江西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10章 调整战略,老友重逢第179章 荣誉之争第105章 二等辅兵第224章 讨朔军成,攻克福州第81章 袭扰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11章 春闱考题楔子第72章 厮杀第145章 妥协第122章 大难临头几人“忠”第8章 依城挫敌第112章 兵溃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55章 滇缅战事第106章 不负第93章 三马来会第136章 缅甸“行宫”,决战之前第129章 雇佣海军,新皇新象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100章 文化酱缸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95章 难以逾越第86章 接战第142章 会晋王第18章 天马行空的设想第51章 死地则战第27章 诈取缅关第75章 突防新战略第167章 郑家来人第107章 拥立,会晤第206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第75章 突防新战略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77章 意外之功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233章 三桂之谋,郑家再乱第272章 血战第28章 离心之象第132章 名人阴影第67章 梆子腔第67章 广西战局,威压慑服第51章 战后布局第191章 新气象第63章 攻掠辽东第248章 下台阶,谋划第175章 后来者的心思第74章 贪心不足第31章 段氏遗族第172章 无题第81章 书院第97章 试点,火枪部队第158章 广州战役(四)第87章 潜入袭城第51章 死地则战第128章 扶弱击强第154章 赴广东第134章 非奇袭,即决战第70章 正面决战第87章 潜入袭城第47章 齐集元江第73章 人心散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141章 千金之喜,开拓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