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相关评论

在对新书的认知上,人们产生了新的分歧。

一位历史学者说:“《万历十五年》的风格过于奇异,令人难于接受。书内提及了宫廷生活与嫔妃恩怨,应属秘闻一类。却因海瑞而涉及明朝财政,因李贽而涉及中国思想,则又该划学术著作。此书既不像断代史,也不像专题论文,实在有些不伦不类。”

令一位同行却说:“这是一本奇书,张斯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为采取了纪传体的铺叙方式,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深厚的史学功底,加上超人的逻辑思维,还有高雅却浅白的文字,造就了一部新的杰作。”

两种说法都对,《万历十五年》确实有这种种特点。

至于具体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要看个人的喜好了。

说起来,原作者黄仁宇先生,与钱宾四先生颇有些渊源。黄仁宇是国际知名学者***的门生,而***正是钱宾四老先生的得意弟子。故而《万历十五年》,与《国史大纲》也不是没有一毫的关系,至少在两位作者的身份上,是有点师承的意思。

单就好看程度而言,读者还是偏于《万历十五年》的。

因为书内对于历史的叙述,实在很有趣,比如正文的开始:

“这一年阳历的3月2日,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

天气虽然不算酷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大街上却熙熙攘攘。

原来是消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乘轿的高级官员,还有机会在轿中整理冠带;徒步的低级官员,从六部衙门到皇城,路程逾一里有半,抵达时喘息未定,也就顾不得再在外表上细加整饰了。”

这样的写法,在之前的史学著作中,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仿佛散文,或是小说一般,可读性极强。所以有人评论:“将专著写的如此趣味盎然,引人入胜,在史学界中,尚属于首次。在读者的诉求刚刚结束,张斯便拿出了这本书,以满足大家,实在令人惊奇。”

或许有人要说,论趣味性,《明朝那些事儿》岂不更强?

这又不单单是趣味性问题了,《明朝》只是通俗读物,基本上处于叙述故事的状态。其中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问题,除可读性之外,其它东西有限。而《万历十五年》对于学术界,是能产生影响。

“虽然张斯在文章说,《万历十五年》是为‘非专业人士’准备的,其实依然有许多学者在阅览。对于书中表达的‘大历史观’,已有不少人撰文论述,不得不说,这又是一种颇具创建性的研究方法。

强调技术,以实证主义从技术角度谈论历史,避免产生基于意识形态的争执。与英美常用的微观剖析历史方法不同,强调不通过对历史人物生涯探究和单一历史事件分析来研究历史,而是通过对当时历史社会整体面貌分析和把握进行历史研究,掌握历史社会结构特点。

‘大历史观’指出,时代之走向及发展状况,是由无数社会和物质上各种因素共同堆积起来,历史舞台上某一‘关键角色’往往只是一个‘角色’,让任何人来扮演都可以,为众人所熟知的著名历史人物只是正好在那个时间踏上舞台,坐上历史早准备好的空缺‘角色’席……”

“以一种深远辽阔的笔法,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俗套撇在一旁,专注地研究历史的事件。通过对经济、物质的解析,将前因后果贯穿一通,使得前后连接,各种细小原因,汇聚在眼前,合力造成了已有的结果……”

“张斯对人物的刻画往往带有一点心理史学的影子,在以往,人物的心思一向是文学家驰骋的领域,张斯虽然去揣测人物的想法、动机等,但不能意味这非历史研究,因为张斯的推论或想像皆有广博的史料支撑,故应将之可视为‘以文学手法撰成的历史著作’。

也因如此,冰冷的历史在张斯的笔下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不过张斯的叙事体仍有其缺点:第一点、张斯勾勒人物心思的笔法是经由‘结果论’而产生的,因为历史已经发生过,所以张斯才有能其推断,这与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方式不同,因此张斯的推断是否妥贴,还有待商榷。

第二点、在历史想像的部分张斯用的是‘肯定’的语句表达,因此人物在无形中就被附加上了张斯想像的性格,显然太过武断而不够谨慎,可谓历史想像发挥过了头……”

“……”

专业性的论文,新鲜出炉,五花八门。

有极力赞赏的,也有不少批评的,可谓毁誉参半。但《万历十五年》毕竟在史学界产生了影响,尽管与《国史大纲》相较,尚有些距离,但却比《明朝那些事儿》强的多。因为《明朝》连载,或是出版的时候,虽然议论纷起,也都是民众的行为,却并不涉及史学界。

当然,这三本书,各有利弊,也不能片面的看待。

“若论盈利,在张斯的史学读物中,以《明朝》为最,七卷的书销售以千万计。其火爆的程度,至今尚未见着能与之匹敌的著作;以经典的程度而言,《万历十五年》更胜一筹,《明朝》的热卖,只在两三年内便消逝了,《万历十五年》却是持续三十年的畅销书,更改变了华夏人的阅读方式,影响深远。

至于《国史大纲》,除了专业人士,或是极为喜爱的人,很少有读者买。它的销量,在张斯的著作中,显得十分可怜。但每年均有印刷,引用率极高,属于大师级的著作,尤其前面的导论,更是华夏每位学历史的人,可脱口而出的……”

————引自《现代文学史话》

《万历十五年》的出版,在华夏图书界还是颇有影响的。

由于张斯的号召力,加上书本身的质量,到书店购买的人极多。销售势头良好,数字一直在攀升,成为本年最畅销的书之一。尽管与《明朝》的火爆相比,略显不足,但在评价方面,却超了很远。

各类图书的排行,一无意外,都将它列在了榜首。

由大陆而**,又**而台湾,进而是整个亚洲……史学界多少受到了些影响,民众的购买力也表现的很强大。凭着张斯平日的声望,大家对他的书,有种盲目的信任,在没有多少评价的时候,已经纷纷购买了。

与此同时,《万历十五年》的英文版,也开始在西方登陆。

这倒是可以理解,因为它本身就是英文写就的,后来才翻译成中文。黄仁宇初出版时,遇到了许多挫折,因为风格有些特殊,被人数次拒绝。张斯倒是没有这样的疑虑,一方面,《国史大纲》的成就摆在那儿,大家对于这部新作还是很看重的;另一方面,由于《明报月刊》的影响力在增大,张斯水涨船高,在海外华人学者中也是声名卓著,故而有许多人愿意奔走,为他帮忙。

出版不久,便获得了美国国家书卷奖历史类好书提名,还吸引了西方评论界的注意。

当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又掀起一阵不小的热潮,尽管普通的民众,对于这个奖项并不了解。但总归是件好事,华夏人能得此荣誉,值得庆贺。带来实际的影响,便是销售短期内大幅度飙升,立即冲进了大陆畅销书排行的前十名。

“西方人对于张斯的认识,起初是存在分歧的。因为他一次出名,是因为侠肝义胆,独力对抗**事件,成为年轻人的偶像;第二次出名,是由于电影《活埋》的上映,许多Cult片迷成了他的忠实粉丝;第二次出名,则是由于《万历十五年》的出版,在西方评论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他的三种身份:侠客,导演,学者。

关键则在于,这三种身份,吸引着不同的人群,而他们之间的交集并不很大。所以西方人对于他的认识,处于分裂的状态。有时候,两个人同时谈起他,却总谈不到一块……”

————引自《大师的放逐》

当然,即使这样的畅销,也不是每个人都喜爱的。

“其实,十分不解这本书的出现。

它就像一个半成品,有些不伦不类。与《国史大纲》比起来,它显得过于随意,那种小说笔法,令人看了直皱眉头;与《明朝》比起来,它又显得过于艰难,大量严肃的学术讲究,比如对于明代财政税收制度的论述,吓跑了许多读者。

《万历十五年》绝非一部成熟的作品,带着许多实验的性质。

但这在张斯,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属于费力不讨好的举动。想赚取利润,便写些通俗读物,浅白明了,一望而知;想获得名声,便写些高深的论文,最好是看得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言。这两条路,都是可以走的,想来在张斯并不非常困难。

既是如此,再写那些半成品,就有些对不起读者了……”

“此书的文风有点问题,看着颇为别扭。明明写的华夏文,还有许多古典的词汇,却是浓郁的翻译体的味道。语义有些凌乱,许多段落,看的人莫名其妙,简直不知在说什么。与他早先的作品比起来,属于一种倒退……”

“张斯大概是江郎才尽了,这样的故事也好意思拿出来。奇怪的是,许多人竟说《万历十五年》写的‘很有趣’。实在令人不解,我看的时候,已经昏昏欲睡,翻遍了全书,也不知‘有趣’在哪。

自《明朝》之后,张斯的历史书籍越来越装,已经不像个平民作家。我为那矫揉造作的姿态,感到难过,这大概便是想当**,又想立牌坊吧……”

“……”

现在,坊间流传着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张斯;有张斯的地方,就有争论。

这话说的极有道理,颇为契合事实,眼下便是这样的状况。批评的声音,刚刚响起,反攻的号角便已吹起了。兴奋的勇士们,骑着笔杆,冲向了最前方。

“说《万历十五年》有实验的痕迹,可以赞同。毕竟张斯是在读者强烈要求下,为大家写作的新书,首先应该表示感谢。既然提出了许多创新,别人没有见过,自然可以说是实验。

至于说它是半成品,笔者难于认同。

这是一本奇书,吸取了《国史大纲》与《明朝》的经验,在学术与通俗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这是之前没人做过的, 而其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但它却是成熟的,甚而已经比较完美,属于新类型里的第一座高峰。

张斯原是可以分别走两条路,各不相干,该赚名声赚名声,该赚钱赚钱。但这绝不是他的目的,因为他既不缺名声,也不缺钱。实则他在努力拉近两群读者,通过自己的书籍,使得他们能有交流,这才是他的良苦用心……”

“此书的语言十分雅致,与张斯一贯的文字,并没太多的不同。至于翻译体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没什么好别扭的。其实,不单是行文,就是连思维,他是用西方的。

乍看来,似乎与前作有些矛盾,实则不然。之所以如此,正是为了与《国史大纲》互为补充,一者东方化,一者西方化,相辅相成。想起前些日子,还有人嚷嚷着‘张斯不懂西方思想,不能写华夏历史’,于今想来,果然好笑的很……”

“论讲故事的能力,张斯若是自认第二,华夏谁敢自认第一?

《万历十五年》只是他的一个创新,与讲故事有半毛钱的关系?连原作未读完,便来胡说八道,实在令人不齿。《神雕侠侣》尚在连载,难道你看不见么?

那么多人说有趣,自然是有道理,至于你何以昏昏欲睡,只能说水平有限,看不得好东西。《明朝》固然是有趣的,却偏于低俗,与《万历十五年》的含蓄高雅,如何相比?在我看来,许多人就是读书太少,完全没有判断的能力……”

第六十六章 轻轻一吻第十五章 书迷活动第九章 国史大纲第十四章 精神分裂第三十二章 闲扯第四十九章 大师情怀第三十一章 玉立长袍第二十七章 半路截杀第二十一章 训练第七章 攻击第四章 神秘来电第六十三章 《明朝那些事儿》第五十一章 晚会(十一)第十八章 领舞第八章 细事第六十八章 桃源喜事第十二章 相关评论第八十一章 白雪公主第四十六章 杂录数则第十九章 舞蹈老师第六十九章 比较第二章 一波又起第三十五章 好奇妈妈第四十七章 波涛汹涌第二十九章 三个条件第三十三章 李雄抉择第十三章 错误第三十六章 改稿与酒宴第二十二章 品三国第三十章 画乌龟第十章 矛盾第二十五章 校园绯闻第四十五章 风向偏转第三十七章 你来我往第九章 节目之后(三)第四十七章 义学端倪第五十四章 简单评论第二十章 小说现实第三十九章 措手不及第二十七章 发布名单第六十二章 新书第五十七章 横扫学府第八章 节目之后(二)第四十八章 晚会(八)第七十七章 出版前第十四章 精神分裂第二十三章 狙击上映第二十九章 红馒头绿馒头第二十五章 炮轰第五十三章 议论风云第三十三章 敏振表态第五十七章 曲动天下第二十九章 红馒头绿馒头第三十八章 笑傲江湖第四十一章 晚会(一)第二十章 书房杂事第十九章 电影上映第三十四章 热议第二十三章 狙击上映第二十九章 攻击第二十七章 半路截杀第三章 读书心得第十三章 错误第三十五章 神雕现世第七十七章 出版前第八十八章 发誓第五十四章 简单评论第三十三章 李雄抉择第四十五章 身家丰厚第三十四章 热议第三章 身份曝光第二十五章 绝处逢生第五章 真有人找茬第二十章 书房杂事第一章 探看第七十四章 要求第二十二章 宿醉第四十四章 晚会(四)第二十三章 比较第十三章 宝玉第十七章 妈妈的哭声第三十七章 大战高捷第九章 国史大纲第五十章 教授书籍第五十一章 忠义人家第六十九章 比较第四十三章 晚会(三)第四十二章 突然转折第三十八章 事后经历第二十九章 攻击第十六章 帝都第二十九章 三个条件第三章 读书心得第四十二章 悄然攻击第八章 遗嘱产业第二章 人间词话第八十九章 桌边趣事第七十八章 领回家第二十一章 事前琐碎第十一章 战斗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