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老子(二)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这阳子居原是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老聃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老聃问。“安居何处?”阳子居道:“沛。”老聃说:“正好相伴同行。”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行至难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二人骑牲继续前行。老聃叹道:“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不自然,则合于道矣!”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

第一百八十五章悟空战心魔第一百五十三章刘全进瓜第一百六十七章四圣试禅心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宫第一百零八章花果山大战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赵佶第一百九十九章六祖慧能第七章盘古儿女(二)第一百九十章三藏被摄欲成婚第二百二十三章盖恩夫人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达摩(二)第十八章成汤亡夏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一百九十七章一代女帝第一百八十三章悟空再被逐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五十六章王伯钦第三十六章子牙为相第一百二十六章使徒传道(三)第五十九章扫罗王第一百七十三章宝象国第二十章劈山救母第二百二十章寇准第六章盘古儿女第九十二章长平之战(二)第十一章烈山神农第二十九章火烧琵琶精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六十五章东周第二百一十六章张三丰第一百八十章红孩儿戏唐僧第二章身临地狱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稣受难第一百九十七章一代女帝第一百零四章汉武帝(二)第一百四十二章菩提达摩第二百二十三章盖恩夫人第七十七章太白金星招安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十章巴别塔第二百章会昌灭佛第四十八章大会万仙阵(二)第二百零二章包拯第八十六章西门豹第五章羊与蛇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鸡岭(二)第八十四章孙膑与庞涓(二)第一百七十九章国王归位第五十五章帝辛自焚摘星楼第第一百三十九章关羽第一百八十五章悟空战心魔第一百四十五章兰陵王第四十七章大会万仙阵第二百二十五章宗教改革(二)第一百一十章王莽第二百二十八章文艺复兴(二)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变法第一百零六章杂记第一百二十章荣入圣城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七章盘古儿女(二)第四十九章大会万仙阵(三)第二十四章哪吒闹东海(二)第三十二章伯邑考进贡(二)第十九章妇好第一百五十中李靖(三)第七十八章官封弼马温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二百零二章包拯第一百零九章大圣战小圣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五十九章白龙马第九十章楚怀王第十三章五帝第二百零九章教会分裂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一百五十一章泾河水龙犯天条第一百九十七章一代女帝第一百零九章叛徒犹大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二百零六章杨延昭第十七章牛郎织女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九十五章秦王扫六合(二)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二百一十六章张三丰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九十七章二世胡亥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九十八章二世胡亥(二)第五十五章三藏奉旨西行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赵佶第三章天使叛乱第一百五十一章泾河水龙犯天条第九章菩提现世(二)第七十六章释迦摩尼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