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北岸工业区

郭龙云抵达上海后,照例是先和当地的官员们进行了一次会议,主要是听取今年上海这边的经济发展情况,毕竟现在郭龙云负责的就是经济而已,其他事他也不关心,只关心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番会议后,郭龙云也是对现在的上海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年上海依旧保持了超高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商贸区和上海县合并以后,以往困扰商贸区的土地不足等问题被彻底解决,上海这边利用地方财政自行开发的‘北岸工业区’,即苏州北北岸工业区,以纺织业为核心,以其他配套产业为辅助,发展的相当迅速。

会议中,萧昌中用极为自豪的语气道:“如今的北岸工业区已经入驻大量企业,投资超过百万圆的超大型企业有三家,投资超过十万圆的大型企业有二十八家,大小企业加起来总数达到了七十八家之多,整个北岸工业区的各大工厂足以提供了超过四万个直接就业岗位。

通过大量的企业入驻,也是带动了整个上海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日常民生所需的衣食住行等产业极为活跃,为各大提供提供金融、技术等条件支持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北岸工业区的相当于为上海间接提供了超过五万个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仅仅是一个北岸工业区,就能够养活超过十万个家庭,最少四十万的人口!”

在工业时代里,再也没有什么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能直接显示出工业规模了!

“在宣武三年的头三个季度里,北岸工业区的各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一亿圆大关,出口额达到四千万圆,仅仅北岸工业区内,就可以为帝国提供超过四百万圆的税收,另外间接提供了大约三百万的海关税收,通过第三产业等间接提供了至少两百万的税收!”

“北岸工业区的成功,足以为帝国增加至少一千万甚至是一千五百万以上的税收!”

按照正常的产值和税收的比例,大约是百分之五到十五之间。各个国家不同情况具体数额也不一样,轻工业和重工业以及农业以及什么服务型商业也不一样,国内的其他地方先不去说,因为国内的其他地方尚处于原始的封建社会。产值和税收的比例不同府县区别相当大。

不过对上海算得上是一个纯工业城市,农业占据的比例相当低,主要依靠工业经济支撑,所以其产值和征税的比例是具有近代工业国家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大约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

基本上。企业生产出来市场价值十圆的产品,那么政府就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收取到一圆的税收。

当然了, 这说的是平均数字,具体行业不同具体比例肯定不同,比如说生丝行业,这个暴力行业的正税比例是相当高昂的,企业的营业税和出口关税等加起来,整个生丝行业的正税比例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以上。

但是一些政府大力扶持的重工业,比如机械制造、军械武器,造船等行业。其整体税收是非常低的,比如林德机械公司生产蒸汽机,其征税比例只有区区的百分之一而已,基本上就是象征性的征税而已,而造船业上,为了推广蒸汽船只的大规模应用,对造船厂生产的蒸汽船只征收的税收也是相当低的,只有大约百分之五上下。

各种行业综合起来,上海这边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的比例大约是保持在百分十左右。

不过这个数据说的乃是所有税收,其含义是特指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为帝国提供百分之十左右的税收。但实际上上海自身是收不到那么多税的。

因为一个国家的税收是通过众多方式收取的,不是说某个企业生产出来市场价值十圆的产品,然后地方财政就能够直接对企业征收一圆的税收的,实际上这一圆的税收是通过产品的流通渠道中征收上来的。包括企业的营业税,负责产品运输的运输企业的营业税,批发商的营业税,最后零售商的营业税等。

而上海乃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基地,其产品不是出口就是运往国内各地销售,因此是不可能把这十分之一的所有税收都收上来的。

因此虽然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已经一个相当庞大的数据。其185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有望突破八亿圆的关口,但是上海一地里的征收的税收实际上相当并不多,包括海关在内,其直接划归中央财政的税收三千万左右而已,另外上海这边尚能保留大约两千万圆的地方税收。

国税和地税加起来的,大约就是五千万这样子,占据工业产值大约百分之六上下。

而这也是为什么萧昌中并没有说北岸工业区给上海提供了多少税收,而是说给帝国提供了多少税收的原因,因为仅仅上海自己这边的话,实际上是收不到一千多万税收的。

萧昌中是要让郭龙云认识到北岸工业区是成功的,而这个成功并不是建立在原来商贸区原本就有的,而是他这三年来一手建立起来的。

听到萧昌中以及上海的工商厅、财务厅等经济相关的官员们张口就是多少个亿,随便说个数据都是几千几百万的时候,这让郭龙云更加感叹国内其他地方的落后和发展困难。

他来上海之前,基本上已经和长江沿岸有潜力办工业的城市都走了一边,目前长江沿岸流域里,最具工业发展潜力的乃是皖南当涂了,毕竟靠着一个马鞍山铁矿具有天然的优势,此外就是湖北的武汉三镇了,深处内陆,同时还是目前中大型运输船只能够沿着长江最深入的大型城市,然后又可以通过湘江,长江上游进一步把产品散发出去,地理位置相当好,可惜就是工业基础过于薄弱。

去武昌视察的时候,湖北那边是相当重视,湖北巡抚率领武昌道道员,武昌府知府等当地一大票高原上下一起努力,在报告会上规划了一个他们自己心中认为规模极为庞大的武昌工业区发展计划,计划的详细内容不说了,基本就是抄袭上海这边的工业发展计划,试图以纺织为核心,然后辅以其他制造业等。

但是他们提供的目标是五年内,让该工业区的年工业产值达到一千万以上,首年的工业产值期望值只有可怜的五十万而已!

湖北那边这么重视郭龙云的巡视,是因为郭龙云手里握着极为重要的权力,就是为帝国的下一个大规模工业基地选出一个地方来,而现在湖北的武昌、直隶的天津、广东的广州、浙江的杭州、甚至长沙、武昌、还有苏州、扬州、镇江等城市都是进行争夺。

以帝国目前的财政情况,前两年顶多就是扶持一个地方大规模发展工业,其他地方的话只能象征性的拨付一些资金了。

然而不是每个地方都和上海那边一样,已经具有了完善的自我造血功能,不但能够给中央提供数以千万计的的国税,而且上海的地税每年都有一千多万,所以上海可以自立根生打造出一个北岸工业区来,但是国内的其他地方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他们要发展工业,尤其是对大规模的发展,就必须得到来自中央财政的大力扶持,单靠他们自己的地方财政根本就玩不转。

郭龙云一路走过来,这些地方官员们都是极力的想要给郭龙云留下良好的印象,进而给自己的城市拉到中央财政的支持,只要能够在自己的任上搞出来一个工业区,哪怕是规模不如当涂那边的工业区,更不和上海那边去比,但是只要能够搞出来那就是一大政绩,而政绩就代表着升官发财。

这对无数官员而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然而让郭龙云有些失望的时,这些人的眼界和格局还是略小了些,除了自己的老部下安徽巡抚毕宣溪提出来要把当涂工业区的规模在未来扩大十倍,争取工业产值破亿的目标还算可以外,其他人的眼里都是只有几十万几百万的规模。

他们认这十万,百万规模的工业区就已经够大了。

唉,如果让他们来到上海,看到那个几乎比整个京师的城池都要大的多的北岸工业区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那些从来没有见识过何为工业的官员们,是很难想象的出来,一座投资上百万的纺纱厂竟然能够用于工人数以千计,仅仅是一座厂子就和一个小城市差不多,而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工厂汇集到一个地方后,其规模是有多么的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不是这些工厂自身的工业产值就能够代表的。

建立一个工业区,其实就是打造一座全新的工业城市,并不是仅仅建立起来一座工厂那么简单。

听罢萧昌中等人的报告会议,郭龙云也没有在上海多待,反正上海的发展是用不着他操心的,现在的上海上面有林哲亲自盯着,下头有萧昌中管着,旁边还有一个不伦不类的‘市政管理委员会’监督着,只要不是老天劈下一道神雷,基本上很难阻挡上海的崛起。

现在郭龙云要操心的是其他地方!

离开上海后,他乘坐海军运输邮件以及补给物质的蒸汽运输舰,然后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他这是要去天津。(。)

第369章 太平军入川第439章 财政和军费第486章 齐琳的目光第376章 第九协防师改革第433章 皇家科学院第386章 大清的崩溃第578章 宁朝提亲第152章 登基称帝第253章 沈驰云入沐阳第178章 夏季攻势第204章 官员任免事第243章 建立守备部队第43章 惨胜第51章 团练大臣第639章 联合调查局插手第81章 林德1854步枪第683章 册封太子(一)第12章 机器缫丝厂第604章 北海国第419章 移民屯边第614章 钢面铁甲第92章 抽十杀一第558章 租借金兰湾第548章 新一代战舰第579章 宁朝动乱第130章 打到镇江去第460章 订单大爆发第433章 皇家科学院第683章 册封太子(一)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111章 以攻代守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689章 殖民太平洋第19章 主动追击第99章 撤军和追击第100章 太平军的战壕第519章 三流工业国第509章 中英宁上海条约第601章 李昊通的恐惧第104章 追击和崩溃第168章 宫务厅情报处第9章 训练再训练第328章 后装步枪的首秀第147章 围攻杭州第463章 编修清史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75章 井喷式发展第9章 训练再训练第702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一)第712章 各国异动第74章 上海商贸区第436章 铁路发展计划第188章 营造皇宫第406章 长沙春寒第456章 立嫡立贤第622章 大陆军政策第602章 重回战国时代第296章 无法避免的战争第594章 海军修正案第220章 对决练军第11章 山阴陈家第537章 备战英舰队第393章 雪地逃亡第699章 海军军备竞赛第94章 狂傲第152章 登基称帝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467章 天津北方钢铁厂第463章 编修清史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305章 联军总攻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639章 联合调查局插手第418章 纸币发行第384章 严寒减员第23章 第二步兵团第337章 继承人第324章 战争中的发展第368章 协防师改革第569章 他们的战争(二)第82章 组建水师第486章 齐琳的目光第376章 第九协防师改革第255章 近代骑兵的对决第530章 火奴鲁鲁海战第41章 三冲敌阵第197章 恩科放榜第682章 储君人选第172章 残忍的工业第415章 横扫巴东第621章 普法战争第54章 兵指青浦第667章 俄土战争的连锁反应第299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一)第603章 倾销地第566章 战舰和炮台的较量第221章 骑兵之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