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大战前的影响

本着争取更多时间的动机,宋关前率领的谈判团队在二月份的谈判中相继做出了重大的让步,并且为了表示谈判的诚意,也是陆续签订了数份意向性条约。

但是宋关前的最大任务也不是什么谈判成功,而是拖延时间,所以除非英法逼迫的太紧时,一般还是能拖就拖,比方说上午刚谈了几个小时就会说某个问题自己没有权力决断,需要报告给南京方面,请求展缓谈判。

南京方面也是非常配合,过上三四天时间后宋关前就能够得到答复,而这个答复往往是批准,不至于让包令等人失望并怀疑中华帝国方面的谈判诚意。

就当宋关前在上海使出浑身解数利用谈判拖延时间的时候,广州那边的战斗也是平息了下来。

自从额尔金伯爵在首次总攻失败后,尽管他麾下的兵力依旧完整还有着进攻广州的实力,但是既然第一次总攻都失败了,那么额尔金伯爵也是对广州方面的中华军保持了谨慎对待的态度,试图等到南亚地区的援军抵达后再发起第二次的总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华军帝国方面固然是想要利用谈判来拖延时间,但是另外一方面,英法联军何尝又不是一边谈判一边增兵啊,他们可从来没有说因为谈判顺利就停止增兵,相反他们增兵的速度还在加快。

然而不管怎么样,自从第一次广州战役后,英法联军和中华军的大规模战事算是停了下来,商贸区以及其他几个通商港口里里依旧有着诸多洋人的商船进出,丝毫看不出战争的影响。

而这看似平静的背后,中华军方面正在做着全力的战争准备。

三月初,经过长途跋涉后。第五军顺利返回扬州,而不用几天时间,第二军也是顺利返回南京。不过第二军并没有在南京停留,而是继续东进一直抵达镇江才停下了长途跋涉进行休整。

这两个军刚返回呢。统帅部下属的军训部就是把大量提前准备好的新兵补充到了这两个军的主力部队,也就是第二师、第五师里头,争取让这两个主力步兵师恢复。

同时,林哲亲自做出决断,把尚在纸面上刚建立初步机构的第十一步兵师配属给了第二军,然后还把刚建立指挥机构,连新兵都还没到位的新编第十二步兵师配属给了第五军。

截止到三月份的时候,统帅部在苏南地区的指挥机构已经到位。分别有驻防上海的第七军,辖有第六步兵师、第七步兵师,该部也是中华军在苏南地区的主要兵力,其第七步兵师是中华军的老部队,第六师虽然是去年才编成的新部队,但好歹是属于已经编成,兵员以及武器都齐全的部队。

有驻防江阴的第六军,辖有正在编练中的第八步兵师、第九步兵师,尽管在未来的规划中这第六军是预计装备后装步枪,线膛火炮的新型模范军队。但是现在刚编练几个月,兵员只有七八成而已,而军械也同样不足。林德机器厂虽然这几个月里已经是加班加点,拼命生产步枪和火炮了,但目前第六军全军依旧只有五千多支新型的1858年型后装步枪而已,连正规步兵都难以获得新式步枪的配给,在其他中华军里同样装备步枪的辎重兵们就更加不可能短时间内获得新式后装步枪的配给了。

这个第六军从纸面上看上去还算不错,新式后装步枪和线膛火炮已经领先其他的中华军,但实际上人员素质还比较差,而且到目前为止第六军那边也没有完善使用新式武器所需要的新式战术,这后续真正投入战场上的话。能有多大战力还是个未知数。

在过来就是第二军和第五军了,这两支部队都是从前线紧急回援的。而且回援之前他们是没有带上原有的协防军部队,因为根据以往的战例来看。装备冷兵器,兵员素质和战斗意志都非常差的协防军部队面对新式军队的时候根本是没有半点用处,之前打江淮新军和清廷练军的时候都表现差劲了,如果再遇上英法联军的话,百分百就会出现广州之战的情况,在己方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未战先溃。

这大老远抽调协防师回来送死,还不如把他们留下来和太平军、清军作战呢,这样多少还能发挥他们的剩余价值。

因此中华军抽调兵力回援的计划里,是不涉及到协防军部队的,第二军和第五军回援之前,已经是把原属麾下的协防军部队分别配给了第一军、第二军。

第二军和第五军都是只带了一个主力步兵师以及一个骑兵团回援的,不过回来后,林哲又是把还只存在纸面上的新编步兵师分配配属了给第二军和第五军各一个,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等三四个月以后他们都会变成拥有两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团以及其他相关辅助部队的军级部队。

上述四个军就是中华军帝国在苏南的全部依靠,抵抗英法联军的核心,而除了这些部队外,还有一个近卫师则是比较特殊一些。

尽管参谋部那边多次建议把近卫师纳入统一指挥参与苏南防务,但是都被近卫师师长梁丘石严词拒绝,并多次重申近卫师并不归属陆军系统,它的任务也不是前往前线和敌军厮杀,近卫师的任务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那就是控卫皇室的安全,捍卫林哲的帝位。

万一被洋人真的突破上海、江阴等一系列防线打到南京来的话,近卫师还得带着林哲逃走呢,那里会把宝贵的兵力消耗在上海或者江阴啊。

对此,身为皇帝的林哲也是默认了近卫师的做法!

林哲并不是赌徒,他不会把手中所有的筹码都压上去,他需要考虑到万一上海和江阴真的守不住了,他就必须做后续的打算,比如说放弃南京北上或者西进,以求卷土重来。

而近卫师就是他留在手中的一张底牌。哪怕是上海和江阴甚至镇江都失陷了,也不能轻易动用的底牌。

中华军抽调前线兵力回援,短时间内征召了大量的兵力。进行着似乎不顾后果的扩军,每天花出去的军费都是海量数字。

仅仅是到了三月底。财务部拨付的第一期就是被提前花光了,当军方又来要钱的时候,财务部大臣齐宣浩虽然恨不得把这些花钱大手大脚的军方将领大卸八块,但是身为帝国内阁大臣,他同样也是清楚现在军方面临的挑战非常巨大,这为了扩军和购买军械以及囤积军需物资,所需要的军费都是海量的。

再加上林哲也是亲自交代过,财务部必须优先满足军费支出。其他一切支出,甚至包括皇宫营造,国家雇员的薪资,城市建设、水利基建,教育经费等通通都得往后靠。

所以尽管心中有着诸多怨言,但是齐宣浩也是不得提前拔给军方高达一千八百万圆的第二期军费。

不管是争霸九州还是抵御外敌,都是需要钱作为支撑的,这没有钱的话可打不了仗。

如今距离夏税还有段时间,财务部方面如果不想办法的话,估计等多几个月就给不出军方所需的第三期军费了。只是该怎么办呢?

临时加大营业税等商税的比例?临时加大关税比例?还是说用其他手段强行推广国债的发行?

齐宣浩脑海里转过一个又一个的可能性,思索着该如何解决最近几个月的财政缺口。

而就当齐宣浩苦思该如何筹钱的时候,中华宫内。站在平仁堂上的林哲看着窗外已经停工的大殿,心中也是感叹着,这一次和英法联军的冲突以及潜在的大规模战争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从大的方面来说,完全影响了帝国的北伐以及西征计划,在解决英法联军的威胁之前,北伐攻克京师或者西进拿下湖北是遥遥无期了,就算一切顺利恐怕也要拖上一两年时间了。

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原本还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南京市政建设已经完全停止,那些还没有完工的诸多办公建筑由于缺乏经费已经大多停工。城内的几条道路的修缮也因为资金匮乏而被迫中断。

别说这些了,就连中华宫的修建工程也是被迫停了下来。本来就算财政再紧张,财务部的那些官员们也是不会断绝中华宫的营造经费的。但是林哲却是亲自表示,如此正值困难之极,身为天子当做表率,所以亲自下诏停止中华宫的后续营建工程,腾出来的营造费用则是填补到军费方面。

同时还特地下诏,将本年度的皇室生活经费全数返还给国库,并号召臣民贡献各自的力量,以筹集经费。

林哲的这两个举动可以说让帝国的臣民们大大感动了一把,在封建皇权时代,就算是把大半国土丢了,但是这皇家的花费是绝对不能少的,甚至外头作战的大军没饭吃,没刀枪的时候,这皇室或者其他贵族依旧醉生梦死的情况多不胜数。

后世国人最津津乐道的慈禧挪用北洋水师经费修建园林就是最著名的例子了。

但是林哲不但停止了中华宫的后续营建,更是把皇室生活经费返回给了国库,这种行为在诸多臣民的眼中已经算得上是仁德贤明俱全了。

当然了,这些事情在林哲眼中并不算什么,从去年开始他林哲甚至是整个皇室就基本没花过国库一分钱,虽然说每个月国库都会拔过来一部分皇室生活经费,但是转手就给了营造事务处那边,皇室的生活经费基本都是宫务厅财务处自行提供的,这还不算,宫务厅财务处还偶尔补贴给营造事务处几万圆。

也就是说,从去年到现在,林哲和皇室非但没有花国库一分钱,反而是倒贴进去了不少,现在公开说返回皇室生活经费其实影响并不大。

所以别以为林哲真的和明治一样为了养军,一天只吃两顿,连肉腥都见不着了,国库没钱不代表皇室产业没钱啊!

皇室产业的利润丰厚,你让它和国库那样一下子拿个几百万几千万来肯定不行,但是每个月拿出几万来维持皇室成员生活还是勉勉强强可以办到的。

至于营造皇宫中断的影响也不大,现在中华宫的后宫部分早就已经修缮完毕,至于耗资巨大的前主殿以及广场还有其他的建筑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急迫性,有了它们也就好看些,没有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也不影响帝国的运转。

因为林哲在三层小楼的平仁堂照样可以办公,又不是说非得要在面积几万平方米,富丽堂皇的宫殿里的。

为了准备和英法联军一战,中华帝国付出了太多太多,如果不就此拿回属于帝国的利益,那么可就亏大了。(。)

第488章 所谓治国第141章 起兵的借口第334章 谈判指示第154章 战火再燃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278章 兵临广州第324章 战争中的发展第270章 战争通牒第232章 奏折第343章 侯客室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439章 财政和军费第682章 储君人选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434章 教育发展计划第519章 三流工业国第277章 工厂内迁第366章 北上直隶第164章 多方惊慌第7章 募兵买枪第536章 利益得失第660章 确立金本位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316章 国宴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555章 新版纸币第219章 桃源大决战(二)第112章 余胜军协防团第413章 巡视当涂第354章 清军出击第662章 袁保恒的野望第779章 立储第72章 吴健彰进营第656章 智利购舰第311章 俘虏问题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415章 横扫巴东第673章 内部妥协第667章 俄土战争的连锁反应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76章 乱世重典第494章 研发机枪第207章 激战六安第490章 检阅海军第531章 两败俱伤第250章 半斤八两第541章 钢铁巨舰的对决第415章 横扫巴东第506章 宁沪线试运营第279章 洋人出兵第310章 谈判重启第452章 演习和变革第254章 一夜寒风起第369章 太平军入川第645章 李平桐下狱第229章 赴欧代表团第318章 面圣第654章 火药第133章 协防团和镇江第712章 各国异动第438章 电报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330章 后装步枪的时代第377章 都兴阿的担忧第557章 海军五年计划第148章 悍卒李阿大第510章 扶烂泥上墙第621章 普法战争第660章 确立金本位第419章 移民屯边第554章 四国条约第680章 不同寻常的御前会议第677章 中俄南京条约第425章 提亲第461章 林德步枪改进型第81章 林德1854步枪第153章 惧怕和惊慌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枪第446章 庞大订单第415章 横扫巴东第415章 横扫巴东第307章 骑兵出击第14章 自筹军费第605章 三国之势第661章 朝鲜局势动荡第160章 军事散步第517章 母凭子贵第305章 联军总攻第459章 一战成名第14章 自筹军费第439章 财政和军费第608章 南美的战舰市场第303章 激战吴淞第431章 新旧更替(一)第337章 继承人第296章 无法避免的战争第140章 暴风雨夜的前夕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685章 册立太子(二)第333章 帝国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