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自我否决

北伐是没有疑问的,从上到下的舆论都在强调这一点。但最终的战略却还在商议,或者还处在争论之中。

自从朱永兴提出切断关内外联系,将满清分而击破,一举取得彻底胜利的计划后,总参谋部便进行着研究和探讨,以证明英明神武的万岁所制定的计划是切实可行的。

当然,如果计划成功,就不仅仅是光复北地,收复京师那么简单,辽东问题也会一并解决,可谓是毕全功于一役。朱永兴也希望通过一场能够载入史册的著名两栖战,而在战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两栖作战的有利方面是能够进行对敌人不利的战略部署和迫其转移军力,有效突击与打击敌军;而其不利方面则是实施条件非常严酷,无论在计划准备、组织实施、指挥协同、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会较其他进攻样式更为困难。

比如强渡海区、敌前****。登陆、背水攻坚带来的高难度、高损耗和高风险也是其他进攻作战所无法比拟的。作战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造成巨大损失,即便是登陆作战取得胜利,也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说到底,两栖作战即便在现代战争中也是最为复杂的军事行动,需要机动力、海上运输、后勤和战略等方面的协调化、专业化、复杂化。比如专门用于运载登陆作战部队的人员、物资、装备,并能在海滩登陆的两栖舰艇,更是在二战中才出现的。

当然,海上输送兵力古已有之,也就是说并不是没有两栖舰艇便不能实施两栖作战,而是说难度可能会加大。其次,还有如何确保部队的迅速到达以及支援更大规模后续部队的困难。因为两栖作战的进攻速度是关键因素。它可让迅速部署的大规模后续部队充分发挥战略作战的突然性效果。

缺乏专业的登陆舰艇,缺乏专业的、快速修建临时港口设施的工兵和器材,当一个个困难被罗列出来之后,便是争取一个个地加以解决。

在山东的登陆作战,其实便是一次预演和检验。而朱永兴所提出的一剑封喉计划显然规模更大,要求更高。

得益于胶东于七在内部的配合响应。明军在山东的登陆作战获得了成功。但这只是一万多人的行动,而且是于七所部成功截断了清军的消息通道,为登陆部队争取了时间所形成的战果。在稳固胶东后,参谋总部再次探讨、商议了“一剑封喉”的作战计划。因为胶东可以作为前进基地,把兵力和物资提前运往胶东,跨越渤海湾在辽西走廊登陆,显然更加容易,成功的可能更大。

早在西元前55年,凯撒就曾领军穿越英吉利海峡。登陆不列颠群岛。但明军不是侵略者,是解放者,便不能“以战养战”,从凋弊的占领区就地搜刮给养。这也是相当不利的一个问题。

当一个宏伟的计划因为条件所限,以及安全性的考虑,而不得不放弃时,制定计划者的郁闷和失落是难以形容的。朱永兴现在便是如此的心绪,总参谋部经过了反复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即便以胶东为前进基地,在辽西走廊实施登陆作战的兵力最多也不超过五万。

五万。或许能成功阻隔关内外的联系,也或许会被击败而损失惨重。同时,后勤运输的压力将使其他方面的部队难以展开战略性的行动。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朱永兴知道这必须由自己来决定。无论他的决定是什么,总参谋部和明军都会全力以赴,可他会用几万人的生命为代价。去赢取一场旨在标榜自己的可能的胜利吗?

因为他是皇帝,因为是他提出的计划,因为他成功的事例,因为他几乎没有差错的英明,因为臣子们对他的敬仰和崇拜。朱永兴本可以顽固,本可以坚持,但他没有那么做。

“五万并不足以有十足的取胜把握。”朱永兴经过了一夜的思考,终于还是自己否决自己,他苦笑着连连摇头,“这也是我军武器装备全部换装后所带来的不利吧,对后勤要求更高。一旦把这五万兵投入辽西走廊,弹药、粮草等物资的运输补给的压力太大。其他方面的部队因此便无法有大的动作,可谓是顾此失彼。”

吴三桂等人静静地听着,这毕竟是皇上制定的计划,也为之筹划准备了相当长的时间,现在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希望,但皇上似乎要加以否定,重新考虑北伐的战略了。从这一点上,不慕虚名、从谏如流的评价,皇上便当之无愧。

“所以,朕决定重新修改北伐的战略计划。”朱永兴说完之后,长出了一口气,是轻松,还是无奈,或是兼而有之,他也说不清楚,“但两栖登陆还是要进行,在辽东,规模小一些,牵制还是需要的。你们看地图,能借胶东之利的有好几个地方。”

在地图上一眼看上去,离胶东半岛最近的辽东地区便是旅顺。然后再将登莱、旅顺、皮岛、宽叆连为一线,便可彻底完成对辽东的海上封锁。而这个思路,又与历史上东江镇所起到的作用差不多。在朝鲜已经明确态度之后,实施这个战略则更加有利。

也就是说,朱永兴放弃了以险求胜的策略,而改为以稳求胜。在各处牵制满清的情况下,由南至北,用堂堂正正的战法来取得北伐的胜利。至于辽东,让满清退回去也无不可。

以全国对辽东一隅,小冰河期又远未结束,对北方的影响甚于南方,明军的优势则会更大。也就是说,求稳策略只不过是拖延了最终收复辽东的时间,但北伐成功后便又可转到国力对抗的局面。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朱永兴算是摆正了认识,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不奢望一记重拳便打垮满清,而是用其所长,不操切,不急躁,也不放松。。

第77章 意外之功第6章 无题第84章 抢滩登陆第40章 两奸计议第52章 纤夫,规矩第41章 天机不可泄露第40章 两奸计议第13章 元江筹谋与少保劝谏第7章 思想理论,倭国来使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战大胜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71章 流寇战术第157章 广州战役(三)第96章 死地难脱第5章 破城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82章 无题第114章 沿海迁界第23章 暹罗国情第3章 召见群将第2章 无题第101章 强盗的转变第122章 大难临头几人“忠”第114章 沿海迁界第141章 千金之喜,开拓之初第141章 宗室留守与假黄铖第58章 少年梦,新钱,质变第251章 晋封郑王,三桂投诚第151章 再战新会(四)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93章 战马论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111章 春闱考题第200章 占优第109章 官员任用楔子第137章 雄心壮志第85章 急行第25章 山东攻略第154章 赴广东第59章 援军?援军?第158章 广州战役(四)第149章 再战新会(二)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55章 地、盐武器,民爵授封第48章 黯然收兵第61章 以人换人,死战到底第4章 攻城第5章 琉球第55章 滇缅战事九十六章 进口机晋王决定第45章 元江接触战第145章 大包围第34章 石屏扰袭第20章 急躁,伏击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弃城第81章 临时机变,长途行军第59章 援军?援军?第32章 鱼龙白服第224章 讨朔军成,攻克福州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21章 登陆山东第158章 广州战役(四)第128章 盛仪,震慑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49章 讨伐安南第8章 越猜测越神秘第89章 进退两难第19章 蛊神之誓第32章 鱼龙白服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59章 中华辉煌第224章 讨朔军成,攻克福州第46章 火箭列装第91章 军队建设第5章 破城第142章 悲观,惨淡第38章 突破方向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东于七第70章 正面决战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124章 随想第83章 北望第33章 无题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33章 无题第124章 随想第92章 无题第158章 广州战役(四)第149章 再战新会(二)第9章 决战第201章 总攻(一)第191章 新气象第212章 郑经的决定第261章 截击,展望第118章 金殿传胪第95章 初印象第54章 不能遗忘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