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0号 偶像

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鴽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亲爱的珍女士:

沙门最初禁止崇拜偶像,这里所指类似我们所熟悉的俑,只不过俑模拟人的造型,偶像模拟人的造型。俑是陪葬品,偶像是人们礼拜的对象。偶像扮演的角色类似过去人们所熟悉的尸,尸就是一个人扮演祖先或者其它神祗接受众人的礼拜。其它教门早年间也有禁止崇拜偶像的规定,一些教门将写着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他们认为崇拜偶像其实是一种迷信,就以沙门为例,崇拜偶像不能让人解脱。若要解脱就得好好参研佛法,人只有放空自己到一定程度,只有任何条件下长时间的保持专注,才能够最终觉悟。上世纪九十年代,偶像就是指各行各业的翘楚,就是过着别人理想生活的人。现在人们理解的偶像是一种职业,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想要在这个领域成为翘楚,真是难比登天。

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这种现象,某位功夫明星不敢公开已婚消息,因为只要消息公开,就会有人从万丈高楼一跃而下。当然后来这些消息已经公开了,也没有见人真的想不开。不过一些特例也是存在,前些年一位杨同学发愿要嫁给知名演员刘先生,如果仅仅是有这么一个心愿到无所谓,关键是她的愿力极大,她的父亲不堪重压轻生了,刘先生答应见她一面之后不愿意再做任何让步,最终她还是没办法完成自己的心愿。一个人能够成为偶像,长的必须足够体面,跳舞和唱歌必须过关。过去粉一个人或者是因为他的长相,或者是因为他的歌声,或者是因为他的舞蹈。你去看他的演唱会,买他的专辑,跟买一瓶水、买一部手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等价交换,不能说他买你的东西,你就欠了他的人情。反过来说他要买你的东西,固然是因为喜欢你这个人,但喜欢你是因为你的歌或者你的舞。

前几天有一对情侣因为女方没能够及时送上祝福而引起了很多猜测,我加入了这种猜测当中,大家踊跃发言、热烈讨论,我甚至斩钉截铁的说他们肯定分手了,我给出了自己做出这种结论的依据。自从恋情公布之后,南方延续了雪崩式的冲击,从那之后这位先生就不能跻身一线了。这次事件再次冲击到了那位先生的行情,我觉得这次事件是女方故意这么干的,当各种猜测出现的时候,女方不愿意稍作澄清,等到流言形成规模之后才故意送出祝福。我不认为这是善意的,在打击到那位先生的粉丝之后,这位女士还洋洋得意。看来这来这位女士一点也不在意冲击男方行情。这些年那位先生的行情已经大不如前,而这位女士的热度却在不断增加,如果这位女士觉得那位先生已经配不上她了,这是非常合理。人心不可测,等这位先生行掉到一定程度,那位女士一定会换人。

今天上午我又看到一对明星夫妇离婚了,虽然是和平分手,却仍然让人感到非常失望,不过离婚这类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如果这类事情每发生一件都能够冲击我的内心,我怎么能难过的过来呢?忘记是在是在什么时候,我竟然在办公室提起某明星疑似分手的事,某同事表示对这件事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又一次失言了。由此可以知道我在治理滥情和失言两项上的表现非常糟糕。我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修为可以变的更好一些,人说的话多了,失言的概率也就大增。治理失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少说话、多思考。我是一个不能够充分表达就浑身难受的人,所以在一个表达受限制的环境下生活,我就会感到非常的压抑。从古至今因为失言而招致祸事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希望我能够很好的执行年初的约定。

近一年过去一种相对边缘的声音开始占据主流,比如有人主张只有那些守卫边疆的人或者科学家才有资格做偶像。这种说法看似公道,实际上见识非常浅陋。的确守卫边疆的人和科学家应该被尊敬,但真的要把他们包装成偶像吗?本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只要主人公变成了偶像,各种扭曲就不会停止。我们不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年代,那个时候被宣扬的偶像是士兵、售货员、工人,这些人往往说过一些大公无私的话,每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如果大家都在默默的奉献,为什么会有偶像呢?用一些名人的事例来激励那些平庸的人,把名人当做榜样的人也能默默奉献吗?一个人人为己的社会,会是一个能够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社会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已经成了经典之作,因为它设计了英伦的崛起。而一个人人为公、人人奉献的社会能够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吗?

相对来说后者能够找到的实例没有前者那么多,当然不是说只要人人为己就能够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人人为己是没有问题的,但必须是遵守公平规则的前提下,如果规则本身不公正,或者规则没办法被公正的执行,这个前提就没有了。很多的时候我的观点与自己所属的阶层是不相符的,可能是因为我被一些精英影响了吧!其实这世上所有的越说都是在表达强者的利益,就比如明末的时候,理学盛行的时候受约束的是一半的平民,当心学兴起的时候,得到释放的是精英阶层。我可以大胆预测,未来社会上变革的因素会越来越少,我们将迎来一个超稳定的社会,一切都是可以预期的,一个人还没有出生就可以大致推测他一生的命运。我们不是看到自己的未来,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未来的模版。现在很多人非常的乐观,相信不远的将来,他们就会深深的知道什么叫现实。

偶像的定义随着语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最初指的是被塑造成人形的物件,后来偶像变成了具体的人,从各行各业被人们所膜拜的翘楚,到偶像本身变成了一种职业,偶像是一种由经纪公司精心包装的商品。偶像有一个特征,就是迎合人们的幻想,按道理来说,在迎合幻想的同时,会设定相应的界限,但因为经纪公司在面对受众时,没有与之议价的筹码,所以只能没有底线的去迎合受众,以至于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形,某偶像出一首新歌,出钱购买新歌的人感兴趣的不是这首歌本身好在哪里?只要是自己偶像出的歌,他就一律买单。这就导致音乐市场出现了一种恶性竞争,谁的粉丝多,谁的流量大谁的作品就更受欢迎。这会让一个时代以及以后很多个时代,没有自己的代表作,只会留下一个又一个的偶像。

比方说前不久有一位男士出了一首新歌,很短的时间内就卖出几百万,对这位先生来说却不是一件令人惊喜的事,因为相比于从前现在出一首歌的销售量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落差。与此同时另外两位偶像出新歌在同样短的时间内都是两千万起步。不仅是音乐圈,偶像的出现也让影视剧市场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没有人关心一部剧的制作水平,不在乎道具,不在乎剧情。只要有一流量巨大的明星来捧场,这部影视剧的销售情况就有了保证。所以现在的饭圈文化带给文艺界的冲击非常巨大且非常的负面。大概是去年有一位冯先生提出了一种看法,希望以后片酬按照演员的级别来定,而一个演员在什么样的级别由有司来决定。对于这一主张,我在当时就表达了自己反对的意见,凡是那种一级画家人、一级作家、一级演员都是非常令人厌恶的,现在有一些明星演员也跑去考编制,由此可见,即便是富有如明星,对未来的估计也是如此的悲观。

我曾经说过自己的一段心路,在高中时代我开始追星。其实在高中之前,我并不是没有喜欢的明星,但从高中开始我逐渐摆脱父辈对我的影响。在我看来影星球星或者其他明星的出现,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象征。那个时候我没有想到,饭圈文化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尽管如此,我并没有完全否定饭圈存在的价值,过去人们大多生活在一个大的家族里,人们会对这个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组织产生归属感。从上世纪开始,很多人离开自己的家族,寻找新的组织,开始新的人生。时间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因为迁徙和其它的原因,大家族已经不复存在。很多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组织,也许有人会说,单位难道不是一个组织吗?用人单位聘你干活,你指着用人单位挣钱,你们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你能对他有多大的归属感呢?难道有单位给你更好的工作,你会拒绝吗?

这个时候,因为大家有共同喜欢的明星而聚集到了一起,围绕着明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组织。当然在这组织内部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总而言之,饭圈的人绝对没有温良恭俭让的品质,每个人都像是一只斗鸡,只要谁不小心冒犯到了他家的偶像,这个人立刻就会冲上去,与对方撕咬在一起。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作为偶像,如果没有粉丝会非常的苦恼。但一般情况下粉丝大多不是理智的,如果你是一个理智的人,你再喜欢一个人,也不会掏出真金白银去购买它制作的垃圾。你再喜欢他,也不会不顾一切的捧他的场。程先生曾经给我提过自己的一个想法,他想给某位网红以拍片为由进行众筹,等到片子上线之后,再让他们付费观看。

一听这话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让他们出钱拍片,再让他们付费观看,粉丝真的傻到这个地步了吗?我不知道程先生的这个想法有没有付诸实施,我只知道这么做大概不能够如愿。我的短视频账号上关注了一位女士,我以为他的受众大概是一些年轻的男士,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出人意料的是原来这位女士的粉丝,大多都在四十岁以上。像我这样的年纪给人家当粉丝,我会很不好意思,我希望我的偶像能够拥有一大批年轻的粉丝,最好是初中生和高中生,大学生也不是不行,如果超过二十五岁就不好了。如果是一些大叔大婶大爷大妈,一定要保持克制,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一群粉丝带出去不好看。我是一个年近三十五岁的单身汉,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组织。加入粉丝团让我感到非常的欢喜,我也希望做出自己的贡献。也许是洋历的二零一七年,郭同学走进了我的世界,我成了她的粉丝。令人遗憾的是到了年底我的社交账号被封禁了,自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办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后来我有了一个新的账号,郭同学在圈子里几乎已经销声匿迹。

洋历二零二零年虽然一个时代结束了,这让我难掩悲伤之情。但这一年也发生了两件让人感到欣慰的事,一件事单同学在比赛当中获得了第一名,她的粉丝增长速度非常快,前几天她的粉丝数量刚刚达到四百万,相信不久之后她就在历届冠军当中粉丝数量排名第二。人就是这样,当自己没办法成功的时候,看到别人成功也会开心,就如同一个单身汉看到别人娶媳妇儿,他也跟着高兴。这话题说起来让人感觉有点凄凉,待在凄凉之中,又带着些许洒脱。另一件就是张女士以第七名的成绩出道,成绩出来之后,许多人为徐女士愤愤不平,指责张女士偷了她的名额。

只有这种说法的人,虽然拿不出任何证据,但他们却改不了自己嘴臭的毛病。许女士真的如这些人所鼓吹的那么优秀吗?那他们为什么不争第一第二担当争第七名呢?可见这些人心里实在也没底,知道自己等的那个人也不怎么样。丁先生是一个非常招人恨的人,如果让我跟这位先生相处,大概不会留下什么好的回忆。但我仍然愿意给出这位先生善意的评价,因为现在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音乐作品出来之后就会有人捧,很少能够听到批评的声音。而被很多人捧的作品,不是因为作品本身优秀,而是因为这个人人缘很好。比如丁先生批评了某位歌手的作品,紧接着一个圈子的人迅速集结,有组织的进行了反攻。只要这个人的人缘足够好,它的作品就不能批评。也有另外一些人,作品出来只要自己喜欢,不在乎别人喜欢不喜欢。

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要带着它去舞台上表演的,为什么还要拿着这个作品去面对观众呢?影视剧也是如此,剧情牵强附会,道具漏洞百出。可还是有一群人跑去追这些人演的戏,相对于影视剧而言,是一种更加省力气的赚钱方式。还有一种综艺叫野外求生,我完全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花时间去看人家吃虫子,去看人家喝那种非常不堪的饮料。谢先生是一位知名的综艺节目导演,洋历二零一八年,由他制作的综艺节目《横冲直撞20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爸爸去哪儿》《变形记》都是这位谢先生制作的,我觉得洋历二零一八年的《横冲直撞20岁》,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综艺片,特别是相比于第二季,这部作品已经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峰。今年谢先生又制作了一部综艺片,好像是什么武馆,参加节目的有相声演员,有演艺界知名的女强人,还有就是一个现役女团。

洋历二零一八年杨女士火了之后,很多人在宣传自家艺人的时候,开始套用杨女士的剧本。然而这些人想不到的应该是杨女士走红,实在是因为天意,一个人因为唱歌好或者演技好走红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可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会想要走红,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说杨女士有什么优点的话,我的感觉是她是一个拥有超高情商的人。就以我为例,虽然老大年纪却并不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很多时候,即便是知道一件事情,按照礼仪应该怎么处理?可真正落实到行为上还是有很多失礼的地方。杨女士则不同,在各个场合她的发言和举止都非常的得体,即便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她情绪崩溃所产生的效果仍然是非常好的。我曾经仔细的研究过她在女团毕业礼上的发言,我觉得那是一种表演。但她的表演成功了,因为没有人觉得她做作。

偶像这个行业之所以受人关注,是因为一个人一旦成了偶像,他就不再为衣食住行担忧了。很多偶像往往要养活一个团队,比如他的经纪人、他的助理、化妆师,而且一个明星一般都会有一辆房车,一台座驾。至于是不是雇保镖,那就不知道了。这绝对是一个体面的行业,但名利场也是是非全。在这个圈子里也许根本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相互利用相互算计的人,黄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最初进入这个圈子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坏人,一旦你成了气候,你遇到的就都是好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评价,大多数人在强人面前都是好人,一旦到了弱人面前,就表现的像是恶狼。一个人如果在弱人面前仍旧保持着自己的绅士风度,这位先生是好人的概率就会稍微大一些。

但人们切莫有了这样的认知,在弱人面前表现的彬彬有礼就一定是好人,因为若人在面对你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得彬彬有礼,但这并不表示他不会算计你,我曾经说过。如果是以强凌弱,用的则是阳谋,如果是以弱谋强用的则是阴谋。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有这样的经历,他家曾经阔的时候,那些弱人在他的面前都表现的恭敬有礼。有朝一日,家到中落,这些曾经温顺的绵羊都变成了张扬无着的恶狼。当一个人处于强势的时候,往往已经让人不快而不自知。你若是一个强人,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强而有礼,可以让你把强势的地位延续更长的时间。强弱是相对的概念,所以人一般具有两面性,面对强人的时候他是弱人,面对弱人的时候他是强人。而真正了不起的人,不屑于以强凌弱,更愿意以若谋强。我必须对自己有非常清醒的认识,绝不能给自己过高的评价而贻笑大方。

如果我在人生的旅途当中,留不下有价值的作品,我希望自己人生之路不要过于漫长。因为人越是衰老越容易感到无助和孤独,我可以自暴自弃,但我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不把这种情绪表现在他人的面前。因为这是很容易招致别人反感的,珍女士,我承认自己的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我也不知道以后自己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所改善。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在我的一生当中,尽可能的少给别人添麻烦,尽可能的少欠别人的人情。我希望自己在离开人世之前把所有的人情都还完,我知道这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我希望自己在宣扬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有所贡献,但我深深的知道我的性格实在适合做这件事,而且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也不便于我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对于三十多岁的我来说,天空是灰色的,大地是灰色的,眼前的一切都是灰色的。一切都那么不真实,一切都那么沉重压抑。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陶唐

新丰九年三月初十

第242号 自说自话第134号 何为文艺第054号 关于荒岛的想象第211号 鬼屋第364号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第042号 美丽的伽蓝第326号 耳热第297号 痛第214号 文化倒影第318号 无名第037号 蓝色太阳第176号 代为捉刀第184号 忍者第153号 梦中婚第359号 祈福第072号 我有一个心愿第200号 丛林游记第275号 风化第234号 琴操第211号 鬼屋第162号 月亮的仆人第236号 紫萱非紫萱第239号 日落漫雪第125号 山水第235号 凤鸣第005号 人际关系第063号 臣之代第168号 坐在茅坑望星空第255号 理性幻想第243号 漫画世界第091号 塑形师第145号 藏在深巷里的味道第258号 惆怅第365号 十五初一第100号 年代风尚第298号 冰封问候第344号 断第126号 歧路歌第078号 可以清心也第114号 月宫折桂第339号 初步假想第051号 柳绿桃红第096号 天授第242号 自说自话第314号 伏火雷第009号 过年第075号 洋瓷碗第029号 消失的古文明第118号 追光第069号 儿童第325号 怀恨隐忍第048号 热爱跳舞的女子第070号 偶像第168号 坐在茅坑望星空第025号 旋转的时空之门第287号 枯枝落雪第242号 自说自话第068号 神主山第313号 解脱与月光第291号 新陈代谢第186号 祈祷第350号 亏第276号 祈祷的重要性第294号 故事第241号 无常第253号 朦胧的月光第050号 茶系女孩第364号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第266号 分心第349号 放大镜第274号 叶之坠落第255号 理性幻想第048号 热爱跳舞的女子第008号 可以清心第127号 丛林书院第131号 人到中年第169号 生活的流程第213号 大祭第321号 飞行者第225号 赵宋的悲情与风流第203号 精神食粮的生产第098号 朗润圆第217号 天人第132号 旅行第164号 办事之难第151号 单身曲艺第133号 戏里的国史第212号 祈福第359号 祈福第009号 过年第131号 人到中年第186号 祈祷第165号 祈年第091号 塑形师第125号 山水第150号 文艺中年第113号 破壁第204号 贫瘠之壤第187号 我的隐形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