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六十八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3)

孟平和李彦超在甘州城外与药罗葛狄银对答时,李从璟也在灵州跟李绍城谈论眼下大唐禁军的征战形势。

战争是门艺术,层面越是高级,其艺术性也就体现得越是充分,到了国家战争这个份上,战争这架庞大机器的健康运转,已经精密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而且文明发展的程度越高,战争也就愈是精密,其艺术性也更加突出。部落时代的战争与宇宙时代的战争,可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存在。

战争有其固有成本,李从璟要降低攻河西、西域之战的成本,除却对战争各组成部分都“精打细算”之外,还要谋求迅速而干净的胜利。一场干脆利落的大胜,与一场耗日持久的僵持战的成本,也不可同日而语。

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要是带领兵马冲阵厮杀、召集战士进行城池攻防的河西军队,被孟平说成是“不懂战争”,并非没有道理。

“一场战争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大体而言依然是战前、战时、战后三个过程,国、军、民三个主体。于国家而言,国库有多少钱、财、粮储备,钱、财、粮在从国库用于战场的过程中,经官吏之手,会被贪墨几何,路途运输,会损耗几何,这之间的‘转化比例’是多少,转化过程需要耗时多少,而国家能从民间征调多少物资,战场附近的州县又能供给多少,运往战场的效率如何......凡此种种,是为战争决胜于国家。”

“于军而言,军纪是否严明,将士素质如何,争胜之心是否强烈,各科技艺是否娴熟,将校识得多少征战之道,临阵知道多少应变,甲胄是否坚固,兵刃是否锐利,弓弩是否齐备,火炮利器存量几何,折损能否及时补充,伤员能否得到及时救治,新老士卒‘转化率’有多少......凡此种种,是为战争决胜于军队。”

“于民而言,凡国家征战,百姓愿意承受多少赋税增加,家家户户能为战争输送几个儿郎,国家号召之下,上至富户大族,下至寻常百姓,能为战争捐献多少钱财,有几个能放弃手中活计甘为大军运送粮秣成为辅兵。当战争不利时,百姓是唾骂国家无能还是挺身走上沙场,当强敌入侵时,百姓能否不顾身死走上城头,又是否有能力上阵厮杀。民,军之源也,一旦大战起,举国百姓是否齐心,又有多少人能成为后备军,但凡国家需要,就能拿起武器走上沙场......当战争损耗大量财物,民不聊生之际,百姓是甘愿为国家大义勒紧裤腰带,还是会被有心人蛊惑,行反叛国家之事来为祸地方......凡此种种,是为战争决胜于百姓。”

这一日,李从璟站在灵州演武院的授课台上,亲自为教室中的学生传授战争之道。

“凡此种种,国家当有清楚认知,甚至当有明确计算,有此基础,方有国家之战。凡战,必有军事情报,有军报情报,方有军事谋划,有军事谋划,才有大军行动,否则,十万大军,数十万民夫,如无头苍蝇一般放之于沙场,一旦稍有不慎,便是大动乱大灾难。”

“战前情报搜集的详细程度,直接关系到大军征战之谋划之胜败,没有详尽之军事情报,就没有大军之出动。大军行军路线,行军脚程,扎营之地点,攻打目标之兵马部署,大小战斗之投入,粮仓之选址,粮道之防卫,物资之调派,攻城掠地之章法,分进合击之策略,都要有明确布置。虑胜,也虑败,虑进,也虑退,有进攻谋划,也要有撤退谋划。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又云’‘庙算多者胜’,此之谓也。有如此谋划,纵然战场有变,应对起来才不至于慌乱,才不至于因小败而贻害大局,纵然不胜,亦可立于不败之地。僵持之战,亦或惨胜,姑且耗费无数人命与钱财,何况是败?届时不仅人命与钱财大损,而国民之信心尊严亦损,还助涨敌寇之气

焰,壮大敌寇之实力,其害岂不为大!”

“每战之后,伤员如何救治、安置,所得之地如何驻防,民众如何安抚,财物如何聚拢然后快速运用于战争,战略战术部署如何及时调整......”

“何谓战争?唯计划二字。大军征战,不打无计划之仗。计划妥当,每一个将士,才能发挥最大战力,每一分钱财,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而沙场上每一将士每分钱财,皆是国家耗费十倍之力支持,此间轻重不可不查......如何打好一场战争,打一场恰到好处的战争,打一场壮大国家而非削弱国家的战争,怎能不是一门艺术?”

说到最后,李从璟总结道:“诚然,沙场之道,乃应变之道,沙场之上,有太多东西无法预料,事先也无法都探知,战争还得靠将士流血来打赢,但这不是战争缺少谋划的借口。一言以蔽之,增加战争的已知和可控因素,减少战争的未知和不可控因素,再以绝对优势去打每一场战争,才是赢得战争的取胜之道。”

给演武院的学生授课,李从璟早在幽州时就常做,洛阳演武院他也是常去的。演武院是李从璟宣扬他的军事思想的战场,实在不能忽视。只不过做了皇帝之后,这种时候就很少了。

李从璟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在推动战争早日向“近现代”战争转变,引导大唐的军事人才,将战争这门学问做深做细。研究得深入研究得细致了,才会把事情做到更深入的层面,做好做到极致,不仅战争如此,很多事都是这样。

在李从璟看来,这个时代的战争,还是“略显粗糙”了些。而大唐的战争之道这样持续进步下去,日后必然独占鳌头。他想要将大唐建立成恒强帝国,首先得保证大唐的军事实力举世无双——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

当然,要将战争早日推进到“近现代”的地步,仅凭他方才讲的那些,是远远不够的。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基础,无论是国家的“近现代”化还是军事的“近现代”化,都需要物质水平跟上,或者说,需要生产力水平跟上,再直接点说,需要科技水平跟上。

这一点也是李从璟一直在花大精力去做的,李重美和赵普捣鼓出“高压锅”雏形后,经过持续改善,在李从璟的有意引导下,已经在向“蒸汽机”转变,按照目前的趋势,真正的“蒸汽机”不久就会出现。

换言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会提前到来,在大唐的天空下。

大唐的文明程度很高,李从璟并不担心此举是在拔苗助长。

至于某某阶级某某主义的问题,他也毫不担心。

从演武院出来,李从璟接到了甘州军报。军报上说,孟平、李彦超等人,已经着手准备决战。

回到住处,李从璟召见了李绍城。灵州之战结束有一段时日了,李绍城也不该一直呆在后方,河西是孟平和李彦超的,攻略西域也该李绍城大显身手。军功平分,才不会出现一家功劳独大,功高震主的情况,这也是御下之道。

好在大唐不缺军事人才,李从璟也不用担心,会因为要分功,而影响战争之取胜。

“这回大军攻打河西,进展颇快,朕事先制定的‘闪电战’之策,基本已经得到实现。既是如此,河西、西域交给尔等即可,朕也不必呆在灵州盯着,不日就能启程回洛阳。”

与李绍城商讨完诸事,李从璟靠上扶背,露出颇为轻松的笑意。

攻占河西全境,是大唐禁军在入冬前必须完成的任务,以河西的地理条件和复杂情况,禁军能取得这样的战果,的确称得上是“闪电战”——李从璟也确实参照了希特勒的战术。

李从璟一直在强调河西之战的成本,强调这场战争的投入收获比,而人类历史上也鲜有比

“闪电战”投入收获比更高的战争了。要实现“闪电战”的部署,除却准备、谋划这些工作,需要的是军队拥有突出的硬实力——强大的运输能力和军事力量的压倒性优势。

大唐数量庞大的良马和火炮利器,为“闪电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当然,眼下李从璟的“闪电战”,比起希特勒的“闪电战”,还是弱化版的,这是时代限制。

“此战之胜,是乃陛下雄才大略之胜!”李绍城由衷道。

李从璟笑了笑,摇头道:“战争何其庞大,岂是一人雄才大略就能决胜的。”

言罢,李从璟正色道:“此战之胜,是大唐文明之胜!”

是的,在李从璟眼里,这场战争若胜,是先进的大唐文明,对落后的河西文明的胜利。

中华历史上有一个无法忽视的悖论:坐拥先进文明的中国,总是屡屡被落后的北方草原文明战胜。

元朝、清朝的建立,是最突出和无可辩驳的证据。

蒙古人,位在漠北的漠北,女真满人,位在辽东的辽东,中国拥有灿烂的文明、在全世界面前光芒万丈时,彼部还在茹毛饮血。

而彼部一旦起势,短短数十年间,便能横扫大江南北,入主中原。

这也是汉人心头永远无法抹去的痛。

其因何在?

一句简单的“农耕文明的保守性,无法抵挡草原文明的侵略性”,无疑是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的。

一句简单的“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还不够高,无法对草原文明形成绝对压倒性的优势”,也是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的。

野蛮战胜文明,并不是必然,而是无奈。

在李从璟看来,这个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

中国的文明的确很先进,但中国的军事,并没有达到与先进文明相对应的高度。

中国文明的先进,在经济,在文化,在政治,甚至在百业百工在所有方面——唯独,不在军事。

手中拿的,仍然是刀枪,胯下骑的,仍然是战马,身上穿的,依然是甲胄,战阵依仗的,依然是弓弩,居而坚守的,依然是城池,执掌万千兵马的,仍然是一个个大老粗——某些时候,甚至是比大老粗还不如的纯粹文人。

明清与汉朝,近两千年过去,可有本质区别?

中国对草原,可有绝对优势?

没有。

论文章,从骈四俪六,到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历经蜕变。

论体制,从封建井田,到汉唐郡县,到明清行省,历经蜕变。

论保家卫国的最根本力量,军事思想,军队建设,实无建树。

中国不发展军事文明。

偶有改变,也是大敌当前,苦着脸不得已做出应对。

从无主动追求进步的。

唯一的明朝火枪火炮,还是建立在元朝的基础上,并且很快销声匿迹。

如是,草原人弓马娴熟,善骑射,而彪悍轻死,一朝成势,中国不能挡也。

中国的军事文明既然不比草原先进,将士素质又赶不上“穷山恶水”的刁民,最为依仗的军事物资——战马,更是拍马赶不上,如此,沙场之争,焉能不败?

河西、西域之战,是李从璟提升大唐军事文明——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一大试验场。与庞大的大唐军事文明相比,“闪电战”的战术,不过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李从璟也知道,要提高大唐的军事文明,仅靠这些还不够,最为重要的一点,还得保持大唐帝国的侵略性。

刀不用了生锈,粮不吃会生霉,军队不用自然要腐坏。

战争,需要精益求精。

发展军事文明,永无止境。

(本章完)

章七十五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1)章二十 晋王令章八十九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5)章四十三 给我砍死他章九十 大浪来袭群鱼跃 风雨一路洗鲜血(3)章十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1)章一百零七 耶律敌烈所图何 风云际会桑亁关(2)章六十二 倾军投大唐【第一更】章一百二十三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6)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风来 局势变幻激斗开章一百六十九 上阵父子死沙场 但留残躯祭英魂(3)章六十四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7)章十一 投靠章十 一载相识十载别(4)章二十八 莫离献策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6)章五十一 军失将当亡【第二更】章二十四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3)章二十四 百战安义(3)章六十六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4)章五十九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0)掌七十六 锦绣江山万万里 阳关未必无故人(4)章八十五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1)章七十三 阴谋算计为哪般 分合友敌无非利章五十二 何不来跪迎【第三更】章三十九 为我王说天下章一百零六 唯有凌云多壮志 敢叫旧貌换新颜(3)章六十七 不惜贱命搏富贵 梁军营中夺功名章九十一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7)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战需得有力为(上)章七十七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4)章十七 棋至中盘局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4)章六十七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8)章两百三六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1)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9)章三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3)章五十三 两线(第二更)章三 雄才大略为君王 盛世帝国新大唐(3)章二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2)章二十九 欲征边疆先存甲 从璟酒棚识民心章九十四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2)章两百三十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7)章九十六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4)章二十一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5)章二十八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7)章一百九十三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3)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中)章六十七 势来天地皆同力 久负盛名于天下(2)章七十一 我比你强章五二 得道高僧山中来 出入俗世缘何在(3)章一百零四 繁华落幕心可安 人生得意往何处章六十二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3)章十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0)章九 他的屠刀章二十七 百战安义(6)章八十一 良禽择木离暗主 坚心赴死慨而慷章六十四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9)章四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12)章十六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3)章六十六 山河多少事【第二更】章三八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7)章二十九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8)章九 临寿春城启大战 登八公山论古今(2)章七十八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5)章一百零四 唯有凌云多壮志 敢叫旧貌换新颜(1)章两百四八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13)章四十 百面君莫辨章四十五 宿命章一百五十六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2)章一百三十一 盛情相会说前路 建安已下望辽东(中)章三十八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9)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3)章五六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3)章六 余心之所向章四十二 相亲(上)【第一更】章一百零八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9)章六十三 我在灵州望西天 待君归来诉思念(1)章二十三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7)章两百三三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0)章四十 要杀了这个人哦章一百零七 耶律敌烈所图何 风云际会桑亁关(2)章七 一载相识十载别(1)章八十二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5)章九十七 论学堂里惊天下 十万王师围金陵(1)章四十五 洛阳秋雨日绵绵 北归之人入东宫(3)章九十七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5)章四十四 相亲(下)【第三更】章五十四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0)章两百三七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2)章六 谋国数载弹指间(下)章八十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7)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下)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3)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现世 厉兵秣马看天下(1)章五十一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2)章七十五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3)章六十八 郭威的压力章一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1)章九十八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5)章四三 昨日烟云留不住 明朝双手织凤霞(5)章七十七 弹冠相庆何其急 悲剧未尽马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