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线膛火炮

目前中华军的主力还是旧式的前装滑膛炮,虽说中华帝国已经勉强算是有了当代最先进的后装线膛炮,但是林德机器厂不过刚造了几门样炮而已。

而且因为生产困难,价格昂贵,就算是海军,也只下了十来门的订单而已,不过这十几门而已,由于这些后装线膛炮使用的是长柱形炮弹,用以往的炮弹重量来衡量火炮的威力已经不足以表达,所以军方给后装线膛火炮制定了一个新式标准,即按照身管长度以及口径来制定标准。

这首批海军订购的后装线膛炮称之为‘1857年式180毫米炮’,该炮口径为一百八十毫米,仅仅是炮身重量大约四点三吨,使用专门研发的圆锥形炮弹,炮弹的样式其实和米尼子弹非常类似,炮弹外层需要涂软铅来契合膛线,这种炮弹重约四十八千克,发射这种炮弹的话炮口初速可以达到约三百六十米每秒。

这种火炮,如果按照旧式的炮弹重量来衡量,那么就是一百零五磅的加农炮!

庞大的重量使得这种火炮根本无法在陆地上机动作战,就算是在军舰上使用也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帝国海军的船只最大的也才千吨而已吗,其他的都还是几百吨的小家伙,根本无法装载如此大吨位的火炮。

这些1857年式炮都是为了吴淞要塞而准备的!

目前来说,海陆两军的主要用炮,依旧是前装滑膛炮!

但是别以为前装滑膛炮就容易造了,诚然太平天国和满清那边用小作坊都能够生产出火炮来,但是那种火炮的性能以及质量都不堪入目。

中华军对前装滑膛火炮的质量以及性能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完全是对比进口的洋炮来制造。

在质量和性能上,林德机器厂生产的前装滑膛炮已经足以比肩同时代的欧美国家的产品,不过为了提高质量,之前林德机器厂生产的都是仿制的拿破仑炮,这种火炮是由青铜铸造的。虽然耐用,不易炸膛等,但是重量相对也比较大,十二磅的火炮仅仅是炮身就有五百五十多千克。而包含炮架、轮子在内的全炮重则是超过了一千零五十千克。

尽管这种十二磅的火炮已经比其他同口径的旧式前装火炮轻很多,但是要带上这么一门火炮机动作战,同时还得带上弹药的话,需要数十匹役用马来伺候它。

仅仅是一个标准的六门制的十二磅炮兵连,就需要役用马一百三十匹以上。而受限于中华军的役用马、骡子等肩高力量等普遍偏小,实际使用中还要超过这个数字,一个十二磅的炮兵连配属的役用牲口超过一百五十匹是常见的事!

这种制式的青铜十二磅火炮虽然也可以从手工作坊生产,但是不管是机器生产还是手工作坊生产,其生产难度都是不小的,因此总产量也比较有限。

任何时代,火炮的生产都不容易!

除了青铜铸造的前装滑膛炮外,实际上林德机器厂还有铁铸火炮,不仅仅有铁铸前装滑膛火炮,另外还有铁铸前装线膛火炮。

但是铁铸火炮虽然造价便宜。但是现在的钢铁技术还太原始,林德机器厂也不可能获得大量的优良钢材来铸造火炮,只能用熟铁,这造出来的铁炮总是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

1856年初林德机器厂试制了十几门铁铸前装滑膛炮,试射的时候好好的,但是交付陆军使用后连接炸膛两门,结果陆军直接停止了继续订购铁铸火炮,并且把已经服役的铁铸火炮直接封存!

一直到今年下半年,随着江南矿务公司那边开始小规模试产钢铁,并向林德机器厂供应了部分质量较好的熟铁后。林德机器厂才重启了铁炮的设计和铸造,而这一次同时向军方提供了两个设计方案。

一种是传统的十二磅前装滑膛炮!

而另外一种则是十二磅的前装线膛炮!

而这两种火炮中的前装滑膛炮虽然在耐用性以及精度等还略逊于青铜炮,但是由于重量较轻,同时更关键的是价格也更便宜。而且军方试验了多次后发现已经不存在炸膛的隐患,所以军方已经下了大量的订单!

而前装线膛炮的话,其实是受到了米尼步枪以及后装线膛炮的双重影响!

林德机器厂对于线膛炮的执着比军方还要强烈,如今虽然设计并制造了1857年式后装线膛炮,但是由于这种火炮造价昂贵,而且后装的话存在尾栓等安全隐患。所以根本无法大规模的批量生产。

为此,林德机器厂更改了部分射击,比如抛开了多重炮管、膛线的模式,采用米尼步枪上的膛线模式,降低拉膛线的成本。同时该后装为前装,虽然发射不如后装炮方便,但是胜在技术成熟,也更安全。

目前制造的一款口径为七十五毫米的前装线膛炮已经在陆军中进行试验,如果通过试验的话,军方就会开始小批量采购,至于以后会不会大规模的装备,就得看该炮的实战表现了以及后续林德机器厂那边能否降生产成本了。

毕竟就算是前装的,但这也是线膛炮啊,价格肯定是要比滑膛炮高出一大截来!

不管是滑膛炮还是线膛炮吗,不管是青铜铸造还是熟铁铸造,但是目前的产能都是比较有限的,其主要厂家林德机器厂不仅仅要为陆军供应野战炮,臼炮等,同时还要为海军供应大量的舰炮。

不管是步枪还是火炮,单靠一个林德机器厂根本就无法满足中华海陆两军的需求,现在的应急办法就是把一些不重要的生产任务转移到民间的一些小作坊里,比如冷兵器,又比如技术含量低一些的燧发枪,甚至连一些铸造更简单低一些的轻型臼炮,四磅步兵炮这些都是已经开始在民间的订购。

同时也在积极的寻求军械的进口,尤其是各种火炮以及英国人的1853恩菲尔德步枪,不过受到英法等国已经准备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口军械的难度比较大。

倒是制造枪炮的机械设备他们不阻拦,想要多少就可以卖上多少!

因此解决军械产能不足,主要还得依靠国内军工业的发展。林德机器厂的持续扩大就不说了!

现在军械部那边最在意的还是金陵兵工厂的筹建工作,为了让金陵兵工厂能够早日建成并投产,军械部主导下,军方已经向这个还在建造当中下达了好几万支步枪。数百门火炮的订单,而且都是预付款项的那种。

这也是军方的老套路了,为了扶持一些国防相关企业,军方经常会提前订购军械产品,然后拔给预付款。属于变相的借钱让他们扩张发展。

之前的林德机器厂如此,后来的上海造船厂是如此,现在的金陵兵工厂也同样如此,甚至就连正在仿制蒸汽机的林德机械公司也是获得了军方数十台大型舰载蒸汽机的订单,并为之支付了大部分的预付款。

而这一次1858年度战略规划制定后,军械部那边又是向几个相关联的国防企业,也就是上海造船厂,林德机器厂,林德机械公司,金陵兵工厂等下达订单。

同时为了与时俱进。军械部这一次还专门和这几家公司签订了相关的研发合同,也就是说军方指定一个特定的项目,比如说新式金属子弹的研发,又比如后装步枪的研发等,这些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其实风险很大,企业独立承担的话成本太大,而且要是没能成功的话很容易出现巨额的亏损。

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其实也更是为了让企业更加积极的研发某些新技术,所以军方提出了研发合同,只要企业对军方指定的若干项目进行研发。那么就会获得一个研发合同,从中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拔给。

当然了不可能是全部,只能说是一部分而已,如果研发出来的话。那么军方则是会优先采购该新技术生产出来的军械产品。

这一次,军方和各企业签订了三十几个研发合同,从火炮到步枪再到炮弹都有涉及,详细的有金属子弹的研发,新式碰撞、延时引信的研发,新式后装线膛步枪的研发。再到海军用的国产蒸汽机的研发。新式舰炮等。

甚至一些基础研发也是在扶持的行列之内,比如说和江南矿务公司签订的就有新式钢铁的研发,军方迫切的希望江南矿务公司或者说其他涉及到钢铁制造的企业能够拿出一个大规模生产钢材的技术解决方案来。

这有了铁还得有钢,这才能组成钢铁行业,而钢材对于国防工业的推动是不可估量的,有了大量的钢材,军方甚至都可以直接使用钢来铸造火炮,枪支等武器,用来打造钢铁战舰等等。

而钢铁行业涉及的都是最基础的学科,仅仅依靠民间企业自身去演进和推动,实际上很难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所以军方就是希望给出一些扶持,让民间更加积极的展开这些工作。

实际上军方也不仅仅扶持企业,实际上军方自己也有进行研究,军械部可不仅仅是枪炮的采购部门,同时它还是一个带有研发性质的部门。

该部下面可是有着一个专门的技研司,分有枪科,炮科,材料科,机器科等诸多处、科,里头的虽然都是一些军人,但都是军校里科学知识最为接触的一群军官。

这些人整天没事就是研究军械技术以及和国防相关的技术,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学术性机构。

而类似的机构除了军械部外,实际上海军部里的造舰司也是设计研发机构。

而那些研发合同里的项目,实际上也是他们提出来的!

研发合同还有诸多的预购订单,这些都是军方为了明年的大规模扩编为做出的提前准备!

而一旦提前准备的新兵以及军官还有武器到位后,那么中华军的规模就会迅速膨胀,到时候就是中华军发动新一轮战略进攻的时候!(。)

第318章 面圣第534章 进驻九龙第584章 二等铁甲舰的争论第65章 吴健彰进城第386章 大清的崩溃第319章 特殊时期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540章 敌踪初显第236章 腥风血雨第581章 中宁密约第32章 大战前夕第59章 炮击上海第383章 我还会再回来的第228章 教育和留学第56章 为了战利品第370章 自信或轻敌第142章 革职下狱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历史第612章 陈月川的野望第443章 美国内战的蛋糕第450章 工业基础第620章 租借横须贺第97章 城头激战第633章 内阁纷争第352章 第六军的北伐第407章 功高震主第373章 军官缺口第10章 出征第320章 编制改革第559章 句容马第314章 妄谈国事第650章 超前的设计第335章 御前战略会议第398章 横扫北方第81章 林德1854步枪第597章 曼德勒混战第258章 硝烟中的尸体第347章 李鸿章面圣第28章 太平军的反击第425章 提亲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409章 林哲的召见第519章 三流工业国第156章 围点打援第541章 钢铁巨舰的对决第673章 内部妥协第15章 公然敲诈第304章 正面激战第612章 陈月川的野望第83章 添船够炮第490章 检阅海军第74章 上任设衙第621章 普法战争第383章 我还会再回来的第379章 争论和妥协第46章 他敢打吗第521章 裕祥号事件第100章 太平军的战壕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85章 大婚第527章 占据珍珠港第702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一)第510章 扶烂泥上墙第26章 退无可退的冲锋第167章 林安飞回京第275章 严阵以待第624章 婆罗洲第114章 最后的齐射第577章 马政杂谈第262章 李鸿章南行记第213章 两军联合第76章 乱世重典第625章 阴谋在行动第450章 工业基础第634章 情报处调查第430章 军援林成庭第680章 不同寻常的御前会议第599章 双方的纠结第265章 施清瑄回京第550章 夏威夷战事再起第151章 三拒劝进第56章 为了战利品第407章 功高震主第581章 中宁密约第610章 订单争夺第405章 湘军动乱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59章 炮击上海第577章 马政杂谈第195章 科举题目第591章 元宵国宴第85章 大婚第111章 以攻代守第562章 出兵勘察加半岛第461章 林德步枪改进型第552章 英国人的顾虑第345章 工业规划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214章 洪泽湖军议第71章 扩军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