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开战争论

1868年的中英关系,是非常复杂,并不能用简单的友好或者敌对来判断。

在当代的国际关系里,应该是没有那两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和中英两国那么复杂了,诸多矛盾和冲突的同时,两国还拥有着诸多的共同利益。

矛盾和利益相互纠缠,同时中英两国在军事上,也都没有绝对的自信能够压垮对方。

帝国方面,拥有庞大的陆军优势,但是这种陆军优势也不是无限的,受限于缅甸的热带丛林复杂地形以及糟糕的后勤补给通道,实际上帝国陆军空有七八十万大军,但实际上并不能在缅甸方向投入太多兵力,有个五六万就是极限,再多的话恐怕就要发动全面的战争动员,发动数以十万计的民夫帮军队运输补给

海军方面,帝国海军虽然已经启动了野心勃勃的第一期五年计划,但是这项计划刚刚施行两年而已,最早也要到1870年以后,才可以看见帝国的第一艘万吨战列舰正式服役,在这之前,充当帝国海军主力的依旧是那些几千吨的二等铁甲舰,主要是已经老旧,甚至跟不上时代的盘古级铁甲舰、尚能一战的三艘炎帝级铁甲舰以及今年刚服役的实验性铁甲舰,即天吴号(八年甲舰)。

另外近海铁甲舰毕方号以及若干镇广级近海炮舰。

而那些无防护的巡洋舰,比如几艘老旧的木制巡洋舰,这些巡洋舰虽然吨位都尚可,但实际战斗力非常差,是难以承担舰队决战的重任,只能承担辅助性或者次要战线的低强度任务。

1868年的帝国海军,其整体实力并没有比1866年时期的帝国海军强多少。

帝国海军的实力要等到1870年以后才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因为1869和1870年,帝国海军将会先后服役夸父号、后羿号这两艘二等铁甲舰、同时蚩尤号也将会在1870年服役,此外这两年还会有多艘的快速巡洋舰以及低防护巡洋舰相继服役。将会极大的扩充帝国海军的规模。

到那个时候,帝国海军才能够有希望真正的对抗英国人的东印度舰队。

要知道自从1866年珠江口海战失败后。英国皇家海军加强了东印度舰队的实力,虽然依旧没派遣万吨级别的铁甲舰前往东印度舰队,但是三千吨到八千吨之间的二等铁甲舰就足足有六艘之多,而且多数都是六七千吨二等铁甲舰。

而这些东印度舰队的战舰并没有影响到英国皇家海军在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峡的战略优势,要知道自从勇士号以后,到今年为止,英国人已经整整设计建造了二十个级别的铁甲舰。

请注意,这说的不是二十艘。而是二十款战舰,总数超过三十艘,这几年英国人受到帝国海军和法国海军甚至俄国海军的刺激,是大力推动了铁甲舰的建设,甚至数量上都比原时空要多一些。

而且英国人建造的各类型铁甲舰中,大吨位的铁甲舰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八千吨以上的一等铁甲舰就有六艘,那些六七千吨的二等铁甲舰则是有十二艘之多,剩下的那些也多以三千到六千吨之间,低于三千吨的铁甲舰比较少。

这和帝国海军是有些极大差别的。帝国海军起步晚,而且受限于国内工业实力,所以开始的时候很难造大吨位的铁甲舰。只能是从两千吨到四千吨,然后再到五千吨慢慢扩大。

如此也就导致,虽然说这几年帝国海军建造服役的铁甲舰数量并不算少,但实际吨位普遍偏小,目前为止,已经服役的最大吨位铁甲舰,也不过是五千吨的天吴号而已。

所以在海军力量上,帝国海军依旧处于极大的劣势当中,虽然海军已经提出了野心勃勃的战略发展计划。提出了把封锁马六甲海峡之类的战术构想,但实际上这些战术构想真正要执行的话。少说也得1875年以后,等到帝国的战列舰以及装甲巡洋舰的决战舰队慢慢成型以后才能够做到。现在嘛,还是老老实实的玩近海防御吧。

军事力量上,帝国没有太大的优势,但实际上英国人也好不到那里去,他们虽然拥有海军的优势,但是上一场的珠江口海战已经证明了,帝国海军虽然实力弱一些,但并不是没有抵抗之力,这中国沿海并不是英国的东印度舰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一个搞不好就会重演珠江口海战,再者,以帝国的强势外对态度,就算英国人的东印度舰队获得了海战的胜利,但实际上也很难逼迫帝国屈服。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法舰队拥有绝对的海上优势,最后还不是登陆部队来了个全军覆没,毕竟英国人的海军再强,也不能长出脚来登陆啊,能够登陆的只是陆军,而陆军对拼,帝国陆军就没怕过谁,再来一场吴淞战役也不是什么难事。

简单来说,其实现在的中英两国,都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来彻底击败对方,甚至连让对方屈服都是没有什么可能性。

要不然的话,双方在1866年的时候就不会选择各退一步,从而签订四国条约,直接继续打下去,让对方彻底屈服不就完了。

除了军事上的相互妥协意外,战争的爆发会让两国都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这种损失是英国和帝国双方都难以接受的,每年几千万英镑的贸易利益,谁要是敢轻言放弃,谁就是惹了众怒。

林哲可以轻飘飘的一句开战,然后沉浸在开疆扩土的幻想里,但开战后,国际贸易立即就会进入萧条期,数以十万计的产业工人就得面临失业的风险。

更严重的是那些为工业提供农产品的蚕农、茶农就会遭受巨大损失,茶叶和蚕茧无人来收购,或者价格暴跌,进而极大的影响他们的生计,这些群体可不是几万人那么简单。而是几百万上千万啊,一个搞不好就会有几百万户家庭破产。

出口贸易的萎缩还会带领连锁反应,工业用的煤炭、钢铁会出现没人要。机械行业自然也会跟着萧条。

最后居住在城市里的工人阶层失去收入,那么以城市阶层为主要销售对象的轻工业产品就会失去销路。

上述现象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就是:经济危机!

如果说林哲没有推动国内的工业化。那么断绝国际贸易与否影响并不大,毕竟全国人都靠天吃饭,政府也是主要依赖农业税收,那么和英国爆发战争并不会造成什么实际性的伤害。

但是一旦进入工业化后,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那么风险也会变得极大,一个搞不好就会弄成经济大萧条。

自从十九世纪各国相继工业化后,经济发展是非常的快速。而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大范围的经济危机,而且发生的比较频发,大约十年就有一次,比如1857年甚至两年前的1866年都发生过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不过暂时都没有太大的波及到帝国来,但是随着帝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工业规模越拉越大,和各国的贸易额越来越大,那么也会越来越容易受到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旦和英国爆发战争,进而断绝贸易,其危害比普通的金融危机要更大。

所以不管是林哲还是帝国的外交官们。一直都在避免这种事的发生,现在帝国最需要的不是战争,更不是什么开疆扩土。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环境,进而完成工业革命。

只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干的。

现在宁王国那边的混乱局势,却是让中英两国走到了战争的边缘。

不过好在双方都还算克制,双方的外交官们,也就是宋关前和威妥玛两人几乎是天天见面,这见面之后也没啥好说的,大体上就是你威胁我,我威胁你。但是光说不练。

而和曼德勒那边断绝消息五天后,帝国高层那边的气氛是更浓郁了。军方那边甚至都已经是拟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并直接提交给林哲。不少军方的大佬,嗯,主要是陆军的那几个大佬,比如说林成飞、施清瑄、徐言青几个人已经是多次入宫,不断的在林哲面前说什么英国威胁论。

说一旦让英国人掌控上缅甸,那么帝国和英国就会失去了战略缓冲地带,到时候英国人的兵锋就会直接威胁到云南的安全,这个时候,他们甚至为无视了半独立的佤邦和掸邦,就算英国人控制了宁王国,但是也不可能和帝国领土直接接壤,因为中间还隔了佤邦和掸邦呢。

但是陆军这群人说的好听些是忧国忧民,为帝国的战略安全着想,但抛开这些假大空的话,那么就是一大票陆军将领们做着开疆扩土,封公封侯的美梦,这不打仗拿来的战功啊?

没有战功拿来的贵族爵位甚至世袭爵位啊?

“这些好战份子,一个个都疯了,他们只看见了缅甸唾手可得,但是全然没看见我们海军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林达标听闻施清瑄再一次入宫觐见天子,这不用猜,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施清瑄是要劝说天子出兵的。

和陆军那群人是坚决的主战派相比,海军就是坚决的反战派!

为啥?因为现在的帝国海军苦逼的很,打不过英国人东印度舰队啊,到时候爆发战争了,他们陆军要拿下宁王国甚至杀进下缅甸估计问题不大,但是帝国海军要守住万里海疆,说实话难度大得很,这一个搞不好的话,广州、上海、天津这些沿海城市就会面临巨大的危机,而到时候国民们都会把矛头指向海军,甚至未来因为沿海遭到英国海军的打击,最后被迫和英国人议和的时候,那么他们海军就是千古罪人。

海军的高级将领们到时候就算不学着日`本人玩切腹,但是也是无颜面对天子和国民们,到时候辞职都是最轻的。

“他们这是看到了机会,那里会轻易放弃,现在这几个人都入宫好几次了,我们不能这么等下去,太被动了,下午的时候,你们随我一起入宫面圣,务必要让皇上知道我们海军所面临的困难!”

“是啊,帝国和英夷的矛盾甚大,这以后要打英夷我是不反对的,但是不能现在打,现在我们的主力舰队尚未成型,要和东印度进行决战压力太大,如果等上几年的话,那么我们海军的把握就大多了,到时候再打也不迟!”

又有人如此说着,而这话也代表了海军内部的普遍观点。

海军将领也是军人,自然和陆军那群人一样梦想着开疆扩土,继而升官升爵,但是他们所希望的战争是在1870年甚至1875年以后,等到帝国海军的主力舰队成型,那么帝国海军还不是想打谁就打谁,到时候才是海军将领们收获庞大战功的时候。

现在就打?难不成要让海军的失败来衬托陆军的成功吗?

别开玩笑了,海军绝对不允许这种事的发生!

一时间里,因为宁国王那边的事务,帝国高层都是掀起了一番争论,甚至内阁那边都是分为主战派和反战派,海军和陆军在这一次事件里可谓是彻底的分道扬镳,陆军想要打,而且是现在就打,海军则是坚决不同意。

帝国的海陆之争,在这一次宁国事件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化,以往帝国海军和帝国陆军虽然有所竞争,每年的军费预算上,总是会吵来吵去,但是在一些大战略方向上却是没有出现什么相互冲突的意见,但是这一次,海军和陆军的矛盾却是正面爆发了起来。

御前战略会议上,一开始还只是吵宁国那边的事,但是说着说着就歪楼了,陆军指责海军每年浪费了数以千万的军费,但是现在这种关键时刻却是当缩头乌龟,说这样海军的军费还不如让给陆军,这样陆军就能够再扩军数十万,到时候杀进印度不费吹飞之力,末了还来一句:畏敌不前,要尔等海军何用?

这话把林达标气了个半死。

林达标当即反驳:陆军每年拿过亿军费,要是海军有这钱,早就打造出一支庞大的舰队来了,到时候收拾东印度舰队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而你们陆军每年拿着这么多的军费,北方平定不了,中亚三国也被俄国人占了大半,连解决远东战事,还得依靠他们海军突袭了碧德港以及其他几个北太平洋西海岸的俄国港口城市,不然的话,现在你们陆军还在冻土里爬着呢。

如果你们陆军真那么牛逼,先把俄国人赶回欧洲再说。

这战争还没打起来呢,帝国高层这边自己就乱套了,这让林哲相当无语,这平日的时候这些大臣们看起来也没有这么不靠谱啊,怎么一旦关键时刻全都成泼妇了,在御前会议都敢破口大骂。(。)

第547章 海军技术改革第308章 胜了吗?第74章 上任设衙第182章 惊天巨响第45章 南撤湖州第779章 立储第582章 新舰招标第53章 东进上海第231章 吏治突显第89章 湖州之危第373章 军官缺口第221章 骑兵之冲锋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553章 争锋相对的谈判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228章 教育和留学第285章 势均力敌第435章 江道泉的野望第65章 吴健彰进城第347章 李鸿章面圣第431章 新旧更替(一)第548章 新一代战舰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历史第128章 跋扈和自傲的对决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191章 清军南援第14章 自筹军费第229章 赴欧代表团第376章 第九协防师改革第339章 私营教育第457章 将领调整第126章 倾巢而出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677章 中俄南京条约第176章 银行和货币第657章 船头对敌第39章 董阳红的冲锋第181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69章 江海关第83章 添船够炮第522章 殖民时代的外交官第513章 美国重归统一第356章 新军之间的厮杀第151章 三拒劝进第551章 联军登陆夏威夷第434章 教育发展计划第92章 抽十杀一第530章 火奴鲁鲁海战第280章 退守广州第78章 各方利弊第50章 林德机器厂第37章 遭袭第643章 培养体系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555章 新版纸币第174章 生丝和税收第606章 中岛佐木第20章 伤亡悬殊第259章 把李鸿章带回来第358章 第六军渡江第14章 自筹军费第166章 尽占江南第21章 谎报和扩军第41章 三冲敌阵第187章 逃跑和封赏第189章 财务处诸事第348章 对策第622章 大陆军政策第341章 办学难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510章 扶烂泥上墙第472章 工业井喷第468章 皇室资产管理处第603章 倾销地第389章 逃亡之路第65章 吴健彰进城第543章 撞击敌舰第456章 立嫡立贤第535章 香港登陆战第346章 李鸿章的好奇第93章 逃兵和恐慌第646章 皇子独立第358章 第六军渡江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586章 腾飞中的海军第71章 扩军五千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527章 占据珍珠港第499章 华盛顿号的一生第61章 爆破攻城第339章 私营教育第570章 俄军的投降第193章 混战皖北第267章 汉特?威廉的失态第288章 崩溃和反冲锋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176章 银行和货币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445章 对美军售第549章 蚩尤级万吨铁甲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