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韩相国遗愿

在朱襄开口后, 来者才发现,原来朱襄不是另一位老者。

他思及“鹤发童颜”的描述, 立刻察觉伺候荀子吃饭的人是长平君朱襄, 赶紧拜见朱襄。

他再次自我介绍。原来他是丞相张平的长子,名为张胜。他带来的孩童是他的二弟。

张胜并不是韩国此次出使秦国的使臣。他刚过而立之年,又不太热心出仕, 所以身上官职并不大。此番来咸阳,只是来完成父亲遗愿。

他带着二弟同来,是因为父亲去世后, 便是他负责教导二弟张良,家中妻子则养育幼弟张元。张良好奇咸阳学宫, 跟随他来见见世面。

张平的遗愿除了劝说韩非回韩国之外,还有让自己的儿子拜在韩非门下的想法。

他虽已经去世,但张家在韩国的势力十分庞大。只要韩非成为他二子的老师, 那么就能借由张家的势力,在韩国朝堂一展拳脚,不需担心韩王的冷落。

这些事张胜并没有直说,但荀子和朱襄立刻就猜到了张平的想法。

朱襄帮荀子撕完鸡肉之后, 将撕好的鸡肉用孜然粉等不辣的粉料拌了拌后,端到了荀子面前。

荀子拿起筷子开始吃饭。朱襄洗干净手,道“韩非在吴郡, 不在咸阳。”

张胜表情有些尴尬。

韩国中人都以为公子非在咸阳学宫荀子门下求教,怎么会在吴郡

而且他也没想过和秦王面前的大红人长平君见面。

张胜一直知道自己对权术不擅长, 倒是他的二弟自幼聪慧。若父亲能再活一二十年,让二弟长成,张家肯定会全力培养二弟成为新的韩相。

可父亲已经去世,张家就只能暂时蛰伏起来。

现在天下风云变幻, 韩国国小力微,将来不知道会如何。按照父亲遗愿,他会一直游走在权力边缘,若韩国国破便择一地隐居,为张家留下香火。

他其余两个弟弟则利用张家的势力,想要继续支持韩王也罢,另投他主也罢,为张家寻找继续富贵的机会。

荀子虽然是秦国丞相,但谁都知道荀子这个丞相,只是秦王看荀子德高望重,给秦国招揽人才树立的一面旗帜。荀子除了为秦国制定礼仪,就只管咸阳学宫的事,算是游离在秦国朝堂之外。所以他来见荀子没什么关系。

长平君朱襄的地位就完全不同了。

张胜头疼极了,立刻就想打退堂鼓。

他道“既然公子非不在咸阳城,那在下就不打扰荀丞相和长平君,先告退了。”

他有些责怪给自己消息的人。若他早知道公子非不在此处,也不会将二弟带来。

张良拉了拉兄长的袖子,道“不让长平君为我们给公子非寄去信吗长平君曾为吴郡郡守,应当能与公子非通信。”

荀子瞥了张良一眼。

张胜赶紧道“我二弟年幼,不太懂事,请荀丞相恕罪。”

他额头的汗珠都冒了出来。这孩子说什么傻话让秦国的长平君帮我们送信你以为你是在韩国,面对的是韩国的那一群封君吗

张良确实没有意识到秦国的封君和他在韩国遇到的封君不一样。

他祖父和父亲在韩国当了五代王的相国,几乎已经把持了整个韩国朝政。若不是张胜确实才智差了些,韩国现在情况也不大好,张平担心儿子当了韩国相国之后会与韩国同死,令张家败亡,这下一任相国,恐怕还得从张家出人。

以张家的地位,在韩国就仅仅在韩王一人之下。韩国无论宗室还是他姓封君都对张家人毕恭毕敬,是以张良从小耳濡目染,对面前的长平君并无太大敬意。

但他毕竟聪慧,见到兄长焦急的模样,就知道自己可能说错话了,连忙闭上嘴。

朱襄道“倒也不是不能帮你们送信,但韩非恐怕会很厌恶你们此举,不仅不会回韩国,还会更加生气。”

朱襄得知那个秃顶垂绦傻孩子是张良后,就对张家兄弟暂时失去了兴趣。

张良还这么小,等他能用时,秦国早已经统一天下。而且以张家在韩国的地位,张良恐怕未来还是会走上反叛秦国的路。所以现在多接触,并不是什么好事。

但张良提出给韩非送信,朱襄想了想,或许韩非会想知道韩国现在的情况。

张良沉不住气,又在家养成了跋扈的性子,不满道“他是韩公子,理应为韩国效力。我父给他机会回来,他凭何会厌恶张家若他是这种人,不回来为好”

张胜赶紧去捂张良的嘴,但张良滑不溜秋的,从张胜手臂下躲了过去。

张胜急得满头大汗,不住向朱襄和荀子道歉。

荀子一边吃肉,一边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一幕。

“你这孩子,怎么会如此不懂事”张胜快急疯了。

他二弟平时都很乖巧,此次他才带二弟来秦国。现在怎么突然顽皮起来

张良不是突然顽皮,而是来咸阳之后憋了一肚子的气。

他是韩国五代相王的公卿之子,身份十分尊贵。从小耳濡目染,让他对韩国和张家都充满了自豪。

可来了咸阳之后,他看见韩国的使臣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丢尽了韩国的脸,心中本就有不满。

现在兄长也这样,张良心里自然不高兴。

他还只是个随心而动的孩童,除了父亲去世,从未有过挫折,所以他心里不高兴,就立刻表现了出来。

朱襄好奇地看着那个顽皮的孩童。

历史中的留侯张良在年轻时就是个爆炭脾气,跟随刘邦之后才变成了风轻云淡的模样。现在这个小孩,确实很符合历史中留侯年轻时的性格。

张良终于被张胜逮住。

张胜按着张良的头,让张良给朱襄道歉。

张良梗着脖子不肯道歉“我说的又没错,凭什么道歉是他先侮辱张家”

朱襄道“我可没有侮辱张家。尊亲让你们来咸阳寻韩非的时候,难道没和你们说过韩非之事”

朱襄看向张胜。

张胜的表情有些尴尬“自然、自然是说了。”

韩非离开韩国的时候,他虽已经记事,但因为对朝堂不感兴趣,所以知道的不多。他只知道,韩非在韩国并不受欢迎,被韩王赶出了王宫,不准韩非再上书。

那时他的父亲说起韩非也是满脸鄙夷,并没有将韩非当做的大才。

现在父亲让他来寻韩非,还让二弟拜韩非为师,他心里也很奇怪。但父亲既然都留下了遗愿,他肯定要遵循,便还是来了。

“看得出来,你对来寻韩非之事并不太上心,否则你稍稍打探,就知道韩非早已经离开咸阳,在吴郡声名鹊起了。”朱襄道,“尊亲应该也是听闻了韩非在南秦的名声,才改变主意,想要支持韩非入韩国朝堂。”

张胜“”他嘴唇动了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张良抬头看向兄长,满脸疑惑。是这样吗可兄长不是这么和他说的。

朱襄道“如果你再多做一些准备,见到我时应该不会如此惊讶。你还真是完全没有准备啊。”

朱襄的心情古怪极了。

历史书中没有张良兄弟的记载,只说张良有一个早逝的弟弟。

现在看来,怪不得没有记载。张良这个兄长啊,说莽撞,还是平庸呢

不过以张家在韩国的势力,或许张家长子平庸也正常。因为他已经不需要努力就已经是人上人。

朱襄都这么提醒了,张胜终于察觉到了什么。

他结结巴巴道“这、这宅院是长平君的”

朱襄道“若非说归属,应该是政儿太子政的。我带政儿归秦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张胜更结巴了“可是、可是我问的人说,荀丞相就住在这里啊”

朱襄无奈“荀子是我长辈,当然由我奉养。韩非成为荀子弟子之后,也确实住在这里。”

张胜“”什么公子非住在长平君家中这件事他不知道啊

张良虽年幼鲁莽,也察觉到了不对劲。

公子非住在长平君府上,为何兄长却不知道

荀子已经慢条斯理吃完一碗鸡肉。他先擦了擦嘴,让人把桌上的食物撤下去之后,才没好气道“我没有学法的弟子。”

朱襄道“就算这样,韩非也是师从唉荀子,怎么还摸出戒尺了”

朱襄老实地挨了一下之后,不再与荀子抬杠。

他干咳了一声,继续正题道“韩非当年连续向韩王上书多年,希望韩王能在韩国进行改革,富国强兵。当时反对最激烈的就是尊亲。韩非离开韩国时,骂韩国朝堂全是庸碌,骂得最厉害的也是尊亲。”

他叹了口气,道“若是尊亲亲自来请韩非归韩,韩非可能会回去。但他只是带着遗言,让两个孩子来让韩非回去,你们不认为你们张家太过高高在上了吗”

朱襄如此直白地讽刺张家,让张胜和张良都脸色大变。

张良正想争辩什么,朱襄再次道“你们也是饱读诗书的人,见过谁求贤才时是这副态度更何况韩非还不是一般人,而是被韩王默认驱逐的宗室,韩公子非。即便尊亲还尚在,他对公子非也该多几分尊敬。”

“自己不肯来,让小辈来请,这已经是失礼;小辈心不甘情不愿的前来请韩非,这是第二重失礼。我真不知道,尊亲是想让韩非回韩国,还是想彻底断了韩非回韩国的念头。”

“还是说,张家给五代韩王当相国,当久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所以太过傲慢,不认为这是失礼了”

朱襄脸上的温和褪去,冷声训斥道。

他对韩非的性格有诸多恨铁不成钢,但韩非是他看重的晚辈,是他护着的人。

即便将来他们可能站在对立面上,但现在,他不允许有人当着他的面欺辱韩非。

张平若真想请韩非回去,就该他活着的时候自己亲自去请。即便他年老体弱不得成行,也该差遣一个身份合适的使臣,拿着韩王的诏令去请。

现在他只不过以所谓遗言,以“我张家会支持你”的利益为诱饵,遣家中长子来寻韩非。这高高在上的态度,真是令人作呕。

朱襄想起韩非的痛苦,因留侯对张家仅存的滤镜都碎掉了。

也对,张家给韩国当相国的时候,是韩国一路走下坡路的时候。特别是这一任韩王为首的韩国朝堂,简直和后世某国有一点相似了,端的是小伎俩多,大气度没有,平时跳得高,实际上一点用都没有。

韩王亲自来给秦昭襄王披麻戴孝的时候,就知道韩王身边的大臣们是个什么脑回路。

所谓君辱臣死,他们美其名曰这样做能让秦国放过韩国,为何不自己来受这个辱,而是让韩王成为这个笑话

韩非说,韩国朝堂中全是庸碌,越是身居高位者,就越令人不齿。他或许真没说错。

留侯未来如何,那是未来的事。现在的张家,就是韩国最大的庸碌。韩国这一副不死不活的模样,张家的锅或许能与韩王平分,甚至比韩王更甚。

因为战国的相国实力非常大,是一个国家实务的执行者,相当于总理。

“你们是晚辈,我本不想与你们计较。只是韩非乃是我晚辈,见你们侮辱韩非却不自知,我实在不能装作没看见。”朱襄没有为难张家兄弟,冷冷送客,“回去想一想吧。若你们真想与韩非送信,可再来寻我。”

朱襄挥了挥手,让家仆送客。

张胜脸色苍白,捂住想要和朱襄争辩的二弟的嘴,匆匆将二弟拉走。

待张家兄弟离开后,荀子才嗤笑“不愧是张家,韩非评价得丝毫不错。”

朱襄叹了口气“是啊。”

荀子问道“你怎么会知道张良的名字他看上去或许有几分聪慧,但应该不到能传入你耳中的地步。”

朱襄干笑了几声。

荀子不再追问。他接过了朱襄递来的热羊奶,抿了一口道“他将来有很大成就”

朱襄道“算是吧。”

荀子道“那他会成为政儿的敌人”

朱襄道“应该吧。”

荀子摇头“有你在,谁能成为政儿的敌人”

朱襄道“就算有我在,会成为政儿敌人的人,都会成为政儿敌人。不过他确实是良才美玉,我希望他将来不要与政儿敌对。”

荀子道“那就看他能不能醒悟,韩国是亡在张家和韩王手中,而不是秦国手中了。”

荀子再次嗤笑了一声。

显然,荀子对韩国的相国印象非常不好。

荀子也是护短的人。他虽然说韩非不是他的弟子,但他心里还是把韩非当做自己的晚辈。韩非遭遇这样的侮辱,若不是朱襄先开口训斥,他就要开口训斥了。

若是他开口,那这件事肯定会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这两兄弟未来的名声估计都会糟糕。

荀子瞥了朱襄一眼。他不知道朱襄是不是知道这件事,才主动开口训斥这两人。

有可能是自己想多了。

荀子确实想多了,朱襄也是一时没忍住。

他想着韩非,不由又叹了口气。

这封信他是准备送的。虽然他认为韩非被侮辱了,但韩非或许自己不这么认为。或者说,韩非即便知道自己被轻视了,有这个机会回到韩国,他可能也会回去。

虽然他已经劝说韩非,在秦国好好干,将来好养韩国那一大家子宗室。但韩非自己或许还是想飞蛾扑火一次。

他毕竟是韩公子啊。

“如果韩非回韩国,就算他借张家的势,也难以立足。”荀子淡淡道,“希望他能看清这一点。”

第103章 火烤楚军营第27章 盐水煮豆子第221章 诸老将请战第212章 信陵君醉言第82章 补药鸡蛋汤第146章 空荡荡酒壶第209章 焖烤熊掌肉第65章 彩头饺子宴第205章 鸡清汤时蔬第25章 野兔野狐鸦第48章 蔺相如赠礼第110章 蔺贽狗啃泥第214章 岂知千丽句第16章 篝火烤全羊第112章 芜菁芦菔菘第180章 新鲜全鱼宴第249章 王翦灭赵国第192章 破牛阵夺旗第120章 粟米凉馍馍第252章 太子丹出逃第57章 粟米酒醉鸡第141章 子楚手中箭第94章 山野神祭品第222章 张良说楚王第165章 直辕战意义第181章 舅母竹篾条第180章 新鲜全鱼宴第114章 好感五颗心第264章 楚王启安葬第57章 粟米酒醉鸡第92章 秦舟师楼船第37章 落雪裹尘泥第86章 隔水蒸南瓜第55章 荷叶叫花鸡第40章 茱萸土豆粉第149章 瓦罐煨莲藕第33章 冰凉冬雪花第90章 咸菜熏香肠第42章 始皇崽围巾第109章 清茶桂花糕第33章 冰凉冬雪花第39章 始皇崽糖球第147章 饮尽杯中月第266章 论迹和论心第153章 夫妻肩上泪第35章 雪做的食盒第44章 肉粥卤肉片第123章 干锅土豆片第17章 手板心炒肉第81章 水患后钉螺第116章 菊花豆腐羹第83章 天河瀑布雨第8章 始皇金大腿第98章 肉片浇锅巴第7章 始皇小桌板第95章 神灵杯中血第70章 李牧坛中酒第185章 成家立业梦第15章 香卤猪内脏第125章 汉水釜鬵鱼第248章 传首赵边疆第77章 浮灯烟花火第30章 瓦罐煨猪肉第38章 精粮干肉粥第68章 赵王悔恨泪第191章 夜袭孔明灯第169章 我上奏废后第65章 彩头饺子宴第30章 瓦罐煨猪肉第96章 桌上茶水痕第24章 白水煮豆饭第184章 广陵郑国渠第2章 猪油蒸鸡蛋第258章 荀子献计谋第269章 番外二第253章 秦王政谋划第238章 李牧大危机第216章 故友终重逢第30章 瓦罐煨猪肉第225章 救了又没救第92章 秦舟师楼船第1章 羊奶稻米羹第17章 手板心炒肉第216章 故友终重逢第243章 是儒家圣王第105章 归秦九鼎粟第213章 过年庆典日第164章 义战不义战第230章 武安君威名第136章 竹笋傍林鲜第231章 历史的转折第235章 太子政及冠第163章 冲锋轻重骑第137章 烟笋烧牛腩第197章 养鱼水牛奶第56章 蔗糖蒸橙子第254章 赵高寻捷径第95章 神灵杯中血第73章 秦王叵测心第203章 身后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