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肃州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肃州

苏油利用这几日的空闲,让国栋和部族中的猎手带着自己在周边玩耍,其实是在考察固沙植物。

结果还真给发现了不少。

最厉害的是沙拐枣,这玩意儿生长的地方几乎就是沙漠,根系浅而长,能够长达二三十米,沙漠最深处剩下的植物基本就是这个,除了骆驼,牛马都不愿意啃食。

稍微远离沙漠中心区域的地方,则生长着梭梭草、沙柳、沙枣、沙棘、甘草、麻黄。

梭梭草是非常好的碳料,“回讫野马川有木曰锁锁,烧之其火经年不灭,且不作灰。”

“炭曰琐琐,火燃时发一清香,大非石炭可拟。”

还有一样好东西,必须依赖梭梭草寄生——肉苁蓉。

唐代《本草拾遗》中曾记载:“肉苁蓉三钱,三煎一制,热饮服之,阳物终身不衰”。

沙柳又叫筐柳,当地人用这种柳树的枝条编筐。

剩下的几样都是重要,尤其是后两样,是中医药对付温散寒邪的神药。

治疗外感风寒、头痛、发热、炎症、过敏……反正苏油在薇儿的医方里经常看到。

苏油搜集这些植物的时候,脑子里居然冒出一个匪夷所思的想法——莫不成老子治理黄河,都要发一笔财不成?

搜集固沙植物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治理黄河。

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流经黄土高原的问题,而黄土高原虽然现在在辽国还有一部分,但是已经是边缘地区,没有什么泥沙流失了。

让黄河桀骜不驯的那一部分,如今已然被大宋全取。

关于黄河,大宋河渠司和胄案已经有了相当详尽的测量数据,泥沙最多来自兴洛——龙门——潼关两岸,黄河一半以上的泥沙来自这一地区。

也就是说,这就是华夏民族过度开发,自己该背的锅。

其余泥沙,主要来自黄河水系的支流,严重的地区包括无定河、清涧河、延水、北洛河,泾河支流马莲河。

以及渭河上游、汾河。

如今泾河与北洛河,治沙已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泾河沿线的老百姓对苏油感恩戴德,将河边植柳和祭祀泾河龙师少保的活动融合到了一起,成了当地的民俗。

到如今已然二十年,泾河两岸和泾渠边已经成林,泾河的流沙量已经比渭河还少,泾渭分明的景象已然不复存在。

继任的渭州城守将泾河重清当做祥瑞上报,这个活动如今已然渐渐风靡到了支流马莲河。

这说明通过植物固沙是可行的,陕西现在已经恢复,四路人口从苏油刚到渭州时七十万户,三百万人,增长到了一百一十万户,五百万人。

这比陕西在大宋最顶峰时期的一百多万户,四百多万人口,还多出了整整一百万,相当于半个川峡四路,苏油当年告诉赵顼十年增长一百万人的愿景,已经彻底实现。

当然苏油也没敢头铁到直接上书赵顼大搞植树造林,不过偷偷摸摸地让张横渠在《乡约》中加了一条:“沿河百步,多植草木;涵养水土,禁伐禁牧;保遗子孙,衣食丰足。”

所以说华夏百姓就是那么可爱,随着《乡约》的推广,这一条也被推广了开去,老百姓们或许并不知道这么做的原因,但是并不妨碍他们老老实实的执行。

上位者的有效引导永远不会错,但是引导的方向永远要严格把控。

陪着巢国栋过了几天打猎的瘾,苏油也采集完了固沙植物,这才回到居延城。

离开的时候,苏油还教了当地居民一种抓鱼的法门。

居延海里的鱼密度极大,生活在周围的部族却都不善于抓鱼。

苏油教他们用筐柳条沿岸插成一种柳条阵,逆水开口,鱼儿在湖中回游的时候,会钻进大袋口里,然后越游越小,最后进入集鱼区。

如果鱼想要逃脱,转身往回的时候,就会被两侧圆弧型的筐柳条阵误导,而找不到真正的出口。

图干部里的老牧人对萨满还有印象,见到这般群鱼自动集结到柳条阵里的情形,都跪下对苏油高呼大巫。

其实这是苏油在海边学来的法子,在居延海行之有效,他也很高兴。

除了固沙植物,苏油在居延海就带走了一样东西,这里有一种小水禽叫油葫芦,它的油脂,一直以来都是保养刀剑的上品。

薇儿肯定会喜欢。

等到牧区划定下来,镇守此地的宋军也到了,苏油留了三百新军守居延城,又带着巢夫人和国栋国梁回到了甘州。

除了抵达这里的四通勘探司,营造司的人马,还有姚麟的虎翼军。

新旧军协同也是科目,种谔在平夏战争中摸索出来了一些模式,现在苏油的行军过程,就是要把这些模式固化成规矩。

旧军作为新军的前锋与斥候,以及夜间的包裹警戒力量,战后的战场清扫力量,在现在新军不足的情况下,还是非常具有作用的。

而且新军的扩张苏油也不太敢太过度,毕竟还有个技术力量也不弱的辽国,技术泄密和传播的问题也不得不防。

一路行军一路检验总结,队伍很快抵达了肃州。

沿途的祁连山一侧,开始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佛窟。

很多佛窟造像与壁画非常的精美,洞窟外还修建有楼阁,对洞窟予以保护,因为很多都是新洞,和后世苏油见过的敦煌石窟其实有些不一样。

可以想见当时丝绸之路是多么的繁华,这些造窟的供奉者,是多么的富庶。

在削降西夏李氏僭越的建筑、仪仗、陵寝的过程中,有一项是例外,就是李氏为佛教兴造的寺院、洞窟、佛像,不在其列。

这样的区别对待,也照顾了宁夏人民的宗教情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赞许和拥护。

看到满山满谷的造像,苏油就不禁对身边的李拴住感慨:“都是民脂民膏,不过的确壮丽精美,要是两位驸马爷到这里来,只怕会流连忘返,画工精进。”

元丰改制,李拴住现在成了工部侍郎。

但是他这个工部侍郎和一群进士出身的工部官员有些格格不入,正好儿子在西北,干脆给苏油写信,少爷你要搞建设,别忘了我啊。

苏油一想对呀,肃州就是汉代酒泉,那里可不仅仅只有佛窟,还有玉门油田啊!

玉门这个称呼其实不准确,至少现在不准确,唐代的酒泉有关卡,但是很小。

那里是西夏人第一次锻出青锋钢的地方,叫镜铁山,直到明代,这里才成了大关卡,明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

而唐代的玉门关,还在阳关西北数百里外的沙州,也就是苏油此行的终点,原夏国版图的西边尽头。

所以现在脚下这个油田,在如今应该叫肃州油田才对。

具体在哪里,苏油也不知道,这就需要朝廷工部侍郎李擎李拴住同志的点睛妙手了。

汴京城官太太的生活可把娟儿给拘坏了,听说少爷相召,两口子就跟逃难一般,带着四通勘测司的探矿队逃出了京城。

酒泉其实是个好地方,后世很多人一提到酒泉,想到的就是漫天黄沙茫茫戈壁,其实酒泉位于祁连山麓,有丰富的雪山融水,这里靠近祁连山的一片,一直是水草丰美之地。

而且最关键的,这里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祁连山麓的很多沟、峡,是建造水利工程的最佳地段。

而且如今有了水泥管道,哪怕是戈壁也可以改造,投不投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苏油认为没必要,除非油田打出来,油田附近需要屯垦满足驻守人员生活需要之外,完全没有必要。

肃州一带如今的绿洲都有待开发,整个河西走廊都是,现在缺的,是人。

肃州如今有两三千户,一万多人,当不了蜀中一个县城。

城守见到苏油战战兢兢。

大宋是温和的,他在西平军司大军被全歼在胭脂山下后,就已经递了降表,比秉常的遗诏到得还快。

因此倒是不怕蜀国公会无故将他剁了,他害怕的是蜀国公带着一万大军过来,自己支应不上。

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锁院第六百二十八章 方田均税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临终对话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七患第三百零五章 熟蛮第四百三十九章 还乡第一千七百一十章 琉璃珠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名医之家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 磁州窑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旅游第八百三十二章 送行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发展第五百七十五章 枢密院第三百五十八章 富弼的炮轰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难熬的一夜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名医之家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宝贝第三百八十六章 嵬名浪遇第八百五十八章 交趾新年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很大宋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 却上心头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兰交会第一百一十二章 卖痴呆第二百一十一章 托请第二百五十一章 病愈第六百三十六章 课程第四百五十九章 苏洵去世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辛娘第三百五十八章 富弼的炮轰第九十三章 宴席初步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 武清第一百零九章 几本书不如二十字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谋算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万人敌第二百一十五章 铂金第二百四十六章 惩罚和教育第五百一十七章 天方夜谭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运粮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后世之美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后勤到税收第五百六十五章 父子佳话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议政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 众将第三百四十三章 建议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发现第五百九十九章 永兴军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六章 鸡茸和开水白菜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理由第四十二章 八菜一汤第五百六十七章 士子闹事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历史文明展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甲骨文第二百一十六章 例题第七百二十章 奸臣分析奸臣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和太后谈判第一百八十章 洗脑第六百一十六章 都难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木兰陂第三百三十二章 高宾图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 危机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清净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大练兵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军校第一百零九章 几本书不如二十字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丧心病狂的山长们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胡辣汤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 杀鸡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弹劾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化肥和果冻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毕观第五百零八章 新宫殿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战略调整第九百九十七章 摸螺蛳第九百六十八章 窦仕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主意第七百二十四章 少年第五十七章 瓷码第二百二十八章 对与错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讨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为公辟路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大练兵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益交换第二百九十章 建言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见章惇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 游说第三百六十九章 被抛弃了第七百三十六章 视察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得国第六十八章 大苏小苏第六百三十章 上香第七十五章 工具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铁壳船第四百八十章 货物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堂课第八百七十六章 逃跑第五百六十九章 苏元贞的去向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 械斗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塔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