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百九十四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4)

同光元年秋冬,差几也是这个时候,李从璟初克营州,如今两年过去,再占此城,也算是故地重游。当前的营州城,与两年前并无多大差别,若说不同,便是城中的百姓更少了些。两年时间历经两次大战,使得本就不多的营州民众,逃散的所剩无几,因是城中就显得格外冷清,街巷各处,都是幽州军将士在游弋。

经过前几日幽州军对营州城持续不停的轰炸,城墙破损极为严重,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缺口,在没有火药的情况下,虽说彻底轰塌一段城墙很难,但也仅此而已。营州城不算大,百斤乃至数百斤的巨石,三日连攻,威力并不亚于火炮齐射。

这也是没法的事,攻城之时,总不能顾及防守。

这回能以看起来很轻松的方式攻下营州,原因只有一个,说到底还是李从璟对攻打营州准备良久。若是算上准备期间的心血,李从璟为克营州,其实是付出极大。

而在攻城期间,投石车因为超负荷运转,损坏了接近五分之一,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比例。其他诸如各种大小攻城车、云梯、强弓劲孥、厚甲发挥的功效,则不用赘言。

如战前李从璟所说,这回他打的就是一场不在乎钱的战争。因为他有钱。

相比之雁南,营州城毕竟是一座城池,作为契丹此番防备李从璟的核心据点,又是保障辽东战场的大后方,其无论是军械囤积,还是军粮储备,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平心而论,契丹军的军械李从璟是不怎么看得上的,他们的马刀幽州军不习惯用,他们有更好的选择:马槊;契丹的弓箭,无论是质量,还是做工,都比不上幽州军,因为契丹缺铁;也是因为这样,契丹军的甲胄在李从璟看来更是寒酸。虽然契丹军这些年一直在发展,但军中仍旧是皮甲多而铁甲少,就更别提厚甲了。

然而无论如何,有这些东西总比没有好,虽然质量残次了点,但折算下来也是钱。再者,百战军、卢龙军这样的主力部队瞧不上,地方驻军还是可以用的。另外,军粮却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草原民族有个好处,肉多,虽然幽州军平日也不缺肉吃,但也不可能敞开肚皮吃,这就便宜了这些将士们。

清点缴获的时候,王朴摇晃着脑袋叹息道:“本想发一场战争财,可营州地贫人少,契丹军备又如此不堪,实在是让人失望。照这个趋势,要以战养战,可不容易啊!”

幽州军此番能两次大胜契丹军,军备领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这并非是在李从璟手里才有的改变,而是向来如此——比起铁锅都是宝贝的草原,中原毕竟是富庶的——区别只在于,李从璟将这种差距扩大了。

杜千书在在草原呆过很久,对契丹了解比较深入,他摇摇头,认真道:“契丹军备并非都是如此,其中也有精锐不下我等之锐卒。”见众人都向他看来,杜千书继续道:“这在参谋处早已不是什么秘辛,草原军制与我们不同,这是军备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契丹的确缺铁,但自打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后,有很大改善,其本部人马,也即亲军——司近部、腹心部,装备精良,几与我等相齐。至于其他部落的军队,则受限于本部落情况,军备有差异。”

说到底,草原

民族还是以部落为单位的种族,这在目前是没有改变的事实。

王朴听了这话,倒没有觉得装备精良的腹心部、司近部很难战胜,而是眼前一亮,“如此说来,待与耶律阿保机交战时,我等的缴获,就要丰盛的多了?”

杜千书怔了怔,片刻后无奈道:“正是如此。”

众人闻言,相视哈哈大笑。

控制城池,打扫战场,清点物资缴获,统计军功,处理伤员,修缮城防,接管民政,这是战后必须立即着手要处理的事。其中有些事武将能做,也有些事武将做不来,需得文官出面。

李从璟这回出征,与往日不同,前有大军征战,后有文士随行。大军负责攻城拔寨、决胜沙场,文士则负责后勤保障、接管地方。

一场只有军人而没有文官的战争,只能攻城,而不能掠地。要将打下来的地盘据为己有,变成自己的土地,就需要文官来接管民政,稳定地方,同时颁行己方法令,建立统治秩序,如此才能将敌方的天空上,刻上大唐两个字。

此番攻克营州,李从璟就是采取的这种方式。

前方有军队马不停蹄攻城拔寨,后方则有文吏紧锣密鼓消化战果。

这是李从璟目下采取的征战模式。

也即是说,李从及这回北上征战,目的已经不仅仅是纯粹去援助渤海、打击契丹军,而是要借此机会抢地盘了。

任何时候,援助他人,打击对手,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对自己有利。说起来,与渤海、契丹的和与战,都是邦交,所以它仍然适用于邦交的最基本准则:有利则有邦交,无利则无邦交。

站在两年前站立过的阁楼上,看着王朴、杜千书等人打趣大笑,李从璟对身旁的莫离道:“在遥远的西方,曾今有一位征战四方的卓越统帅,他在发动对外战争时,军队中总会随行有大批学者——也即大学士、大才子,各个领域的才子。每当他攻下一个地方,他都要这些学者研究这个地方的文化,以求化为己有,更求能彻底掌控这些地方。他建立的王朝,被称为第一帝国。”

莫离笑道:“我们军中也有这样的学士、才子,随行的参谋处、演武院教员、演武院学生、士子、文官,不都是这样的人么?”

李从璟长舒了口气,又深呼吸一口,仿佛这方圆数百里北地的空气都被他纳进胸怀,他平静的神色下有着某种奔涌的情绪,他放远了视线,道:“营州、辽东,本我大唐领土,以前是,以后仍旧是!”

莫离点点头,忽而道:“不知渤海战况如何,耶律阿保机有没有攻下扶余?”

李从璟侧过头,不远处,桃夭夭正在安静的看风景,青丝轻扬,紫衣罗裳,身在战火的余烬中,却似置身事外。李从璟打了个响指,示意桃夭夭过来:“渤海战况如何?”

“大明安亲临扶州坐镇,耶律阿保机攻打近月,至今仍未攻克。”桃夭夭道。

王朴、杜千书、李绍城、李彦超等人看过缴获之后,这时也都走上阁楼来,闻言李彦超率先朗声道:“军帅,耶律阿保机既然还未攻下扶余,此时正是我等进军之机,到时与渤海军两面夹击,正好败耶律阿保机于扶州城下,一举击溃这厮!”

李从璟未作置评,微笑看向众人,“诸位以为如何?”

杜千书沉吟道:“耶律阿保机倾举国之力攻打渤海,大军不下二十万,我军才不到四万人,即便是与渤海联合,要一战而败耶律阿保机,很难。”

“可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错过当下,往后哪里再找这么好的机会?”李彦超道,“再者,我军与渤海联合,虽然军力不及契丹,但战力却未必差多少,难道我们还怕了耶律阿保机不成?”

李绍城淡淡道:“既然已经出征,自然不会怕了耶律阿保机。”他向李从璟抱一抱拳,“我军联合渤海,军力仍旧不到契丹一半,契丹骑兵多,野战我等并不占优势,但也并非没有一战之力。”顿了顿,“况且,李将军所言的确属实,眼下确是进军良机。”

李绍城之意,仍是赞成此时进军扶余,李从璟依旧没有表态,王朴接着道:“大军经此两战,雁南、营州不复有契丹。既然路障已经清除,自当挥师北进,与耶律阿保机一决雌雄!”神色激昂,跃跃欲试。

“诸位可否想过,此时北上,置辽东契丹军于何处?”莫离悠悠说道,“辽东契丹军不除,大军侧翼安全难保。”

“辽东那些契丹小鱼小虾,遣一支偏师,旦夕灭之,易如反掌,不足为虑!”李彦超大气磅礴道,“当下时间紧迫,战机稍纵即逝,不可因此小节,而影响北上大局!”

莫离笑了笑,无意与其争辩。

众人三三两两发表过意见之后,不再相互辩论,而是将目光都投向李从璟。长久以来的军议习惯,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让李从璟知道即可,无需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如何选择,李从璟自然会有主意。

李从璟负手看向东方,道:“攻辽东!”

众人闻言,神色不一,大多有不解之色,却都没有妄下评论,静待李从璟解说。李从璟挥手,自有军士奉上地图,他以横刀指向地图,对诸人道:“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不克辽东,则我大军侧翼受威胁,未虑胜先虑败,贸然北进,一旦营州有变,则我等远征之师,将孤悬境外,进退无门,这是给对手机会,诚非智士所为。反之,攻下辽东,则我等进能征扶余,退能胁迫契丹侧翼,攻守之势,立时异形,此时坐立不安者,非我等,而为耶律阿保机也,也能有效牵制契丹军。届时是攻是守,如何攻如何守,但凭我等之意,岂不为明智之选?”

一番话将眼前形势分析透彻,诸人无法可说,便是有激进者,也无法反驳,由是众人再无异议。

随即,李从璟下达军令,以李彦超为主将、彭祖山副之,率卢龙军、新军,进发辽东,肃清辽东之敌,打通与渤海之通道。

辽东之地的契丹军,此时已成孤军,自然无需幽州军全部进发,而卢龙军的战力,自非渤海军可比,要攻下辽东,不说易如反掌,难度不大。至于新军,此战对他们而言,既有充实军力之效,也能借机练军,以便早成精锐。

在诸将散去之后,阁楼上只剩下莫离、王朴、杜千书等谋士,直到这时,莫离才道:“军帅此时不进军扶余,而是攻打辽东,其用意恐非方才所言那般简单吧?”

(本章完)

章六十三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4)章两百二七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4)章九十八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5)章六十四 敌情我意难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东(下)章六十七 一朝得领五千甲 踏碎关山觅封侯(3)章四十二 强军出名将章十三 淇门之变(5)章八十六 数年新政养俊才 一楼宴评州县官章一百四十 游演武院有三望 说耶律敏待一言(上)章五十二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2)章七十一 河上决战意纷纷 破敌需策更赖战(3)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台 欲我舰队出东海章四十七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3)章七十八 祖祖辈辈是汉人 生生世世不为奴章四十七 序幕章一百八十六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4)章二十三 莫离献计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1)章一百零六 耶律敌烈所图何 风云际会桑亁关(1)章一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十九 当年明月仍皎洁(上)章四十三 曾立百年功章六十一 火攻章一百二十七 鞑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风情异江南(上)章三十九 为我王说天下章一百九十二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2)章两百二一 生逢乱世不由己 唯真英雄能本色章一百七十三 庙算正紧揣敌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上)章六十三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4)章七十六 既入檀州作虎行 山雨欲来风满楼章八十六 因缘际会不可料 谋尽事成旦夕间(2)章九十六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5)章二十四 莫离献策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2)章十三 战士之仇章七十七 你要去夏州【第二更】章四十三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4)章一 为国征战不惜身 欲为忠臣不可得(上)章九十四 风云际会枭雄起 国难当头人心诡章六十六 一朝得领五千甲 踏碎关山觅封侯(2)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5)章二十六 崔玲珑寺庙设伏 赵象爻挑选坟墓章四十九 敢叫勇佐谋 大争于天下(4)章一百九十二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2)章十一 临寿春城启大战 登八公山论古今(4)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4)章五十九 三军出征往河上 段王不和请攻李章七十六 既入檀州作虎行 山雨欲来风满楼章六十八 一朝得领五千甲 踏碎关山觅封侯(4)章八十四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10)章一百零四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5)章三十一 主对仆拳脚相加 君与臣相得益彰章二十八 莫离献策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6)章四十七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3)章四十八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4)章两百三四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1)章一百零二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1)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韬争权有方 战事未起死斥候(2)章一百六十 万事俱备东风起 终是离人盼归人(3)章十七 故布疑阵引人乱(中)章二十九 什么是佛?章七十 河上决战意纷纷 破敌需策更赖战(2)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6)章三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3)章一百五十六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2)章十四 云波诡谲章四十七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3)章八十五 是非成败问谁定 残阳独映血火关(上)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3)章十六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7)章三十五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4)章六十五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6)章四十六 敢叫勇协谋 大争于天下(1)章十二 临寿春城启大战 登八公山论古今(5)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现世 厉兵秣马看天下(1)章七十一 抬头问苍天【第一更】章一百八十三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1)章两百二二 渤海三月复三月 过三月再无三月章四十七 序幕章七十三 死字怎么写【第一更】章八十二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9)章一百零一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8)章五十七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7)章二十一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5)章三十九 女豪镇契丹章六十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1)章四 水寨(2)章五十七 首战怀州城章五十四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5)章七十五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2)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风来 局势变幻激斗开章两百三六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1)章七 虎狼环饲亦前行章三十四 亘古之真理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章八十七 谁为读书人立心 谁向宣武军告密章一百四十二 游演武院有三望 说耶律敏待一言(下)章八十一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8)章一百一十 一年去尽一岁除 天成长兴成昨日(上)章一百零一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0)章二十二 战必求利章五十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应天府双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