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弄潮儿

江南江淮的大建风、办学风一时兴起,但是有多少学堂和路桥设施会在三五年内败坏,张德是可以预见的。

鱼龙混杂不因时代而改变,张德唯一能做的,不过是把自己的效率稍微提高那么一丢丢,剩下的,是时代的自我调剂也好,还是土狗野狗们一起玩“养蛊”也罢,那就不再他卵上。

且不说苏杭如何,只说武汉本身,老张眼皮子底下,依然能够看到“豆腐渣”工程,依然能够看到各种变化多端的吃卡拿要偷工减料,可见哪怕是权贵资本家,也不能如狼似虎地让人伏低做小。

遑论朝廷,毕竟是……公家的。

祸祸公家的,那不是天理吗?

“都是富庶之地,苏杭人家,着实要比淮扬那里的,要肯生一些。”

随手翻了点人口调查报告,苏州常州不仅仅是豪富和贫苦人家愿意多生。即便只是小有产者或者薄有资产者,也愿意多生,而且还是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提高,使得夭折率大大降低的当下,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育愿望。

“只往下而言,淮扬看似地多人少,但田亩有贵贱高低,水田大多都在大户手中。纵使有豪强也似的家族,也多是盐商背景,寻常农户,忙时为雇农,闲时为雇工,决计离不开乡土的。”

在苦逼地方做过县令的王福畴带着儿子们跟张德谈论政务,张德没有反对,王福畴也就很高兴地让儿子们提早熟悉一下地方实权长官的路数。

再一个,能在张德面前露脸多少回都不嫌少的。

王福畴心中琢磨的,最好张德能把王勃收了当干儿子,那龙门王氏,就彻底稳了,少一代人的奋斗。

可惜张德怎么看王勃怎么欢喜,就是没有动用这个的念头。王福畴寻思着,别人收假子可能会被皇帝老子干,可怎么看张操之没这个担忧啊。

莫非是儿子尿的不够多不够远?

“江淮的问题,还要追溯到前朝。说到底,原本这里是国境前线,南北对立的缓冲之地。江淮但有豪强崛起,乡籍必非本地,而是来自他处。”

这就导致江淮大地哪怕进入了稳定期和平期,那些豪强也没有太多的“乡土情结”,坑本地“老乡”是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

久而久之,从前隋到武德朝,那些有着浓烈“人身依附”习惯的团体,延续到了贞观朝。

于是明明很穷很苦的农民,往往因为这个关系,不得出来打工。

事实上江淮确实是扬子江两岸地区查验身份最严苛的地方,理由也相当充分,多以查“逃户”查贩卖私盐的名义。

整个南运河上讨生活的江淮汉子,往往都来自淮扬之外的地区,纵使真的是扬州人士,也必定出自大动荡的地区。

看似都人口流动频繁,但苏杭是真的流动频繁,淮扬则是假象。而且楚州跟扬州之间的大户,为了争夺津口卡口的便利,多年攻打,规模牵连最大的时候,连钦定征税司衙门都折了两条银船。

还是因为大户,这种大规模的械斗,最终也只落了个治安事件,半点水花都没有溅起。

在扶桑冒险的唐五郎要是遭遇的是淮扬械斗级别的抵抗,怕是功劳也不那么好拿。

“张公所言甚是,不过如今南北交通便利,似淮扬这等做派,也长久不了。更遑论李江北身居扬州,早就多次抨击此事,淮扬大户已有收敛。而且毕竟是惹恼过钱老板,再这样下去,谁知道会不会被全家流放?”

全家流放的货色,王福畴见得多了,哪家不是曾经的地头蛇?哪家不是曾经在地方称王称霸?

而且王福畴相信,即便有了李奉诫和钱谷的震慑,这些大户依然不会收敛,九成九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只有极少数人家因为眼光独到,可以换个方式延续家族生命。

“各地用人都是紧俏,就算想要挺着,挺的过几家?别说苏州杭州,就是京城,就够淮扬大户消受的。”

伴随着宣政院的成立,为了榨取利润,海外种植园体系对帝国而言是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

但是具体到一个家族,那就比较麻烦,要么多个小家族联合起来,要么就是大家族一家吃一大口。但不管什么形式,都是需要用到自己人。大家族用人,肯定是家生子最放心,而小家族,自然也要想着如何释放手中的“劳力”。

市场竞争反过来倒逼着就业人口模式,某些地方豪强当然可以继续熬着私盐种着地,给农户们签个祖宗十八代的卖身契。

但是,这些豪强的竞争对手们可不会什么不做就看你这样表演。你熬私盐我举报,你雇奴种地我还是举报……只要当地的官吏没有上上下下被渗透干净,雷霆一击足够连根拔起。

吃一个大户远比开拓殖民地种植园划算多了,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为什么淮扬大户豪强们也得转型,就算不转型,也不可能长久地让农户继续“人身依附”在他们身上。

只有解放这些泥腿子们的“流动性”,让他们可以出卖自己的血肉,这些淮扬大户豪强,才会被人放过。

兴许李奉诫的文章中,还会提一嘴这些“乡贤”的德行,进步的德行。

“若是淮扬效仿苏杭,扬子江口诸地丁口之数,二三十年,总有千二百万上下。有此规模,堪称天下豪富之首!”

王福畴相当的兴奋,他在苦逼地方当县令的时候,一开始以为自己可能就死在外面,毕竟县内户口才几百户,还特么都是流放人口组成的。

但是很快,王福畴发现本地兴旺的极快,因为动员劳力的来源,并非是城内户口,而是“流动人口”。

思维迅速转变的王福畴就发现,都是“劳力”,老子管他妈到底是在籍人口还是不在籍的?有手有脚会干活就行,有手有脚不管饭还干活那是上品!

没户口怎么了?没户口发个户口给他不就行了?

逃户黑户的问题,稍作变通就能解决,唯有涉及到“奴隶贸易”,王福畴就发现这一套不能瞎玩。

好在他当时也只是一个县令,没资格谈玩不玩,李道兴更是纯粹,蛮夷就是用来死的,各种经济作物种植园以及农庄开辟以来,真正拿到“绿卡”的,往往都是当地土族中的次等贵族。

至于头人酋长寨主洞主,“广交会”嘛,互通有无。

那些新增的在籍丁口,则又发生一点点微妙的变化,“混二代”的比例有所增加,府兵在当地管不住裤裆的产物是逐年增加的,土著女人不要说名分,连身份都是没有的。

但是只要有了“混二代”,不管男女,按照唐朝律法,都是会给予生产的子女一个唐朝身份。

而女人唯一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生的子女,是某个唐朝野男人干出来的。

这就导致交州地面上,每年都会有各种冒险式的认亲,为了生存,被搞大肚子的女人明知道会热闹某个干她的男人,但该拼的时候都得拼。

正是因为有这种经历见闻,王福畴用某个赌棍也不算什么奇葩的事情。

同样的,王刺史在常州人口才区区几十万的当下,就敢畅想长江入海口人口破千万,也不是什么莽夫的脑内意淫。

“王君有此雄心,只管放手去做就是。”

不管怎么说,也是自己老家的顶头父母官,更何况王福畴这个官确实很有意思,老张扶他一把,也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情。

此言一出,等于就是一个承诺。

王福畴微微一愣,旋即大喜,然后冲张德拱拱手:“张公雅量,能容王某狂妄之语。”

“何来狂妄?王君所言皆有根据,再者,赵国公于江东亦有抱负,相辅相成,所期不远。”

王福畴又行一礼:“自当尽力而为!”

第七十二章 翅膀一扇第五十三章 久违的出场(二更)第五十五章 不一般第七十九章 需要思考的钻被窝第九十五章 威震华夏第九十七章 不得不发第九十四章 卖到辽东第七十五章 保护费第七十五章 另类孤臣第二十章 定下章程第二章 名动第十七章 唱歌的程处粥第七十一章 洛阳渐变第九十九章 摸底第三十八章 有的忙第七十六章 非理性第八十章 皇后诧异第三十二章 抉择第十三章 大哥第三章 闪了腰第七十六章 两个成语第二十三章 麻烦第七十二章 早已注定第七十一章 破壁第二十六章 串联(第二更)第四十七章 阶级属性第八十章 倭地生计第三十三章 如狼似虎第三十五章 “考察”第二章 贼第五十七章 棉布(第二更)第十二章 冲突第十九章 黑金黑装备第九十七章 自信第三十九章 一时无言第四十二章 缺人第五十章 星星点点第五十七章 李董需要遥控器(求票)第四章 制图狗第七十七章 一个愿望第七十九章 不归兵部管第二十八章 运作第九十三章 爱的距离第五十六章 年轻活力第八十九章 都是坑第九十六章 清浊难分第九十二章 良心第四章 所图第三十四章 日常惊喜第十九章 再叹娶妻娶贤第十七章 大局为重第九十三章 自摸第八十七章 表哥有大志(第一更)第八章 南海宣慰使第二十二章 肉糜第五十几章 杂牌第六十章 安心糟心第九十八章 西域钱粮第二章 文教盛事第五十章 工程意义第十三章 奇葩本位制第七十九章 读书人的事第五十几章 恶劣第一章 一只唐朝的工科狗第二十四章 定胡碑(第二更)第九十三章 怀德碑第五十八章 年兽第五十九章 闲云野鹤第七十九章 风一样的男子第三十章 深挖第七十八章 溜须第三十三章 灵车漂移第二十五章 又来?第三十一章 物理、地理、生物第九章 不顺第八十六章 烦心事第二十五章 给个理由第十二章 冲突第六十五章 农事院第二十二章 拉投资第四十九章 正经事要紧第二十二章 非分之想第七章 李白你居然算计我第六十三章 人生大起大落的张叔叔第二十七章 成熟的土壤第九十二章 春雨春雷第七十四章 胸大有脑第四十章 凯旋白糖(第一更求推荐票)第七十九章 狂热第七十章 战栗第四十七章 传说第四十三章 和平保证第五十二章 程处弼又来了(一更)第五十九章 大县令第三十五章 “考察”第九十二章 令公行第二章 两朝勋贵第三十章 单道真第二十四章 都是好诗啊(第二更求推荐票)第一章 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