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大同会盟(上)

京城里的百姓被朝廷接二连三的消息所震惊,当然震惊之后这些只是成为普通百姓的谈资,对他们自身并没有多大的影响。真正有意见的是要去科考的读书举,他们自幼束,学的就是四书五经圣人之教,现在要他们跟不入流的胥吏般学那些‘下作’的物事,虽不敢抨击圣上,但腹诽自然是少不了的。

以京中善书院为头的学生纷纷联络各行省分会的举,准备一起商量对策。自古以来,天所言所做都上承天命,下应黎民。如果有什么差错,自然是皇帝身边有小人。众举将崇祯朝上的大臣都过滤了一遍,成基命是辅,应当负有主要责任,但成大人自任辅后,兢兢业业的为大明刷吏治那是有目共睹的。那剩下可攻的自然是礼部尚书温体仁,此人能官居二品,全都是阿谀圣上。这一次无论是《天工要略》还是太学,都是礼部搞出来的,温体仁便是祸国殃民的朝中败类。要想皇上收回圣命,自然要先扳倒温体仁。众举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商议这件事。

甲举道:“不如我们所有京城的举一起上书,揭温体仁这奸臣。”

乙举道:“不可,圣上为那奸人所蒙蔽,御史们尚书都被留中不,我们尚书也无济于事。”

丙傲然道:“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上书不行,咱们可以到那老贼府上呐喊示威,揭其罪行,让天下人都知道温体仁那老匹夫是国贼。”

一讲到实际行动,众学群情汹涌,丙的话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丁举人是偏激道:“这有什么,围了温老贼,皇上能知道吗?!温体仁一封书信投到巡警司,或者到顺天府,马上就有兵丁来驱散我们。”

丙见自己的主意被驳,不服气道:“那你说怎么办?”

丁举手臂一挥,微微笑道:“要做就得上达天听,让皇上知道我们天下学的心声,咱们应该联合天下学罢考!”

“罢考?!”

丁举的主意一下就把众人给镇住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罢考不仅是跟朝廷对抗,多的是拿自己的前途来作赌注。丁举见众人不出声,便鼓动道:“怕什么,反正法不责众,朝廷难道会将我们所有的学拿去菜市口砍头不成?!甲兄是我们学院的,你说呢?”

甲举期期艾艾道:“事关体大,咱们慢慢商议。”

“那丙兄以为呢?”

丙举顾左右而言他道:“这个甲兄也说得很有道理!”

罢考这种事情自然要靠所有人行,而且是要有名气大的人带头。丁举见自己的主意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不由得泄了气。众人正没有个主意的时候,突然一个学边走边喊着进来。

“你们看到没有,这是&1t;明刊&t;出的号外。号外就是特别刊出来的吧,讲的是杂学科跟太学的事情。”说着他扬了扬手中的几张报纸。

众人一听就围了上来,甲见人多便高声道:“别挤,找个人来念,听听里边怎么说的!”

“我来念!”丁举越众而出,他翻看了一下后道:“明刊的主编们倒也开明宗义,一开头就有篇讲杂学科的文章,是张溥写的!”

“哦,是天如先生写的,念!”

丁举咳了声后对着明刊念道:“题目是&1t;论以何学&t;,下边就是正文了!

夫国之为国,君之为君,臣之为臣,百姓安之守业,君王受之天命,臣以德辅之君主,各司其职方使国泰民安。夫圣人未出,汤王得伊伊而兴商,伊伊匠人也;文王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吕尚亦为渭阳渔夫也。伊伊、吕尚其非生而知之,亦亲历亲为所聚哉!

后圣人出而有教无类,隋文开科举之创,天下儒生得学而优则仕。然圣人之教以德为先,未能细至诸物。士需游而学之,方明山川风土,民情世故。昔夫曾适周问礼,在齐而闻韶,至卫而得雅颂,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士皆可游乎?圣人言:父母在,不远游。寒门学盘缠难筹,诸生困于案台而不得游者十之七八。今上下体学之苦,命撰《天工要略》使习之,乃天下学之幸甚!

科举数百年至今,公卿士大夫研习应试之文,方进朝时问其为官之道,断案之法,治河之策,百姓生计皆默然无以应,盖因未尝以学,何以知之!后教于翰林问于老吏,其时费焉!官吏不通于政,不明下情,势无常而计无所出,则民受其困。今天置太学以待诸进士,以良臣干吏为师,使之德兼备,乃天下百姓之幸甚!

圣人之教,德也!诸扪心自问,只习四书五经者,有一县之乎?”

丁举念完,众人一下就沉默了下来。他们都是没有登科的举,自然没有做官的经验,而明刊中说的却是为官后所需的具备的知识。一直来,读书人都认为,天取士重德,底下的具体事务自然有底下的人处理,他们只要将经文治好,懂得吟诗作对就有‘德’为官了,至于其他的‘琐事’可以慢慢历练出来。现在朝廷却提出了一个的用人理念,使德兼顾,既要有德也要有。众学自然知道何为之好,哪种有利于民。只是陡然间将杂学置于四书五经之列,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

明刊号外中除了有各御用文人大家写文说理,同时还有大篇幅的官场纪实,这都是历年吏部所累积的资料,讲的全是只懂经文的书呆,在官任上做的呆事、错事、糊涂事、不仅令人笑,也令人省!

众学将明刊看完,再也没有先时的热血沸腾了。因为他们无法反驳,事实胜于雄辩。谁能说那些可笑的官员四书五经不熟,诗文不佳。善书院的举们受早期东林人的影响,都是一群有雄心,有壮志,想入朝为官干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当他们现自己所争的不过是抱缺守旧,集会顿时烟消云散。号外给他们的冲击很大,他们需要时间去接受。好在下一次科举在三年之后,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

学们没有闹起来,朝廷的言官们--御史在这个月的明刊出来后也集体失声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他们也是从进士过来的,里边的情形自然清楚,不需要讲什么。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朝廷在当月的明刊(非号外)上布了皇上跟辅成基命的一段对话,其中就有关于近期忠良的事情。皇上的意思很明显,为国捐躯的进英烈祠,贪污者入墨吏堂,卖国误国者进良知社,而在职兢兢业业办差的官员就可入忠良。

这个消息一传出,百官的心思顿时开动起来,如果能入忠良,受春秋祭祀,那就是名流千古。为臣者不就希望如此吗?!历来朝中就有不少大臣为了博取名声,不惜夸大言词跟皇上唱对台。如今他们不得不三思而行,要是把皇上惹不高兴,那些喜好名声的大臣损失可就大了,是以朝中大臣以祖制为由上奏折的人没有几个。

在朝廷诸多的动作下,杂学科、太学的改制十分顺利的进行。在家休养的大学士韩鑛被启用为太学院的副使,只等三年后进士们入学,便走马上任。

京中在**月份生了许多事情,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北方的大草原。在大同六十里外的察哈尔部落正在筹备额哲汗的继位大典,作为黄金家族的直系继承人,额哲汗的归国已轰动了草原。宋献策按照皇上的旨意,请苏泰福晋广帖到漠南的各蒙古部落,让各部落领到察哈尔观礼。

距大同近的朵颜部跟喀喇沁部先到达,而远在黄河以北的鄂尔多斯的大汗额仁沁济农也在大典前赶到。察哈尔部落现在虽然实力大不如前,但察哈尔部的汗王仍旧是蒙古部落名义上的共主,额哲汗继位他们不能不来献礼。大明方面除了宋献策,大同的守军也由徐文带队来道贺。不过内喀尔喀,科尔沁接到使者的诏书后,并没有派人前来。苏泰福晋跟几个领台吉商量后,典礼照原商定好的日举行。

宋献策跟徐文对此却是会心一笑,这本就是在预料中的事情!只要等额哲汗的典礼完成,他们就立刻以喀尔喀、科尔沁两部落不臣的罪名进行讨伐!

第293章 发明第8章 南粮北调(上)第158章 天工改组第29章 安南之行第140章 初有成效第52章 进退两难(下)第214章 有进无退第98章 广宁之失(二)第198章 屠戮(下)第134章 方案图纸(下)第189章 何处寻君第15章 整顿后的三营第59章 归来辞去第160章 强硬政策第238章 条件第183章 结果一样第248章 怠慢第18章 雪上加霜第84章 南北对峙(下)第187章 不平等条约第135章 再议条件第35章 攻城初战第151章 重建察哈尔第69章 京察(中)第31章 忧天杞人(下)第173章 再起争执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69章 京察(中)第83章 南北对峙(上)第41章 辽西大雪第99章 广宁之失(三)第251章 会师第128章 远方客人(上)第283章 富余粮食第7章 新皇登基第179章 提议第302章 手段(上)第171章 疑心重重第17章 皇权造势(上)第46章 势如破竹第185章 明荷战争(中)第95章 平沈战前第2章 巡视三营(上)第102章 竭力应对第159章 朵喀一战第107章 奇怪的旨意第187章 疑云重重(下)第235章 成效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177章 朕不许你死第25章 驿馆闲谈第149章 碰巧邂逅第258章 册封第19章 到宫外走走第65章 预谋南巡第269章 情由第283章 富余粮食第135章 再议条件第27章 正副失和(中)第14章 越俎代庖第321章 应允第57章 退兵(下)第69章 河南也是河难第149章 碰巧邂逅第212章 夺气第4章 巡视三营(下)第287章 重心在南(上)第134章 中央银行第208章 紧急军情第248章 怠慢第24章 高手第290章 难处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85章 女真内政(上)第299章 应势(下)第291章 见识第46章 势如破竹第101章 万世之法第139章 战果辉煌第69章 京察(中)第169章 后宫听政第5章 皇帝病了第215章 整军再战第175章 遇见第51章 进退两难(上)第5章 皇帝病了第154章 利益抉择第231章 取与舍第267章 远图布局第209章 推算第8章 南粮北运(下)第176章 揭破第144章 两个侍卫第62章 偷袭?!第111章 -兵部渎职第288章 重点在南(下)第108章 两个阴谋第106章 京师调兵第84章 南北对峙(下)第100章 另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