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抢购一空!

第120章 抢购一空!

闹倭寇的风波逐渐停歇,南平县城内也恢复了平静。

不过延平书院和府学倒是赖在县学不肯走了。

原因自然是鹿大王已经登陆外海,大家都知道东南要不太平了,留在城外读书还是太危险了。

不过读书人还都是闲不住的,自从徐士盛死后,城外也没再传出闹倭寇的事情,县城的紧张气氛松懈下来,这些读书人们又开始出城踏青游玩,只不过要多带上几个护卫。

延平书院的山长陈默群,正陪伴着好友何良俊在南平城东的九峰山踏青巡游。

何良俊就是拓湖先生,这位拓湖先生世代官绅,是松江华亭人。青少年时代,攻习诗文,爱好戏曲。后来做了贡生后曾经授官南京翰林院孔目。

仕途不顺畅后,何良俊辞官回乡专门研究曲艺,如今也是江南文化名流领袖。

不过去年倭寇攻破松江府,何良俊的藏书楼都被倭寇烧了,为了避祸这才从松江府南下游历。

陈默群是何良俊的好友,应陈默群的邀请何良俊在南平县暂住了一个月,而何良俊也投桃报李在南平县搞了个戏文征文活动,算是帮着延平府的读书人在全国打打名气。

万一能有一篇佳作面世,那延平府的读书人也能在全国读书人那边露露脸。

前些日子闹倭寇,陈山长也不敢出城,最近城外风声逐渐安稳下来,陈山长带着好友出城游玩。

这南平城外九峰山上名胜古迹非常多,此时陈山长和拓湖先生手持竹杖,两人矫捷的攀登九峰山。

身后作陪的是延平书院的教授和学生,他们气喘吁吁的在后面跟着。

陈山长举起竹杖,指着山上说道:“元朗兄,前面就是化剑阁了。”

何良俊,字元朗,号拓湖先生。

何良俊登高看着山崖下方的延平津问道:“这就是二剑合一的延平津?”

陈山长点头说道:“正是此地。”

“听说化剑阁还有李相公的碑文,现可存否?”

“李相公的碑文尚存,我带元朗兄去看。”

化剑阁是南平县一座名胜古迹,这是一段来自于晋代的传说。

相传晋代名臣张华擅长观星,他观星发现斗牛星宿之间紫气长虹,认为将有神剑出世,佩戴神剑的人可以做宰相。

于是他委托同样擅长星象的豫章人雷焕去豫章丰城做县令,寻找星象中所示的神剑。

古人认为天上的星象也对应地上的位置,斗牛星宿对应的就是豫章之地。

而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那一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说的就是雷焕在豫章挖出神剑的典故。

雷焕挖出两把宝剑,一说是太阿和龙泉,也有说是干将和莫邪,他将其中一把剑送给张华,自己则留下一把剑。

这时候雷焕的儿子劝说父亲不要藏下宝剑得罪张华,但是雷焕却说晋朝要大乱,张华也会被害,这剑是灵异之物,终究会化为他物而去,不会永远为人所佩带。

后来张华果然在八王之乱中身死,那把神剑也不知所踪。

后来雷焕的儿子雷华任州从事,一次带剑经过延平津时,剑忽从腰间跳出落入水中,雷华让人进入水中找剑,一直找不到。

只见到两条龙各长数丈,盘绕在水中,身上有花纹,寻剑的人惊惧之下离开。

雷华叹息道:“先父化为他物的说法,张公终将会合的议论,今日算是验证了。”

这件事之后,南平人就在延平津边上的九峰山建造了化剑阁,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化剑阁上有不少名人题字碑文。

何良俊随着陈默群继续登山,果然见到了一座石碑,两人走到石碑处观看,这就是何良俊所寻的李相公的碑文。

不过这位李相公,倒不是当朝的相公,而是宋代明相李纲(绍宋里那位)。

看完了李纲的碑文,何良俊再看下方的延平津,张华、雷焕,雷华的故事交错,突然让人产生了一种古今悠悠的感慨。

陈默群说道:“元朗兄,马上就要到化剑阁了。”

一想到自己被倭寇焚毁的家园,何良俊叹息一声坐下道:

“下山吧。”

陈默群惊讶道:“马上就到化剑阁了,为何要下山?”

何良俊说道:“我想到兰亭集序上那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可还能记得我等今日登高?”

陈默群沉默了,他虽然是延平书院的山长,是本地的名人,可是他这样的人物,怕是能载入《地方志》都困难。

何良俊虽然是曲艺名家,但是也没有和吴中四子那样名扬天下,他这样的人也很难写入青史当中。

而能够记录在历史上的,无论是张华还是李纲,这都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人物。

雷焕父子跟着名人的故事,也能流传千古。

而自己呢?

何良俊的感慨让陈默群也失去了登山的兴致,他也举起竹仗说道:“下山下山!”

延平书院的教授和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山长不到化剑阁就要下山,不过也只能乖乖的跟在后面下山回城。

与此同时,黄时行举着油墨飘香的小报,正在等待山长陈默群回来。

为了能一炮而红,黄时行一口气印了二百份的《文苑新韵》,免费赠送给南平县城的达官贵人。

黄公子发行报纸,延平书院的读书人自然要捧场。

《文苑新韵》定价二两银子,那些家中有钱的纷纷慷慨解囊购买,而没钱的穷读书人,也会几个人凑银子买上一份。

这倒也不是单纯为了拍黄时行的马屁,而是《文苑新韵》肯定会成为南平县文坛的盛事,如果不能跟上风,可能会被同学看不起孤立。

混圈子的,自然最怕被圈子孤立。

江南读书人要随身携带那么多的拜帖,就是这么个道理。

当地文化圈子的热点你不知道,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你不参加,其他读书人就会看不起你。

知府衙门后宅,方若兰看着装订精美的《文苑新韵》,翻开第一页看到了第一篇文章。

第一篇自然是黄时行的戏文了,为了能在士林扬名,这篇戏文是黄时行写好之后,又请了福州府的曲艺名家润色修改后,精心准备的戏文。

方若兰翻看了一下,实在忍不住跳到了下一篇。

用方若兰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篇辞藻华丽,完美符合戏曲格式规范的标准戏文。

可是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好看。

是的,枯燥的剧情,毫无特色的人物,实在是让方若兰提不起一点兴趣。

就这?就这?延平府的学子就这个水平?

方若兰继续翻下去,第二篇文章也是当地知名的士子,这篇戏文和黄时行的差不多,一样的无聊。

方若兰再次打了一个哈欠,下一篇,还是一样的无聊。

再下一篇,更无聊。

实在是太无聊了。

方若兰又从头翻到尾,并没有看到苏泽的名字,她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遗憾。

高兴的是苏泽没有写这么无聊的戏文,遗憾的是苏泽没有参加这次征文。

方若兰直接将《文苑新韵》扔到了一边,看这样的文章简直就是污了自己的眼睛,必须要找点好看的文章来洗洗眼睛。

“给我!给我!”

门外传来了侍女的嬉闹声,方若兰推开房门,就看到自己院子的侍女正在争抢着什么。

方若兰对待手下侍女相当宽厚,不少侍女都是家生子陪着她长大的,日后也都是要随着方若兰陪嫁的。

不过方家也是大家族,治家严格,侍女们停止了嬉闹。

方若兰的贴身侍女走过来,方若兰问道:“伱们争抢什么呢?”

贴身侍女支支吾吾的说道:“有小厮在府外买了一份小报,大家争抢这份小报。”

“小报?”

方若兰想到《文苑新韵》,她首先是皱起眉头。

一份《文苑新韵》需要二两银子,方府的小厮肯定是买不起的,拿到是强抢的?

因为李夫人打马吊,所以都是方若兰治家的,一听到这件事后她立刻板起脸问到:

“什么小报,从哪里买来的?”

方若兰拿出掌家娘子的气势,侍女立刻跪下来,将争抢的报纸递上来。

不是《文苑新韵》?方若兰还从没有见过如此随意的印刷物。

四张没有裁剪泛黄的大纸,印着密密麻麻的方块字,连装帧都没有,这也能叫做小报?

方若兰接过报纸后,看到《拍案惊奇》四个字,立刻知道这是民间印刷的通俗小报。

这东西在江南地区也有,不过也算不上是报纸,顶多算是地摊文学的字报,一般也是卖给普通百姓的。

“这小报多少钱?”

侍女立刻回答:“买报的小厮说一份三钱银子。”

听到这个价格,方若兰放心了,这肯定不是方府仆人仗势欺人抢来的了。

方若兰治家严格,不允许仆人借着方府的名头鱼肉乡里,但是对家中仆人待遇不错,每个月给的钱也不少。

对于方家的小厮来说,三钱银子买一份报纸虽然贵了些,但也是掏的出来的。

方若兰扫了一眼,却看到了作者一栏苏泽的名字。

本来方若兰都将小报递给侍女了,这下子将小报拿回来说道:“我先看看,等会儿还给你们。”

说完方若兰拿着小报返回屋子里,摊开报纸读了起来。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这名字挺有意思的?

一看开头,贡生李由和名妓杜十娘相爱,这故事有些俗套,不过杜十娘敢爱敢恨的性格还算讨喜。

方若兰有些失望,又是才子佳人的通俗小说,不过苏泽的语言生动,倒是让人不知不觉的读了下去。

后来杜十娘拿出百宝箱,给钱让李甲帮他赎身,方若兰读了下去总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赎身后杜十娘和李甲纵情山水,苏泽的文笔相当好,弥补了刚刚方若兰的不快,她微微点头,如果这故事就这么结束了,未尝不是个俗套但是好看的爱情故事。

可是很快峰回路转,富商孙富看上了杜十娘的美色,挑唆李甲将杜十娘出卖时,十娘悲愤交加,取钥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自己也“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

方若兰如同被当头棒喝,反复读了几遍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李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

孙富自那日受惊,得病卧床月余,终日见杜十娘在旁诟骂,奄奄而逝。人以为江中之报也。

这结局虽然孙富和李甲二人都得了报应。

但是最让方若兰久久不能忘记的,还是杜十娘的刚烈的抗争形象。

再仔细想想,李甲的性格懦弱自私,结局在开头已经暗示。

富商孙富描绘的很形象,倒是和当今为富不仁的商人一样。

但是杜十娘的形象却是方若兰从没有见过的,卑贱的身份无法掩饰她对爱情的追求,在爱情幻灭后怒沉百宝箱的刚烈,都给方若兰巨大的震撼。

奇文也!

方若兰再次反复读了几遍,更是觉得这样的文章怎么能刊登在这样粗糙的纸上呢。

可是再想一想,小说中李甲和孙富一文一富,都是品格低下的鼠辈,身份卑贱的杜十娘却是文中最高洁的,方若兰又觉得自己着了相,好文章才是最重要的!

《文苑新韵》那样装帧精美,全篇都是垃圾文章,用来垫桌脚都污了自己的书桌!

要给舅父看看!

方若兰打开门,喊来侍女,将五钱碎银子塞给侍女道:“你让府内小厮再去买一份小报回来。”

过了两炷香的时候,侍女满头大汗的跑回来说道:

“小姐,《拍案惊奇》都卖空了!”

“卖空了?”

“是于家的书铺卖的,早上府内小厮去买菜的时候顺手买的,可没想到刚刚就被抢光了!”

方若兰有些遗憾,她对着侍女说道:

“等我抄完就将小报还你们。”

与此同时,刚刚返回住处的陈默群和何良俊,也都收到了黄时行亲手赠送的《文苑新韵》。

何良俊也几乎是皱着眉读完了上面的戏文。

他提倡曲艺格韵不错,可是这种垃圾文章也能算是戏曲?

何良俊又想起今日登高,本来还幻想着能在延平府发掘一篇名留史册的好文章,自己也能作为历史的注脚流芳后世,现在看来这就是在做梦啊!

这位拓湖先生准备读一读名家名篇洗一洗眼睛,也听到了门下小厮的争抢声。

这个,前半段真不是水字数。

只是肥鸟在查资料的时候,化剑阁这个典故很有意思。

张华,王勃,李纲,这些人物在小小的一个地方交汇,这也是我们中华历史文脉不绝的明证。

就像是听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忍不住写出来。

如果大家不喜欢,就留言说一下,下次肥鸟不写了。

另外刺刀的问题,晚明的子母铳已经开始装备刺刀了,学名铳刀。

当然这个刺刀和二战的刺刀不是一回事,装在枪托上的。但是咱不是有技能吗,可以制造嘛。

我只是论述在火器时代,刺刀的作用,不过感谢大家指正。

ps作者没去过南平,不过查资料化剑阁尚存,住在附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本章完)

第197章 乡试魁首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订阅)第343章 骄兵和悍将第039章 肝技能(今日加更,九点还有)第161章 连环巴掌第134章 倭乱的根源第214章 成圣的路第129章 葡萄牙船长第235章 乡人乡党第302章 重商主义第421章 水晶宫制宪会议厅第268章 文学技能Lv10第440章 交趾糖业第83章 练铳兵第245章 李时珍第142章 采生折割第652章 女真起兵第216章 方若兰的舅父第595章 重注第422章 制宪会议开幕第311章 从“贼”第255章 婚后二三事第593章 女王的决断第072章 巧破第487章 道德洼地优势第284章 官场水太深,于兄把握不住第009章 寒菜粥第532章 女真叛乱第318章 两头下注第445章 致进步者的演讲第358章 大沽血战第667章 政治仗第370章 亲爱的朋友啊第418章 公车上书第332章 南京钱逛第243章 水淹第240章 缉私第459章 云南沐家那档子破事第273章 天工开物第368章 新思想,新学说第493章 烫手山芋第206章 书生意气第515章 大明1566年第646章 兰州第141章 秋水仙素和水杨苷第074章 打探消息第333章 徐州地方第643章 自由通航和门户开放第386章 父慈子孝第667章 政治仗第665章 海参崴第318章 两头下注第676章 和谈人选第404章 《请裁驿站疏》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广州第626章 秩序解体第605章 这个办法好第538章 大都督已经决定就是你了第498章 巴巴罗萨行动第432章 蒸汽时代的初鸣第563章 休沐和时间第84章 射击技能第186章 大买卖第487章 道德洼地优势第264章 扬州盐商第542章 富可敌国的于公子第623章 教乱第293章 照明推动启蒙第168章 东南局势大“好”第032章 精盐第113章 金色被动,六经注我第517章 不行就投了吧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547章 破蜀道第006章 黃金時代第300章 成立农会第373章 琉球商人真的太给力了!第277章 一书惊起千层浪第635章 军功章第345章 无能狂怒第544章 有线电报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362章 谣言,民心第044章 大明神剑第678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467章 骑兵再上历史舞台第056章 脱毒难第678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140章 用人之道第187章 愚智对答第656章 分工体系第616章 李如柏打老虎第505章 教育不公第173章 案首第97章 再破题第542章 富可敌国的于公子第615章 仇国新论第004章 龍王第495章 阳谋第277章 一书惊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