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帝国炮兵

乌台省布拉镇,已经平静了数年的布拉镇再一次热闹了起来,那些在此地屯垦的人看街面上来来往往的大队部队,不少人都是回想起了三年前的情景。

当年第七十旅发动攻势的时候,也是和这般热闹。

只是普通的人还不知道,这一次的攻势和三年前是无法比较,因为三年前的攻势顶多算是第三十五师一个师的行动而已,主攻的部队就只有第七十旅。

然而这一次的行动,却是尼布楚方向和图恰克方向同时行动,前期投入的兵力就至少有四个步兵师以及四个骑兵旅以及若干独立部队。

而且更多的部队还在动员中,若干战事持久的话,参战的兵力有可能超过十万人甚至十五万人。

对于这些战略布局,寻常人自然是不知道,就算是苏晋瑥,他也只是知道第十二军已经是开始动员,这场战役有可能是数万人的战役,但是他也不知道尼布楚那边还会爆发规模更大的战斗。

在帝国的这架战争机器中,每个人只是负责其中一面或者其中一个点,除了少数真正的上层将领外,实际上目前很少人知道帝国将会发动多大规模的战斗。

九月十五号,就当俄土战争打的最激烈的时候,林哲正式批准了作战命令,随着作战命令的正式批准,通过电报被传递到了各地边疆的驻军将领手中。

中亚地区的驻军则是按照命令保持最高的战备状态,不过他们的任务并不是说发动进攻,而是防备俄国人进攻,因为中亚这一方向的帝国兵力是相当的不足,距离的遥远导致帝国在中亚方向,比在西伯利亚地区更难维持大量的兵力,因此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保持战略防守也就成为了最佳选择。

然而在西伯利亚方向,准确的说是在贝尔加湖以东地区,帝国的多支部队却是同时发起了进攻。

最先发动攻势的乃是位于布拉镇上的驻军,苏晋瑥率领的部队作为全军之前锋,绕过了图恰克等俄军的主要据点,以骑兵为核心,直奔贝尔加湖畔而去,他们的任务非常简单,那就是掐断贝尔加湖东西两侧俄军之联系。

而这也是苏晋瑥麾下的部队都是以骑兵为主的原因,因为只有骑兵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穿插上百公里,同时还能够保持机动性,随时打击试图跨越这一地区的俄军。

不过苏晋瑥的部队因为以骑兵为主,所以是极度缺乏攻坚能力的,因为他们并没有搭理沿途俄军据点,而是选择绕行。

至于这些俄军的据点,尤其是图恰克这些俄军驻扎重兵的城镇,则是交由第三十五师的主力部队解决。

如果说最先出击的乃是苏晋瑥的骑兵,那么最先发动大规模攻势的,却是尼布楚方向的第五军。

林哲签署作战命令的第二天,已经是早早做好准备的第五军所属的两个师,即第十三师、第十四师已经是针对尼布楚的外围据点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配合这两个步兵师作战的还有一个骑兵旅以及一个炮兵旅。

这个炮兵旅和寻常的野战炮兵不太一样,因为他们配属的火炮多以重炮为主,拥有两个重型炮兵团、一个攻城炮营。

辖有三十多门的一百二十毫米加农炮、十多门的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此外还拥有十多门超大口径的臼炮。

目前帝国陆军的炮兵部队,通常分为团属炮兵,装备小口径的轻型火炮,早年是以四磅炮为主,后期则是换装了七十毫米口径的轻型榴弹炮,射程和威力不咋地,但是胜在体积矮小、重量更是只有一百多公斤而已,机动性比普通的山炮更加优良。

这种被称之为‘十六年式步兵炮’的轻型榴弹炮,比较类似于后世日`军的92步兵炮,不过性能上自然是无法比较的,只能说外形类型。

基本上主力部队里,每个步兵团都会配属四门这种火炮,以作为步兵团的直属火炮支援火力。

再上一层,则是师属炮兵团的火炮了。

帝国陆军的编制是非常典型的一师两旅四团制‘方形师’,像第三十五师这种常年驻扎边境的一线部队,和平时期一个师的兵力都是保持在一万八千人以上,而这一次发动攻势之前,又是紧急配属了大量辅助人员,主要是辎重、工程等非战斗人员,如此也就导致了第三十五师在参加这场战役的时候,其总兵力已经是超过了两万人。

这也是为什么帝国的各师师长都是陆军中将衔的原因。

这种两旅四团制自从六十年代帝国率先采用后,基本已经蔓延到了全球各地,德国、俄军、法国等传统陆军强国更是先后尝试使用,而帝国周边的几个弱国小国,自然是紧跟帝国的步伐,兴许他们的战斗力或者武器装备跟不上,但是编制一般都是紧跟帝国陆军的步伐。

这一个师人数那么多,这配属的炮兵团里的火炮也不能少,一个师属炮兵团,其团长通常位最资深的炮兵上校,拥有三个炮兵营,每个炮兵营辖有三个炮兵连,每个炮兵连辖有六门火炮。

这四个炮兵营里,常规步兵部队一般配属两个营的七十五毫米野战炮一个营的七十五毫米山炮。但是在一些特殊地区部署的部队,比如在南方山区部署的部队,则是有可能只保持一个营的野战炮,两个营的过山炮。

整个师属炮兵团,拥有的火炮达到了五十四门火炮。

除了步兵外,骑兵也会拥有直属的骑兵炮部队,通常是骑兵旅这种编制的骑兵会配属一个骑兵炮营,不过这种骑兵炮营虽然号称是骑兵炮兵,但实际上装备的多是以十五年式山炮为主。

在师旅以上,则是更多的独立炮兵部队,这些独立炮兵部队普遍以独立炮兵团存在、炮兵旅存在。按照作战性质的不同,以独立炮兵团为例子,分有野战炮兵团、重型炮兵团、攻城炮兵团等,野战炮兵团一般配属可以跟上步兵机动的火炮,比如七十五毫米野战炮、一百毫米野战炮、一百二十毫米榴弹炮等。

重型炮兵团就不太一样了,他们配属的多是大口径火炮,包括一百二十毫米加农炮、一百五十毫米的加农炮等。

攻城炮兵,则是配属大口径臼炮为主,口径最小的也得是两百毫米,目前帝国陆军使用的主力臼炮,乃是两百毫米、两百八十毫米这两种为主,虽然精度不咋地,但是威力绝对是杠杠的,不比主力舰对岸轰击的效果差。

用来拆城是再好用不过了。

不过除了野战炮兵团外,后面的重型炮兵团和攻城炮兵团,都是机动能力相当堪忧,要想用的话非常麻烦,除非是有长期的准备时间,不然的话不等他们上场,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因此,帝国陆军的大量独立炮兵,还是以野战炮兵为主。

独立炮兵和师旅炮兵综合起来算的话,装备的火炮主要以七十毫米、七十五毫米、一百毫米这三个口径的火炮最多。

至于超过这个口径的火炮,尤其是新一代服役的钢制后装线膛炮,那数量都是比较少的。

这也是当代各国陆军的普遍现状,这会只是七十年代而已,还没有进入到后世的一战时期,虽然各国都想要更多的重炮,但受限于成本以及重炮的机动力等因素,实际上各国配属的火炮还是以各种中小口径的火炮为主。

如今第五军在进攻尼布楚的时候,就是得到了重炮部队的支援,支援作战的两个重炮团以及一个臼炮营,上头的一百二十毫米的加农炮射程远,精度高,专门用来远程炮击,而一百五十毫米的长身管榴弹炮,则是用来支援步兵发起进攻,至于那些大口径的臼炮,则是用来专门进行面杀伤的。

除了陆军自身的炮兵火力外,海军方面也是给予了有限的支援。

而这个有限却是相对于海军自身来说的,因为对于海军来说,没有几十上百门大口径火炮进行炮击,那都不算个事。

这一次,海军是从各大海防舰队抽调了部分浅水炮舰,最后集中了十三艘浅水炮舰分舰队,这浅水炮舰上头配属的火炮对于主力舰而言不值一提,但是对于陆军的火炮而言,却都是名副其实的重炮啊。

这些浅水炮舰的主炮,以一百五十毫米、一百二十毫米为主,另外还有着一堆的一百毫米、八十毫米等口径的火炮。

而更关键的是,这些可是长身管的舰炮啊!

不管是射速还是射程又或者是精度上,都会要远远超过陆军的加农炮啊!

比如同样是一百二十毫米的火炮,陆军的一百二十毫米的加农炮,其身管长度不过是二十四倍口径而已,但是海军里最新锐,配属到各主力舰当副炮用的一百二十毫米舰炮,其身管已经是达到了三十五倍。

就算是浅水炮舰这种船只,为了控制成本不可能使用最先进的舰炮,但是即便是三十倍身管的旧型号,那也是比陆军的强多的。

这支海军的浅水炮舰分队,在第一天对尼布楚城的炮击中,发挥的火力也就只有四十门左右,但是其炮击的声势和效果,却是比陆军的上百门火炮还要大的多。

隆隆炮声之中,一个陆军的高级将领用望远镜看着自家陆军的炮击,再看看人家海军的炮击,半天后叹气对下属道:我们陆军的炮兵建设,还是任重道远啊!

陆军和海军比谁的火炮更牛逼,这基本是毫无悬念的事,人家海军的一门舰炮,成本是你们陆军的好几倍甚至十几倍呢。

陆军的火炮采购人员还在为几百圆的成本差价头痛不已的时候,人家海军随便采购一门主炮,那都是好几万圆。

不过让陆军的高级将领欣慰的是,这一次和俄罗斯的战争都是在内陆发生的,海军那边顶多也就是派几艘浅水炮舰过来刷刷存在感,真正打仗的还得靠他们陆军自己。

如果是和当年新东省的时候一样,打的都是沿海城市的话,估计陆军都得在海军的两百五十毫米舰炮下看戏了,说不定人家海军用战舰的主炮一阵炮击后,随后就直接派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

那样还有陆军什么事啊?。

第44章 伤亡名单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707章 帝国兴衰在此一战第249章 一追一逃第159章 王疯子第94章 狂傲第236章 腥风血雨第192章 选秀和国本第507章 津浦线开建第368章 协防师改革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663章 废黜朝鲜国王第19章 主动追击第573章 东北大开发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223章 桃源大捷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253章 沈驰云入沐阳第460章 订单大爆发第620章 租借横须贺第212章 苏北大战初起第371章 近卫师参战第551章 联军登陆夏威夷第239章 狮子大张口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334章 谈判指示第480章 炎帝号铁甲舰第591章 元宵国宴第417章 经济大臣第120章 先赏后剿第665章 李允慧见闻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225章 攻克宿迁第690章 兰港国朝贡第510章 扶烂泥上墙第535章 香港登陆战第30章 救援长兴第468章 皇室资产管理处第458章 控制越南第338章 科举改革第369章 太平军入川第268章 冬季战略调整第417章 经济大臣第58章 价值百万的上海第435章 江道泉的野望第63章 神经病和伟人第96章 沉默冲锋第115章 刺刀冲锋第268章 冬季战略调整第427章 大理苦战第159章 王疯子第221章 骑兵之冲锋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559章 句容马第146章 王侯之赐第270章 战争通牒第230章 阿来,放狗第537章 备战英舰队第370章 自信或轻敌第217章 北上迎敌第693章 中亚叛乱第14章 自筹军费第364章 视察帝国大学第65章 吴健彰进城第295章 炮台和火炮第28章 太平军的反击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121章 卿本佳人第369章 太平军入川第362章 中英上海条约第243章 建立守备部队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491章 中英萨战争第615章 舜帝级战列舰第487章 报童卖报第153章 惧怕和惊慌第288章 崩溃和反冲锋第201章 兵员匮乏第486章 齐琳的目光第606章 中岛佐木第114章 最后的齐射第119章 寒冬将临第674章 围歼俄军第85章 大婚第656章 智利购舰第444章 后装枪时代的来临第5章 县令相邀第214章 洪泽湖军议第98章 都是疯子第71章 扩军五千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战炮第680章 不同寻常的御前会议第119章 寒冬将临第295章 炮台和火炮第494章 研发机枪第554章 四国条约第608章 南美的战舰市场第509章 中英宁上海条约第171章 整编扩充计划第244章 线膛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