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宴后

入了夜,天色已暗,魏王李泰坐在回府的马车上,双目微阖,似乎在想着些什么。

一旁同在马车中坐着的阎婉看在身边的李泰,问道:“殿下在想着什么?可还是在想方才殿中的事情?”

李泰缓缓地睁开眼,不知何时眼珠上已经带上了些许红丝,对阎婉问道:“你觉得方才太子在殿中写的诗,是太子自己作下的吗?”

李泰话中之意似乎有些怀疑李恪作诗的真实性,毕竟那首诗破除沉柯,又太过精妙,李泰无论如何都不愿相信,这诗竟然是自李恪这个武夫手中写出的。

阎婉想了想回道:“只看太子的那笔字,有那么三五分王羲之的味道了,还是很有些火候的,没有十数载的浸淫绝难有这等字,由此可见太子绝非寻常武臣。而且正如殿下所言,太子的那首诗实在太过精妙,纵是代笔,一时间也恐怕难寻吧。”

李泰道:“岑文本呢?岑文本才高八斗,父皇和众臣都连接称道,若是他代笔,也未尝...”

李泰说着,自己都停住了嘴,岑文本文倾江海,甚至连大儒颜师古都自愧不如是不假,但岑文本的文章他是读过的,李恪的那首诗根本就不是岑文本的文风,更何况岑文本是个纯正的不经边事的江南世家子弟,没道理能写出这样的诗来。

李恪的诗是从何而来,李泰自然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到的,李恪是文抄公,不过他抄的是百年后的人,李泰就算是想破了脑袋也猜不出是谁。

李泰突然叹了口气道:“兴许是我狭隘了,凌烟阁之议也没有几日,从哪里能冒出这么一个人来为太子代笔,而且此诗虽是应事而作,但已脱应制之列,无论是谁拿出这首诗来都会在数日内名扬天下,甚至开宗立派,谁又会把这样的机会让于别人。”

阎婉看着李泰不甘的模样,对李泰道:“殿下何必忧心,殿下的《凌烟阁赋》也同样得父皇赞赏,这一次殿下了输了,下一次赢回来便是。”

阎婉的话多是在安慰李泰,但李泰听了阎婉的话,苦笑了一声却道:“赢?本王拿什么去赢?太子的这首诗本王推敲再三,我竟是连一字都改动不得,太子只这首诗,便胜我太多了。”

李泰虽然与李恪不和,但他治学却也是认真的,好就是好,差就是差,面对佳作,李泰这点肚量还是有的,也不会抵死不认。

只是现在李泰的心情却是低落无比,以往李泰和李恪相较,论武李泰是远远不及李恪的,李泰唯一自觉能胜李恪的便是自己的一身文采,可如今再看来,李泰文也不及李恪,文武两途都被李恪压地死死的,他又拿什么去跟已是太子的李恪相争呢?

阎婉对李泰问道:“那今日之后殿下作何打算?”

李泰敢和李恪争储,靠的就是自己的文名和嫡子身份,如今李承乾虽废,但李恪才是嫡长,李泰只是嫡次,至于文名,今日之后李泰更是不如了,阎婉想问的自然就是李泰对于夺储的想法和态度。

其实对于李泰争储,阎婉虽不太反对,但心里也谈不上支持,李泰是为嫡子,只要好生做他的太平王爷,李恪没有为难他的必要,李泰求得一身富贵还是不难的,阎婉最担心的就是李泰为了储位和李恪死磕,最后祸及自身,她也希望李泰就此作罢。

但今日失利只是今日失利,李泰却从未放弃他的皇帝梦,李泰想了想回道:“今日之事只能作罢,其他的来日再行定夺。”

————————————————

就在李泰和阎婉正乘马车自宫中回魏王府的时候,载着李恪和武媚娘的东宫马车和卫率也在回宫的路上了。

“三郎好文采,今日之诗一出,不止惊艳四座,恐怕今夜魏王的觉都不好睡了。”武媚娘在东宫的马车上,靠着李恪的手臂,对李恪笑道。

李恪笑道:“不过一首短诗而已,算不得什么,若非魏王借故发难,为夫是不想出头的。”

李恪的诗虽好,也能彰其文采,但诗中的内容却也有好战之意,李恪也是被魏征参地怕了,生怕魏征再揪着这一点同他为难,不过好在魏征还算识得大体,席间并未发难。

武媚娘道:“魏王其人,看似敦儒,实则野心勃勃,紧盯着三郎的太子之位,今日若是不叫他知难而退,日后他逞威的地方还多着呢。”

李恪笑道:“我倒是不怕他逞威,他再逞威也是四子,只要有我和李承乾在,他便万万没有机会。”

武媚娘道:“只可惜父皇宠他太甚,竟不肯外放,否则哪有这般多的麻烦。”

李恪点了点头道:“是啊,眼下咱们还动不得他,太子方才流放未久,父皇越发地不舍李泰远行了,这个时候对李泰发难,父皇只会护着他。”

武媚娘对李恪之言也赞同道:“三郎说的极是,父皇护子情切,眼下确不宜对魏王动手,还是步步为营才好。”

李恪听着武媚娘的话,似乎是已经有了打算了,李恪问道:“媚娘可是有什么法子了?”

武媚娘回道:“李泰留于长安,无非就是想借着京中朝堂之上的爪牙助其成事而已,咱们动不得李泰,但却能动他的爪牙,眼下最是稳妥的法子当为慢慢剪除他在朝中的党羽才是。”

李泰和李恪不同,李泰仗着李世民的宠爱,不曾出京,故而李泰在地方根基不深,他的精力全都放在了拉拢朝臣之上,在朝中颇有势力。

虽说在朝中势力大,可以直接上达天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朝政,但却也有他的弊端,那就是根基不稳。

李恪的根在扬州,其次太原,就算有朝一日李恪在朝中失势了,李恪仍旧可以以地方反制朝堂,施加影响,但李泰就不行,李泰从不经营地方,故而他在朝中的势力只是空中楼阁,一旦失势,便再无翻身的可能。

李恪问道:“李泰党羽不少,媚娘想先动谁?”

武媚娘回道:“和魏王府走的近的朝臣虽多,但官位最高的不过王珪和韦挺两人而已,王珪名声太重,轻易动不得,韦挺如何?”

韦挺为御史大夫,亦是朝中重臣,若是能除去韦挺的官职,那无异于是断了李泰一臂。

武媚娘之言在理,但李恪想了想,却道:“不,在韦挺之前还有一人,我要先动刘洎。”

第六十八章 身后忧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三章 赵德言的抉择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六十八章 身后忧第二十四章 再见长孙第四十三章 李恪设宴第七章 持节第四十章 定储第十八章 武萧之间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章 颉利求和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章 阴山下第三十章 献俘大典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猎第四十章 卢山都督府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赵德言第六十章 东市巧遇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章 端午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阳第二十四章 扬州刺史第二十七章 芙蓉园宴第一章 高阳护兄第二十三章 大度设第二十七章 芙蓉园宴第二十四章 长孙冲从军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五章 密谋第七十三章 撤离第七章 和亲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三章 加赋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三章 赵德言的抉择第六十三章 清儿被擒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五章 败亡在即第四十八章 所谓降封第二十章 贤内助第二章 西南战事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五十八章 重礼第二十三章 圣旨至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五十二章 弹劾第十七章 急招第七十六章 识货的杜如晦第十五章 大度设的试探第四十六章 设计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一章 断腿第三十五章 兵议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战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七十章 杨政道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议第四十九章 家书第十一章 唐俭为使第十四章 药箱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二章 洛阳船行第七章 刘仁轨到府第五十八章 过继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二章 大殿献捷第二十九章 骗城第五十五章 嫡子争议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三章 赵德言的抉择第八十五章 画像第十七章 杨氏入宫第五十一章 楚王让美第八章 自求弹劾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章 骗钺第三十章 事定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八章 应对第六章 阿史那云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七章 撷玉楼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四章 姑苏府统军第六章 岑长倩第二十三章 夺权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八章 所谓风流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六十九章 行殡第三章 灵州军第二十一章 夜渡郁督军山第四十二章 大殿献捷第四十四章 谓我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