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国史大纲

《明报月刊》在《人间词话》精才绝艳的开篇后,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学人闻风响应,以为幸事。大家摩拳擦掌,铺纸挥毫,准备与同行们切磋一番。与此同时,张斯工作也正式开始,彻底为月刊立稳脚步。

一部著作,悄然登载。 最先是引论,文字简短,语义明晰,并不十分费解,却掀起不小的风潮。专家与学生,诵之再三,击节赞赏。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前世曾流传过一句话,许多读者知晓: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这两人能否并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处不作分析。高阳是台湾一位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存有几千万的文字,在华人界名声极大。单看他与金庸并提,便知小说的流传广度,确实有过人处。

高阳先生被问及何以写历史小说时,曾言是要“唤起民众对历史的温情”,这样“民族才有办法”,可以一直走下去。

“温情”的说法,大概就源于上面引论。

《明朝那些事儿》原作者当年明月,提及自己的“史学偶像”,作过比较,说自己“差距很大,他是着重于历史本质的东西,虽然我的书里也有这样的内容,但跟他还是相差很远……我希望我的书能流传很久,但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我的书卖得很好,但是我一直认为钱穆的书虽然可能一年卖不到一百本,但是一百年以后,他的书还是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是会被翻出来重新出版。”

引论的作者,正是史学大家钱穆!而这部著作,则是那部大名鼎鼎的《史学大纲》。甫一出现,果然震惊天下,学界哗然。激动之余,也引起了绝大议论,众说纷纭,一时之间,难辨清是什么声音。

而那对历史“温情与敬意”的说法,已在各大高校流传开,更成为历史系师生谈论的重点。仿佛为大家推开一扇新门,走进一看,豁然开朗,难以自己。

作品继续登载,内容缓缓展开,众人不禁为它的娓娓道来所吸引,也为那许多神奇的发现感到惊讶莫名。这样一部著作,支持的人极多,反对的人也不在少数。学界的反响最为热烈,纷飞的文章,第一时间见诸报端。

“此书首重政治制度, 次为学术思想, 又次为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为最下层的基础, 政治制度为其最上层的结构, 而学术思想则为其中层的干柱。在具体阐述时, 并不是刻板、机械地、作教条主义的图解,而是在客观中求实证,抓住各个历史时期突出的变化,通览全史而觅取其动态。

张斯似乎创建一种新的体例,在华夏史学著作中尚属首次。单是以此而言,也是一份不小的贡献。至于其中内容,更是引人入胜,读之忘时。初次见那引论,不禁被激的心潮澎湃,热血涌起。

国人著史,读史,所谓何来?

以往的时节,民众误会丛生,最易评判华夏历史。这在翻书之前,已带了有色眼镜,很难得出真正的好处。既是华夏的国民,确实要有相当的‘温情与敬意’,如此才能体会古人的种种,得出发展的轨迹……”

“这又是一部杰作,难能可贵。

张先生讲史出身,对于史学有了解,这是世人皆知的事。但有这般功底,却出人意料。无论《品三国》,或是《明朝》,都是演义成份居多,实际说来,并无多少学术价值。《大纲》则一改风格,笔力厚重,令人心折。

于古代政治制度,思想变革,下了极细腻的功夫,论证其起源流结局。诸多创建性的说法,令人耳目一新,对错暂且不论,却实实在在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这样成熟连贯的著作,在近来是绝无仅有的……”

“有这样的作品,张斯已迈入史学大家的行列。

建国以来,华夏的通史,倒是出了几部。也是洋洋洒洒,结构恢弘,取得过一定的成就。但受教条的限制,思想硬化,颇多粗陋错误的观点。民众受其影响,也产生同样的想法,实在是件可痛恨的事。

《大纲》走的是另一种路,全不受套路束缚,写的极为自由客观。这大概便是‘野狐禅’的好处吧,不必接受那些莫名其妙的教条。在我看来,《大纲》是华夏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应该作教科书使用……”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纳,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华夏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翻阅起来,倒不是如何困难,却也受了不少指摘。

“近来有许多人推崇《国史大纲》,令人不解。

在我看来,这并非一部精深的著作,现今随便一个历史的博士生,都可以写出来。论述过于散漫,偏于个人化的色彩。尤其用语,依然是张斯惯用的浅白文言,到了现今的年代,却不写正规的语言,实在奇怪。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其中情绪化的痕迹很浓,可以很清晰看出作者的倾向。

写历史贵在客观理性,岂能将个人的情感夹在内?单以此点论,张斯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历史作者。可能是以前讲史的坏毛病,带到了学术上来,总显得随意。我不支持大家看这样一部著作,很容易搞混是非……”

倒是说到了几分实情,钱宾四先生写作《国史大纲》时,正值抗战,民族危亡,悬在一线。钱先生辗转各地,亲历战火,将对国家深切的感情,与抗战的勇气,化进了书中。所以其中情绪明显,很易感受到。

有人不同意这样的指摘,发文反驳:

“能见到《国史大纲》,就我自己而言,还是十分庆幸的。这样的著作,并不多见,至少建国以来,确实没有。

至于它是否‘精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大好论述。通史的特点,在于宏大连贯,确实与这个词没多少相干。但若说‘随便一个博士生’都能写出,就令人难以置信了,我便是教历史的教授,不敢说自己说平如何差,但确实写不出这样的著作。

说《大纲》的文笔,就更难令人接受了。用文言或是白话,这是各人的爱好,不必强求。在我看来,张斯的文笔,向来出众,这部也不例外。与那些枯燥的文字比起来,读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总不该因为自己写的不好看,便责怪别人的没有学术价值吧?况且,文言的历史,远比白话长的多,我实在不明白什么是‘正规的语言’。

《大纲》的情绪,确实能感受到。

但这没什么不好,《史记》就是一部情感浓烈,感人至深的作品。它的成就,是其它史学著作无法比拟的,所以情绪并不影响价值……”

由于是堪堪出现,大家尽管谈论激烈,却并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持着自己的观点,相互辩驳,扯出了许多其它问题,顺带着解决了一些。而大家于《国史大纲》的真正价值,仍未能参透,这还需经过时间的磨练,才能看清。

一位后世的学者,在文章中是如此写的:

“因写作《国史纲目》之需,最近研究宋代社会治理秩序,阅读李涛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二十大本,读来十分有趣。

至于今人著作,阅读了一些日本人的研究,不断地翻张斯先生的著作。

再一次感受到《国史大纲》之高明。二十世纪早中期,华夏历史研究是学术界的大热门,出了很多通史著作。然而,大浪淘沙,当年红极一时的著作,现在没有丝毫价值。

事实上,他们只具有负面价值,极大地扭曲了国人对于华夏历史的认知。

当下华夏知识群体几乎已成本能的对华夏文化的负面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历史叙事造成的。他们的普遍特征是,站在华夏文明之外,站在历史的终点上,用一个个所谓的普世的尺度,随意判断、裁剪中国历史。

张斯先生的《国史大纲》则拔乎流俗,摒弃一切外在理论,以中国知识人之自主意识,深入中国文明内部,历述中国文明演进之内在理路。

在张先生笔下,华夏文明是活生生的,不断生长的,其间经历了曲折,有过黑暗,但同时,也始终在调整,在突破,而又不失其显著的文明特质。每次阅读这本书,我总有欲罢不能的感觉,因为,读这本书仿佛就是回首自身的文化生命之成长史。张先生叙述的华夏历史其实就是每个活在当下的国人的历史。

只有这样的华夏历史,才值得读者以温情与敬意阅读、体认……”

第五十三章 议论风云第六十四章 议论第八十一章 白雪公主第十八章 请朱红揍人第二章 人间词话第二十二章 戛然而止第三十三章 李雄抉择第四十二章 身后的声响第六章 挑事第五十章 教授书籍第八十章 骑车第一章 女演员第五十三章 火与冰第四十章 交锋第二十章 兰亭序第四十六章 旧相识第六章 上节目(三)第二十三章 大桥崩塌第六十四章 议论第五章 应邀出发第二十章 书房杂事第三十六章 风云渐起第二十八章 发出挑战第十二章 校庆任务第十五章 操场冲突第四十五章 风向偏转第十五章 书迷活动第五十四章 简单评论第四十二章 悄然攻击第五十章 教授书籍第七十一章 老板第二十四章 郦清回复第二十五章 炮轰第七十四章 要求第三十四章 电话营救第七十三章 读长信第二十八章 发出挑战第六十三章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十五章 枪械联想第四十八章 上报与请人第二十八章 硬闯第二十二章 小李飞刀第十三章 成立公司第十一章 图书馆第四十七章 义学端倪第三章 身份曝光第七十八章 领回家第一章 探看第八章 节目之后(二)第二十七章 温柔奶奶第五十章 悄然崛起第四十五章 风向偏转第十八章 书法第一章 春暖花开第十七章 手指第六十一章 《射雕》完结第三十六章 风云渐起第十八章 请朱红揍人第六章 练习第六章 路上经过第三十章 郦清出击第十二章 上课被抓第三十一章 管锥之书第四十章 交锋第三章 读书心得第二十三章 再讲一回第三十六章 传奇留香第五十三章 立时出发第二十三章 大桥崩塌第四十九章 广播与电视第三章 《明朝》的风情第二十七章 张斯讲鬼故事第八十七章 洗衣服第四十九章 问题初露第八十四章 闲聊第十章 地位稳固第四十七章 波涛汹涌第十五章 操场冲突第三十二章 闲扯第三十一章 轩轩中枪第五十章 教授书籍第七章 赌局进展第六章 作文课第二十八章 发出挑战第二章 义学第四十一章 晚会(一)第二十五章 绝处逢生第五十一章 忠义人家第二十二章 品三国第五十一章 婆婆儿媳第四十九章 大师情怀第四十七章 波涛汹涌第六十四章 议论第五章 应邀出发第七十九章 窥见第三十九章 国际获奖第三十一章 管锥之书第二十一章 难以平息第一章 《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