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长城,城难修

“诸位臣公对修筑长城还有疑议吗?”

在朝会的最后,赵祯忍不住再问一句,大宋的乾宇殿中安静的不像话,所有人都静静的但却充满坚定的望着御座上的皇帝,赵祯觉得自己显然是说了一句废话。

“吾皇圣明!”

随着庞籍的话,朝臣们如潮水般纷纷拜下:“吾皇圣明!”

恭维的话挺多了也就成了一种礼仪,反正赵祯是这么认为的,修筑长城的好处实在太多,而赵祯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劳命伤财的恶政,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若是恶政,为何历朝历代都坚持不坠?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便解释了长城存在的理由。

散朝之后,这项最新的旨意便在朝野开始运转起来,整个北京,整个大宋都在议论整件事,大宋要修建长城了,这消息如长了翅膀一样传遍每一个角落。

赵祯从没想过要保密,事实上这么大的工程也瞒不住辽人,民间的朝报上满是修建长城的消息,另外还有一些有识之士的解读,百姓们愈发的支持了。

谁都知晓,如今的大宋若是要修建长城少不得征召民夫,而按照官家的态度,这又是一项好差事,因为只要是朝廷的劳役,就从没有亏待百姓的道理。

大宋的长城沿着现有州府边界,依托地形建设,东起营州的渝关,西到沙州玉门关,这是一条连接秦隋唐古长城的全新工程,大宋不单单要修建自己的长城,更要连同所有在大宋境内的长城故道。

大宋的长城不单单要负担起边墙的作用,更是一道封锁民间商贾,预警传递消息的重要途径。

赵祯看着熟悉的舆图微微感叹,历史真的是那么的巧合,所谓的营州渝关就是明代的山海关,而玉门关自然不用说,狄青等一般武将甚至上疏要在肃州与沙州之间重修一道险要的关隘,虽然名字没想好,但位置却与后世的嘉峪关如出一辙!

用一道凹凸的线条在舆图上画下长城的痕迹,一道类似与明长城的边墙出现在了大宋的版图上,这将士中原王朝抵挡游牧民族的人造屏障。

朝臣们说的对,大宋没有长城,有民族便可以时不时的捅上大宋一刀,然后利用自己的快马扬长而去,但有了长城他们便要掂量掂量。

越过长城本就不容易,城墙上的关隘,藏兵甬道便是一个极难攻克的存在,何况烽火台很快就会暴露他们的位置,更多的援军会如同潮水般不断袭来。

即便是他们成功了,越过了长城又怎样?

很有可能这是他们覆灭的开始,因为长城不光会对外防御,对内也一样……

一旦大宋有了长城,辽人再想挥兵南下仿若登天,这项连绵不断的防御工程最大的作用便是限胡马之足,只要限制了骑兵的机动性,辽人基本上便难以逾越。

但长城并不专是为防守的,同时它也是准备进攻的基地。在长城以内可以练兵屯粮和聚积一切军事物资。

若是没有长城在后方掩护,那秦汉以来若干次大出塞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当年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诸名将的出塞,便不可能。

之后汉和帝时窦宪的大出塞,一役把匈奴打过金微山一役,更是空前的大成功。

可以这么说,若是没有长城消灭胡人基本不可能,但有了长城之后,胡人基本上便没有优势,中原王朝就像是有了掩体的战士,随时可以出击攻伐草原民族,当草原民族反击的时候,再次退回掩体之后进行防守反击。

以大宋如今的国力,耗也能把辽人耗死!

狄青站在勤政殿的舆图之前,伸手虚指凹凸的线条道:“陛下,若是我大宋长城修建完毕,在北伐之前,可以十万铁骑为扰敌之用,十万铁骑分为二十个指挥,四个指挥为一军,十军由不同的方向出击骚扰,接应北伐。”

赵祯微微点头:“可起扰敌之用,骑兵来去如风,只需毁坏辽人田地,击杀守军,纵火焚衙,可使辽人惊惧。”

“官家圣明,此乃扰敌之计,十军每军一万铁骑,化整为零四散出击可使辽人防不胜防,若辽人大军来援助,可退守长城坚守,以烽火台为号,若辽人攻城,可化零为整,十万大军迂回于侧包围之,歼灭之!”

以狄青的才能,确实能把长城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赵祯从没有怀疑过这一点,看着这条凹凸的红线,赵祯仿佛看到了一座座要塞出现在一旁,同时也会出现一座座繁荣的城市。

大宋就是这样,在边地尤其喜欢修筑堡寨以防战争突如其来,而同样的又喜欢在边地开设榷场与外族贸易,这已经成为大宋的习惯了,榷场的出现同样会带动城市的发展。

“朕听说你自己画了长城的图影,回去后递上来朕瞧瞧,若是妥当便以你的图影作为将作监图鉴之用。”

赵祯的话让狄青激动,他早在收回燕云之后便开始绘制城防图影,为的就是修建长城之用,如今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臣遵旨!待臣回家后稍稍修改便上呈官家御览!”

赵祯挥了挥手:“退下吧!三才,传三司使包拯觐见。”

勤政殿是赵祯的书房,即便留身奏事也是单独召见,狄青退走之后便对准备进入大殿的包拯微微点头,包拯暗自松了一口气,狄青是在告诉他官家是铁了心的要修建长城了。

包拯看着舆图上蜿蜒的红线心中微叹,谁能想到,这小小的红线每一段,每一毫,每一厘都将耗费巨大的开支!

显然官家召见自己是为了国库的国帑,修筑长城从来就是耗费极大的事情,所用钱财可谓万巨!

只要包拯进来,三才便知道官家与包拯之间必发生一场不愉快,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官家每每有计划,都需要大量的钱财,而包拯这个铁公鸡往往一毛不拔。

“官家,长城非一日而成,三司已经做出估算,少则三年,多则五年!”

“朕要调遣二百万人,何况大宋有公路相连,所需用度要不得多少时日便可抵达边地。”

“官家,这些都要派大军驻守,北伐必须推迟。”

………………………………

第三十七章艰难的抉择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锋芒第九百一十七章克夫?旺夫!第一千九百五十三章奇贵的辣椒第两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虑第三十四章父与子第八百章咖啡的魅力第两千四百二十七章“送一程”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九百一十章铁骑绕龙城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东进的恶魔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动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宋辽挣西域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对手没有威胁第一千六百章血战辽阳城外第六百四十六章开封奇案(上)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赖着不走的皇帝第一千零六十章人算不如天算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妇的配合第一百一十三章怒发冲冠凭栏处第二十九章别人眼中的垃圾却是另一个人的宝第一千九百四十八章“送药”第二百四十四章流产的《武经总要》第两千四百七十八章东方战旗第两千三百三十章琉球归附第两千三百五十一章“诱饵”第两千二百五十四章东京来客第六百三十章赵允让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摊上事了第两千四百二十章节东方一直在改变着西方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史书从此无倭国第七十五章开山凿石,其威初现第两千二百二十一章贬为庶民第一千七百零四章“打造”上京城第一千八百一十章改变就在今朝第一千七百四十章天下大同第两千六百三十七章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两千零六十五章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回归第二百二十四章一府分三衙第一千零三十二章平安京之乱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萧挞里的目标第一百八十七章赵元佐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后的底牌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为天和第八百三十七章华夏先哲的伟大第两千三百零六章三朝老臣第两千四百零四章一城又一城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九百六十章盛名之下无虚士第一百七十四章硕大无比的贞节牌坊(五千字大章奉上)请假!第七百七十一章大宋葫芦里的药第八百二十四章天降大任第五十二章破而后立第二百九十九章城墙上的格物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县,华夏正朔第五百九十七章帝王的较量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军刺与破甲锥第五百二十三章赵祯多出的“儿子”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西来十万人第二十一章君臣对第一千零六十一章黑暗中的秘密第三百四十六章大宋直道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弹头第九百六十九章大宋的钱袋子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七百六十九章撤离上京城第八百九十一章 凤章宫前梧桐树,梧桐树下立凤凰第九百六十六章祭天,天有灵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计茶中来第十六章太子万岁万岁万万岁第一千七百八十章走狗烹第九十一章君臣父子话隋唐第两千六百零二章犹大的悲哀第八百八十四章皇帝的“情书”第四十三章希望学园第九百八十三章粮食十万石第两千五百八十三章智慧的迁徙第两千一百四十章惊人的巧合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军改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大宋的报复第八百二十一章不敌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一千八百九十五章西北旱雷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神都再现第一千零四十三章我无罪……我蛮夷也!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迁第两千二百二十九章长老齐聚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与庶民第八百六十七章欧阳修的脊梁,大宋的脊梁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赐乐业人的命运(二)第五百三十二章细细的红线第七百零九章大宋偃革第三百三十一章税,国之本也第一千五百一十章游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