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开诚布公

(双倍月票最后一天,希望大家能投出宝贵的一票!!)

对慈宁太后寻亲,大臣们表现出极其一致的支持,甚至比皇帝本人还要热心。

“此事不可耽搁,应责成东海国详加调查,拟定名单,尽快将王家人接入京城,让太后全家团聚。”宰相申明志严肃地建议,显得有些急迫。

皇帝却要冷静下来,“先不要着急,总得先查清真相,不能只相信东海国的一面之辞。”

申明志让开一步,指着另一名大臣道:“礼部尚书元大人老成持重,由他前往东海国调查真相,再合适不过。”

元九鼎也不推辞,前趋躬身道:“臣愿往东海国一探,总之不会让此事有半点遗憾。”

皇帝不能太冷淡,于是点头同意,又劝勉了几句。

整个上午的时间都用来讨论这件事,大臣们提供史书上记载的若干事例以供参考,太后寻亲这种事不常发生,但是大楚前期曾有一位太后一直等到太皇太后去世之后,才提拔自家外戚,在更早的前朝,另有一位太后因为与家人交恶,花了好多年才合好如初。

在这些事例中,皇帝总得重赏舅氏,至少一人封侯,得官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六七人。

韩孺子觉得这个时候考虑封赏计划太早了些,并且觉得太重了些,“所谓赏罚分明,纵然东海国找到的王家真是朕的舅氏,也不该无功受赏吧?”

“不然,大楚以孝立国、以孝为天下先,慈宁太后自幼失怙,备尝没有亲人的艰辛,若能找回至亲,自当重赏以昭告天下。陛下莫要担心,此乃历朝历代之惯例,朝廷绝无异议,就是天下人,也要称赞陛下的一片孝心。”申明志坚持自己的意见。

韩孺子无话可说,他的确要派一名得力大臣去东海国调查真相,最初的人选却不是元九鼎,而是中书舍人赵若素,可宰相等人满腔热情,他临时改变了主意。

这天下午,赵若素跟往常一样,来倦侯府送一摞奏章,却没能像往常一样离开,被皇帝叫住了。

杨奉推荐已久,韩孺子也比较欣赏此人,正因为如此,才迟迟没有加以重用,而是默默观察,几个月过去,韩孺子不得不承认,他什么也没看出来。

赵若素在晋城的勇敢与镇定如昙花一现,自从解围之后,他又恢复成那个沉默寡言、不露痕迹的中书舍人,进来出去悄无声息,力争不让皇帝注意到他的存在。

这回也是一样,赵若素轻轻将一摞奏章放在桌角,又轻轻地向里推进半尺,将最上面的几份稍稍整理一下,躬身准备退下。

韩孺子头也不抬地说:“无功的外戚,也可得重赏吗?”

赵若素定在那里,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等了一会,发现皇帝的确是在对自己说话,回道:“那要看情况。”

“说。”韩孺子仍不抬头,专心看一份奏章。

“嗯……大多数时候,外戚若是无过,便算有功,可以重赏,但有限度,高不过封侯,一门之内通常不超三人,官以闲职为主,厚禄供养而已,田宅奴仆可以多些,但也不能僭越,外戚之中若是有人立功,则另算。”

这个回答中规中矩,韩孺子不太满意,抬起头,看着中书舍人。

赵若素觉得自己一时间可能走不了,收回前脚,身体躬得更深一些。

张有才最了解皇帝,无声地招呼另外两名太监与自己一块退出房间。

“朕有一事不明,望赵大人解惑。”

“不敢,微臣略通前代典故,或许能为借鉴。”

韩孺子笑了笑,相比之下,他反而更欣赏邓粹那样的人,行为虽然不合章法,常常自作聪明,但是好歹不会有太多掩饰,想做就做,给双方省下许多时间与精力。

“外戚毕竟是外姓,无功可受重赏,宗室子弟乃朕之同姓,无功却不可受赏,轻疏远近何以差异至此?”

“这要感谢本朝前几代皇帝,自太祖定鼎以来,对宗室分封早定下一套规矩,或称王、或封侯、或增减爵位、或袭封官职,宗正府与各部司照章行事,封赏其实极多极重,只是不由宫中所出,陛下因此感受不深。外戚代代皆有,各不相同,赏由宫中所定,陛下或许觉得重些,其实也皆有一定之规。”

韩孺子点点头,稍稍满意,感慨道:“朕读史书,发现历代皇帝与外戚更亲,与宗室支系反而疏远,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外戚要从皇帝这里得封赏,自然要保持关系亲密,宗室更感谢开国太祖定下的规矩,对当今圣上,以不得罪为原则,野心大的人才会刻意讨好,无心权势者,自可逍遥自在。

赵若素只讲自己知道的事实,对结论一个字也不多说。

韩孺子又问道:“宰相等人在勤政殿议政,朕每日下午待在倦侯府,皇帝与宰相不在一处,这种事有过吗?”

“有,而且很常见,但是陛下的做法有点不同寻常。”

“哦?别的皇帝是怎么做的?”韩孺子开始感兴趣了,赵若素就像是庙里的签子,非得提对问题,才能给出合适的回答。

“据微臣所知,多数皇帝常深居宫中,宰相在外主持朝政,事事通禀宫中,彼此相安无事。也有一些皇帝在宫外另辟新宫,但以玩乐为主、议政为辅,陛下之不同寻常,是要将倦侯府当作长久议政之所,身边又没有重臣相伴,勤政殿因此会觉得受到了冷落。”

韩孺子笑了两声,这正是问题之所在,他身边若是常有重臣相伴,倦侯府就会变成另一个勤政殿,他想突破规矩就很难了。

“朕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规矩之所以为规矩,惯例之所为为惯例,肯定都有原因,不可轻易变之,可大楚内忧外患不断,许多事情超出了规矩与惯例的范围,需以非常手段解决。朕因此希望宰相守成,用规矩与惯例保持朝廷的稳定,朕则见机行事,不必墨守成规。”

“陛下有此想法,大楚幸甚。”

“可宰相等大臣对此似乎不太安心,朕该怎么办?与宰相开诚布公?还是多等一段时间?”

赵若素跪下了,“陛下绝不可与大臣开诚布公,对宰相如此,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

韩孺子略感惊讶,“原因呢?”

“陛下一直是大楚天子,宰相等人却未必一直是大楚之臣,陛下总有更换大臣的时候,今日的开诚布公,日后就会显得尴尬,所谓君君臣臣,开诚布公绝非帝王所为。”

韩孺子其实也没有这个打算,“然则君臣之间如何沟通呢?”

“需就事论事,没有一定之规。”

“比如这次的太后寻亲,即使最终证明那真是朕的舅氏,朕也不想立刻重赏,该怎么对宰相说,让他明白朕的心意,又不会特别反对?”

赵若素想了一会,“微臣有一建议,陛下听听可否。”

“嗯。”

“镛太子遗孤两舅尚在,不妨从他们身上着手。”

韩孺子眉毛一扬,镛太子遗孤就是之前代替他当傀儡皇帝的小孩子,有两位姓吴的舅舅,都被封侯,其中一人还曾参与于夺位之争,一直支持冠军侯,但是根基太浅,没起多大作用,事后也没受到追究。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赵若素敢在皇帝面前提起,胆子不小。

韩孺子希望看到的却正是这种有话直说的胆量,若是人人在他面前都噤若寒蝉,那他就真是“孤家寡人”,只能凭一己之力对抗内忧外患了。

“接着说。”韩孺子没有完全明白赵若素的意思。

“吴氏两人已无资格称侯,陛下可以要求有司尽快处理此事,等奏章到来之后,写上批得,至于写什么,陛下可以斟酌。”

韩孺子有所领悟,“朕直接说出口,宰相不肯接受,写几句批复,他却会当真?”

跪在地上的赵若素磕了一个头,因为他说的话越来越要出格,“皇帝通常慎言,若是不得不开口,通常也是言不由衷,宰相将陛下当成寻常的皇帝,陛下嘴上越说不要重赏,宰相越要坚持己见。还有一个原因,这场争论早晚会泄露出去,外戚若是掌权,绝不会埋怨陛下,却可能怨恨大臣不肯‘据理力争’。君臣最好无争,若争,也不可公开,勤政殿是议事之所,大臣可以争,陛下不能争,超然在上,方能可进可退。”

“但是朕可以在批复中暗示?”

赵若素点头,“合适的奏章,加上合适的批复,宰相肯定会明白,如果他懂规矩的话,也绝不会反对,这是所谓的‘不争之争’。”

韩孺子大笑,这一番话真让他豁然开朗,也明白了要做何批复,在取消吴氏双侯的奏章上,他不用提自家外戚半句,只需适当表达对随意封侯的不满,申明志自会理解皇帝的意图,重新考虑对王氏的封赏。

这是一场微妙的游戏,皇帝与宰相表面上没有任何争执,而且互相让功:皇帝将提出封赏内容的权力交给宰相,宰相则会在最终的奏章中颂扬圣德。

“你应该经常留在朕的身边,赵若素,你在晋城立过大功,也该升官了。”

赵若素再次磕头,“皇帝不可与大臣开诚布公,反之也是一样,微臣斗胆,刚刚对陛下开诚布公,已无为臣的资格,连中书舍人也不能当了。”

韩孺子吃惊地说:“怎么,你要辞官吗?”

赵若素抬头,“陛下真要留微臣在身边?”

“嗯。”

“那就调任微臣充当倦侯府府丞吧。”

中书舍人虽然品级不高,比府丞还是要超出一大截,而且中书省是至重之司,赵若素这是将自己一贬到底。

(《孺子帝》已经写到后半程,体力有些不支,发稿时间稍作调整:上午九点之前,下午七点之前,望周知。)全本小说网

第一百四十章 指点迷津第三百一十二章 夜袭晋城第六十五章 风水轮流转第四百九十二章 太后之难纯粹的感谢和不那么纯粹的自辩第五十二章 地动第一百六十四章 当斩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湖人杨奉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单于的女儿(求月票求订阅)第四百四十八章 新旧交替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城第一百四十二章 迁营第二百六十一章 上官盛之怒第二十一章 兵败第二百二十三章 放粮第五百三十五章 招降第二百二十七章 势变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六十八章 书房第二十八章 皇太妃的暗示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顽石第一百八十章 “假象”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一百零九章 观赏皇帝第二百零六章 定计新章发布时间调整第三百七十二章 宠妃第二百八十一章 洛阳皇叔第四百零五章 崔府接驾第五百零八章 大兵压境第十六章 皇帝总是一无所知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马由缰第十八章 太祖往事第五百五十二章 状元之选第四百七十六章 传染的不安第二百五十五章 同玄殿前第四百三十三章 狂妄的客人纯粹的感谢和不那么纯粹的自辩第三百零七章 选将第一百零二章 勋贵的玩法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年之约第三百五十章 谁包围谁?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城第四七十七章 放虎归山第三百五十八章 胆大包天的车骑将军第四百五十章 亲人第五百五十四章 一走一回第二百八十六章 放粮之难第一百四十七章 残城第二百二十二章 谭家的女儿第一百二十一章 江湖内奸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将军需要胜利第五百零八章 大兵压境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边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儿第四百九十二章 太后之难第四百六十二章 被埋没者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跷第三百六十章 皇帝的漏洞第二十七章 在劫难逃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重的刑罚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四十八章 江湖人的报仇第二百九十五章 旧规难改第三百九十四章 皇帝借钱第一百一十一章 金家的机会第三百三十八章 东海王的猜测第二百章 雪林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三百七十三章 崔家长女第二百四十章 东海王准备好了第一百五十一章 匈奴人的诱兵之计第四百二十八章 病因第二百八十六章 放粮之难第五百一十章 西进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诺第一百七十章 神机妙算第五百三十章 乱猜第四百七十章 败得蹊跷第三百五十八章 胆大包天的车骑将军第一百六十一章 碎铁城不够高第三百六十三章 后宫大势第二百二十四章 丢印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退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湖人杨奉第四百八十六章 夜饮第二百二十二章 谭家的女儿第三百九十四章 皇帝借钱第一百八十章 “假象”第四百四十一章 皇帝之请第一百二十四章 探路第四百九十一章 收服罪臣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圣旨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军第三百六十二章 洛阳第二百四十八章 太傅安心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单于的女儿(求月票求订阅)第四百一十三章 重掌宫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