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请君暂上凌烟阁

李恪的话只是同武媚娘一人说的,故而声音并不大,但好巧不巧正能叫身边的李泰听了个清楚。

李泰听了李恪的话,心中难免也有些对李恪的讥讽之意,他献上的这篇《凌烟阁赋》可是他竭思所著,而后又经由魏王府门下的文士门几番润色推敲才有的,李恪说他在宴上便能借兴作出更好的来,李泰自然是不信的,李泰甚至觉的这不过是李恪免于在太子妃面前现眼,强找的借口而已。

李恪武艺不俗,哪怕是放在禁军里也是能排在前列的,但他又不是尉迟敬德这样的悍将莽夫,李恪有文名,但却不以文名显于世,毕竟他的武功太过耀眼,相较之下他的文名也就相形见绌了。以至于在许多朝臣的眼中李恪不过是好勇斗狠之辈,否则魏征也不会坚持反对他立储。

李恪八岁便能献“贞观”年号,资质自然是不错的,但他少年为质,在漠北错过了从学的最佳年纪,而且他少年自打李恪自漠北归来后,李恪便甚少在人前舞文弄墨,就眼下而言,至少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李恪的文采是不算出众的,更比不得李泰了。

李泰对自己的文采最是自负,也一直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和李恪相较的最大优势,李恪之言入耳,李泰就站在一旁,故意当着李世民的面,对李恪笑道:“今日恰逢盛事,兄长既然也有心有意,何不也提笔就墨,赋下一文,也是一时佳话。”

李恪的席位靠着李世民极近,李泰的话本就是故意说于李世民听见的,果然李世民听了李泰的话,也饶有兴致地转过头来,对李恪问道:“太子也有文献上吗?若有也快快献来。”

其实无论李泰提与不提,李恪都是要寻机上前献文的,因为今日本就是李恪的场子,李泰偏生上前献赋,生出些幺蛾子,若是李恪这次不压着他一头,日后他的心思多了去了。

李恪闻言,笑了笑,起身道:“儿臣不过应今日盛景偶有所得而已,比之青雀的文赋恐是有所不如的,还望父皇及众位朝臣勿要取笑才好。”

李世民闻言,笑道:“太子何忧,只管写来便是,今日是逢盛事,不拘泥于这些。”

李恪拱手道:“如此儿臣就献丑了。”

李恪说完,当着众臣的面,缓缓出列走到了席间正中的位置。

李恪武名太盛,以至于的文采如何,李世民不知,李泰不知,百官更不知,在旁人看来,李恪虽然师从文倾江海,才冠满朝的岑文本,但他真正跟随岑文本习文的时间并不久,又如何比得了被李世民数次赞为才士的李泰呢?

当然了,这一切都不知深浅的朝臣猜度罢了,李恪旧部并东宫属臣却是对李恪的文才极有信心的,尤其是长孙冲、王玄策几人。

能随口而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等旷世佳句的李恪,又岂是循规蹈矩的李泰所能比拟的。

李世民是长孙冲的姑父,长孙冲颇得李世民宠爱,再加之长孙冲本就和李恪关系甚好,故而长孙冲的胆子也大些,他看着李恪将欲提笔,竟离席上前,为李恪铺纸,而后在一边旁观去了。

片刻之后,笔墨纸砚齐备,李恪缓缓提起了笔,在纸上稳稳落下。

李世民极擅书法,所谓字由势成,李世民只一看李恪提笔落字的架势,便知李恪的书法造诣必是不低的,不禁也对李恪的文章多了些期待。

李恪的文不长,不是李泰那种洋洋洒洒的长赋,不过区区四句七言短诗而已,从无到有写于纸上也不过半盏茶的功夫。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恪的字写得很慢,但每写一句,身旁的长孙冲便会高声读出来,而后抚掌作感叹之状,当李恪的诗写完,长孙冲也读完了,满殿君臣皆已入耳。

随着李恪停笔,长孙冲诵读之声也渐落,但大殿之中却猛然安静了下来,既是为李恪作诗的七言格式,更是为李恪诗句中的豪气与激荡。

在大唐以前,前隋至魏晋,虽也偶有七言诗,但却少有传世佳作,故时人多以七言远不及五言,但自打今日闻得李恪的诗,才知七言之韵味。

“好!”

短暂的震惊与错愕,而后便是山呼海啸般的赞叹之声,李泰的文赋再好,不过华丽的词藻堆砌,歌功颂德而已,能写出这等文章虽不多,但并非没有。可是能写出李恪这首七言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诗文的好坏从来不是以字数取胜,朝中百官心里都如明镜一般,李泰的文赋相较于李恪的诗作,便高下立分了,李恪诗作怕是要胜李泰百倍。

李恪看着百官惊讶、赞叹地极为精彩的神色,自己却是面色如常,李恪知道,在初唐四杰才生,王维、贺知章不知身在何处,李白、杜甫成名更是在百余年之后的今天,普天之下还没有谁的诗作能和诗鬼李贺媲美的。

这一次,不等朝臣先开口,李世民自己便面带得色,看着殿中众臣朗声问道:“我儿之诗,比之‘空梁落燕泥’的薛道衡如何?”

李世民之言才落,宰相杜如晦当先出列道:“太子之才,胜薛道衡多矣,唯独占才气八斗的曹子建才可比之。”

杜如晦口中的曹子建便是七步成诗的曹植,曹植之才被誉作“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对于李恪而言自然是极高的赞誉了。

相比于李恪,李泰无论是文章还是赞誉都差了许多,甚至可以说是云泥之别,李恪只用四句七言短诗便将原本抢尽风头的李泰打回原形,李泰的脸色顿时难看了许多。

听着杜如晦的赞许,李世民对内侍吩咐道:“赐酒!”

大宴之上,李世民赏赐金银财物不过是赏功,唯有赏酒才是真的圣心大悦,在此时,李泰的黄金、蜀锦再多,也比不上李世民的一杯美酒。

李恪自内侍手中接过赐下的美酒,一饮而尽,而后对李世民拜道:“儿臣谢父皇赐酒。”

“哈哈,太子英果类我,果真好酒量。”李世民看着李恪一饮而尽,心情愈佳,抚掌笑道。

这时,长孙冲又开口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太子之诗甚好,当可拓于凌烟阁上,以供观瞻,记今日之盛事。”

李世民当即应允道:“准,宴后便由将作监遣人,将太子的诗拓于阁外,传名后世。”

第十九章 夏乏第二十九章 灞桥再会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七章 京中风云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布阵第十章 将往华阴第十三章 席君买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章 演练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九章 捧杀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将如美人第七章 义成公主第二十章 贤内助第十六章 扬州之论第十四章 张元素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九章 诛杀第二十四章 扬州刺史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章 汗庭第六十九章 行殡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六章 质子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章 校场第十二章 杨恭仁第八十五章 画像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七十八章 临江宫宴第八十四章 夷男筹聘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布阵第十九章 寻机第十五章 大度设的试探第二十四章 扬威右骁卫第四十五章 训斥第五十四章 名望杀人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章 争执第二章 西南战事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二章 称心失踪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试子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八十四章 江陵寻人第二十章 敲打第一章 将欲还京第四十一章 再入东宫第十五章 议取汗庭第四十七章 武威仓第十五章 之官右骁卫第三十九章 太子选马第十三章 归宁第四十三章 赵德言的抉择第十章 拉拢第二章 将行第十一章 另辟蹊径第四十一章 凯旋第十四章 张元素第十二章 松赞干布第二十九章 骗城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计第三十章 争执第三十一章 凉州隐患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试子第六十八章 身后忧第三章 自请第六十三章 苏潇进宫第十五章 之官右骁卫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一章 不过刍狗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九十二章 手书第三十二章 陇西李氏第三十八章 夜撷明珠第十一章 大军凯旋第五十五章 借粮第四章 贤王李恪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九章 睢阳渡口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章 阿云拜父第三十八章 伏杀第十六章 隋王献玺第六十八章 应对第五十四章 长安秋第十六章 杀机第三十五章 汉王入宫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章 阴山下第三章 大婚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