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议事(一)

洛阳皇宫,南宫正殿,德阳殿。

曹丕从邺城驾临洛阳后,就一直居住在南宫正殿德阳殿内,也一直是在这里,为了三方战事而绞尽脑汁。

有时候吧,曹丕真的很感慨,但同时也很郁闷。

自己的父亲的差距,真的有这么的大么?!

当年父亲纵横天下之时,是多么的英明神武,压得天下群雄根本抬不起头来。

可到了自己这边,被自己父亲撵的到处跑的刘备,如今东进关中,兵峰直逼三辅,而那个赤壁战前差点被吓得直接投降的孙权,居然也能攻略青徐,在中原大地上纵横捭阖。

自己偏偏一点办法都没有。

本来心情就非常郁闷糟糕的曹丕,还接连两天,接到了来自南阳的急报。

当然,这个时候,曹丕还不知道张辽陨落邓县的消息。

“乃太原人,故司徒王允之侄,散骑常侍,王凌,王彦云。”

因此,这个时候的曹丕,对司马懿还是很放心的,当刘晔提出让司马懿去宛城镇守的时候,曹丕顿时觉得豁然开朗起来。

曹丕一听刘晔的话,顿时恍然大悟。

比起曹丕,刘晔跟张辽相处共事的时间更长,也更加了解这位将军的脾性.他上这个疏奏,是真的对邓县战事的前途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不为别的,就因为王凌是王允的侄子。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连南阳战事都告急的话,那就是三线告急了。

“依卿之见,何人可往?!”曹丕这也就是走个流程的问一下,他是真的想不起来,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还有谁能替代张辽来镇守宛城。

可曹丕没想到,刘晔还真的提出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因为消息传递的滞后性,此时的曹丕,刚刚接到张辽送给自己的最后一封奏疏,这份奏疏里,张辽非常直白的告诉了曹丕,邓县不可久守,他本人也伤重无法支撑,因此会死守邓县争取时间,希望曹丕能选派合适的将帅,增派援军前往宛城,准备打宛城守卫战。

这本身也是对你张辽的信任,相信你能正面干爬下那个关羽算了,现在再想这些,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确实,司马懿就屯兵在许昌,要去宛城也比较近,是如今最合适的驻守宛城的人选。

而更要命的地方在于,如今大魏的军力吃紧,不管关羽军团在攻破宛城后往哪个方向发展,曹丕一时间都没有任何应对的办法。

这两个字用出来,就代表着张辽是要死守邓县,而且如今邓县的局势,让张辽这样的老牌名将都认为,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

张辽如今在邓县做的事情,就是在给曹丕争取时间。

曹丕看到这个疏奏,都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说白了,曹丕现在真的有点信不过曹休了这个曹家的千里驹,因为老打败仗,没事儿还不听自己指挥,曹丕现在对曹休已经有点反感了。

曹丕急了,腮帮子都肿了。

别管王允除掉董卓的真正动机是什么,至少在这个时代,对他王允的评价,那就是大汉忠臣,国之栋梁。

自己但凡能有足够的将帅和援军,有必要让你张辽速胜关羽,然后去长安支援么?!

对于司马懿的能力,曹丕是相当的了解的,这是当年父亲用硬逼的方法,也要让他出仕的人物。

真当我是那种缺心眼主君啊,千里之外遥控战事的弊端,十六岁开始就随父征战的曹丕,怎么可能不知道。

还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跳板。

而曹魏,虽然是走了正规的禅让流程,从汉献帝手里继承过了天下.但具体怎么回事,他曹丕能不知道?!

王凌这个大汉忠臣王允的侄子,虽然曹操在世时,一向夸赞说他有大才,但曹丕真有点不敢用。

刘晔一看曹丕这个架势,顿时也明白了,又想了一下,再次说道,“若陛下实在不放心,臣还可保举一人,前往镇守许昌,必令许昌无碍!”

还是那句话,曹丕身边的谋士,能派出去的都已经派出去了,遍观身侧,也就只有一个刘晔还算靠谱。

父亲看人的能力,曹丕一向是甚为佩服的。

曹丕顿时眼睛一亮,急切的问道,“不知子扬保举何人?!”

因此,曹丕很是犹豫。

宛城一丢,关羽军东进可以直逼洛阳,威胁曹丕所在,西进可以攻取武关,配合刘备大军夹攻长安。

早知道是这样的局面,当初自己就不该下诏让张辽速战速决不然南阳战事,就算蜀贼增兵后军势大涨,以张辽之能,守卫宛城还是绰绰有余的。

谁知道王凌对于蜀贼是什么态度啊,万一他认可蜀贼那边的自立是延续大汉,那回头自己派他去守许昌,他连城带地一起投降了关羽好了,关羽都不用进攻宛城,立刻就有了深入中原的跳板了。

更何况,曹丕跟司马懿的私人关系非常的好,早年间曹丕还是世子的时候就跟司马懿相交过密,对司马懿的才能和为人,也是相当的认可。

南阳三道防线,蜀贼已经突破了两道,那么剩下最后一道宛城防线,就必须要守住。

他是王允的侄子。

“蜀贼狡诈,纵是有曹休支援,亦恐不安。”曹丕犹豫的,说道。

当然,曹丕也记得自己的父亲说过,司马懿这个人“有大志”,本人更是有“狼顾之相”,提醒自己要小心提防.但曹丕一来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驾驭得了司马懿这样的人物,二来也因为这十几年,司马懿做事从来都是勤恳忠心,没有表现出一点“逆反”之相出来。

大汉前任司徒,三公之一,一手连环计除掉了国贼董卓的大汉栋梁。

有一说一啊,王凌这个人,其实跟司马懿,司马朗等人的关系都不错,曹丕其实也认识这位但王凌到现在还只是散骑常侍这么一个闲职,多少跟他的身份有关。

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尽力来拖延蜀贼进攻的时间。

“荆州之兵不过十万,如今八万余兵已聚于邓县,已无力他顾。许昌东联汝南郡,南邻江夏郡江夏郡文聘需提防江东,必不敢北上。纵其北上,陛下亦可令曹文烈将军自汝南郡出兵相援,许昌必无大碍。”

不是不能说,是不适合说。

南阳方面不能不救,整体局势的崩坏不能不管没办法,曹丕思索再三,只能再次把刘晔给找来,商议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办。

许昌督军,就是司马懿黄初二年,因为司马懿镇守许昌要地,因此曹丕给司马懿加了许昌督军的职衔。

因为啊,张辽的这份疏奏,已经不是一封普通的疏奏了。

否则蜀贼就直接打通进入中原的门户了。

曹丕一听是王凌,顿时有些犹豫。

刘晔很快就理清了现在南阳方向的解决思路,然后立刻对曹丕提议道,“陛下可急派一员大将,亲往宛城镇守,以安军心。”

而刘晔,也看出了曹丕的犹豫,同时也猜到了曹丕犹豫的原因.但这时候,刘晔是一句话都不说。

这要是稍微有些差池的话,那大魏,可真的要面临伤筋动骨的局面了。

“臣举荐许昌督军,必可胜任此职。”

如今张辽困在邓县,宛城,就只有一个张虎.但凡张虎能靠的住,张辽何必在疏奏里跟自己求情,让自己厚待张虎呢?!

曹丕则是一脸苦笑.哪有这样的人啊。

王凌是王允的侄子,曹丕都这么不放心.刘晔可是根正苗红的光武帝血脉,汉室宗亲,他能说什么?!

可就有一点,需要解决一下——司马懿屯兵的许昌,也是一处战略要地,他去宛城的话,谁来守许昌?!

对于这点,刘晔是这样说的。

徐晃,郭淮,张郃倒是都行,可全都在战略要地上,一个都走不开总不能去指望那个刚刚退兵回汝南的曹休吧。

王允是谁啊?!

张辽都做到这个份上了,曹丕还能说什么?!

这不是实在没有办法嘛,兵力严重不足,长安方向又给人感觉相当危险的样子,逼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啊。

曹丕听完也是一阵点头,但心里又总觉得不太放心。

这是一封决死疏奏,张辽最后的落款,用的是“绝笔”二字。

因此,宛城真的不能丢,而曹丕现在最急需的,也确实是时间。

都到了这个时候,刘晔也没心思再跟曹丕强调自己到底是政务更强还是军略更强看完张辽的疏奏后,刘晔的眉头就没有放下来过。

某种程度上来说,刘晔的这个推荐,也是夹杂着一些私心的。

太祖武皇帝可以基本做到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刘晔现在也想看看,当今天子,到底有没有这个魄力。

而曹丕这个人,虽然是小心眼了点,但终究不是无能之辈。

“诏令,加封散骑常侍王凌为豫州刺史,即日起赶赴许昌,总督豫州军政。”

第60章 授徒第324章 激将第1206章 兵临城下第910章 水战第553章 调兵第571章 失守第236章 造纸第871章 渗透战第1114章 拆东补西第534章 陈仓道第1039章 周瑜亡故第769章 迟滞不前的魏军第1140章 退兵和追击第1145章 夹击虎牢关第1128章 蒋济的策略第1133章 心累的陈泰第298章 许褚夺营第1151章 撤军计划第618章 突然出现的王平第900章 季汉的盘算第605章 下一阶段第119章 船舱密谋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839章 战略改动第404章 姜冏和梁绪第130章 攻城(一)第427章 人情交换第814章 双方误判第1104章 郁闷的曹肇第994章 犹豫不决的张溪第630章 劝关羽第1064章 罗县攻防战第453章 上邽对峙第98章 刘表病重第233章 佐官第678章 君臣一心第87章 失败的夜袭第158章 送犁第1032章 绕道偷袭第194章 示范区第229章 结束对峙第442章 守城第一天第1155章 方案第597章 退守和换防第920章 曹叡的用意第207章 好事连连第835章 截断后路第1230章 北伐幽州第1238章 改良第573章 急行第799章 陆逊的心态第1251章 顺流而下第1191章 瞒天过海第426章 姜维的动机第328章 阵前嘴炮第842章 各方反应第1150章 刘晔的建议第1174章 佯攻朝歌第76章 邓艾去留第153章 清查土地第874章 杜约第1213章第370章 围攻味县第1023章 诸葛八阵图第51章 乱世人心第888章 巡江第564章 错失机会第588章 山路第353章 故交相见第524章 郭淮的狡辩第1011章 司马迟疑第676章 迁都之议第569章 留守的文钦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162章 卖马第527章 老友聚会第676章 迁都之议第1248章 搅局者(一)第361章 和谈条件第1123章 撤军第552章 两套应对第985章 荆州隐患第1200章 邓艾的进军路线(一)第65章 攻击和防守第468章 马超的神奇操作第290章 战报第367章 花关索第366章 作战准备第1057章 调兵遣将第65章 攻击和防守第854章 潼关之战(九)第136章 江陵决战(三)第636章 将军成长中第1165章 平策第777章 来者可是第850章 潼关之战(五)第105章 长坂坡之战 (四)第1054章 水战(二)第648章 迁民入关第784章 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