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废物是放错地方的宝贝

废物不过是放错地方的宝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必然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展现最好的自己,没有人天生完美,但生活可以完整,看到自己的内在,允许自己的不完美,全然地爱自己!

接纳最真实的自己是指人能够欣然接纳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的优势而骄傲,也不因自身的缺陷而自卑,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动力,是帮助人快乐生活,走向成功的正能量。

人或多或少都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都希望自己能够再完美一些。然而,天不遂人愿,世上几乎不存在完美的人。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如果不能跟自己做朋友,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就是跟自己作对,与自己为敌,心理冲突就会很严重。不但影响心情,还会使自己不断地排斥、厌恶自己。然而,不管人如何不喜欢自己,如何希望自己变得完美,事实都无法改变,自己不想要的那一面依然是真实的存在,并不是想逃避就能逃避得了的。既然无法逃避,既然是自己的现实,不妨学着接纳。

《庄子?大宗师》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子祀和子舆是好朋友。有一天,子舆生了一场怪病,子祀去探望他。见面之后,子祀发现子舆竟然变成了驼背,大吃一惊。但他怕子舆伤心,依然不动声色。谁知子舆一见到子祀就说:“伟大的造物者啊,竟然把我变成了驼背的模样。背上生了五个疮口不说,脸也因为佝偻而贴到了肚脐,两肩高高地隆起,高过头顶,脖颈则朝天突起。”

子祀无奈地问他是不是非常讨厌这种病。子舆却悠闲地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它呢?如果我的左臂变成了一只鸡,我便用它来报晓;如果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去打斑鸠来烤着吃;如果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我的精神变成马,我便可以乘着它遨游四方,无须另备马车了。再说。得是时机,失是顺应。安于时机而顺应变化,哀乐自然不容易侵入心中。这就是自古以来的解脱。那些不能自我解脱的人,就要为外物所奴役束缚了。物不能胜天,当我改变不了它的时候,为什么要讨厌它呢?”

子舆可谓是豁达之人。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身体状况的改变,依然能够坦然接受,甚至还想到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让自己活得更好。人只有接纳真实的自己,依照自己的本质好好地生活。才能找到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地方,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接近成功。

从前有一位年轻人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前,问他的老师:“老师,我未来的人生之路将会怎样呢?”

他的老师回答说:“你在开始自己的人生路之前,先从这里走出去。你将会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着一句话,你可以按照那句话去做。当你走过第三道门的时候,我会在门外等着你。”

年轻人上路了。不久,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年轻人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规划这个世界,把自己看不惯、不喜欢的一切都统统去掉。可是。很快他就陷入了迷茫之中。去掉了那些不好的事情之后,他看到的世界依然不够完美。他想答案或许在下一道门上,于是就继续上路了。

很快,他就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年轻人想,怪不得我无法改变世界。因为其他人都没有改变,和我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一定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结果,他发现人们根本不可能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去做。他只好期待第三道门能够给予他帮助。

当他来到第三道门前,他发现上面写着:“改变自己。”年轻人这才恍然大悟。与其改变世界,不如去改变世界上的人,而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年轻人推开门,见到了等在门后的老师,他把自己的体会告诉了老师。老师听后笑了笑,说:“你现在往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年轻人将信将疑地转过身,准备往回走。这次,他看到第三道门上写着“接纳自己”,他突然明白为什么自己在改变自己的时候总是自责、苦恼,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总是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而忽略了自己的长处。

年轻人继续往回走,在第二道门上,他看到的是“接纳别人”。他开始明白自己为什么在改变别人的时候那么艰难,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的差异,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和体谅他人。

年轻人继续往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着“接纳世界”。他渐渐明白自己为什么无法改变自己。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自己做不到的,总是勉强为之,而忽略了更适合自己,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年轻人推开第一道门,他的老师已经等在了那里。他对年轻人说:“一切的成功都要从接纳自己开始。你只有接纳了自己,才懂得如何接纳别人,才能接纳整个世界。而接纳是改变的第一步。”

有人说,所谓废物不过是放错地方的宝贝。上帝虽然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缺点,但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地方,缺点同样可以变成优点。接纳并不一定要改变,但接纳可以使人面对现实,摆正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而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有时人们会问你:“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你可以问自己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被我称为生日的那一天之前,我在哪里?”

问一问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未生之前,你在哪里?”

或者你可以问云:“你几岁了?能不能告诉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深深地谛听,你也许能听见它的回答。你可以想象一下云诞生的景象。未生之前,它是海里的水。或者它本来在河里。后来变成了水蒸气。它也可能是太阳,因为阳光制造了水蒸气。当时风也应该在场,是它帮助水转换成了云。云不是无中生有的,不断在变化的只是形式罢了。事物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云迟早会变成雨或雪或是冰。如果你深入地观察雨。你会看见云。云并没有消失,它化成了雨,雨化成了草,草化成了牛,牛又化成了牛奶,然后又成了你嘴里的冰激凌。今天你如果吃冰激凌的话,给自己一点时间凝视眼前的那个甜筒,然后说:“嘿!云儿!我认出你了。”这么做,会使你洞悉和了悟冰激凌及雪的真正本质。同样地,你也会在冰激凌中看见大海、河川、高温、太阳、草及牛。

深观之下。你根本看不见云的生日和死期。真相只不过是云化成了雨或雪。死亡这件事并不存在,因为事物永远在延续着。云承继了大海、河川以及太阳的高温,而雨又承继了云。在未生之前,云早就存在了,所以。你今天如果喝牛奶、喝茶或是吃冰激凌,请随着你的呼吸,凝视一下眼前的那杯牛奶、茶或是冰激凌,然后跟云朵打声招呼。

佛陀不慌不忙地深观万物,我们也做得到。佛陀并不是神,他和我们一样是凡人。他痛苦,但是他懂得深观。所以他克服了自己的痛苦。他拥有了深刻的了悟、智慧及慈悲,所以我们才说他是我们的导师和兄长。我们害怕死亡,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事物是不灭的。人们说佛陀已死,然而这并不是真相。佛陀仍然活着。若是环顾一下四周,我们会看见各种形态的佛。因为你深观过万物,并且洞察到事物并没有真的诞生。也没有死亡,所以佛已经在你心中了。我们可以说你就是佛的新貌、佛的继承者。不要低估你自己。向四周多看几眼,你将会瞥见四处都是佛的化身。

深入地观察一盒火柴,你看得见里面的火焰吗?如果看得见,你已经证悟了。观察一盒火柴。你已经看得见火焰了。只要有人动一下手指,火就会显现出来。我们不妨对它说:“亲爱的火焰,我知道你早就存在了。现在我要帮你展露自己。”

火焰一向存在于那盒火柴及空气里,但是没有氧气的话,火焰就不可能展露出来。如果你点燃一根蜡烛之后,立刻用东西蒙住它,它的火焰就会因缺氧而熄灭。火焰必须有氧气才能存在。我们不能说火焰存在于火柴盒里,或者存在于火柴盒外。空间、时间或意识里,处处都有火焰的踪迹。火焰无所不在,它正等待着展露自己的机会,而我们就是帮助它示现的条件之一。虽然如此,我们只要向它吹一口气,便能制止它继续示现自己;我们向火焰吹出的那一口气,就是制止它以火焰的形态示现自己的一个条件。

我们可以用同一根火柴点燃两支蜡烛,然后再吹熄火柴上的火焰。你认为那根火柴上的火焰熄灭了吗?答案是:火焰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接下来的问题则是,那两支蜡烛上的火焰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答案是:它既不相同,也不相异。现在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那根火柴上的火焰真的熄灭了吗?答案是:既熄灭,又未熄灭。它的本质也是不生不灭的。如果我们让那支蜡烛继续燃烧一小时,那火焰是原来的,还是变成了不同的火焰?答案是:烛心、烛蜡和氧气一直在变化着。燃烧中的烛心和烛蜡一直在起变化。如果这些东西都在改变,火焰也一定在改变。因此火焰已经不同了,可是又没什么不同。

火焰是从何处来的?它的起源是什么?我们应该深观一下这个问题。难道我们必须摆出莲花坐的姿势,才能找到答案吗?只要再多一个条件,它就会呈现出来。佛陀说过,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就是能够领悟我们真实本质的一种能力。答案其实早已在你心中。老师是无法给你任何解答的,老师只能帮助你联结内心的觉性、智慧和慈悲。佛陀导引你跟心中早已具足的智慧相应。

“因”也是“果”。当我们观察像花、桌子或房子这类事物时,我们总以为花、桌子或房子必须由某人制造才能形成。我们总想找到桌子会产生的原因,房子会产生的理由。于是我们下了一个结论:房子的因就是营造者——泥水匠或木匠。那桌子的因又是什么呢?是谁制造了这张桌子?木匠。花的创造者又是谁呢?是大地、农人或是园丁。我们对“因”这件事的思考是非常简单的。我们以为只有一个因,便足以促成事物的存在。但深观之下我们却会发现,一个简单的“因”是不足以造成“果”的。木匠不是桌子唯一的成因。如果木匠没有钉子、锯子、木材、时间、空间、食物,或是生养他的父母以及其他的因缘条件,他是不可能造出一张桌子的。桌子的因其实是无穷无尽的。

当我们观察一朵花的时候,也会发现同样的情况。园丁只是各种因中的一个;其他诸如土壤、阳光、云、肥料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事物,也都是必要的条件。如果深入地观察,你会看见整个宇宙都在促成这朵花的示现。深观午餐中的一片红萝卜,你会看见整个宇宙都在促成这片红萝卜的示现。

继续深观下去,我们将会发现“因”,也就是“果”。园丁既是帮助那朵花示现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其他事物产生出来的结果。园丁能示现,是因为有许多其他的因:祖先、父母、老师、工作、社会、食物、医药和遮风蔽雨的房子。如同园丁一样,它们既是因,也是果。

深观之下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因同时也是果。没有什么东西足以被称为“纯粹的因”。这种深观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许多的事物,如果不执著于任何教条或理念,我们就能自在地探索了。

花必须仰赖“非花”的因素才能示现。有人问佛陀:“事物的起因是什么?”他的回答很简单,他说:“彼生故此生。”这句话意味着,事物必须仰赖其他的事物才能示现。花必须仰赖“非花”的元素才能示现。

深观一下眼前这朵花,你将会发现许多非花的因素。深观一朵花,你将会发现阳光这个因素。缺少了阳光,花是无法展现出来的。深观一朵花,你又会发现云这个因素。缺少了云,花仍然无法展现出来。其他的因素也很重要,譬如土壤、农人等等。各式各样的非花因素,都在共同促成这朵花的示现。

第10章 世间所有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第34章 合一 创造性的能量的来源第26章 拥抱阴影2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几个案例第109章 生活,只要记得它的好(1)第13章 操纵也可以这么美3第84章 四梵行3第2章 爱的语言2第7章 出于爱去做事1第44章 给孩子正能量第24章 撞客第17章 滋养自己第5章 活在当下2第98章 允许孩子爱你第48章 做觉醒父母第24章 撞客第11章 真正的快乐第26章 相由心生第28章 如法求财第30章 财由心收4第69章 慈悲喜舍(2)第99章 当下,即为美好第110章 生活,只要记得它的好(2)第64章 内外整合法则第122章 孩子,我懂你的心情第88章 把关系中的伤害减少到最低2第5章 牌坊林的秘密1第5章 画在纸上的花第95章 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恐惧开出的花第15章 不可忽视的阴性能量2第45章 开悟的人是什么样子第66章 命运掌控在谁的手里第11章 幸福之旅2第4章 活着到底为了什么(2)第23章 幸福无需外求第19章 是什么阻碍了我的财富之路第99章 被“精神分裂”的孩子第8章 渡1第8章 回归自性之旅1第17章 轮回1第21章 好大一棵树---系统排列第36章 布财阵3第98章 允许孩子爱你第65章 佛教与科学2第102章 重生训练之接纳父母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46章 父母是祸害?第12章 灵心疗法第95章 不生不灭第17章 流水线上的加工品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93章 给孩子安全稳定的关爱第34章 合一 创造性的能量的来源第38章 定期清理心灵垃圾第123章 成熟第30章 看清你的婚姻模式第67章 体重过重来自于心事太重第1章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16章 越长越美的松树第119章 改命,从孝养父母开始第28章 财由心收2第30章 克里希那穆提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20章 涅磐的体验第28章 如法求财第18章 轮回(2)第74章 性与金钱第41章 培养阳光宝贝第20章 轮回4第75章 心灵环保1第77章 心理陷阱第3章 梦魇1第34章 为自己的生活负起全部的责任第39章 天地人合一第24章 衣橱与鼻窦炎第35章 净土情怀1第9章 回归自性之旅2第49章 理想国第23章 接纳疼痛第62章 童年创伤疗愈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游第24章 衣橱与鼻窦炎第8章 新任务第29章 被接纳的喜悦第23章 癔症第61章 烦恼即菩提第26章 别让别人的言行绑架了你3第23章 接纳疼痛第33章 没有观察者的观察第14章 儿子的梦第13章 灵心疗法2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23章 癔症第1章 爱的语言第2章 可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第89章 休学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61章 以爱的名义第29章 让现实与内在邂逅的契机三例第26章 处理情绪之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