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章 殿下的新玩具(一)

东海之上,波光粼粼,晴空万里。

蔚蓝的海面中,有七艘帆船排列成一条直线,只挂了半帆。各自拖出几缕青烟,缓缓的向东南方向行驶。

一大群海鸥因为此时船上的人们正在生火做饭,循着味道赶了过来,围绕着巨大的桅杆盘旋不已。

“呯”的一声巨响,一只天空中的海鸥应声落下,其他的海鸥们惊慌的大声悲鸣,然后迅速的逃逸无踪。

“小次郎!手贱啊!”

“嗨嗨嗨~少当家的,这大明太孙殿下赐下的短铁炮真的厉害啊!不用火绳,准头又好。在下实在忍耐不住,又来了一发。”

“铿铿”,一个响亮的暴枣在小次郎的头上响起:“老子,不,本将给你说过多少次了,我们现在从良,呃,不,是招安了。我们不是海商了,是大明官军!以后不要叫老子,呃,不要叫本将少当家,要叫将军。”

“嗨以!”

“MD没被打够是吧?还‘嗨以’,应该是属下遵命。简单点叫‘是’,还有,咱们现在是大明官军了,叫太孙殿下不用特意加上‘大明’两个字。哎~~”吼完这些后李国助颓然的以手捂额:“这群蠢货,什么时候才有官军的样子啊。”

又被敲了脑袋的小次郎很是委屈的转过身,低声的咕哝道:“还说我们如何,你还不是一样。老子现在都被太孙殿下亲自赐姓犬养了,你还叫我小次郎……”

“小次郎,你在那里嘀咕什么?”

“衣衣诶,没有,没有的事情。呃,属下没有对将军有什么不满。”

“你这家伙皮在痒吧……”

“少当家!瞭望手发来消息,本队西南方向三十里外出现一支船队,约莫有二十只两千料大船。”

“狗日的你们都要气死老子是吧?太孙殿下教令,统一度量衡,什么石啊,料啊这些模糊不定的东西都不要提了。以后都是公斤、吨!唔~~两千料,二五一十,二三得六,那岂不是七百吨的肥羊?铁蛋,赶紧组织人手升满帆。小次郎,组织人手准备跳帮。通知甲板下面的老酒鬼,火炮准备!”

一叠声的下达完各种命令后,李国助迅速的跑上指挥台,飞快的转动起舵轮来:“打出旗号,各舰跟随旗舰转向!”

此时乃是1608年6月25日。距离李国助第一次见到朱由栋,已经过去了十五个月。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朱由栋和李旦双方都做了很多事情。

首先,是李国助等人身份的解决。

到底还是昔年王直被杀导致大明政府的信用偏低,所以李旦到这会儿还是不愿意离开日本回国。不过在听了李国助和颜思齐的汇报后,他还是派出手里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手和海船,由李国助率领,回到国内在朱由栋麾下效命。

至于颜思齐?开台王这会儿一艘自己的海船都没有,只是在到处帮闲。所以,他的态度反而是最坚定的。

李国助带回来的人里,除了一部分海外华人外,当然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对于这些人,朱由栋并不歧视。他亲自对这些家伙一一接见,对有名有姓的浪人,他把自己的‘栋’字赐下,让这些人以后所有的后代都以‘栋’字为通字。对于没有姓氏的平民海员,则是一一赐下了诸如‘犬养’、‘猪突’、‘熊罴’等威猛高大上的姓氏——没得办法,日本列岛上没有老虎狮子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野猪和黑熊就是日本列岛生态链的顶级生物。你要是给人家取雄狮、猛虎什么的,人家还没感觉呢。

总之,收心完毕后。朱由栋直接让这一千多好汉集体加入了大明军户。籍贯定在宝山卫崇明沙所。

对于这件事,南京兵部尚书许弘纲是举双手赞成的:大明军户的逃亡从立国开始不久就已经出现,到了现在,北方因为始终有边境压力还稍微好一点,整个南方的卫所制度早就烂完了。这时候有人愿意加入大明军户,而且大多数还是大明本国人,那肯定是要支持的啊——卫所兵是不需要朝廷给钱的,相反,每年还得倒给朝廷钱!

所以,入籍的事情很轻松的就办完了。而李国助也被任命为崇明沙所千户。还在福建的福宁镇挂了一个游击的名,确实可以被下属尊称为将军了。

至于颜思齐,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被交给了李如樟,军籍挂在了长江水师,朱由栋给他弄了一个都司的头衔。

解决了人员身份问题后,接下来当然是装备问题。

百年海军真不是说着玩的,曹三喜前些日子给即将到来的李国助等人准备了十万两银子,原本想着怎么都够了。结果一年多下来,曹三喜已经从惊讶到愤怒到狂暴再到麻木——随便吧,这海军就是个无底洞。

朱由栋在看到李国助带来的,李旦一直引以为豪的两千料大海船后,只是简单的嗤笑了一声。

有的时候,朱由栋真的要感谢西班牙王国,如果不是这个时候他们把葡萄牙给吞并了,导致流落世界的葡萄牙人陷入了彷徨无助。他还真的不能如此顺利的得到葡萄牙人毫无保留的全力配合。

磨镜师、钟表匠、机械工程师……无论什么人才,朱由栋的方山基地里都有,而且全部都是葡萄牙人。现在,连造船师都有!

在21世纪的网络上,关于这个时代中国帆船和西式帆船的优劣,各派可以说是吵翻了天。而朱由栋是个对20世纪战列舰感兴趣的家伙,对帆船完全不了解。但是限于这个时代的种种限制,直接上蒸汽铁甲舰还不现实——比如说不锈钢、防锈漆技术不达标,铁甲舰在海里泡不了多久就会烂底漏水,故而风帆战舰是一个必须的过渡。所以,朱由栋发扬了一惯的土豪作风:大明自己的船工和聘请来的葡萄牙造船工程师,各自带领一群人,用相同的预算各自造一艘船出来试验、对比!

从李国助等人再次前来南京报到后,整整一年多的时间,绝大部分都是耗在在造船以及各种相关试验上。中、葡两国匠师,徐光启等科学家,李国助颜思齐等海商以及朱由栋这个穿越者,都在此间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到了1608年的一月,大明未来的海军第一代新式风帆战舰终于在图纸上定型。之后太孙殿下将早就聚集起来的近一千名工匠齐齐发动,到了这一年的五月,第一批次十艘战舰建成投入使用。

这一代战舰被命名为金陵级,船长50米,船体最宽处8.5米。水线下的水密舱之上,有三层船舱,两侧可以各放置20门十二磅火炮。船舱之上的甲板,艏楼被彻底砍掉,艉楼也被压制得又矮又短。

甲板之上,是三根高达40米的桅杆,全部挂软帆。所用的布料是方山基地材料实验室提供的最新帆布,结实耐用,透水性好。在三根主桅之外,船首和船尾各有一扇斜帆。

船身的腰线拉直,船尾也是方形。整个儿看起来,就是一个长方形的盒子。

整条船标准排水量大约600吨,满载850吨,满载吃水4米。每船标准载员180人。在满帆并且风力充足的情况下,航速能够达到10节左右(18.52公里/小时)。

作为试验品,这一代战舰总体是赶工出来的。按照葡萄牙造船匠师的估计,这第一批十艘战舰,顶天能在水里泡个半年。不过朱由栋不在乎:半年时间足够了。有了这半年时间,他就可以慢慢的挑选足够好的木料,慢慢的培养专业的造船工人。在冶金技术和船用蒸汽机技术大成之前,风帆战列舰这一块,大明至少要不落于人后。

当然,朱由栋不知道的是,他和他的手下们通过各种科学规划、设计以及不断试错后弄出来的成品,已经无限接近英国人在十七世纪用来纵横四海的中型盖伦船了!

第七零八章 时间就是生命第六九八章 三忠墓的主人第四九二章 易普拉欣的信第六一一章 炎黄日月国旗第九十八章 千万人吾往矣第四十一章 打脸就要打痛(二)恢复更新可能时间第六二三章 奥朗则布背刺第二八三章 东南两路有警(二)第七五八章 鱼饵已经放下第三十三章 原始资本积累(八)第二十九章 原始资本积累(四)第八十九章 国家根基已朽(一)第三三八章 工业革命发端(一)第三零四章 会合与反会合第四九七章 铁甲舰的战斗(二)第六十九章 东北号角连营(四)第一三零章 金陵日报完胜(一)第二三三章 历史未能重演(四)第二九八章 日本欲寇朝鲜(二)第一一一章 射雕英雄火爆第六十章 手心背都是肉第七三九章 美洲战后安排第七十八章 刘大刀的奋迅(二)(收藏满三千加更)第二八五章 易普拉欣崛起(二)第二九零章 复仇者黎塞留第六九二章 海军的福字旗第四一八章 无烟火药时代第七三九章 美洲战后安排第二八四章 易普拉欣崛起(一)第一八三章 北京暗流涌动第七九五章 天玑再次横跳第三三五章 日本的新策略(一)第一零七章 现在开始起航(二)第六四二章 新一代的将星第六四六章 西班牙的应对第一三五章 穿越者的互撕(一)第七七三章 海上的枪骑兵第六八六章 菲利普分蛋糕第三十六章 原始资本积累(十一)第五七八章 菲利普的理政完本感言暨新书写作计划第三六四章 众狗听令出征第六八四章 屹立的张巡寨第六八五章 大维齐亲上阵第一四四章 横海卫的薪酬第一二九章 东林陷入颓势(四)第四三二章 朱徽娟的婚事第一三八章 贫弱的琉球国第七零八章 时间就是生命第六一六章 阿散索尔夜战第一七一章 宿命的萨尔浒(一)第六四六章 西班牙的应对第四四二章 最好的投名状第六二三章 奥朗则布背刺第一一五章 东林也要办报(四)第四十二章 打脸就要打痛(三)第五零八章 好好修炼内功第四七三章 晋商开始转型(二)第十九章 有的人欠收拾(一)第六四六章 西班牙的应对第五一五章 我演技不错吧第二零四章 工作要有重点(一)第二五五章 大坂的夏之阵(一)第一零二章 我们的海贼王(四)第四十二章 打脸就要打痛(三)第一六零章 太孙殿下出征(一)第一五一章 兴盛的宽甸堡第一零二章 我们的海贼王(四)第一六六章 烦恼的主帅们(一)第六五八章 邮轮上的学习第五七六章 有竞争是好事第三六零章 三万里的远征第二八零章 破军星的天赋第二八零章 破军星的天赋第五零四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六三七章 分割南亚大陆第六八二章 流水账的战报第九十一章 国家根基已朽(三)第六二四章 藩属国的差异第三三六章 日本的新策略(二)第五九七章 宦官的危机感第一二六章 东林陷入颓势(一)第二六四章 官员们的俸禄第七零五章 大西北的形势第二五五章 大坂的夏之阵(一)第十章 孤的元从班底(二)第六二八章 明军转入防守第六一零章 比哈尔邦出兵第六六三章 科技尚未落伍第五零三章 军事命名规则第三一八章 海军事海军了(二)第四四三章 孔府有了反应(为盟主逐日2005加更2/2)第六二一章 曹变蛟的初阵第五二一章 朱家的男人们第六一七章 莫卧儿总动员第七零七章 没有人是白痴第二四八章 内官亦需缩编第七一八章 如何重振经济第五九五章 流通货币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