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北伐新策

既然放弃了毕全功于一役的耗费巨大的两栖作战,按照目前物资囤积的状况,明军便能开始发动北伐战役。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登陆山东已经是北伐的序幕拉开。

粮草物资的囤积和供应是统筹全局的,这边省下来,便可以侧重另一边。而在辽东开辟战场,目前正是清军在辽东布防空虚的时候,可谓是个好时机。依靠着明军强大水师,自可以由岛入陆,或在朝鲜之助下在满清的所谓龙兴之地插上一刀。

初步计划很快便被制定出来,先是增兵山东,设立登辽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山东与辽东的作战事宜;其次是在山东扩军,做好以山东兵征战辽东的准备;最后则是集结荡朔军、灭朔军、征朔军,将克期于两淮展开攻势,沿运河北上,争取与山东战场联为一体。而从初步计划来看,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路线很相似。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这是朱元璋北伐的路线,先山东,后河南,再转山东直入京师。

从兵力上看,朱元璋是动员了大军二十五万进行北伐,在攻占山东沂州(现临沂)前几乎是没有分过兵。之后攻掠河南、直入京师,可谓是势如破竹,最后才是乘胜西进,占领了山西和陕西。

而明军现在的布署是处处压迫,从甘陕、河南、两淮,一直到山东,兵力似乎有所分散。但也造成了清军处处布防的局面,这与朱元璋北伐时元廷外援已绝是有些相似的。

现在,只要明军聚力于一个方向上达成了突破。便有使满清整个防线产生动摇的可能。比如现在的西南攻势,即将展开的两淮攻势,形成了一个钳形,不管哪边取得了成功,在长江中游与明军对峙的清军便有被旋师包围的危险。

当年的朱元璋北伐是沿运河向北,直接打到天津。现在明军也可以这么做。虽然运河被清军堵塞了多处,但并不是不能够重新疏通,并使其成为运输兵员、物资的航路。更有利的一点便是明军在山东已经有了稳固的基地,两淮清军处在可能被截断退路的危险之中。

显然,满清想用两淮之地换取胶东,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只不过,朱永兴早已视还未光复的地区为国土,根本没有什么“议和”的诚意。相反,他倒想借着满清有意放弃两淮而轻松光复这些地区。

“高皇帝光复江南。使蒙元丧失漕粮产地并断绝了漕运,被切断生命线的蒙元统治者再无力维持在北方的统治,很快便崩溃了。”朱永兴对北伐的信心不仅在于军力,“现在是同样的情形,漕粮既是京城满清皇皇室贵族、王公大臣的口粮来源,又是驻扎在北京一带八旗军队的给养来源。虽然短期内满清能靠库存,或者从民间搜刮来维持。但其无力再夺江南的这个事实,却已经是昭然若揭。也就是说。从稍长期看,满清败势已定。这必将会引起其政权内部文臣武将的离心离德。叶卿,国安部要先行一步,为大军北伐创造有利条件。”

“万岁所言极是。”国安部叶虎上前奏道:“据最近一个时期的情报显示,策反招降工作比以往更见成效。一些清廷官员虽在犹豫,却也不敢对我情报人员施以强硬。”

“离间,反间。要兼而用之。”朱永兴知道国安部的策反工作都是很谨慎的,不是多次试探以确定其心意者,是绝不会轻易摊牌的,但他还是多加了几句进行提点,“真真假假混杂。以造成满清的猜忌、杀戮,借敌之手以灭敌。要飞书遍投,示假以真,使得满清疑惧益甚,凛凛终日。”

“微臣谨遵圣谕。”叶虎恭谨答道:“因疑用疑,使其自相鱼肉,必不负万岁教诲。”

连番胜利能使人信心高涨,而疑心病却往往在环境恶劣,或者处于低谷时最为厉害。满清明显已经在走下坡路,对汉人的防范、猜忌之心只会更盛。先使其内部混乱离心,再以军威逼迫,降者如潮的出现也就大有可能。

在历史上,北方绿旗的战斗力要高于南方,在平定三藩之乱,以及与准噶尔等蒙古诸部叛乱时,他们逐渐取代八旗而成为满清所依靠的主要武力。

但现在的形势大不相同,相当数量的北方绿营在南方被消耗,满清的颓势难挽,而粮饷也会越来越短缺。维系北方绿营的军心士气的支柱已经严重不稳,策反招降便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朱永兴的圣谕有些多余,多年的情报工作使国安部有了很丰富的经验,而用间更是中国的古老兵法之一,叶虎又岂能不知?

但皇帝就是皇帝,话说出来,只要有那么点道理,就总会有人称颂“圣明”。朱永兴自然也知道这一点,虽不是得意忘形,却还是很受用。

现在召开的是一次军议,朱永兴并不喜欢用朝会来处理问题的方式。而这种人数较少,谈论较为随意的交代和讨论,却是他经常采取的。

兵部、国安部、户部的主要官员都列席会议,朱永兴觉得层级越少,执行得越为有力。什么刑部、吏部、监察部之类的,本不涉及到军事,又何必让那些不是很懂的官员来混杂视听呢?

而皇帝的名分已定,威权也已树立,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手段,能够在内部威胁朱永兴的因素几乎不存在。

叶虎,国安部尚书,下面却还有两个侍郎分权,一管对内,一管对外。

吴三桂,总参谋部主官,却只是谋划赞画,没有调兵用命之权。

易成,朱永兴的亲信之一,经过提点之后,愈发小心用命,与原来的郑家商业划清关系。

新政权的稳固已经相当明显,朱永兴完全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放权,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军事上。

北伐,趁热打铁才会来得更加容易。而且,当朱永兴放眼世界时,便会只把击败满清当成兴复华夏的第一步,便会觉得时间很紧,而急于结束这场战争,把精力集中于追赶世界潮流。未完待续。。

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70章 正面决战第114章 赤膊狂杀第217章 困局第21章 柔情蜜意第28章 双层爆破第106章 不负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38章 广国公第50章 伏击第113章 穷追第3章 绝死一击第84章 失败之源第96章 各有安排第77章 突破,崩溃第78章 联合部队,筹划大局第206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第21章 登陆山东第21章 再见暹罗使者第83章 水西之变第24章 只手欲擎天第47章 大战(一)第40章 两只重拳第137章 雄心壮志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69章 雨季之威第269章 光复神京,天下轰动第239章 扬帆海上,郑经去台第73章 瘟病的担忧第29章 再提议和第173章 琉球,吕宋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144章 空前激励第64章 计议第43章 巩昌王的选择第75章 恬然自乐第153章 锋指广州第32章 赐名白族第117章 断臂?第215章 后方形势第134章 汉化土司第205章 兵种重配置第164章 广州战役(十)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01章 夜谈第92章 伪造,诡道第49章 隔绝元江,众军合击第244章 召见,山东于七第122章 大难临头几人“忠”第59章 援军?援军?第152章 破城攻击,向前向前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52章 血战厮杀第85章 急行第128章 扶弱击强第254章 知进退,入贵州第10章 慷慨陈词第7章 欢歌畅饮第100章 英雄颂歌第103章 产马之地——河套第64章 计议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260章 追击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93章 弃城集军第198章 个个击破的机会第19章 景东会师第155章 无题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51章 有借无还第25章 三鬼之谋第90章 援助水西第45章 险地——灰坡第118章 极度震骇第99章 军歌第8章 依城挫敌第54章 不能遗忘的牺牲第54章 不能遗忘的牺牲第135章 汉服傣家女第23章 综合实力第19章 缅甸,山东第52章 苍水脱险,修约之议第88章 截阻的布署第116章 篡权之议第18章 紧急商议第45章 元江接触战第239章 扬帆海上,郑经去台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31章 未闻驼铃马帮来第61章 缜密分析第198章 个个击破的机会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26章 提点第47章 齐集元江第121章 暂时相安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81章 临时机变,长途行军第125章 军人婚配第114章 基础——制度建设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