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百九十五 锄强扶弱问本意 天下志士入幽州

李从璟颔首表示承认莫离所言,走进屋中,从案桌上拿起一本册子,递给莫离,示意诸人传看,自身在案桌后坐下,道:“扶余战事开启之前,军情处、演武院都已派遣精锐人手赶赴扶州,目的就在于近距离观察契丹军,这是近月来他们汇总的情报。”

说着又拿起一本册子,递给王朴,“这是根据以上情报,参谋处做的契丹军、渤海军军力分析,对两军兵力多寡、大军军备、士卒素质、将军才能、全军士气等进行了详细评估,经过推演,在结尾处,参谋处给出了扶州失陷的预计期限。”

在莫离、王朴、杜千书抬起头,双眼有些发亮的时候,李从璟补充道:“不能尽信的单方面预计期限。”

“两个月?”无论如何,在看到参谋处给出的时限之后,王朴还是怔了一下,“这个时限是否有些太过夸大了些?”

扶余战事已经一月,再有两个月,那么仅是扶州就抵挡了契丹三个月的猛攻,在耶律阿保机准备良久,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的前提下,似乎显得有些不合理。

李从璟道:“渤海国吏治黑暗,举国溃烂,大明安执掌权柄时日不多,尚来不及改善,在这样的情况下,渤海国差几只有一战之力。面对契丹的举国进攻,扶州既是渤海国抵挡契丹的第一座堡垒,也是最后一座。说到底,渤海国的羸弱已经使他经不起一场大败,而大明安集结有限精锐,在扶州孤掷一注般的与契丹决战,也是认清了这点,然而却也使得一旦扶余被攻陷,渤海国就离亡国不远了。有此前提,大明安一派的救国志士,必对此战全力以赴,如此方有三月之期。”

杜千书沉默片刻,抬头问道:“既然军帅如此判断,理当尽早驰援渤海才对,为何此番只派遣了卢龙军和新军攻打辽东?若是令百战军前往,辽东才能旦夕攻克。”

李从璟微微摇了摇头,说了一句让杜千书很意外的话,他道:“幽州军要等扶州被契丹攻下之后,才能参战!”

“这是为何?”杜千书和王朴双双失声,大感不解。

李从璟站起身,缓缓说道:“诚然,扶州被克,渤海国会损失惨重,但契丹也必因此遭受不小损失。在外有我幽州军相援的情况下,本该溃败的渤海国却不至于立即土崩瓦解,而一心要做中兴之主的大明安,更不会轻易放弃,如此,渤海仍有余力再战,这是其一。”

“反观契丹,攻克扶州之后,战线拉长,补给就会变得困难不少,这也是我们的可趁之机,此乃其二。”

“而扶州之所以为渤海西面门户,是因扶余地形复杂,有不少险要。一旦契丹攻下扶州,而渤海不溃,其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掌控整个扶余、进击龙泉府的话,契丹大军就会陷入泥潭之中,其多精锐骑兵的优势,也会在山地战中处于被动地位,优势无从发挥。而此时参战的幽州军,就是要将扶余彻底变成让契丹寸步难行的沼泽,让其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进而一步步消耗他们的锐气,蚕食他们的兵力,最终达到疲敌的目的,此为其三。有此三者,才有我们取胜的机会!”

最后,李从璟总结道:“以幽州军现在的战力,便是加上扶余的渤海军,野战也无法胜过契丹二十万大军,这是现实。因此,此战必须让渤海军借助扶州城,先消耗契丹军力,这是我不立即驰援扶余的原因。而以最稳妥的方式,谋求以最小的代价,去达成战略目的,这便是我选择以整个扶余作为战场的理由。”

王朴与杜千书沉默良久,莫离轻笑道:“说到底,最后一句话才是关键,即便是与耶律阿保机交手,你也不愿与其正面硬战,其根本原因,还是不愿让幽州军遭受太大损失。”

李从璟笑了笑,“契丹要打,但也犯不着

血战到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地步,天下的战场大得很,现在把人打没了,日后怎么办?”

这话把几人说得一愣,在大觉有理的同时,又被李从璟的大胆和野望折服。

王朴与杜千书离去之后,莫离留了下来,屋中只剩下他与李从璟、桃夭夭三人。莫离打开折扇轻轻摇动,似笑非笑的看着李从璟,“老实说,李哥儿,将参战之机选在扶州被克之后,除却方才那些考虑,你真正的心思是什么?”

永远都是一副百无聊赖模样坐在旁边的桃夭夭,闻言睁大了眼睛,怪异的看向李从璟,她这幅见鬼般的神情,应该是被此事扑所迷离的真相,和真相背后李从璟的深沉用心给震惊到了。

ωωω✿TтkΛ n✿C 〇

李从璟笑容随意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已。说到底,耶律阿保机这回发动的是攻灭渤海的战役,我们是外援。不让渤海和契丹碰得头破血流,在他们最危急、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如何能谈成最好的条件,从渤海国谋得最大的利益?”

“有道理,没好处的事咱可不干。”莫离大点其头,很认同李从璟的这个观点,然而他并未就此满足,“不过这似乎还不够吧?这可是玩火,一不小心玩过了头,可是有崩盘的危险。你冒这么大的风险,可别说就为了从渤海多捞些好处。”

在没有外人的时候,李从璟并不拿捏架子,他双手一摊,“那你说还有什么?”

见李从璟摆明了要自己扮演心机深沉之辈,莫离很不愉快,他转头问桃夭夭,“桃统率,你相信他的话吗?”

“不相信。”桃夭夭嗅之以鼻,显得对李从璟的腹黑很有期待值。

莫离嘿然一笑,孩子气一般向李从璟投过去一个你懂得的眼神,这才收敛了神色,肃然道:“渤海,本我大唐藩镇,而今,虽时有朝贡,但孤悬塞外,已有自立之迹象,大明安、李四平之辈,无不心有此念。我等帮大明安掌权,助其强国,意在抗衡契丹,而不是意养虎为患!渤海强则强矣,但必须要能够掌控。日后一旦契丹势弱,而渤海愈强,我等今日之谋,岂不成了让北方再现一个契丹的笑话?平衡契丹、渤海,就是必取之道。眼下之势,让渤海存国,能牵制契丹可矣,万不能使其有机会趁机做大,以至尾大不掉!我想,这才是李哥儿你不愿早助渤海的根由吧?”

李从璟不再赖皮,点头道:“邦交之道,不在除强扶弱,而在弱强、平衡。维护自身霸主地位,使敌不能威胁自身,而保证对其彻底的掌控力,这是邦交追求的至高目标。”

“邦交之道,不在除强扶弱,而在弱强、平衡。”莫离仔细咀嚼着这句话,眼前渐渐明亮,“如此,他日草原大定,我等可以放心离开幽州了。”

桃夭夭抓了抓头发,不知道李从璟和莫离说的什么鬼,明智的选择闭上眼睛,懒得理会。

说完渤海之事,李从璟将目光放到眼下来,对莫离道:“收复营州容易,要在营州落地生根难。营州地广人稀,如何生聚,可谓千难万难,而作为卢龙边境,营州又直面契丹,这就更增加了此地百姓生聚的难度。然而此番克下营州,不同于同光元年,你我再无将其拱手让人之理,如何治理民政,得有个纲领才是。”

莫离道:“治理营州,首要之难,在于人口,若能使营州有人口,则其它问题可迎刃而解。”

“迁民?”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然而战事未歇,如何迁民?卢龙百姓,又有多少人愿意徙边?如此大举动,朝廷是否允许?”

“此迁民,非迁卢龙九州之民。”莫离摇头正色道,“而是迁营州之民。”

“噢?”李从璟眉头微挑。

这看似是一句矛盾的话,然而莫离既然说出口,就

必定有下文。

莫离接着道:“同光元年,大军初征营州,曾受‘义军’之助,李哥儿可还记得当时情景?”

“先有黄宗助君子都胜耶律赤术于白狼山,后有许伯先、陆君严领八百壮士从军,助我等在退至扁关前,成功疲惫耶律倍、耶律敌刺所率五万大军,此间之事,如何能不记得?”

“自古燕赵多壮士,诚然如此。营州之前虽为契丹窃据,但苦于营州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契丹在占据营州之后,其用多在军事,是作为进攻卢龙的前哨之用,对民政并无建树,管理松散。也因此,营州成为‘灰色地带’,山贼众多,马帮肆虐,民风彪悍。军情处初至营州时,立足也异常艰难,营州的情况,总结起来是四个字——民少贼多。”莫离娓娓道来,说到这里微微一顿,目光趋于锐利,“既然民少贼多,那就化贼为民!这就是我所说的迁民之策。”

“化贼为民?”饶是李从璟思维跳跃,也被莫离这个想法惊了一惊,随即他开始思索这个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摇头道:“只怕贼性难改。”

李从璟此言,莫离并不认同,他严肃而且认真地说道:“始皇帝并六国,异国之民也可为我之民;班超通西域,异族之民也可为我之民!胸怀若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李哥儿,何以自缚手脚?”

一直不怎么插话的桃夭夭,此时也冷哼一声,“乱世当道,若非苦无活路,谁人愿意抛家离乡,入山为贼?若能有一方土地可供耕作,饱食暖衣,谁愿从贼,辱没祖宗,朝不保夕?”

两人说得不差,但对李从璟而言,如今战事正急,他需要的是一个稳固的后方,而不是一个随时可能有变故的后方,哪怕只是极小的几率,极小的变故,他也不愿意冒这个风险。从军多年,他早已习惯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对细节的苛刻和追求完美的行事风格,让他对能掌控的东西,有一种极端的控制欲望。

莫离见李从璟不言语,知道他仍旧持保留意见,想了想,继续道:“今迁山民出山,给予土地,发放户籍,轻徭薄赋,弃恶从善者必如过江之鲤。对性善之辈,李哥儿宽宥以待,对性恶之辈,李哥儿严刑以对,如此不出数载,营州必治!”

这话说完,李从璟脸色稍缓,莫离抓住机会,进一步说道:“李哥儿先克平州,始有百姓跪拜于衙前;出扁关击契丹,始有八百义军协从助阵;大胜耶律倍、耶律敌刺归来,始有卢龙十万儿郎踊跃入伍,欲从王师护边击贼,振奋国威!今,李哥儿破雁南,治营州,教化地方,‘变幽云之天’正当其时,‘幽州之福’之名,将成‘大唐之福’,传遍天下!如是,李哥儿振臂一呼,何愁不能得‘十万青年十万军’?离只怕到时,天下志士当争相入幽州!一旦如此,区区契丹小国,何以能挡我大唐王师?!”

屋中没有外人,不必避讳,莫离情绪激昂,直言道:“治国之道,刚柔并济,兴义兵,还得行仁政。至刚易折,譬如大秦,二世而亡;至柔易亡,譬如宋鲁,徒为羔羊。当今天下十国,诸侯相争,烽烟不熄,李哥儿欲成大事,自当一手雄师,攻城拔寨,一手仁政,收拢人心!前者定国,后者安邦,前者可扫荡群雄,后者令天下归心,如是,大业可期!”

“今李哥儿率王师出征,大军在前,而文吏在后,不正欲行刚柔并济之事吗?怎么事到临头,反而犹豫?”

李从璟修身养性多时,平日喜怒不形于色,此时闻听莫离之言,也禁不住脸色数变。末了,他起身,对莫离一拜,由衷道:“今日若非莫哥儿,我将大错矣!”

笑意浮上脸庞,莫离收拾好情绪,打趣道:“如此,化贼为民,其策如何?”

“善!当立行之!”

(本章完)

章三十六 天下势风起云涌 金陵城龙潭虎穴(4)章九十一 王朴坐论天下谋 何人雄关退千军(上)章四十 势运章二十三 赵普颍上行良政 士子风流总不同章四十五 先声夺军心(2)【第二更】章两百四二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7)章一百五十八 万事俱备东风起 终是离人盼归人(1)章六十八 利民何必惜自身 有福自当从相助章两百二四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章九十八 论学堂里惊天下 十万王师围金陵(2)章一百六十九 上阵父子死沙场 但留残躯祭英魂(3)章七十二 河上决战意纷纷 破敌需策更赖战(4)章五十七 其势不可挡【第二更】章三十五 天下势风起云涌 金陵城龙潭虎穴(3)上架感言章七十七 你要去夏州【第二更】章六十 有人城上望【第二更】章一百五十六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2)章两百四十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5)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5)章四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14)章五 深夜遇袭逃百里 三人说契丹国事章三十六 君子都章六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6)章六十四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7)章三十五 心思章两百四十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5)章一百零一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8)章八十二 帝室正统如云烟 能饮三碗鲜血否章二十三 赵普颍上行良政 士子风流总不同章九 首殇阆州破 初捷剑门克(2)章两百零一 守得云开终见君 虎踞龙盘战扶余(4)章六 余心之所向章一百五十六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2)章二十七 莫离献策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5)章十八 淇门之变(10)章一百七十五 庙算正紧揣敌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下)章八十二 一朝功业归尘土 空留佳人无归处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过谁 拥重兵几人不叛(1)章六十二 八千将士章八十一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8)章七十七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4)章一百零二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9)章六十八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6)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10)章四一 昨日烟云留不住 明朝双手织凤霞(3)章五十八 折势断其角【第三更】章一百四十一 游演武院有三望 说耶律敏待一言(中)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权 我为万世开太平(2)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3)章九十三 王朴坐论天下谋 何人雄关退千军(下)章十五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十三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4)章八十九 东风过江春不迟 荆南事了当北归章十二 他的决心(第三更)章五十五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5)章九 临寿春城启大战 登八公山论古今(2)章三一 世间有风情万种 大丈夫当归何处(9)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上)章六十 李从璟的志向章一百一十八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1)章一百三十八 东归再会秦仕得 北上吴使徐知诰(中)章三十九 为我王说天下章四十 月垂龙门山 英雄逞强时(1)章三二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1)章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1)章八十三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10)章三十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9)章十九 练兵之法章五十四 学院立志医天下 继往开来塑大唐章五三 非人相非非人相 非我相非非我相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中)章六十八 一朝得领五千甲 踏碎关山觅封侯(4)章六十七 去迎接他们【第三更】章六十三 所谓儿皇帝【第二更】章一百零五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6)章九十五 天下漕运正当通 中央集权何时强(2)章一百八十六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4)章二十九 百战安义(8)章一百六十 万事俱备东风起 终是离人盼归人(3)章七十二 谋战更比力战难 取得东阳去成都(1)章八十四 非忍者不能成事 妒恨之下无同生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下)章九十 大浪来袭群鱼跃 风雨一路洗鲜血(3)章八十四 一朝掌得天下权 我为万世开太平(3)章二十九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8)章三 为国征战不惜身 欲为忠臣不可得(下)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灵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四十五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1)章十七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4)章三十七 天下势风起云涌 金陵城龙潭虎穴(5)章九 他的屠刀章两百四二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7)章四十二 董璋章五十六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2)章一百三十 盛情相会说前路 建安已下望辽东(上)章一百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9)章六十四 敌情我意难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东(下)章二三 世间有风情万种 大丈夫当归何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