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太宁元年科考

下过几场秋雨后,中原各地百姓一片欢腾,让波及大半个中原的旱情终于得到大幅度缓解,为即将到来的秋闱平添几分喜庆气氛。

九月二十,太兴元年科考正式举行,来自各地的俊彦共四千余人,被分到四十个考场内参加考试。

这是一届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科考,不光参考士子数量创新记录,同时亦是世家子弟参考人数最多的一次。

燕国科考与历史上唐宋时期不一样,她录取人数既没有宋朝那么多,亦没有唐朝人数那么少。除了首届录取人数在三百人外,之后每届录取人数几乎都维持在两百人左右。

今年由于一下子扩张了四州之地,另外成汉收复在即,为了储备后备官吏,这一次录取人数估计也会创下新的记录。

尽管录取的士子人数较多,但卫朔并不担心会像宋朝那样形成冗官,首先燕国内没有享受荫官权贵子弟,所有人包括权贵子弟若想进入官场,唯有科考一条路。

其次燕国上下有完善退休、劝退、罢官、病休等一系列制度,任何官员只要政绩考核不合格,轻者被劝退,重则直接以渎职名义被罢官。正是因为官员流动力度大,才会让燕国轻易就能消化掉数百名士子。

说实话卫朔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科考是什么样子,他只是将自己印象中高考经历给挪了过来。事先在皇宫内找了几处宽敞明亮的大殿,然后在中间摆上座椅,每个学子依据自己的考号寻找自己的考场、座位。

而考号则依据天干地支以及大写数字编排而成,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考号是甲子房第壹叄号,表示该考生将在甲子考房,第一排三列的位子上考试。

反正众人也没见过真正的科考是什么样,卫朔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安排。每个考场会有八名负责监考的吏部官员,他们只是负责监督考试正常进行,只要考生没有违反考试规矩,就无权干涉考生答题。

巳时正,备受瞩目的科举考试终于拉开帷幕。

谢奕、权翼、陈逵、吕婆楼四人随着众人一同前往考场,各个考场前早已人满为患。不止考生的众多,更有许多普通民众在远处看热闹。

吏部尚书阳协亲临现场视察,随着一声锣响考生们拿着号排队入场,并接受检查。

巧合的是权翼与谢奕竟分到一个考场,这让吕婆楼、陈逵二人充满了羡慕嫉妒恨,毕竟有个熟悉的人在同一个考场,多少会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

很快权翼、谢奕与其他考生顺利通过了检查,在旁边小吏的指示下,权翼与谢奕两人顺利找到了考场。尽管之前他们曾多次来考察过场地,但直到看到考场门楣上大大的‘丙寅’二字时,权、谢两人才悄悄松了一口气。

谢奕冲着权翼微微点下头,便匆匆走向各自座位。根据考前权翼提醒,谢奕这个考场‘新丁’先仔细检查一下桌椅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需尽早提出更换,以免耽误考试。

检查完座椅没有问题后,谢奕又仔细检查了一下笔墨,待全部都确认没有问题后,他这才有暇观察整个考场。他大致看了一眼,发现考场内多数考生年龄都不大,且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皆是从燕国各大学堂毕业的士子。

这些士子在学堂时已经历过多次考试,故而神色间带着几分从容。偶然中间夹杂着几个神情紧张的士子,不用问都是像他一样的世家子弟。

随着时间推移,考场渐渐坐满了士子,很快八名监考官步入考场,其中一名监考官先举起手中考卷,向众人示意密封完好,然后当众拆开纸袋,将里面的考卷取出。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八名监考官开始分发考卷。

谢奕拿起考卷的第一时间并未急着答题,而是按照权翼传授的经验先把名字、籍贯等信息填好。

据权翼说,每年都有不少倒霉蛋忘了填姓名,以至于最终没有成绩,他可不想因为一些小失误而耽误科考这样的大事。

填完姓名后,谢奕怀着紧张、好奇、期待等复杂的心情打开考卷浏览起来,过了好大一会儿,他才轻轻舒了一口气,然后开始奋笔疾书。

考题比谢奕预想的要简单,尤其被他视为绊脚石的算题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其实不是考题变简单了,而是随着卫朔大力推广,算学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与儒学一样流传极广的学科,世家子弟为了通过科考,不得不下苦功夫钻研算学。

随着士子水平提高,算题不但不会成为什么拦路虎,反而会是送分的题目。毕竟在这个年代,算学即便出的再难,估计也未必赶得上现代小学生毕业考。

谢奕轻轻松松答完了前面的题目,只剩下最后一道策论题。结果他看完题目,心中便有了初步定论。说起来谢家原本也是儒学传家,只是后来为了做官,到了谢奕父亲那一代不得不转而弃儒入玄。

但好在家族底蕴还在,再加上得知燕王崇尚儒学,谢家暗中又拾起以前的传统。而谢奕仰仗家学渊源深厚,很容易就猜出卫朔所出题目的用意。

荀子此话原意讲的是德治与法治一样重要,如果让传统儒家士子来答,必然会先大大批判一番,然后搬出孔子、孟子两位圣人的言论,大大拔高一下德治地位。

但是谢奕却不会这样答题,他的目的是代表家族融入燕国,回答题目自然得以讨好燕王为目的。他深知燕王是法治的崇拜者,早在辽东之初就定下了以律法治国的理念,故而谢奕稍稍思索一下就知道自己该从哪个角度着手。

且不提正在集中精神答题的各位考生,单说卫朔在莫含、阳协的陪同下走进一个又一个考场,边视察边点头。

由于卫朔来去匆匆,不少考生都未注意到大名鼎鼎的燕王曾在自己考场出现过,只有少数有心人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悄悄观察了两眼。

不一会儿,卫朔来到了丙寅号考场内,走过一张张考桌,随意浏览起考生卷子来,渐渐引起谢奕与权翼的注意。

两人对望一眼,均心中一动暗道:敢在列位监考面前放肆,想来只有大名鼎鼎的燕王殿下了。

权翼倒还没什么,谢奕却忍不住多瞧了卫朔两眼,顿时被其独特的气质吸引。其实在没见到卫朔之前,谢奕也曾多次听人转述过燕王容貌、气质,但直到见到真人他才发现之前那些描述都不足以显示卫朔的独特气质。

在谢奕看来,卫朔身上兼具了世家与庶族各自的优点,反而少了世家的骄傲与寒门的自卑两大缺点。

看着英气勃勃又神态从容的燕王,谢奕脑海中只剩下一个词语:皇者风度!

这才是为皇为帝者应有的气质,与燕王相比,在王敦逼迫下苟延残喘的司马睿父子算什么皇帝?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让谢奕对燕国未来充满信心,同时更加认同谢家北返之策。

正在考场视察的卫朔并不知道有人正对着他的背影感慨万千,他正全身心投入到视察科考当中。

从考场出来,卫朔忍不住夸赞道:“考生如此之多,盛况空前,阳卿辛苦了。”

阳协忙拱手道:“大王过誉了,这是臣应该做的,再说这也不是臣一人之功,诸位同僚同样付出了很多心血,反倒是臣不过动动嘴皮子罢了。”

“呵呵呵,阳卿谦虚了!走,我们到其他考场看看。”(。)

第111章 整编胡骑第16章 ‘官府’来人了第590章 余波第580章 受封燕王第370章 南阳王野心作祟第653章 高昌被围第108章 乌丸人的选择第368章 南洋风云第139章 大战来临第195章 邵续反了?!第512章 凉州张家第50章 王桑、赵固犯徐州第368章 南洋风云第408章 榆眉会战之前锋战第173章 州学开学第55章 前奏第601章 王敦病重第399章 赛马场上定大计第137章 裴颖儿的麻烦第83章 清河公主第24章 长矛初显威第429章 退耕还林第209章 高瞻归来第197章 石勒的转变第160章 修好慕容廆第409章 榆眉会战之背城而战第51章 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第462章 第二次河南之战第265章 晋军渡河第639章 收复越巂第319章 又要盘算家底第660章 前哨战第452章 张宾至蓟城第100章 引来乌丸人第391章 群豪聚蓟城第388章 罗马人的震惊第31章 这才叫真正士兵!第402章 祖逖的担忧第571章 兵临城下第52章 祖逖卫朔初相见第1章 天显异象第387章 长安城破第14章 立下根基第641章 车师前国内附第265章 晋军渡河第215章 武备学堂第581章 双方妥协第448章 我知道你的底细第552章 准备收网第517章 先缓一缓第603章 舆论之争第662章 兵临城下第583章 四州发展蓝图第341章 整合军队第91章 曹嶷邀请第101章 插手辽东第184章 大演习(下)第666章 龟兹大捷第578章 冀州豪强第516章 河西世家的选择第25章 祝其县买粮第577章 止步淮河第264章 段氏末路第148章 意外的盟友第420章 元帝登基第675章 燕王归来!第677章 最后一战第163章 回首青州第501章 高僧佛图澄第456章 请鲜卑人离开华夏故土第182章 农牧场建设第492章 大战之后第577章 止步淮河第645章 太宁二年第52章 祖逖卫朔初相见第536章 风云骤起第504章 夫人外交第476章 汉奸录第322章 拓跋崛起第537章 双方备战第500章 调整农业政策第659章 出兵龟兹第552章 准备收网第230章 挑拨离间第547章 双方调整第215章 武备学堂第18章 徐福岛上的海盗第162章 青冀冲突第667章 西域初定第627章 百年河患第60章 有人来打劫!第227章 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第57章 大捷后的影响第657章 诸佛有难第176章 民心即天道第21章 以盐换船第505章 新年述理论第461章 有点儿不对劲!第350章 科举揽人才第280章 迎头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