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第153章 制度必须干净,职责必须明确

宋神宗时期的元丰改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颁布《寄禄格》,官员的升迁都要参照《寄禄格》,官员的品阶和俸禄标准不再需要通过宰相。

二是在恢复旧制的名义下,恢复唐代三省制,元丰改制后,将宰相的权力分割为左仆射和右仆射,分别负责门下省和中书省,并且皇帝直接向三省官员发布命令。

这两条总结就是,削弱宰相权力,让皇帝直接参与到朝政中,从而强化了皇帝个人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虽然这里面也有以阶易官,使官员的职务与职称相符合,减少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也减少了官员之间职务界限不明,相互扯皮推诿的想象,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财政不必要开支的内容。

但本质上来说,元丰改制依旧只是宋神宗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宰相权力的计策而已。而且元丰改制的影响仅限于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重重阻碍,效果更是甚微。

所以这次改制,与其说是改制,不如说是宋神宗想要扩大皇权的一次借题发挥。对于实际上的行政效率低下以及冗官情况严重的问题并没有造成多大帮助。

观稼殿内,赵骏环顾众人说道:“元丰改制只是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中央皇权,而王安石变法需要的是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改变官场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可惜宋神宗太执着于皇权,反而使王安石变法失败。”

“大孙,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自己也常说加强皇权是对皇帝有利的事情,那为什么元丰改制不能先加强皇权再改变官府行政效率呢?”

赵祯提出反驳意见道:“也许宋神宗本来就是这么想的。”

“但他的方式错了。”

赵骏摇摇头:“明明需要配合王安石变法,把行政效率变高,以完成改革的事情,但他却只想着提高自己的皇权,本末倒置了呀,老哥。”

“额”

赵祯一时噎住,不知道该怎么反驳,便又扭头看向吕夷简等人。

吕夷简心领神会说道:“加强皇权无大错吧。”

“那是自然。”

赵骏双手一摊道:“你们看,原本历史上老哥的皇权受到宰相、谏官、御史台的监督,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碌碌无为,但现在政制院成立之后,皇权不就加大了吗?”

众人翻了个白眼。

政制院成立确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增加了皇权。

由于政制院节制百官,开始政令天下,而皇帝又能节制政制院,就通过政制院控制了权力,犹如明初内阁以及清朝军机处。

但这一切前提条件是皇帝能控制政制院。

现在政制院赵骏一手遮天,赵祯都听他的,感觉这政制院的出现,只是明面上加强了皇权,实际上是加强了赵骏他自己一个人的权力才对。

不过由于政制院提高了相权,让皇帝与宰相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众人一下子变成利益既得者,倒也不用担心被罢官,所以大家一个个也都只是心中腹诽,不敢挑明了直说。

赵祯自然也知道政制院虽然加强了他的皇权,但只要自己一天听赵骏的话,那赵骏就成为权力中心,便也只能同样翻着白眼,忍气吞声。

没办法。

谁让大宋江山千创百孔,需要人家来拯救呢。

“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

赵祯问。

“景祐改制,要把官员的岗位、职责确定好,各个衙门的办事效率提高起来。确定责任制度,不能再出现那种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伱有什么章程吗?”

“已经做好了,这是各个部门的规划书。”

赵骏打开笔记本,将这些日子自己制作的各个部门的规划书用PPT的形式文档打开。

众人围过来。

就看到第一页便是部门框架图,最上面的是个皇帝图片,旁边有个箭头,写着皇帝二字。

在皇帝图片下面则是几个士大夫模样,旁边写着政制院三个字。

按理来说穿过过来,已经没有联网,要做PPT的话,就必须从网上找图片来做。

但架不住赵骏把之前教科书都拍进去了,里面也有一些正常的历史人物图片,直接用截图工具裁过来就能用。

在政制院下方则又标出大量箭头,出现了外交部,国防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审计署等等二三十多个部门,全都贴上了图片。

赵骏指着上面说道:“要想精简部门,确定职责规划,就必须先把各个职能部门给规划好,然后再安排官员进去,从而明确他们的责任义务。所以我以后世政治制度为参考,做出了官府部门规划。”

“能给我们讲讲吗?”

赵祯说道。

赵骏道:“这个规划就是以皇帝为国家首脑,以政制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然后下面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来达到精简政府部门,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

吕夷简想了想道:“好像汉代的三公九卿制,又有点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的确。”

晏殊也赞同道:“三公九卿制,便是九卿为各部门长官,由三公统率,三公再向皇帝负责。唐朝三省六部,六部长官为宰相统率,宰相再跟皇帝议政,与这个颇为类似。”

“我朝不也如此吗?”

王随纳闷道:“宰相、三司、枢密院向皇帝负责,统筹诸部。”

“大宋完全不一样。”

赵骏摇摇头,否认道:“大宋的更加复杂,乱七八糟的官职太多,导致冗官问题,职责不明确问题,行政效率极其低下。这弄得皇帝的权力小,百官的权力也小,大家都开始不干事,那朝政不就废了吗?”

吕夷简不满道:“谁说我们没干事,政事堂每日要处理的公务何止上百件?”

赵骏双手一摊道:“然后呢,有什么卵用吗?大宋是强兵了还是强国了?靖康耻还在前面等着呢。”

“我”

吕老登又被噎住,悻悻说不出话来。

“这个框架基本是最合适的框架,后世英国,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首相为政府首脑,由英国首相进行执政,下面组建内阁,内阁有诸多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

赵骏就继续道:“明清时期算是封建权力的巅峰典范,也是差不多的概念。皇帝、内阁(军机处)、六部,再到中下层各衙门机构,进行规范化治理。这样一旦出了问题,就能够层层问责,从而确定责任在谁的身上。”

“唔”

赵祯微微点头,沉吟说道:“那各个部门又该怎么细分呢?”

晏殊想了想道:“以前汉龙在政制院会议上提过,当时他说会进行确定各部职能规划,如今想来应该已经做好了。”

“嗯。”

赵骏应了一声,随后点了下鼠标,PPT下一张图就出现了各部门职能。

他说道:“你们看,三司原本是用来牵制宰相,让宰相失去财政权,但这样把整个大宋的财政权握在一司,包括兵器制造、财政收支、粮食漕运、户口、赋税、榷酒、盐铁等等,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事情。”

赵祯问道:“你的意思是?”

“取消三司,元丰改制的时候,就取消了三司,归并于户部。这其实也不合理,因为归并于户部,只是让原本没有实权的户部变成另外一个三司而已,并没有让三司有什么实质性变化。”

赵骏说道:“我们完全可以把三司取消之后,设立工商部、财政部、民政部、交通部、自然资源部、税务部等等。工商部负责商业管理,财政部负责财政收支,民政部负责户籍人口,交通部负责漕运,资源部负责矿产,税务部负责赋税。”

众人互相对视,王曾迟疑道:“这样岂不是把原来的三司职能分出了六个部门?会不会导致冗官进一步加剧?”

“本来就冗官那么多了,放着那么多闲散官员,还不如给他们找点事做。”

赵骏乐道:“难道你们还真让我大量裁减官员不成?”

众人互相对视一眼,然后吕夷简第一个站出来义正言辞地说道:“陛下,臣以为知院之言,甚有道理,这官制必须要改!”

Www.ттκan.C ○

“不错,如今天下官员冗散居多,每年又有那么多门荫、进士,官职根本不够,多出来那么多部门,正好安置这些官员,对于我大宋来说,也是件好事。”

“臣完全赞同知院的想法,这简直是神人般的构思!”

“臣附议。”诸多宰相们纷纷起身赞同。

开玩笑。

他们宰相们也是有自己的政治团体。

范仲淹为什么被反对?

还不是砸了天下官员的饭碗,所以才导致官员们群起而攻吗?

现在赵骏不仅没有裁撤冗官,还增加了那么多职能部门安置闲置的官员们,这对于他们来说岂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既然涉及到自身利益,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唯有范仲淹在旁边一头雾水。

怎么回事小老弟。

说好支持自己庆历新政,解决冗官问题的呢。

咋地又变卦了?

这么搞不是让自己为难吗?

范仲淹听到赵骏的“奇思妙想”,不由得用一种幽怨地眼神看向他。

不过他也知道赵骏可能是有别的想法,倒也没反对。

赵祯听到诸多宰相都同意,稍微沉吟了一会儿,便也点点头道:“嗯,大孙若是觉得这样能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就这么办吧。”

赵骏就笑着说道:“那肯定是可以的,原来的部门本来就太臃肿,把职权细分明确,把责任划分清楚,对于行政效率有好处。”

“除了三司以外呢?”

赵祯想了想,试探性问道:“枢密院要不要改制。”

赵骏扫了他一眼。

显然军队是赵祯的底线。

虽然枢密院没有发兵权,但当时皇帝发兵需要经过枢密院。

由枢密院统筹士兵,装备以及粮草。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发兵权在皇帝手里,但军队调拨也需要枢密院。

如果枢密院又被分权了,那皇帝的兵权也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赵祯会关注的原因。

赵骏摇摇头道:“暂时不改军制,军队的问题太大,是一个比冗官还要麻烦的火药桶,一旦点燃,后果不堪设想。先把官制做好,再进行政治改革,最后再进行军队改制吧。”

“嗯,这样最好,也是稳妥的办法。”

赵祯听到赵骏并没有打算立即改革军制,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算落地,便追问道:“难道只有三司要改吗?还有别的吗?”

“司法也要改,要做到司法独立,三权分立。”

“司法独立,三权分立?”

“是的。”

赵骏点点头道:“所谓的司法独立就是法律的制定权要独立出一个部门,三权分立是指审查权、缉捕权一个部门,审判权一个部门,监察权一个部门。”

“细说。”

赵祯说道。

“大宋原来的审查权、缉捕权、审判权和监察权特别混乱,开封府可以抓人,可以判案,大理寺也可以判案,可以审核,刑部干脆形同虚设,毫无作用。”

赵骏说道:“这对于司法来说非常不公平,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特别是地方官员,一个县令有审查、缉捕、审判权,权力太大了,对于本县百姓来说,生死全捏在县官手里,这不离谱吗?所以明代设立都察院,就是为了司法公正。”

“那具体怎么做呢?”

“刑部改成司法部,用于法律修订,以及各个部门规章,制定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修改的法律交由政制院以及官家审核,审核通过便是法律!”

“这就是司法独立?”

“是的,大理寺改成法院,专注于审判。学习明代,撤掉审刑院,改为都察院,专注于监督。这样以后各个地方衙门就只有审查和缉捕权,而没有了审判权,还会被监督,将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各个地方?”

赵祯睁大了眼睛道:“难道各个地方也要设立下属衙门?”

“那不然呢?”

赵骏耸耸肩道:“我们后世就是这样,中央有最高法院,省有高级法院,市有中级法院,县有基层法院,甚至我们乡镇都有基层法院的分支法庭,这能极大限度地解决百姓的法律困难。”

赵祯与几个宰相对视一眼,深深地看到了大家眼中的震撼。

这机构竟然还能下到乡?

真的夸张。

“可若是如此,每个县都那么多机构,那得要多少人啊。”

赵祯迟疑道:“你们后世如此,是因为后世人多,大宋这样做,岂不是更加加剧了冗官?”

赵骏摇摇头道:“那没有,咱们后世建国的时候这些机构就已经存在各县了,当时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五亿多人口。大宋是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一亿两千万人口,比例其实差不多。”

宋朝是典型的人多地少,虽然不像后世建国的时候,中原腹地的人口密度比宋朝高很多。但宋朝经历农业革命之后,已经具备了各县都有分支机构的可能。

而且现在可以说是提前做好预备,等过几年出海的船只带回来高产作物,这些作物又经过几十年的本土化适应,也许未来还会发生人口暴涨。

到时候各县都进行司法细化也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唔。”

赵祯想了想,觉得这好像是分了地方官员的权力,跟皇权无关,便点头道:“那就这么办。”

“那这样的话,县令岂不是什么权力都没了?”

吕夷简纳闷道:“缉捕权不是县尉在行驶吗?县令没有了审判权,那还能做什么。”

“行政权呗。”

赵骏耸耸肩道:“专注于县里的发展,以后朝廷下达的政令,好好实施就行了,少整点幺蛾子。”

好家伙,一个县掌握生杀大权的县令,这么一搞权力不就小了许多吗?

众人对视。

不过似乎也不无道理。

唐宋时期县令职权极大,有破家县令,灭门知府一说。

分了他们的权力,确实不算一件坏事。

反正没分他们的权力就行,至于下级官吏怎么样,那跟他们无关。

“反正宋代的司法光听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机构就觉得混乱,改制之后,县里的县尉负责缉捕,县里的都察局进行审核然后提起诉讼,法院接受处理。”

赵骏说道:“之后再在州一级设立州级的审查缉捕部门,将原来的知州、通判职权分开,州里又设州级法院,都察府。最后再把路一级的提刑司分开,就做到了县、州、路以及最后中央的司法三权分立。”

这个办法并不是后世我们国家独有,在古代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明朝设立都察院后,司法三权分立。由都察院、大理寺以及刑部组成,类似于后世的检察院,法院以及公安局。

如此一来,明清时期在司法上就远不像宋朝这么混乱。

“宋慈做提刑官的时候,查获那么多冤假错案。但大宋也只有一个宋慈,所以靠一个人来完成司法的公正显然是不可能,只有靠制度。”

赵骏最后环顾众人说道:“制度必须要干净,职责必须要明确,责任也必须要落实到个人。这样将来大宋要推行新的政策,比如推广棉花种植,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等粮食,或者进行国家层面的改革、建设,才能少一分阻碍,多一分通畅!”

众人听后,只觉得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第102章 大宋这个样子你很光荣?第38章 自然资源的缺少283.第279章 查查他们第387章 我赋予的权力,天不遂人愿第30章 赵骏的身份(求追读,求推荐票)270.第266章 大宋会变得更好第429章 野利来降,归义军下落第37章 科学体系的残缺第9章 遇事不决问赵骏(跪求推荐票!)150.第149章 把人变成了鬼(二合一)第77章 出宫,刺青296.第292章 大宋有枪第316章 当令安南改朝换代191.第189章 清官,贪官,庸官第404章 以民为本的国家政体275.第271章 要裁军,先建军,做最坏打算。第394章 决战圈套268.第264章 想想知院会怎么做315.第311章 汴梁的变化有多大?178.第176章 调研应天府,田昌有冤第337章 以汴梁为核心打造经济圈第40章 要有远大眼界和格局第38章 自然资源的缺少299.第295章 规矩要改一改了第417章 能登炮击事件,震惊日本170.第168章 景祐四年第20章 分配学生名额289.第285章 后苑惊变,引蛇出洞第411章 把岛国端上大宋的餐桌第333章 转换思路,发明橡胶第338章 李元昊的惆怅第327章 第五轮庆历新政171.第169章 恨大宋没有霍骠骑212.第209章 万人相送228.第225章 建立宋日贸易路线第3章 大宋笑话第388章 大宋托付于你198.第195章 月色很美,多看看(二合一)259.第255章 老子数到三!166.第164章 商人与资本家的区别第28章 多几个人挨骂206.第203章 安龙寨对峙,谨慎的李元昊第437章 新的发展,新的革新第397章 燕云回归,一朝气顺第27章 交子第407章 都是因为宋国207.第204章 赵祯铁血真男人218.第215章 攻守易形了第447章 整治陋习,从北方开始286.第282章 王安石的警觉第418章 发兵日本,问责天皇第423章 军械滞销,第一条铁路120.第120章 建立政制院框架第57章 复明前最后一堂课,君臣篇118.第118章 先帝幼子?第88章 撕裂大宋的伤口第4章 赵祯老色皮第395章 吹进攻号!第441章 又被抢劫了314.第310章 白话文运动第73章 祖孙交心(为盟主云哥加更)266.第262章 庆历新政,正式改革篇232.第229章 帐篷里欢乐的笑声300.第296章 李元昊绷不住了第424章 设赵祯奖304.第300章 政制院工作报告以及新的规划153.第152章 赵祯有子与元丰改制第355章 韩琦改性,稳健为主第416章 文明开化与武力第373章 在赵光义坟头蹦迪310.第306章 坏消息,只来一万人,将领叫狄第69章 认真务实的态度(第九更)237.第234章 范仲淹的两难境地(二合一)第375章 耶律宗真被偷了家111.第111章 投赵一念起,刹觉天地宽!第415章 宋日黑船事件第456章 将领请灭辽,幽燕世家归第74章 赐同进士出身?狗都不当!第448章 树立正确信仰,扫除牛鬼蛇神第327章 第五轮庆历新政第32章 姜还是老的辣第408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汉人135.第135章 罢免一司第415章 宋日黑船事件第354章 后装枪炮,王曾病逝第14章 好几层楼高的高人!第352章 出兵西北,派韩琦张亢第66章 极限拉扯(第六更)第52章 请罢吕夷简129.第129章 谁干的?第102章 大宋这个样子你很光荣?157.第156章 杀这点人够谁看的?284.第280章 钦差遇刺,此事可解280.第276章 将门的多事之秋117.第117章 百官炸锅第431章 西夏亡了,赵祯的快乐313.第309章 历史性的一刻232.第229章 帐篷里欢乐的笑声289.第285章 后苑惊变,引蛇出洞156.第155章 卷不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