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

在魏王李泰门下,官职最高的有两人,一为魏王师、礼部尚书王珪,二为御史大夫韦挺。

在旁人看来,王珪和韦挺自然就是魏王李泰的肱骨之臣了,若要对付魏王,斩其手足,首选的也是先对付他们两人,但李恪的想法却不同,在李恪的眼中,还有一人比他们两人还要更加紧要,此人便是时任黄门侍郎的刘洎。

黄门侍郎,官正四品上,门下省首官侍中的佐贰官,若论依官制而论,黄门侍郎和中书省的中书侍郎,尚书省的左右丞份属同列,亦在天子近臣之列,刘洎能走到这一步,既是李泰推举,也是他自己的才干。

但名义上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虽份属同列,但中书侍郎在宰相之列,黄门侍郎和左右丞却不在其中,难以相较。

在李恪看来,王珪已然年迈,这些年身子骨也不甚爽利,只怕是相距大限也没有几年了,对于这样的垂暮老臣李恪不想动,轻易也不会动。

至于韦挺,虽官拜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台,也算是位高权重,但其人才略虽佳,资历也深,但行事却不够果决,少了几分胆魄,在御史台威望也不足,不为大患。

但刘洎就不同了,刘洎年不过四旬出头,正当盛年,而且无论才华、胆魄俱是上上之选,在李恪看来,刘洎才是李泰爪牙中最是锋利的一个,只要叫李泰失去了刘洎,那便等于是断了李泰一臂。

于是就在次日,李恪下令,于东宫传召刘洎。

东宫,光天殿,内殿。

李恪正在殿上端坐,神色如常,而在殿中,黄门侍郎刘洎正才方至殿中。

“臣黄门侍郎刘洎,拜见太子。”刘洎跟着东宫的侍者进入殿中,对殿上的李恪拜道。

李恪先是摆了摆手,示意殿中的侍者退下,而后对刘洎道:“刘侍郎到了,快快请起落座。”

“臣谢太子。”刘洎道了声谢,起身到一旁坐下了。

待刘洎坐定,李恪当先开口问道:“本宫上次见刘侍郎是在何时,刘侍郎可还记得?”

刘洎如实回道:“是在贞观八年,太子大婚的时候。”

李恪闻言,点了点头,似乎又想了起来,对刘洎道:“贞观八年,本宫和太子妃大婚之日,刘侍郎当时应当是和四郎同来的吧。”

李恪口中的四郎便是魏王李泰,刘洎曾为李泰门下,故而和李泰同往,这事本也无甚大碍,但李恪在这个时候突然提及此事,刘洎便有些不安了。

以往李恪为楚王,李泰为魏王,刘洎相助李泰夺嫡,与李恪为难,而如今李恪已为太子,魏王在夺嫡之争中便算是败了。刘洎也不知李恪为何突然提及此事。

刘洎小心地回道:“太子好记性,臣正是和魏王同至。”

李恪看着刘洎谨慎的模样,问道:“彼时刘侍郎在楚王府见本宫时,可曾想过会有今日在东宫重逢之景?”

李恪突然传召刘洎来此,所谓何事刘洎确实不知,但刘洎为李泰门下,向与李恪不和,李恪突然传见刘洎,又问及此事,总归不会是为了和他闲话家常的。

刘洎倒也有几分心气,眼下势不如人,也没有分毫的慌张,不卑不亢地回道:“世事变迁无常,向来如此,就是搁在三个月前,谁又能有想到今日之事。”

“哈哈,刘侍郎所言在理。”李恪听着刘洎的话,竟突然笑了出来。

若是刘洎面对李恪战战巍巍,抑或是刻意讨好,李恪反倒会轻视他几分,但如今刘洎如此姿态,也不枉为名臣之称了。

李恪问道:“今日本宫特在东宫传见刘侍郎,刘侍郎可能猜到是为何事?”

刘洎回道:“臣不知,还望太子示下。”

李恪道:“本王胞弟梁王李愔转拜夏州都督,外镇在即,本宫想为他择一贤良耿介之臣辅弼,思来想去,满朝文武便以刘侍郎最是合适,不知刘侍郎可愿屈就?”

听着李恪之言,刘洎慢慢地也明白了李恪的目的,梁王李愔奉旨转拜夏州都督,不日之官,李恪要刘洎入梁王府为官,自然就要随李愔前往夏州,这是要将刘洎调出朝堂,调出权力中心啊。

刘洎道:“启禀太子,若是臣所记未差的话,陛下似是已经命了刘兰为梁王府长史,臣再去了恐怕不妥吧。”

梁王府长史官拜四品,刘洎现仍的黄门侍郎亦拜四品,品级上而言并无不妥,只是李世民早有命,着刘兰为梁王府长史,辅弼府事,李恪再要刘洎去梁王府实在是坏了规矩。

李恪笑道:“一个梁王府自然不会有两个长史,本宫举荐刘侍郎的官职的是梁王傅。”

刘洎听着李恪的话,一下子愣在了当场,梁王傅官从三品上,比起正四品上的黄门侍郎整整高了两级,这对于刘洎而言还能算是打压吗?若是打压,这代价未免也高了些吧。

刘洎在门下省为官,为黄门侍郎,是为宰相侍中的佐贰官,若是能再上一步,便可位列宰辅了,故而黄门侍郎又有储相之称,就官职紧要而言,他外调至地方,哪怕是为从三品的上州刺史,也算是贬谪了。

但自黄门侍郎到门下侍中看似虽只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又岂是简单的,多少人走了一辈子都不曾走完这一步,他刘洎又谈何容易。

李恪笑道:“阿弟李愔年少,他独自外放,本宫和母妃都不甚放心,刘侍郎学富五车,章疏切直,无论文采、品行都为上上之选,堪为师长,必能好生教导阿弟,本宫在长安也不必忧心。”

刘洎问道:“此事太子已经向陛下提及了吗?”

李恪摇了摇头道:“此事本宫还未同父皇提及,毕竟梁王傅是一闲职,论权势是远不及黄门侍郎的,本王还想知道刘侍郎自己的意思,若是刘侍郎自己不愿,本宫又何必强人所难?”

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九章 夺河第七十七章 误会第三十四章 琼华殿第二十一章 花烛之夜第九章 萧家姊弟第三十四章 虚张声势第七章 命格第五十一章 新军第五十四章 御史台密信第五十三章 进退两难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四章 扬威右骁卫第七十六章 识货的杜如晦第三十章 破阵第四十章 一语惊四座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四章 转醒第七十七章 误会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四章 初拜萧后第七十章 雍王第三十章 献俘大典第二十六章 云中城第三十二章 比试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七章 猎狐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十八章 夜撷明珠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章 坠马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三十二章 试马第八十三章 将向荆州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九章 夏乏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七章 破敌第四十七章 长孙冲大婚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五章 《洛神赋十三行》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十七章 猎狐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忧第三十章 献俘大典第六章 分封第二章 苏烈拜主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章 引荐第二十九章 纳吾肉孜节第十一章 唐俭为使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章 加注第四十九章 放粮第五十八章 东宫失和第三十七章 萧月仙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三章 名册第八十七章 漕运第十五章 兵临渭水第三十一章 叛国之污第四十三章 温彦博病危第七十八章 临江宫宴第八章 自求弹劾第六十三章 长孙设宴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十章 将往华阴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一章 花烛之夜第十章 落雕弓第四十四章 凉州信使第四十四章 李长沙第二十七章 出兵与否第四十章 卢山都督府第八十六章 终见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扩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三章 林远图第十四章 权万纪之死第四十三章 李恪设宴第十一章 萧瑀上疏第四十章 换帅之议第四十章 卢山都督府第九章 夺河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忧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九章 弃子立侄第四十二章 挟恩拢突厥第七十二章 做戏第二十五章 武顺入宫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一章 大军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