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双方的纠结

钱国堂虽然是军事顾问,但是他和其他的顾问一样,都是属于秘密顾问,为了隐瞒身份,同时也是为了今天的夺位之战,李昊通是给他们安排了正式的军衔,并安排到了李昊通控制下的部队里直接担任军官职务。

当然了,一些部队主官的职务他们是肯定不能担任的,担任的多时参谋之类的副职。

帝国陆军派遣过来的秘密顾问大约有五十多人,在帝国陆军内的军衔以中尉和上尉为主,领队的是一个中校和一个少校,不过领队是直接跟在李昊通身边,筹划全局,副领队则是在前线直接充当部队的参谋长了。

钱国堂现在的职务是京都守备团的下属第三营的参谋。

京都守备团,根据林成庭制定的宁军制度,虽然嫡属于陆军,不过并不算野战部队,而是属于地方守备部队,为啥?还是那句话,这宁军的军制是林成庭直接抄袭的帝国军制、有皇帝直辖的禁卫军、有着正式的野战陆军,有着地方守备部队,不过规模都普遍偏小而已。

京都守备团,这支部队在宁军里自然只能算是二线兵力,但是该团却是一直都是被李昊通所属的李家强力掌控,从团长到连长,半数都是李家的族人或者亲友,而该团也是李昊通扶持二王子登位的最大依仗。

去年开始,李昊通就是靠着帝国派遣的秘密军事顾问,对该团进行整训,同时还悄悄的扩编了不少人,武器装备也是换装了帝国支援的1858年型步枪甚至还有前装线膛炮。

等到起事之前,这支守备团的实力已经不弱于普通的步兵团,而且李昊通还秘密编成了一支炮兵部队。拥有额外的两个炮兵连,总兵力超过上三千人。

但是起事后,宁军的陆军虽然中立。除了一个平时驻扎在曼德勒,并被李昊通拉拢多时的一个步兵营叛变并加入二王子的阵营外。其他的宁军主力基本都是宣布中立,原本驻防在城区的陆军第一师的其他主力部队早已经是直接出城,免的被迫参与其中。

平日里,曼德勒的防务是由禁卫军和京都守备团和陆军第一师,总兵力约一万五千人上下,主要还是为了防备城内的中英两支部队。

但是林成庭估计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中英两支军队没发动战争呢,自己的两个儿子。准备的说是支持这两个儿子的宁国势力就是打了起来。

禁卫军和京都守备团围绕着王宫是已经激战了两天多,而局势对京都守备团是越发不妙了。

现在的战况对京都守备团可谓是非常不秒,本来京都守备团还拥有一定的兵力优势的,但是京都守备团虽然经过了中国顾问的整训,但是兵源以及军官的基础太差,军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居多,士兵都是一些土著,而且身体条件往往不达标,跑个几公里的武装越野。一个个都能够累的爬不起来。

相反,禁卫军就要强得多了,作为林成庭生前直属的军队。武器装备是最好的,兵员也都是身体素质条件最好的,军官多数都是从野战部队里挑选出来的优秀军官,可以说战斗力是相当的强。

再加上开始那一天里,李昊通急着攻克王宫,所以让京都守备团和另外的一个步兵营对王宫发起强攻,在禁卫军的反击下折损颇多。

如此一来,兵力优势也就逐渐消失。

现在禁卫军那边更是尝试发起反攻,这对李昊通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对钱国堂来说同样不是什么好消息。

虽然这是在其他国家带着别人的士兵打仗,但是打输的依旧不是什么好事。回国后想要晋升是别指望了,稍有不慎还有可能在这异国他乡丢掉性命。

钱国堂跟随着所属的第三营抵达王宫附近的时候。上头就是传来了命令,要求他们接替第二营展开防御作战,这个第二营并不是京都守备团的第二营,而是原属陆军第一师的第二营,不过因为这个营被李昊通拉拢,最后加入了京都守备团。

这个营也是叛军的主力部队,现在上头准备把这个营抽调出来,然后略微休整后,准备投入到侧翼发起进攻,以改变目标的困局。

钱国堂的第三营接替第二营的防区后,很快就是遭到了禁卫军的进攻,战斗打响后,钱国堂充分的担任起了军事顾问的角色,协助营长安排战斗,但是没有多久,他所属的营长就是被一颗榴弹的弹片所击中而阵亡。

这个时候,他是直接承认起了指挥的重任,虽然在知道的人心里,他只是一个军事顾问而已,但是普通士兵却是不知道的,反正这中国的顾问和宁军的华人军官也没有什么相貌和语言上的差别。

这场防御作战一支打了两个多小时,第三营死伤数十人后,禁卫军才是开始停下了反攻并撤退。

这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禁卫军之所以停止对他第三营的进攻,是因为第二营已经在侧翼发起了猛攻。

虽然叛军的整体素质并不如禁卫军,但是随着战斗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中国顾问已经是直接承担起了指挥的重任。

这些中国的军事顾问虽然在帝国陆军里都是属于基层军官,但是却都是接受过完整的军校教育,和宁军里这些半吊子的军官在素质上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兴许他们的作战经验不如宁军的军官丰富,但是理论和见识却是远超他们。

毕竟帝国的陆军军官学校,在整个亚洲范围里是唯一的一所正规军校,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属于一流军校了,这教授出来的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是相当强的。

就当钱国堂率领部队在王宫附近激战的时候,公使馆那边护商团和英国人的使馆卫队也是对持的非常严重,双方都已经是挖好战壕,架好大炮。这一个搞不好就会直接打起来。

公使馆内,贾浩峰也是正在向郝木柏汇报相关情况,据他回报。现在李昊通的军队虽然打的困难一些,但是短时间内就算拿不下王宫。但是依旧占据着一定的兵力优势,而且现在李昊通也已经是被迫接受了顾问团的建议,开始直接让中国顾问指挥部队,以改变目前的困局。

尽管有些不甘心,但是李昊通也是知道,自己手底下的那些军官在指挥能力上是远不如这些顾问的,如其让自己人碍手碍脚,还不如直接让出指挥权。只要获得胜利,他并不介意丢脸。

“这么说来,李昊通那边还能控制住局势了?”郝木柏如此道。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这样,禁卫军那边虽然战斗力强一些,但是毕竟兵力要少,而且他们的弹药储备也不多,早先时候弹药库可是被李昊通的人马掌控了,而且陆军第一师那边撤出城的时候,也没有遗留下弹药了!”

贾浩峰如此回道。

“既然这样。我们就再看一看,嗯,要注意英国人那边。绝对不能让他们的卫队脱离你们的视线!”郝木柏的这句话是对护商团的团长宁嘉健说的。

“可惜,现在还不能联系上国内,消息不同的话,恐怕国内和英国人那边都要出变数啊!”

郝木柏的担心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随着曼德勒方面迟迟没有消息传回来,现在帝国方面已经是开始做战争准备了,军方那边更是给云南方向的部队,让他们做好战争动员,同时也是派人联络了佤邦和掸邦的两个当地土司军队,必要时候这两支仆从军就是开路先锋。直接杀进宁王国。

仰光那边,帝国的外交人员也是及时保持着和英国人的联络。并密切监控驻扎在仰光的英军动向,一旦仰光的英军开始北上。那么这个消息立马就能够传回南京,然后帝国的军方估计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曼德勒、仰光这些地方气氛紧张起来,南京这边也是各国公使们也是感受到了战争的气氛。

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爵士更是在两天内,连续和帝国外务部大臣宋关前进行会谈,甚至一度请求觐见帝国皇帝林哲,不过却是没能获得批准。

帝国虽然不是满清,抗拒和外国的交流,皇帝不愿意召见那些外国公使,但是帝国同样不是那么小国,帝国皇帝不是你相见就能够见的。

威妥玛前几年开始是英国驻华参赞,1866年的时候前任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爵士因为四国条约的签订而备受英国国内的指责,最后在1866年底就是被迫主动辞去驻华公使职务,随后这一职务由威妥玛接任,随后获封巴斯勋位。

此人上任后,一方面是吸取了阿礼国强硬对华策略的教训,转移保持克制,争取和平为主,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却是多次写信回国,提醒英国国内帝国的各方面的实力正在快速膨胀,以后必然会成为英国在亚洲的巨大威胁,希望英国国内能够重视中国的威胁,并做出相关的反应,比如说加强东印度舰队的实力,在下缅甸保持一支庞大规模的陆军部队等。

现在突然出现的宁国乱局,乃是他上任以后遇上的最大挑战。

林成庭刚死,他就是拍了电报回伦敦,称林成庭的死极有可能引发宁国局势的动荡,甚至可能引发宁国的内战,而后极有可能引起中英两国之间的战争,希望伦敦方面做好相关的准备。

但同时他也表示,他会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

相对而言,威妥玛爵士要比阿礼国更加理性,也更加清楚认识到了帝国进行工业革命以后的实力增长,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理性认知,所以他对帝国是充满了戒备,甚至多次要求伦敦方面增强东印度舰队的实力。

相对来说,这样的人,要比阿礼国爵士对帝国更具威胁性。

这从这两天的会谈就可以看得出来,威妥玛爵士一方面不断的重申中英和平的必要性,中英国际贸易的给两国所带来的利益,希望中方和己方一起保持必要的克制,以避免战争的发生。

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却是直接给出了战争威胁,称如果中国方面派兵进入宁国,那么无疑是违背了中英两国当年的‘中英缅甸事务谅解备忘录’,英国方面将会认为中国已经撕毁了该条约。

到时候英国方面必然会针锋相对,同样会派兵北上宁国,并宣称英国在仰光驻扎有至少三万人的兵力,而且随时还可以从印度增援至少五万人以上的兵力。

而且东印度舰队也已经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可出击中国沿海海域。

简单来说就是,一旦帝国出兵宁国,那么英国将会毫不犹豫的对帝国宣战!

这种妥协又带着强硬的态度,也算得上是英国对帝国的矛盾态度的一种表现,想要和平但是又不愿意妥协,但是发动战争的话又是得不偿失,总是是在和平和战争之间纠结。

反过来,其实帝国对英国的态度也是差不多这样,一旦有冲突了,这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而正是因为双方都有着这种纠结的态度,才会使得宁国那边的局势都已经失控了,中英两国甚至都做好战争准备了,但是谁都不敢轻易真正地挑起战争。(。)

第86章 企业式政府第26章 退无可退的冲锋第412章 英俄威胁第686章 陆军革新第398章 横扫北方第631章 教育强国第398章 横扫北方第584章 二等铁甲舰的争论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185章 扬州城破第572章 东北铁路第398章 横扫北方第682章 储君人选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150章 劝进表第359章 兵临济南第353章 都兴阿的决断第778章 中美勾结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552章 英国人的顾虑第115章 刺刀冲锋第567章 他们的战争(一)第499章 华盛顿号的一生第457章 将领调整第517章 母凭子贵第292章 大战前的影响第338章 科举改革第370章 自信或轻敌第608章 南美的战舰市场第149章 董离第457章 将领调整第466章 海河工业区第107章 城破殉国第509章 中英宁上海条约第629章 当涂之发展第247章 沈驰云的野望第585章 掌控太平洋第122章 扩大商贸区第492章 中萨鹿儿岛条约第560章 阿拉斯加第264章 十二月调整第552章 英国人的顾虑第45章 南撤湖州第548章 新一代战舰第365章 传统和科学的结合第269章 死城安庆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296章 无法避免的战争第115章 刺刀冲锋第164章 多方惊慌第355章 都兴阿的炮灰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535章 香港登陆战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312章 财务部的苦和乐第46章 他敢打吗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历史第689章 殖民太平洋第629章 当涂之发展第65章 吴健彰进城第635章 李平桐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188章 营造皇宫第553章 争锋相对的谈判第393章 雪地逃亡第419章 移民屯边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392章 走投无路第339章 私营教育第311章 俘虏问题第375章 未来的希望第12章 机器缫丝厂第617章 出巡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惊第509章 中英宁上海条约第705章 中英宣战第184章 线列对射第373章 军官缺口第43章 惨胜第274章 应对第221章 骑兵之冲锋第13章 见黄宗汉第491章 中英萨战争第443章 美国内战的蛋糕第48章 厘金初显第528章 冲突升级第32章 大战前夕第419章 移民屯边第65章 吴健彰进城第247章 沈驰云的野望第152章 登基称帝第363章 时代的终结和开始第606章 中岛佐木第637章 惊天大秘密第151章 三拒劝进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501章 中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