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登基称帝

林哲之所以接二连三的拒绝劝进,搞这种掩耳盗铃之事,这不是林哲想要搞的这么矫情,而是自古以来要想称帝,都是这么一个流程,不先拒绝几次,做足了前戏,看戏的普通老百姓都不答应。

这不,三次劝进吸引了大量的外人观看,几个外国公使们甚至是专门观摩了好几天,也不知道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没有。

当然了,这种劝进、拒绝、再劝进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拜托,大家都那么忙,扔下一大堆事跑来上来劝进也不容易,林哲拒绝几次就好了,如果一直拒绝下去,大家也不用做事了。

二月三号,面对两百多群臣的第四次劝进,林哲终于是叹一口气后答应了下来,而根据事先安排好的剧本,旁边的徐言青、施清瑄、林安飞、毕余同等人把早就准备好的龙袍给拿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动手直接给林哲穿上了。

接下来,林哲就端坐在一把临时打造的龙椅上接受了朝臣的跪拜。

看着下头黑压压一片人齐声高呼自己为万岁,说实话这种感觉很奇怪,有一点点兴奋和激动,也一点点滑稽的感觉,好像自己是某出大戏里的木偶一样。

正所谓事不宜迟,余胜军诸多文臣武将也都忙得很,尤其是徐言青、林安飞等人,一个个都是外面大军的统帅将领,不可能长久的待在上海,如果离开的久了,一旦清军或者太平军打过来,前线大军没有了大将统帅,很有可能出现意外。

所以在二月三号林哲接受群臣劝进称帝后,仅仅是三天后就是举行了一场登基大典。

这个登基大典自然不是短短几天内就能够筹备完毕的,哪怕是再简单行事,但是该有的东西还是得有,所以实际上自从徐言青从杭州返回上海,并带回了已经攻克浙江全境的消息后,大元帅府内个一个厢房内。就是悄无声息的成立了一个大典筹备处。

林哲事先已经明确指示:霸业未成,一切从简!

然后又做出指示,依旧制尊古礼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创新立意!

所以筹备的登基大典算得上是融合了华夏古礼和近代风格!

首先是林哲的礼服以及群臣的礼服上,这点没有什么好说的,既然遵循华夏古礼,那自然以汉服为主,满清的那种什么马褂长袍之类的有多远滚多远。

登基时候的林哲大礼服。也就是龙袍和传统汉族的龙袍差不多。而群臣们的大礼服则是分为武官和文官,文官的则是汉服官袍,和明式官袍差不多。但是武官的大礼服则是依旧是余胜军的军服为基础,进行再设计,设计出了具有明显近代礼服的武将大礼服。

然后就是跪拜上,虽然林哲在之前就已经下令过,君臣相见免跪拜之礼,但是在登基大典上,依旧行跪拜之礼,这一点是筹备处的官员们强烈要求的。说没有了这跪拜之礼就不成大典。

反正这也是一次性的,也就只有登基大典的时候才跪那么一次,所以林哲也就没有坚持,让他们自己折腾去了。

二月六号,上海商贸区内一片沸腾,众多官员们穿着复古汉服官袍,武将们穿着军装大礼服,就连是执勤的普通士兵也都是换上了新军装。

从早上开始,林哲就是开始当起了木偶,然而在负责礼仪的官员陪同下进行一项又一项的流程。

这些繁琐的仪式中。林哲颁布了登基诏书,这份诏书也是复古,用词都是和以往的开国皇帝登基诏书差不多的,比如说开头的那句就是:皇帝臣哲。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然后又是通篇晦涩难懂的词句,说的是满清皇帝已经不能代表天下,成为共主了,如今天下大乱,只有我林哲才能平定天下。让天下黎明百姓安居乐业云云。

有意思的是,这诏书里说了满清多么坏,咸丰帝失德无能之类的,但是惟独没提及洪秀全,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洪秀全这个天王是天子或者帝王,在余胜军的文武官员眼里,太平天国只是一群流民贼军而已,上不了台面。

哗啦刷拉六多百字后,结尾又是历朝开国诏书的老套路,以‘永保于我有中华。惟明灵是飨’。收尾。

其中的‘中华’二字就是这个新立王朝的国号了,如果是在外交文书上,尤其是和西方诸国的外交文书上,那么这个国号就是“大中华帝国”,而外交文书上对林哲的尊称应为‘大中华帝国大皇帝’。

尽管一系列的仪式都是慢慢的复古味道,但是实际上这只是表面而已,根据林哲事先制定的一些规划,这个新成立的中华王朝骨子里和古制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内宫制度,林哲虽然册封了妻子陈静为皇后,但是却又拒绝了属下们建议制定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制度,同时不采用阉人为内侍,而该用宫内女官制度。

而更重要的自然是体现在官制上,林哲没有仿效上古设置丞相、六部尚书之类的,而是力排众议,依旧把原来的大元帅府的各部直接套用。

设立了‘总理内阁制’,内阁下属设民政部;外务部;财务部;教育部;司法部;工商部;农林部;巡警部;组织部。

内阁设‘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两人,各部大臣各一人,各部协办大臣两人。

各部下设各司、各处、各科等。

在内阁外,又设立单独的‘都察院’,‘大法院’。又都察院掌管监察事务,大法院负责审判事务。

施行最基本的行政权、监督权、司法权的相互独立。

在军事上,林哲设立‘最高统帅部’,由皇帝亲自担任最高军事统帅,统帅部下设:联合参谋部、军政部、军训部、军械部、军需部、后勤部、海军部、铨叙司、军医司、总务司等机构。

其中的联合参谋部负责海陆两军作战、演习指挥事宜。

军政部负责陆军日常行政事务。

军训部负责陆军募兵、训练、军校等事务。

军械部负责装备研发,采购等事务。

军需部负责陆军粮食、被服等军需物品采购、营房建设等事务。

后勤部负责陆军后勤运输事务。

上述诸多机构里,相当多部门都是只负责陆军事务,至于海军方面,除了作战指挥权被联合参谋部掌控、将领任免权被铨叙司掌控外,其余权力都归属海军部管辖。

之所以没有简单设立陆军部、海军部,这是因为目前余胜军的主体就是陆军。海军只有几千人而已,相当弱小。

为了避免某个大将掌控陆军大权,林哲干脆是把陆军的诸多部门直接分拆,然后置于统帅部直辖。这样虽然会造成行政效率的下降,但是和防止某个陆军将领坐大一比,不值一提。

上述中央各机构和古制有极大差别外,地方政府机构也是变动极大,随着唯一的一个省级官员。也就是浙江巡抚毕余同被重新委任为总理大臣后,导致中华帝国里已经没有省级官员。

同时考虑到目前中华帝国的控制区还很小,所以虽然有巡抚这个级别,但是暂时不设江苏巡抚和浙江巡抚,而是临时采用中央直辖分巡道的模式。

至于各道则是沿用前清的各兵备道、分巡道,统一称为某某道,比如杭嘉湖道、苏松太道、常州、镇江和江宁三府合为常镇江道。

道以下依旧设各府,州,县等。

但是这表面官职虽然变动不大,但是林哲却是要求各地地方官府重新制定各部门。要求效仿中央设立各机构,以最基本的县来说,要求设立各科,比如民政科、工商科、教育科等。

同时为了巩固中央财权,收回了地方政府的征税权力,命令所有厘金、征税、海关等税收统一由中央财政部征收、拨用,地方官府不得以任何名义私下征税。

由于王朝草创,所以很多制度暂时只能算是一个纸面计划,而整个王朝政权的运行,实际上依旧按照之前的大元帅府时期的模式在进行。要整个改变,则是不少的时间。

称帝建制后,林哲大肆封赏群臣,封出去的爵位普遍偏低。这是因为王朝初立,后期肯定还有在此封赏有功文臣武将的,所以得给以后的封赏留下余地,不然的话现在就封出几个王去,以后还怎么封啊,难不成要把皇帝头衔封出去?

所以首批只封了伯爵三人。分别为徐言青,林安飞,施清瑄。另外又封子爵七人,包括毕余同、沈驰云、石琅翼等人。又封男爵二十三人。

上述爵位皆可减等世袭,也就是说如果你被封为伯爵,等你死了后,嫡长子可以袭次为子爵,儿子死了,后嫡长孙再承袭男爵,男爵最为最低等的爵位,减无可减所以男爵死后嫡长子不可承袭爵位,而是直接削除爵位。

当然,这说的只是最坏的情况,如果家族后代有立功的话,也有可能再晋升爵位。

同时受封的王侯贵族是没有封地的,只能每年领取固定的年薪,除了礼仪上的一些优待外,没有其他的任何政治特权。

除了这些功臣外,按照王朝管理,林哲还得赐予自己的家人、亲戚之类的一些头衔。

比如说他给去年九月才出生,现在连不会走路说话的长女赐予‘淑纯公主’,又给其他乱七八糟的亲戚封了几个贵族,以男爵、子爵居多,而且都是非世袭的头衔。

至于儿子,林哲还没呢,去年的时候陈静怀孕生产,只生了个女儿,当时还没人觉得有什么,因为那时候还没举旗造反呢,没几个人关心林哲的后代问题。

但是等到了现在,一大堆人就是关心起林哲的后代问题来,甚至很多人都是打起了给林哲塞进几十几百个女人的主意。

林哲倒是没有坚持反对,叫嚷着什么一夫一妻制,如果遇上瞧对眼的,他也不介意收为妃嫔,但是他可不愿意随便接受别人送过来的女人。

登基大典,改官职,大肆封赏等,上海这边热闹沸腾!

不过在这种热闹的背后,余胜军的诸多已经受封的高级将领却是悄然离开了上海,奔赴各自的防区。

而随同他们一起离开的,还有大量的军火物资等!

就连刚登基为帝的林哲也没和当年的洪秀全一样,称帝后就待在皇宫里享乐,林哲在登基半月后,就是再一次匆匆踏上征途,带着第一步兵师以及尚未完全成军,只编成了七千余人的第五步兵师奔赴前线。

而这些都表明,余胜军的下一波大规模军事行动即将展开!(。)

第539章 起锚迎战第629章 当涂之发展第469章 秘书处改革第27章 刺刀肉搏第668章 布拉镇第418章 纸币发行第56章 为了战利品第98章 都是疯子第525章 夏威夷战争第56章 为了战利品第109章 四千对四万第497章 为我独舞第182章 惊天巨响第53章 东进上海第656章 智利购舰第376章 第九协防师改革第14章 自筹军费第423章 北岸工业区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589章 筹办新战舰第262章 李鸿章南行记第156章 围点打援第399章 西征展开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371章 近卫师参战第419章 移民屯边第82章 组建水师第23章 第二步兵团第132章 随营学堂幼年班第624章 婆罗洲第468章 皇室资产管理处第493章 初临北平第253章 沈驰云入沐阳第161章 镇江战役第72章 吴健彰进营第663章 废黜朝鲜国王第306章 壕沟防御式第414章 方德嫔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552章 英国人的顾虑第227章 捷传江宁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165章 石达开的艰难抉择第588章 畸形的社会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21章 谎报和扩军第75章 井喷式发展第166章 攻克南京第513章 美国重归统一第504章 瓜分中亚第528章 冲突升级第83章 添船够炮第400章 元宵佳节第346章 李鸿章的好奇第312章 财务部的苦和乐第34章 危机!第284章 死守不出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645章 李平桐下狱第340章 江南大学第3章 比烂的战争第353章 都兴阿的决断第599章 双方的纠结第18章 黎明危机第607章 北海国购舰第243章 建立守备部队第40章 五十对八百第308章 胜了吗?第386章 大清的崩溃第419章 移民屯边第517章 母凭子贵第519章 三流工业国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232章 奏折第597章 曼德勒混战第327章 倾巢而出第559章 句容马第459章 一战成名第413章 巡视当涂第418章 纸币发行第125章 林成庭东进第520章 夏威夷第630章 建设浪潮第228章 教育和留学第380章 石琅翼的野望第638章 宁耀安之死第518章 工商税务改革第682章 储君人选第462章 隆丰收购案第115章 刺刀冲锋第218章 桃源大决战(一)第642章 重设经济大臣第554章 四国条约第692章 各有顾虑第495章 齐琳随驾第353章 都兴阿的决断第539章 起锚迎战第442章 女蜗号铁甲舰第150章 劝进表第386章 大清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