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另设太学

皇上将话题一转,成基命自然不好再继续说江南的盐政,何况皇上要说一件影响重大的事情,他忙打起精神危坐聆听。

我原本想跟成基命象朋友般闲聊下大明官制上的改革,但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只好继续装出一副天子的仪范。

“成爱卿,方才为了工部侍郎的人选,朕在百官中找了又寻,寻了又找,好容易才确定下来。所以朕想着,我大明的官吏需得有个新的培养方式,使得有干才的官员后继有人。治理大明,说到底靠的是能员干吏!”

成基命本就是吏部出身,自然知道官员良莠的重要性。不过听皇上的意思似乎又要改革什么,会要改革什么呢?是了,皇上一直来对科考就不满,难道皇上想着改革科举嘛?!想到这,成基命本能的要反对,他尽量的拿捏好措词道:

“回皇上,吏治是一篇大文章,新中的进士只有历练后才能甄选出人才来,德才一样不可或缺。崇祯年已有三批进士,再让他们历练几年,便是供皇上可用之人。”

我反问道:“爱卿,难道你不觉得这样让他们自我去地方摸索太过缓慢了嘛!再者,没有经验的官吏在地方也容易犯错。正因为如此,朕才想着另寻办法。”

成基命见我这么说,急道:“皇上,可是现在贸然改革科举,必然会遭到满朝官员的反对,甚至是天下读书人的反对!如今皇上正在布防大明北面,微臣以为事有缓急轻重,一件一件来较为稳妥。”

看着成基命要跟我急了,不由笑道:“朕可没有说要改革科举,朕只是想着重新建立一个机构,将翰林院跟国子监的一些职能划分出来。”

成基命愕然道:“成立新的机构?”

“对,就是专门用来培训官吏的!新中的进士学的是八股,考的也是八股,对于民生,施政毫无经验可言,即便朕将他们放到外边做官,也会让下头人蒙蔽。新成立的这个机构将调用在外头多年的地方官员为教授,教导新中的进士。科考会试之后不再举行殿试,而是他们培训满一年后,由朕亲自考核再选状元。成爱卿,你觉得朕的想法如何?”

成立一个新的机构,所遇到的阻力自然不会这么多。但变相的将殿试给改革掉,那就很难讲有多少人反对了。不过皇上所筹划的用处很明显,新晋官员的才干可以在短期内提高。成基命想了想折中道:

“皇上所提之法新颖,也颇为实用,但微臣恐朝臣们一时难以改变旧习,而反对皇上的新政!微臣斗胆提一个建议!”

“你说!”

“微臣以为殿试可以不改,皇上选出三元,此乃其中翘楚,可分入铭心堂!这几年来皇上一直这么做。满朝官员跟天下学子都以其为惯例,三元不入翰林院而归铭心堂!微臣以为此不可废,一来铭心堂的人可以外放,二来也可使得铭心堂不执于一人之手。”

“好!”我不由赞道。

成基命见皇上没有反对,不由放下心来继续道:“至于其他二甲,三甲的进士则可以如皇上所言一般,让有经验的官吏进行施教,然后再由皇上考核决定其出任何职!这样,既可达到皇上的目的,也可使得大臣们无话可说!”

“好,太好了!就这么办!成爱卿果然料想周全,又懂得变化之道,朕没有选错人!”

成基命谦逊道:“微臣只是就皇上的提议稍作了点修改,微臣谢皇上信任!”

事情比我想象中还好,我不禁来了兴致道:“今日你我君臣二人就将这件事定下来,只要商议周全了,便可在朝议上公布!”

“是!”成基命首先问了个问题,“不知皇上要将成立的机构唤作什么?”

“恩~”我想了想后世各种名称后道:“朕觉得就叫太学,你看如何?”

成基命念念有词道:“相传虞设庠,夏设序,殷设瞽宗,周设辟雍,此即古太学也。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我大明设国子监而未有太学,皇上重建新太学正符古意,臣以为太学之名甚好!”

我登时有点晕了,好就好,不好就不好,表个态还要扯上这么一段。

“虽然进太学的是官员,但他们同时也还是学生,朕打算就仿一心学院的模式管理太学!你帮着想想要设什么课程?四书五经就不用了,学点算术,杂学,礼仪,律法什么的!最主要是让他们懂得如何当任官员!”

成基命躬身道:“回皇上,此事关系重大,凭微臣一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将事情想齐全,不如微臣跟礼部大臣商议好后,再上奏折供皇上参考!”

“那好,课程的事情就交给你们好了,朕再说下其他的要求,比如太学的学员必须在三年内毕业,否则朕就要免去他们为官的资格。所有学生在太学受正七品官待遇,适当的时候可以在京畿各县实习。你跟李标,温体仁,李长庚他们商量好了之后,朕就在朝议上公布!”

“微臣遵旨!”成基命听到温体仁的名字犹豫了下应道。

我看他的表情自然知道他的心思,前几日温体仁才来向我隐晦的告状,说许多朝臣对他这个礼部尚书不满。我之所以让成基命在这件事情扯上温体仁,一是在于他是礼部尚书,二则为了李标,李标跟温体仁就天工研究处的事情落下些恩怨,他自然不愿温体仁就礼部的事情再出风头。成基命奉旨找他商议新建太学,他肯定会抢在温体仁前边表态,而且会尽心尽力的为我做好这件事。如此,少了他们礼部人员的反对,公布的时候受到的阻力也少很多。当然这些话不是现在能对成基命说,我开导他道:

“朕知道朝臣里边的大部分官吏对温体仁这个人没有什么好感,但朕希望你这个首辅能够维护好官员的团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用处,朕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微臣记下了,微臣谢皇上提点!”

“恩,那就好,朕可希望这太学能为大明多积累人才,朕可是有些迫不及待了!”

“皇上,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新建培训官吏的太学?”成基命提出了个疑问,“毕竟皇上要是焦急此事的话,完全可以在登基之初就将此事提上议程。”

“呵呵,那是因为朕登基之时,一切都尚未完备,朕是早有这个打算,也一直在计划着实施。朕现在要建太学,因为今年科考已经完成,更重要的是陈子龙前两日给朕上折奏报,说徐光启的遗稿《天工要略》已经修订完成了!这样,崇祯十年的举子们就有规范的书籍应考了!有三年的时间给他们,相信大臣们也没有话说!”

编写《天工要略》作为举子们应考的教科书籍,这件事情在徐光启还在世的时候我就已经定下来。为的就是应对官员们说杂学无书的局面,想不到这本书如此快就编成了!当然这本书可不是如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这么大规模,属于《农政全书》跟《天工开物》的精装略写版。

“微臣贺喜皇上,徐老大人在天之灵也会觉得安慰。”

“恩,这也算了却朕心中的一件事!徐光启功在社稷,朕不会忘了他的!正是因为这本书编成了,朕才急着将大明科举作小小的修改,让天下人知道朕重视人才,使我大明能有越来越多的干才!”

成基命躬身道:“皇上,微臣以为虽然选拔人才是一件重要之事,但臣同时也认为,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皇上求治太急便会适得其反。德才兼备方为良臣,不可让其人仗着皇恩恃宠为骄。臣说此话虽不合皇上圣意,但臣身为首辅不敢不言!再者,皇上登基之后三次科举,也收录不少人才,皇上可以擢而用之!”

我叹了口气道:“培训跟积累官员的事情刻不容缓,爱卿以后也需从官吏中提拔可用之人。黄宗羲、李邦华他们在我的心目中算是才华横溢的人,但是他们到了地方,却毫无经验。江南恐怕也是朕要花去不少精力的地方!”

成基命见皇上又说起江南的事情,便吞吐的问道:“恕微臣斗胆相问,皇上既然知道江南之重要,为何还要派黄宗羲等人下江南呢?如果他们将事情办砸,岂非不利于皇上施政?!微臣驽钝,请皇上明示!”

我露出得意的笑容道:“哈哈,这没有什么,朕跟他们在铭心堂相处这么多年,对他们的秉性自然有所了解。尽管他们没有其他官吏老道但朕却是很放心他们去做!人言,朝中有人好做官,有朕在,他们还怕什么呢,江南闹一闹也好,不然怎么让人从何处下手呢!”

“啊~”原来如此,这是皇上故意这么做的!这太难以置信了,为什么呢?为什么皇上要这么做呢?难道是但成基命没有继续再问,毕竟他已经觉得自己今天问得太多了。

“微臣受教了,微臣告退!”

在第二日的早朝上,我公布了《天工要略》编写完成的消息,同时正式下旨意有司翻印,然后六百里传递到各县学。明刊在本月同时向天下宣布,往后科考,将以《天工要略》作为杂学参考书籍,八股跟杂学将在评比中各占一半,实行两线划分!这件事情虽然他们都早已知晓,但真等到正式发旨的时候,他们心中多少有些不自然,毕竟他们是从八股考过来的。朝堂上,一下子就沉默下来。

就在此时,成基命,李标,李长庚,温体仁联名提出新建太学的奏折。我想都不想就道:

“念!”

“臣遵旨!”成基命说着拿出一篇长长的奏折念了起来。

我听了一阵,发现虽然还只是一个草议,但已经初具规模,比我昨日跟成基命所商议的详细了很多。看来,他们昨日下午都在忙这件事情,说不定还开夜车完成。为的就是配合《天工要略》发布,一起实行新建太学。让成基命作首辅果然稳妥,使我省去很多心思。

成基命念完奏折,满朝文武自然私下议论了一下,毕竟事情太过突然。不过从他们的表情来看,成基命他们也下了不少功夫在这篇奏折上。从行文来看,他们为了说服文武百官,在前头加了不少圣人的名言来佐证开设太学的依据。有不少人听完之后已经开始点头称是了。

当然,这样的改革要高度统一是不可能的,现在换过几任后的满朝文武中,最后也只有倪元路站出来反对。

“微臣以为,历来科举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朝廷体制既然设有翰林院,新晋的进士们都是在担任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政务,此法已传承百年,在廷的官员也多在翰林院学习过,皇上另设太学岂非使得大明机构臃肿,皇上历年来所发旨意精简京中官职机构岂是虚言,是以微臣以为既有翰林院就无需再设太学!”

用皇上的话来驳皇上的改制,倪元璐果然不是泛泛之辈。不过他话刚说完,温体仁率先出来反驳道:“不然,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凡经筵日讲,纂修实录、玉牒、史志诸书,编纂六曹章奏,皆奉敕而统承之,而非进士学习之所。正如倪大人所言三榜进士中,唯有文学优等善书者方能进进翰林院,其数不过十之其一,更多的年轻进士是直接外放到地方去了。治理我大明,靠的是所有大明的官吏,是以微臣以为新建太学用来专门培训官员那是极为有必要的。”

温体仁顿了顿又道:“倪大人这么说,那是因为大人中了进士后便进了翰林院,却没有看到有多少同年是直接外放出京!”

此言一出,倪元璐也不好再继续讲下去。毕竟将大明官职稍作修改的事情在每代都有,真要计较起来,反对派丝毫不占赢面。何况还有内阁大臣及皇上的支持,铭心堂都有了,也不缺一个太学!

没有人出声反对,很快这项新建太学的奏章就算通过了,我明发旨意给礼部,让温体仁将太学的事情开始整理好。虽然离第一批学员入学还有三年的时间,但工部已经请旨在六部的后边选地方,规划太学的学堂、宿舍等等!

第117章 未雨绸缪第303章 手段(下)第26章 算计第299章 应势(下)第270章 伤兵第147章 论谁对错第243章 协议第62章 偷袭?!第15章 两方责难第53章 不变之局第170章 惊天计划第191章 快刀乱麻第79章 朝议第71章 变数第192章 下任首辅第145章 简单任务第57章 心事第39章 皇太极的打算第42章 独断专行第163章 阴谋论者第145章 简单任务第6章 再回宫中第65章 预谋南巡第141章 建城伊始第14章 修不完的内政第226章 调动第190章 兵临城下(上)第288章 重点在南(下)第95章 事发突然第36章 一度失利第78章 假红毛番子第319章 待命第45章 计中之计第98章 广宁之失(二)第108章 操炮之术第175章 遇见第232章 扶持计划第14章 修不完的内政第61章 提前的叛乱第15章 两方责难第155章 改行建庙第222章 惊秫第121章 淮南雨旱第116章 意外耽搁第213章 阴招第165章 美女的诱惑第130章 醉有应得第114章 预设奇兵第222章 惊秫第226章 调动第107章 奇怪的旨意第218章 又见陷阱第150章 注定的缘分第252章 布置第113章 畅所欲言第252章 布置第299章 应势(下)第22章 余尘未了第182章 比试第30章 忧天杞人(中)第32章 初闻战报第268章 不化之人第50章 迂回策略第30章 论才,论财第127章 不经意之间第179章 马有失蹄(下)第186章 明荷战争(下)第41章 会战第18章 雪上加霜第181章 会盟之行第93章 风花雪月夜(下)第68章 京察(上)第57章 心事第151章 重建察哈尔第136章 网开一面第147章 私下协议第15章 两方责难第8章 阉党尽除第12章 意外惊变(上)第130章 盘山选址第119章 事与愿违第40章 袁崇焕的选择第60章 损兵折将(下)第192章 兵临城下(下)第188章 一线机会第25章 驿馆闲谈第156章 君臣相争第159章 再接再励第50章 迂回策略第83章 扬州风波第160章 同盟之盟第53章 不变之局第201章 另类策略(下)第15章 两方责难第246章 远征第13章 辽东局势第206章 暗含杀招第219章 填土作战第11章 年前第73章 无终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