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布拉镇

帝国北方乌台省自从建省后,化为为六个府,大体上以原有的部落区域为基准,有土谢府、东乌府、西乌府、乌梁府、科多府、扎克府。其中之土谢府,也就是满清时代的土谢图汗部。

该府的府治‘库伦’同样也是乌台省的省治所在,而库伦以北约三百公里外,有着一个名不经传的小镇‘布拉镇’。

这个小镇乃是在六十年代后期才建立起来的,只是这个小镇和国内的其他城镇有着截然的不同。

这个小镇的居民除了少数从国内其他地方过来的冒险旅商外,其他的要么是现役军人,要么就是屯垦部队的人以及其家属。

这个小镇,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军事据点。

如果说库伦乃是帝国掌控乌台省大片北方草原领土、乃是对抗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俄军的核心城市的话,那么布拉镇就是帝国和俄罗斯军事对抗的最前沿。

严格上来说,按照前清时期和俄罗斯的领土边界划分,这地方实际上已经是超出了中国领土的范畴,乃是属于俄罗斯的领土了。

要知道布拉镇距离贝尔加湖只有区区的一百多公里多点啊。

这个小镇因为是对俄作战的前沿城镇,因此驻扎的兵力比较多,皇家陆军在这里驻扎有一个步兵营以及一个骑兵团以及部分炮兵等野战兵力,总数约在两千人。

除了这些皇家陆军的一线野战兵力外,此外还驻扎有乌台省守备司令部所辖的两个守备骑兵营约千人。

乌台省作为北方对俄作战的前线,同时又因为是地广人稀、游牧民族等特性,帝国是在乌台省编成了大量守备部队,而且多以骑兵部队为主,整个乌台省人口就没有多少,但是却编成了至少两万人的守备部队,而且百分九十以上都是骑兵部队。

虽然战斗力是比不上皇家陆军的正规骑兵部队,但是因为数量多,所以是广泛参与北方和俄军的作战当中。

除了军人外,布拉镇的其他居民虽然说已经是脱离了军籍的屯垦部队的居民以及其家属,但是这些人依旧是处于军事管理之下,并以民兵的形势协助作战,必要的时候,可以动员三千人以上的民兵部队参与战斗。

这样的一个城镇,乃是名副其实全民皆兵的军事据点!

而现在这个镇里的中心位置,一栋门前挂着‘大中华帝国布拉镇守备司令部’招牌的小楼里。

十几个穿着不同军服的帝国军官们正在汇集一堂,这些人里头,坐在上首位置的乃是一个四十来岁,留着短胡须,身形略微矮小的中年将领,此人穿着将官常服,肩膀上的挂着的肩章和其他人的截然不同,肩章的四周绣有金丝牡丹纹,上别一枚金质五角星。

这乃是陆军少将的肩章。

此人名为苏晋瑥,帝国陆军少将,现任布拉镇守备司令、同时兼任第三十五骑兵团团长,由于布拉镇的特殊性,这里驻扎的军队不说多,但是也不少,而且是有步兵和骑兵,有正规野战部队也有地方守备部队,同时还有民兵,因此这个地方也需要一个有份量的人坐镇才行

坐在他左右两边的乃是其他几个军官们,有第三十五步兵师第九步兵营的营长,还有第三十五骑兵团的几个骑兵军官,尚有穿着的军服和野战军不同的守备军的军官们。

这些人就是驻扎在布拉镇三千多名驻军的主要军官了。

苏晋瑥此时正在道:“军部那边的命令已经是非常明确了,要让我们北上试探俄罗斯的反应,如果有可能的话,就一路杀到贝尔加湖畔,直接切断贝尔加湖东西两面俄军的联系。”

不过下面的一年轻少校却是面带疑惑道:“军部让我们先发起进攻?其他友军呢,他们什么时候来,师部的主力呢?”

“是啊,当面的俄军虽然不多,我们兄弟几个麾下的兄弟合力要拿下来不成问题,但是到时候俄军定然是要增援反攻的,到时候没有友军支援的话,恐怕我们很难在贝尔加湖那边坚持下来啊!”

“这一次可不能重演三年前的旧事啊,友军跟不上的话,就凭我们布拉镇这边的兵力,打过去容易,但是守不住战果也没用啊!”

听到下属们的话,苏晋瑥也是心中暗自叹气,三年前的事他自然清楚,但是的他就是第三十五骑兵团的团长了,不过负责战事是另有他人,乃是前第三十五步兵师所属的第七十步兵旅的旅长。

当年第七十步兵旅和第三十五骑兵团再加了若干炮兵和守备骑兵,组建了一个兵力超过七千人的临时混成旅,在布拉镇以北的数十公里宽度的战线上的俄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试图突进到贝尔加湖畔,切断贝尔加湖东西两面的俄军联系。

当年一开始打的非常顺利,当面的俄军只有区区两三千人而已,第七十混成旅只用了几天而已,其骑兵部队就已经是杀到了贝尔加湖畔,但是后来俄军反应过来后,从东西两面发动反攻。

第七十混成旅因为战线过长、兵力过少,导致防线的漏洞太大,最后差点被包围在贝尔加湖畔。

甚至为了救援第七十混成旅,第三十五步兵师的师长,胡绍成陆军中将是被迫放弃了另外一个方面的战事,然后亲自率军从数十里外紧急驰援。

最后第七十混成旅虽然成功撤退了回来,但是此事却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随后统帅部那边以‘贪功冒进’的名义把当时的第七十旅旅长转为预备役。

就连胡绍成这个在统一战争时期就崛起的陆军中将胡绍成也是受到了一定的牵连,去年皇上又一晋升三个陆军上将,胡绍成原本也是在候选名单之上,但是不知道谁说了句贝尔加湖畔之战,结果这个晋升就没了下文。

当年第七十混成旅的兵力超过七千人,但是依旧没能够达成预定的战略目标,最后是被迫狼狈撤退,让军方大佬丢了不少的脸面。

如今布拉镇这边可用之兵加起来也就三千人而已,至于说那些民兵,但那只是民兵,守城还行,但是你让他们跟着部队出征一百多公里,和上万俄军进行作战,那就是太勉强了。

但是苏晋瑥更知道,上头既然给了他命令,肯定是有着全盘的考量的,而且和下属的这些中层军官消息不通不一样,苏晋瑥乃是陆军少将,虽然无法接触到太上层的消息,但是他却也是知道,库伦那边的气氛已经是有些紧张了。

第三十五师的主力部队已经开始集结,而听说军部的其他部队也是开始动员并发布了战备*。

帝国在乌台省的主力部队乃是第十二军,该军辖有第三十四师、第三十五师以及第四骑兵旅、第五骑兵旅。

此外还有乌台省守备司令部所属的两个步兵团以及十六个骑兵营。

这些兵力看起来不算少了,但实际上这些兵力是分部在将近上千公里的战线上的,这数万兵力分部在这么宽阔的战线上,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

在乌台省战区的兵力数量不多,这不是因为帝国没有更多的兵力可派遣,实际上以帝国陆军的庞大规模,在一个方向上集结超过二十万兵力兴许很难,但是十来万人还是可以办到的。

但是受限于距离遥远,补给线漫长,而且通往库伦的铁路还没有完成,所以帝国是空有诸多兵力,但是也不可能一股脑的在乌台省长期驻扎过多兵力的。

实际上,整个帝国北方地区的军事重镇并不是说乌台,而是其大后方的蒙古省以及直隶省,这两个省乃是整个帝国北方地区的战略大后方,长期驻扎有超过三个军的兵力,这些兵力乃是战略机动兵力用以驰援东北方向或者是乌台方向的。

乌台省因为补给困难,平常时候是不可能保持大量驻军的,只有当了爆发大规模战争时期,才会临时入驻大量的兵力。

在北方方向,帝国的兵力驻扎地区和交通情况,尤其是铁路交通是息息相关的,基本上铁路开通到那里,陆军的就会在那里驻扎重兵。

比如北方铁路如今已经修通到了蒙古省首府归绥,而归绥就成为了帝国在北方领土的重要驻军地点。

在补给不便的情况下,帝国是很难在乌台省这种边远省份,尤其是缺乏农业基础和工业基础的省份维持大量部队的。

不过这种情况也不仅仅是存在帝国这边,俄罗斯那边同样也不好受。

他们在西伯利亚方向的驻军受到的影响甚至比帝国还要更大一些,这些年来,俄罗斯为了抵御帝国的进攻,稳固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统治,也是花费了极大力气的。

鼓励移民、在少量适合种植的地区进行开垦,用以满足当地的军队需求等等。

不过即便这样,他们也难以在西伯利亚地区维持大规模的军队。

总之帝国和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状况就是大家谁都不好受,这短时间内打几场问题不大,但是要想把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坚持几个月以上,那基本就是瞎扯淡了,到时候军粮的问题还好说,关键是炮弹和子弹都不够用了。

补给困难,尤其是军械物资补给困难,这也是帝国和俄罗斯两国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骑兵作为西伯利亚以及中亚地区的主力兵种。

虽然说战马吃的东西比人更多,但是机动力比较好,而且马可以吃草呢,草原上别的不多,就是草多。

再者,当代的骑兵虽然说已经普及使用枪支甚至骑兵炮,但当代骑兵最强悍的并不是说使用热武器,而是使用骑刀进行冲锋砍杀。

当代骑兵挥舞着骑刀发起集团冲锋的时候,依旧是当代最强悍的作战力量!

这从布拉镇的驻军构成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这里的正规步兵只有一个营而已,基本上都是用来防守作战或者是维护补给线的,而主要的作战兵力乃是骑兵,包括第三十五骑兵团和两个守备骑兵营,骑兵总数达到了两千骑,而且炮兵以骑兵炮为主。

手握两千骑兵,苏晋瑥要绕过俄军的几个重要军事据点,一路奔袭百里抵达贝尔加湖畔并不是多困难的事,但是苏晋瑥却是知道,就算一路奔袭到贝尔加湖畔,但是对整体的战局也起不到决定性的影响。

因为受限于俄罗斯和帝国边境冲突的地区实在过于漫长,而且都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双方的战争实际上并不局限在一天推进多少公里,多少公里这种模式,而是局限在一城一镇的争夺上。(。)

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453章 军方人事调整第675章 捷报频传第489章 银行业和外资第620章 租借横须贺第386章 大清的崩溃第670章 帝国炮兵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549章 蚩尤级万吨铁甲舰第683章 册封太子(一)第147章 围攻杭州第698章 摩天大厦第331章 噩梦般的惨败第598章 年轻一代第634章 情报处调查第352章 第六军的北伐第375章 未来的希望第68章 十万两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437章 交通部和铁路公司第296章 无法避免的战争第365章 传统和科学的结合第303章 激战吴淞第333章 帝国在行动第32章 大战前夕第404章 林成庭的选择第61章 爆破攻城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305章 联军总攻第153章 惧怕和惊慌第94章 狂傲第477章 日`本内战第680章 不同寻常的御前会议第606章 中岛佐木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165章 石达开的艰难抉择第96章 沉默冲锋第504章 瓜分中亚第187章 逃跑和封赏第251章 望风而逃第603章 倾销地第523章 千里最强兵力第338章 科举改革第778章 中美勾结第269章 死城安庆第7章 募兵买枪第696章 太子出访第565章 阿瓦恰湾第161章 镇江战役第317章 纺织产业第410章 海陆分家第488章 所谓治国第207章 激战六安第552章 英国人的顾虑第446章 庞大订单第7章 募兵买枪第592章 作秀第497章 为我独舞第688章 中英谈判第413章 巡视当涂第129章 火炮和战马第202章 宫斗初现第566章 战舰和炮台的较量第612章 陈月川的野望第344章 上海建市第574章 赵大黑闯关东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484章 薛焕入阁第435章 江道泉的野望第276章 战前准备第446章 庞大订单第492章 中萨鹿儿岛条约第17章 长兴初战第399章 西征展开第530章 火奴鲁鲁海战第288章 崩溃和反冲锋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326章 夏税和铁路第397章 史荣椿的抉择第436章 铁路发展计划第133章 协防团和镇江第287章 联军总攻第208章 残酷肉搏第698章 摩天大厦第602章 重回战国时代第683章 册封太子(一)第146章 王侯之赐第523章 千里最强兵力第591章 元宵国宴第702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一)第411章 陕甘动乱第692章 各有顾虑第163章 镇江兵变第267章 汉特?威廉的失态第707章 帝国兴衰在此一战第674章 围歼俄军第285章 势均力敌第635章 李平桐第100章 太平军的战壕第34章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