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故人来信

天是一天比一天热了,太阳落下山去,地面上依然翻腾着热浪。

徐平受牙的拖累,西瓜吃不得,解暑的酸梅汤喝不得,就连口冰水都不敢到嘴里面。无奈只好拿了个大蒲扇在手里,不停地摇啊摇。

徐正的心情大好,喝得醉醺醺的,摇头晃脑,不停地咂一咂嘴,回味着刚才吃进肚子里的美食。今天老兄弟来聚会,西瓜吃了,烤肉吃了,用井水冰镇的果酒也大碗地喝了,人人尽性而归,作为主人的徐正大有面子。

徐平只觉热得头发蒙,到父母房里问候过了,赶紧就回到自己的书房里。

文人雅兴,书房外面是一丛修竹,又有一个流着活水的水池,热风到了这里被挡下来,房间里便就凉快了许多。房间南面出厦甚多,阳光照不进房里面,房里清凉。

在书桌前坐下,秀秀打了盆凉水来,徐平洗了脸,才觉得一身暑气褪去,长长地出了口气。中原不比岭南,哪怕天气再热,只要在阴凉的地方,也能躲过暑去,没有必要搞什么水冷的空调。那东西潮气太重,对身体不好。

拿起蒲扇扇了几下,只觉得身体舒泰,徐平问秀秀:“前天发出去的帖子,有没有人回?后天六月二十,旬休,可就到了聚会的日子了。”

秀秀道:“回的可是不少,官人等一等,我去拿了来看。”

徐平点点头,靠在椅子上闭起眼睛,享受着这惬意的时光。

秀秀拿了回帖过来,站在一边一家一家地念给徐平听。

不出意外,韩琦、王素和嵇颖这些自己的同年是回得最快的。馆阁里面那一群天天闲得无聊的官员也都有回帖,而且用语恭敬,他们的地位跟徐平差得太远,没有天大的事情是不能不来的。至于在三司的徐平属下官员,也都甚为积极。

后面的杂学士,绝大部分人的地位都比徐平高,就有人不来了,但也都有帖子回来,说明原因。到了两制词臣,舍人院的知制诰李淑和丁度竟然全都表示与会,就连翰林院的晏殊和梅询也都来,只有新近招进京入翰林院的张观表示有事抽不出身。

年前因为炭价风波,时任知开封府的张观处置不当,被贬出京城到外地任职。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老实人,处理政事确实不擅长,本身又有才学,经术精通,不到一年又招了回来。大雪炭价暴涨是徐平回京后显露身手的第一件事,刚好张观就做了踏脚石,只怕他的心里还是有些芥蒂,不来也在情理之中。

听着秀秀念着回帖,徐平有些发蒙,这朝廷里小一半的中上层官员都到,自己人缘看起来不错啊!怎么平时就感觉不出来呢?

却不知徐平现在的身份摆在那里,皇上视为亲政之后最可靠的班底,本身做事也有章法,功劳多得都压身了。不出意外,徐平在官场上前途无量,只等着现在执掌朝政的这一批老人退下去,那就是他的天下了。平时觉得没人跟他亲近,一是因为现在掌权的还是那批老人,无形中都站在徐平的对立面,公事上除了年轻官员,没人明面上站在徐平一边。最重要的,徐平自己每天就是上朝下朝到衙门,时间到了就老老实实回家过自己的小日子,私事上都不跟人接触,又能有什么交情?

现在他终于开窍了,知道业余时间要跟同僚一起娱乐一下,有心的自然就会抓住这个机会。不说攀上什么交情,最少不至于留下什么负面印象。

秀秀把回帖念完,收了起来,对徐平道:“官人,后天来的人可是着实不少,明天你可要养足精神,不要怠慢了人家。”

“我需要养什么精神?这几天在家里吃饱了玩,玩累了睡,睡醒了吃,多少年没过这么舒心的日子了!再这样下去,我觉得自己就会懒散坏了。”

秀秀忍着笑:“这种日子,多少人羡慕都羡慕不来呢!人家常说好日子是神仙过的日子,不就是这样吗,官人怎么还不满意!”

徐平摇头:“你不知道,人这样懒散是会废掉的!”

把回帖收拾好,秀秀又拿了两封书信出来,交给徐平:“这一封是年前住在家里的李先生写来的,这一封是什么孟州通判写来的,官人有闲便就看看给他回信吧。”

徐平接过信来,先看李觏的。自己生了病,他是应该来信问候的。不过这个年月的交通就是那么回事,他得了消息,再写信送来,一下子就这么多天过去了。

都进奏院报是五天一发,李觏从邸报上看到徐平消息的时候,已经不是上朝路上晕倒摔下马来那么耸人听闻了,信里的语气比较缓和,先是问了徐平的身体状况。

后面,则说自己已经到了方城县任职,讲了方城县的情况,问徐平的建议。

方城县位于群山当中,人口稀少,为下县,而且废置不常。实际上那里的山大多都是小土山,岗地众多,也有不小的平原,水资源丰富,开发起来耕地是不少的,关键还是人口太少。没有人便什么都办不成,不管是开垦荒田,还是兴修水利,首先要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京西路晚唐五代时期大战不断,人口损失太过厉害,不要说群山之中的方城县,很多平原地区也到处是抛荒的土地。

入宋以后,由于人烟太过稀少,大量从河东路迁人口到京西,洛阳周围一带人口的恢复还是靠着晋南人口的迁入。仅仅依靠本地人自然恢复,还要更加荒凉。

依靠前世的知识,徐平可以做很多事,但缺人他也没有办法,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凭空变出人来。由于宋朝基本不限制农民的迁徒,越是这样荒芜落后的地方越是留不住人,越没有人越是发展不起来,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徐平一时也没有好的策略,只好把信放到一边,想好了再回复。

李参也是从邸报上看到了徐平生病,写信来问候。信的后边,讲了现在河阴县的情况。蒋大有的案子还没有审理结束,他的大儿媳妇却已经改嫁了。他儿媳妇本就年纪不大,又带着大笔嫁妆,生过儿子表明是能够生育的,这个年代这种女人根本就不愁嫁。经常还是抢手货,很多有钱人家都抢着要。

蒋家的土地便就按照徐平当时提的让租户以社的组织承佃,依照主要生产资料的不同,分为牛社、农具社一些名目,实际就是农村的互助合作社,正是徐平当时想的。

第172章 你需忍耐第31章 端午(下)第162章 原来如此第22章 星说一下最近情况第76章 增兵第41章 中间派第63章 天大的功劳第82章 别机机杼第316章 党项投宋的人第109章 补天裂第34章 移民第107章 无奈和稀泥第14章 治术(五)第22章 清路第62章 政坛动荡第238章 天圣寨攻防第2章 以盐制蕃羌第116章 清理后患第210章 札付两路第55章 晏殊之论第233章 想不明白第46章 谁能一定对?第178章 大获全胜第205章 内外交困第63章 放生池第97章 试探第222章 两路出山第187章 头重脚轻第221章 废折支,发实钱第62章 算计第130章 重度近视第291章 刀拿在手里挥砍才有用(下)第18章 种士衡第59章 致太平(一)第264章 停发钱粮第96章 有钱万事皆顺第41章 串香第23章 秋意第37章 中牟主簿第61章 意外第263章 狄青的请求第147章 称提之术第62章 宰相气度第39章 黄师宓第169章 大块吃肉第80章 起风雷第197章 马肉不好吃?第30章 斥责第312章 邮寄司第135章 疯狂时代(六)第130章 疯狂时代(一)第114章 兄弟情谊第313章 三司编敕第75章 契丹会如何?第274章 我有一计第211章 权三司使公事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8章 还是找自己人第41章 购置新宅第58章 步步为营第196章 机遇第114章 心经第25章 追捕逃亡一点说明(前面误发收费章节报歉,补偿方法见内容。)第115章 诗文精进第74章 请君入瓮第10章 野味第55章 晏殊之论第15章 久违的京城第159章 新的考验第58章 怪人知县第181章 我喜欢这个第307章 来了就要打仗第16章 岭南故人第220章 再对天章阁(中)第57章 孙二郎的生意经第38章 必胜之势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63章 工场第292章 兄友弟恭第168章 大新闻第88章 南来的汉人第188章 百官图第97章 雪中论兵第206章 学士入东府第239章 该论功过了第73章 报信的嗢末人第34章 杂事第117章 事情败露第6章 不同的做事态度第73章 田二第80章 契丹的压力第31章 探花郎第185章 三司商铺第139章 朝争第280章 狄青离去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323章 陇右军制第20章 匪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