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为了啥(上)

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为了啥(上)

殖民主义的首要目的,是获取高额利润。这一点中外都是一样的。

朝廷不是公司,但南洋既不归六政府管,至少暂时不归六政府管,那么下南洋就不得不考虑赚钱。不赚钱的话,朝廷是否会为了更长久的利益、解决人多地少这个矛盾而下南洋?

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至少朝中一些人对此并不热衷,觉得守着已有的一亩三分地就够了。百姓下南洋求活可以,但让朝廷为南洋出钱、鼓励百姓移民、支持百姓移民,这就有些难。

大臣都是聪明人,这不是脑子聪不聪明连这点事都想不明白的问题,而是三观问题。

康不怠总说刘钰不是大顺人,其中的原因就是刘钰的思维方式和此时并不一致。

就如所谓大明“得国最正”这四个字,按照刘钰的理解,是出于阶级出身,朱元璋穷苦出身、底层起义、驱逐鞑虏的正义性;而按照大明文人自己的说法,这个“得国最正”的缘由,是“臣杀君为弑、臣反君为叛、臣逆取君位为篡”,这三件事朱元璋都没沾,没当过蒙元的臣,所以得国最正。而剩下的……司马家、杨家、李家、赵家,还有那些乱世中五代十国之类,“弑、叛、篡”,这三字必然能沾上一个。

同样认可的“得国最正”,但认可的内核和逻辑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刘钰从外面看怎么看都是个大顺人,但骨子里根本不是大顺人一样的道理。

放在南洋问题,也是一样的。

以刘钰的三观来看,下南洋,实在是对的不能再对的决定,这还用去讨论、去考虑吗?哪怕暂时不赚钱,下南洋也绝对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可以朝中的观点来看,那就又不一样。

包括皇帝,虽然支持下南洋,但与其说是被“长久之利,可解人多地少之矛盾”说服的,不如说是因着“每年弄个三五个河南的赋税不成问题”。

如今把这个难题抛给了牛二等人,他们颇受刘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更清楚其中的难点在哪。

要说朝廷的态度,首先要考虑皇帝的态度。

牛二等人终究不是大顺的高层、亲佞,并不能从更大的全局去考虑皇帝的想法。

刘钰倒是明白,但他不想和他们说。

皇帝的逻辑看上去是没有问题的。

皇帝的逻辑,以史为鉴,以前朝为鉴,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不能说错:那便是天朝这么辽阔广大,只要内部不出问题,外面一时间是杀不死的。能改朝换代的,只能是天朝内部,暂时还轮不到外部势力。

以此出发点,下南洋的意义,其实还有一个。

那就是废漕改海。

南洋有西洋人,大顺拿不到绝对的制海权、西洋人的堡垒基地在距离大顺很近的地方,那么大顺是没办法废漕改海的。

废漕改海,能否海运,从来不是问题。

倘若海军没有证明自己“可以镇着整个南洋”;倘若没有完成下南洋、彻底驱逐西洋势力……那么,废漕改海就是一句空话。

今儿把运河废了,明儿西洋人的舰队直接拦断了长江流域到京城的海路,南方来一场叛乱,西洋人稍微一支持,效刘钰在日本土佐之事,则恐天下大乱。

是以下南洋,意味着废漕改海最大的担忧也消散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钱的问题。

南洋也好、贸易也罢,是为了挣钱。

挣钱,是为了花,尤其是对皇帝而言,皇帝没必要当守财奴,弄到钱是为了花出去。

在皇帝看来,若下南洋成功、若垄断香料贸易成功、若垄断东西方贸易成功、若全面接盘VOC在亚洲的商馆市场……多出来的这笔钱,优先往哪花?

这些问题,牛二等人没资格考虑,也不可能考虑。

但这个问题很现实。

当年江苏节度使提议废漕改海,刘钰闷着头不说话,也不表态。皇帝也是一种和稀泥的态度。

但实际上,皇帝是认可江苏节度使的考量的。

运河、黄淮,自送宋代以水代兵之后,已然成为了帝国之癌。曾经最为富庶的黄淮,如今成了大片的贫困区。很多明末发生的奇幻故事,诸如除夜权、比如佃户要为主家避讳等等,都是发生在黄淮地区。

而且大顺的天下取自大明,大明从哪起家的?这一点没有王朝比大顺更在意黄淮地区。

这里不能席卷天下,但很容易“为王前驱”,地处帝国的腹心之地,乱起来就是纵横数省、隔断南北。

虽然因着运河、淮河、黄河的分割、阻隔,使得这里即便爆发起义,也容易被困死。

但若是这里持续糜烂,消耗帝国的军力财力,就很容易为王前驱,其余更适合的地方就可能出现一股势力。

站在皇帝的角度,整个逻辑是这样的:

要废漕改海,首先要确保南洋的安稳,没有强大的海军势力可以威胁到海运,保证京城的粮食。

要保证南洋的安稳,就需要一支舰队。所以为了这支舰队,要投钱。

要废漕改海的同时,还能安置黄淮运河地区的百姓,这就需要钱。

原本的赋税和支持,基本平衡,捉襟见肘。需要新的财源,来保证废漕改海的费用。

新的钱从哪里来?

南洋。

至于说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皇帝也有自己的想法。

百姓活不下去,才会下南洋。只要让朝廷在南洋有一定的势力,政策上允许百姓下南洋,但并不是如同内地省份一样管辖,这不也可以解决吗?

朝廷每年收的税,除了打仗、官员开销、军费等,很多都要用在赈灾、救济这些事上。

因为大顺得天下的过程,使得大顺对于赈济和救灾相当在意。毕竟太祖皇帝怎么起家的,也怕后人有学有样。正所谓你李自成干得,我等便干不得?

但皇帝觉得,既然朝廷有了一支海军,海军又特么的简直是个吞金巨兽,寻常割据势力可是绝无能力搞起来的。便是有人在南洋作乱,难不成能一苇渡海,去京城夺了鸟位?

若是如内地省份一般,改土归流、赈灾救济、郡县同化,一年往里面得扔多少钱?

可要是按照西洋人的思维,把南洋做殖民地,这不就省钱了吗?百姓活不下去了,愿意下南洋,且下,但朝廷也不会如同安置东北、西北移民一般,多花好多钱。

这样一来,不但省钱,还能赚钱。

若能有钱把黄淮、运河问题解决了;若能弄到钱,将来科学院的铁轨路计划成功,穿过松辽分水岭、穿过河西走廊……皇帝还觉得大顺说不定真要追赶商周,搞出八百年基业哩。

当初刘钰吓唬皇帝,说南洋若有强势的海军,切断漕运、支持叛乱,我看着大顺要完呐。

现在,海军有了、南洋夺了。东北、西北可能出现一个能问鼎中原的政权,可南洋怕个毬?难不成一苇渡海?

这就导致皇帝对待南洋,与对待东北西北等故土新归之地、以及天朝内部的基本盘的汉地诸省,心态上就完全不同。

在下南洋的问题上,刘钰和皇帝是同路人。别管目的是啥、别管内核是啥,总之下南洋这个过程是一致的。

但在下南洋之后,两个人其实有相当大的分歧。

而这,也将直接关系到南洋将来的政策。

牛二等人的屁股决定脑袋,他们觉得荷兰人的强迫种植制、拉拢乡绅村长的政策,确实不错。

站在皇帝对南洋的态度上,也确实对的不能再对。

十亩地,六亩归己、四亩要强迫种植经济作物做土地税。在欧洲卖10银币的咖啡,强迫种植做土地税、或者垄断收购,可能也就花个1银币。

十倍的利润,而且几年之内就能见效。

咖啡树宜生长在高海拔、火山或石灰岩或花岗岩土质,高温时多云或有荫蔽树,昼夜温差大,干湿季明显,土壤肥沃的地方。

锡兰或者爪哇,有山区、有高海拔、有火山,最是适合种植这东西的。而且爪哇的咖啡,因着很适合,质量确实好。

一般来说,咖啡从种到收,只要四年时间。而且现在咖啡在欧洲的价格很高,利润比起因为“人体四液”学说退潮的香料,利润要高。

蓝叶藤作为提炼靛蓝染料的作物,爪哇也非常适合种植。伴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英国开始逐步放宽棉布管制、《曼彻斯特法案》开始打破棉布禁穿的壁垒等,靛草的价格也在节节攀升。

当初荷兰人想要把在糖厂和甘蔗园的华人屠杀干净,为产业转型设想的路线,就是搞咖啡和靛草。

所以才在万隆地区,试行了勃良安制度,也就是强迫种植制度。

在华人起义之前,勃良安地区的强迫种植制度,一度让公司董事会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利润增长点。

站在良心的角度,这个政策对吗?简直错的离谱,完全就是变种的农奴制。

站在长久的角度,这个政策对吗?也是错的离谱,推广的三十年内,要不爆发大规模起义,那就见了鬼了。

但站在短期的、利润的角度,这个政策对吗?简直是对的不能再对了。几乎零成本的收购价、本地村长当二鬼子来压制强迫村社百姓。

咖啡四年、蓝叶藤三年,最多五年,只要保证能卖到欧洲、打开染色棉布的走私销路,爪哇一年至少贡献三五百万两白银。

而且,短期见效。

对于官员来说,这当然是功绩。二三十年后可能的大起义,关我吊事?哪个王八蛋能当二三十年的爪哇都督?当二三十年都督,朝廷这是准备封爪哇王了呢?还是准备搞出个爪哇土司?显然不用考虑二三十年后的事嘛。

(本章完)

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1237章 三战定印度(四)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7章 缩头王八生了个横行螃蟹第114章 科学院的设想第1247章 钻石湾屠杀(三)第1291章 死与复仇(十二)第478章 看破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992章 最后的盐改配套政策第14章 江湖第249章 暂借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1442章 歪经已成(上)第597章 下西洋第669章 分赃大会(六)第994章 咸饵第1324章 冒犯第663章 推诿第1124章 乡约村社(五)第7章 纷至沓来的麻烦事第981章 决胜千里之外(四)第810章 圣君第1490章 终章 九三年(八)第1345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五)第520章 科班与草莽第948章 欧洲贸易区(中)第563章 启蒙工具人(下)第340章 宿命第1377章 凡尔赛和约(四)第551章 澳门的蝴蝶(下)第710章 点到即止第404章 异端相见第1059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三)第998章 看得见的手第542章 恶毒第853章 一分钱难倒天子(三)第1154章 多歧路,今安在(九)第673章 不神圣的神圣同盟第558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1396章 强迫去过好日子(中)第484章 也就那么回事第336章 无中生有第4章 冲突第323章 假公正第811章 改革决心的对比第444章 暂苦诸君十年第1469章 最后的闹剧(十六)第935章 绑定(上)第1078章 争功(三)第1368章 里病外治(四)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498章 天朝边界论第1453章 “帝”(五)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1372章 里病外治(八)第702章 备战第262章 纸老虎第383章 两全其美第385章 驻英大使第1180章 孟加拉关税战争第1510章 终章 九三年(廿八)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1218章 轮台之思(五)第962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八)第41章 得来全不费工夫第1506章 终章 九三年(廿四)第217章 国虽大,好战必亡第1206章 太子难当(下)第591章 不如归去第1358章 国富论(一)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761章 荷兰灾难年(一)第340章 宿命第404章 异端相见第646章 亮相带来的思维改变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四)第1350章 三角贸易(下)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三)第1018章 全都装傻(中)第166章 不知为何而战的强军第732章 窗户和门的区别第673章 不神圣的神圣同盟第139章 考察第1367章 里病外治(三)第1164章 备战(三)第1299章 死与复仇(二十)第1340章 最后的增兵第984章 决胜千里之外(七)第1486章 终章 九三年(四)第960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六)第499章 洗头第626章 纵横家的舞台第352章 二虎竞食第729章 最后的平静第1417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八)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3章 出事了第212章 为什么要学习第1046章 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