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诸葛亮的态度

“此等大事,尔等就这么轻松的答应了?!”

这是法正,在听诸葛亮说完今日私宴之事后,做出的反应。

相当的焦急,也相当的无奈。

焦急的地方在于,一旦这五个人答应下来,那么刘备就有足够的理由和权利,强行去推动复设丞相一事。

无奈的地方在于.

“主公以私宴相邀,以身后事相托.孝直若是在场,可会拒绝?!”诸葛亮无奈的反问道。

是的,这就是法正无奈的地方。

设身处地的去想想,如果自己在场,恐怕也不会拒绝刘备所托。

其实吧,法正,庞统和黄权三人,心里也都明白,身处那样的环境下,除了答应下来以外,是没有第二个反应可以做的。

但这三人还是心里不是滋味特么为啥不请我?!

好吧,为啥不请这三个人,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因为这三个人,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团,而诸葛亮等人,则是妥妥的铁杆皇权派。

托付后事,不找心腹之人,找他们这些跟利益集团有瓜葛的人.刘备又没有老糊涂呢。

可知道归知道,心里不好受也是实情。

尤其是庞统,他心里最不舒服了。

法正和黄权还说得过去,这俩都是入川的时候才投靠的天子,可他庞统不就比诸葛亮晚了一年多的时间嘛。

是,他庞统是襄阳庞氏出身,身后也站着荆州世家们.可诸葛亮在荆州的人际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啊。

凭啥他可以被邀请,我就不行?!

嘛,心里不爽归心里不爽,但庞统终究不是小心眼的人,也没想着要在这方面跟诸葛亮别苗头。

但复设丞相一事,终究还是影响太大了。

“孔明你来当这个丞相,我倒是没啥意见,但荆州如何?!”

庞统率先发难。

反正事情基本已经确定了,刘备有了诸葛亮等五人的支持,这个复设丞相一事,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现在反对根本无济于事。

倒不如借着这个机会,逼诸葛亮表态,为荆州集团争取利益。

嗯.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备不找庞统参加私宴,还真的是正确的。

哪怕庞统自认自己也可以全心为刘备着想,但.事实上,庞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免不了会代入到荆州世家的立场上,真做不到像诸葛亮那样彻底跳出来。

这是一个思维方式和自带立场的问题,跟是不是忠心无关。

可庞统这么一说,诸葛亮还没啥反应呢,法正和黄权直接翻了一个白眼。

这个庞士元.差不多得了。

这种时候还不忘着给荆州派捞好处?!

你也不想想,整个大汉内部,就你们荆州派多吃多占了。

再一个,诸葛亮当了大汉丞相的话,以他的出身,以他在荆州派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他还能亏待了你们荆州派?!

卧龙凤雏,谁不知道你俩好的就差穿一条裤子了?!

因此,庞统一问这个问题,法正直接咳嗽了一声,看向诸葛亮。

法正倒是没说话,毕竟法正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跟诸葛亮有些相似,他确实是更加偏向于刘备一方的。

只不过他做不到跟诸葛亮那样完全跳出来,上次李严的那封信,法正虽然交给了刘备,但多少还是帮李严说了点话,也夹在了一些帮东州派开脱的私心。

但是吧,这声咳嗽的本意,诸葛亮还是能理解的。

至于黄权论地位,他算是在场众人中地位最低的,论关系,他跟在场的这些人,也不过是泛泛之交。

如果不是黄权代表的是蜀中世家,他真没有资格来参加这样的聚会。

黄权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他也没有以个人的身份发言,而是非常直接的对着众人说道,“大汉新立,根基终究在蜀中,若孔明先生为相,蜀中各家自无异议,只是,蜀中各地承载大汉复兴之基,还望孔明先生亦蜀中百姓为念,多行善政。”

那意思吧,别看你季汉如今已经拿下了关中,但未来十年内,季汉的根基依然还是蜀中.蜀中这帮世家们要是不支持的话,你诸葛亮也别想坐稳这个丞相之位。

私下议事,大家说话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如今三方代表,已经把自己的需求摆到了台面上了,全看诸葛亮怎么回应了。

没办法,窗户纸戳破了,刘备就是要让诸葛亮当丞相的,现在不抓住机会要到未来丞相的承诺,还等到什么时候。

而这,也是诸葛亮请来三个人的原因。

必须要说服这三个人身后的利益集团,否则的话,很多事情他也没有办法去具体实施和展开。

因此,诸葛亮微微一笑,先走到庞统面前,说道,“亮曾于《隆中对》中言明,大汉复兴,一在荆襄,二在巴蜀。荆襄之地,大将军镇守十余年,诸君用命而政通人和,士元又何必多问?!”

那意思,荆州那地方,是关羽镇守的地方,而以荆州和益州之间那个复杂的山道和水路,朝廷就算想直接管辖,交通也不是那么方便,政令来回传达都需要好几个月.如今的局势下,除了派出朝廷大将总督地方外,根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去治理。

大汉都城如今在成都,而不在洛阳,地理位置确实不占便宜,对地方的掌控力度也确实比较弱,不管是不是设立丞相一职,对荆州的治理方式,还是会沿用现在的方式的。

也就是说,诸葛亮没打算在自己继任丞相后,就对荆州进行大规模的人员变动,统治方式也是跟以前一样,采用委任统治的方式。

虽然这种方式,不是荆州世家们最能接受的统治方式,但确实也是目前荆州世家已经习惯的统治方式。

可庞统还是不满意,看看现场某个黑厮不在,大胆的问道,“大将军年事已高,又身有旧疾,倘若有个万一”

这话问的,要是张飞在场,非跟庞统急眼不可。

诸葛亮也是没想到,庞统居然问的这么直白,有点哭笑不得,但还是给出了答案。

“有元直和伯舆在彼,何愁此事?!”

那意思,就算关羽有个万一,徐庶和王基还在呢。

徐庶在荆州也同样镇守了十几年了,而且以徐庶的性格来说,他可比关羽更好打交道。

而即使徐庶之后会有所调动,还有王基在呢。

王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徐庶更加符合荆州世家们的胃口王基可是大儒郑玄的弟子,妥妥的名门之后,在某种程度上,王基更加懂得世家们需要的利益点在哪里。

可比一个粗鄙武夫和一个寒门出身的文人要更加符合世家们的审美。

诸葛亮都说成这样了,庞统自然也不好再继续问下去了,毕竟这些事儿,已经足够庞统去回复那些荆州世家们了。

你总不能要求诸葛亮当了丞相后,就把所有的好处都给到荆襄世家,又或者改变立场,彻底倒向世家一面吧?!

天子对世家是什么态度,其实大家都知道,荆州只是希望得到一个未来的保障,保障他们能在大汉集团内部,获得不低于当前利益的权利和话语权而已。

即使再对刘备有意见,但荆州世家终究是如今大汉内部的第一政治势力,只要能保住这个地位,那么荆州派对诸葛亮,也只会以支持为主,而不是持反对意见。

毕竟,诸葛亮可以说是大半个荆州人,他当丞相,荆州派总是比较容易获利的。

解决完荆州派这边,诸葛亮转向法正。

“北伐之时,辛苦孝直和子初坐镇汉中。然孝直与子初皆有正务,不可久留汉中亮以为,江州督李严,治理江州期间,军政皆宜,汉中之地,正需此等大才镇守。待来日,亮上表天子,以李严为汉中太守,孝直以为如何?!”

这就是诸葛亮对东州派做出的妥协。

就李严那货前段时间的举动,没给他贬官处理,都算是看在法正的面子上了。

如今诸葛亮却愿意出面,表奏李严为汉中太守看似,从江州都督变成汉中太守是贬官了,但实际上,汉中的战略地位可比身在后方的江州重要的多,汉中太守的职权,可比江州都督要大的多。

这是明贬实升的操作,既可以表达天子对李严的不满,同时也能安抚东州派的情绪。

法正思考了一下,微微点头,并没有异议。

但随即,法正又加了一句。

“吏部尚书空缺已久,我欲向天子建议,擢升吏部左侍郎董和为吏部尚书,不知中书令意下如何?!”

法正这话说的就有技巧了。

不是问未来的丞相,而是以尚书令的身份,询问现任中书令。

六部主官的任免,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不由尚书令和中书令决定的,两人最多有建议权,真正做决定的,是天子。

但如果诸葛亮继任丞相,那么按照刘备对丞相的定义,丞相在这个事情上,是有一定的决定权的。

wωω_тt kān_¢O

明面上,法正是在寻求诸葛亮的建议,实际上,法正就是在问诸葛亮要一个承诺。

而诸葛亮微微皱眉,陷入了思考。

说实话,诸葛亮是不太喜欢这种私下决定朝廷官员任免的事情的,毕竟当今天子是刘备,他也还没有真正当上丞相,拥有开府治事,总摄三省六部的权利。

可法正这话,诸葛亮是真的不好回答,因为明面上,法正只是在寻求诸葛亮的建议而已。

再一个,法正如果提议别人,还可能算是私心试探,但董和这是一个能力出众,忠心任事,同时又讲究赏罚分明的人,非常的对诸葛亮的胃口,由他出任空缺的吏部尚书一职,倒也算用人得当。

因此,诸葛亮认真思考以后,才对法正说道,“亮可与孝直一同上奏天子,请求天子准许。”

这是既回答了法正的问题,同时也是向法正表达了自己的私心——丞相再大,大不过天子去。

法正闻言,微笑着点了一下头,不再说话。

搞定了法正之后,诸葛亮再次看向黄权。

“公衡之言,亮知之。只是,为官施政,心存百姓本是正理,又何分蜀中,荆州?!益州乃国都所在,当为国之典范,还请公衡代亮转达对蜀中各家问候,望他们以国为重,多行善事,展现国都典范风采,莫要因小失大,贻误自身。”

黄权一听,脸色都变了。

好嘛,对荆州派,对东州派,你丫都能做出承诺和妥协让步,到了我们益州派这边,你丫这么强硬的?!

这不就是让益州世家们掂量掂量,好自为之么?!

黄权一顿憋屈,但偏偏没办法除非益州世家们联合起来造反,否则的话,还真的拿诸葛亮一点办法都没有。

可.造反的理由就为了反对诸葛亮出任丞相?!

这也太儿戏了。

甚至问题在于,诸葛亮搞定了朝中占据高位的荆州派,又安抚了身在益州,影响力同样不小的东州派益州派就算想造反,也掀不起多大浪花来啊。

看看黄元的下场就知道了。

黄权这顿憋屈的,想反驳,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但紧接着,黄权就不觉得憋屈了。

“公衡劳苦功高,对天子忠心可嘉,亮亦知之。故此,亮欲表奏天子,以公衡为雍州长史,配合元长,处理此次雍州迁民军屯之事,不知公衡可愿当此重任?!”

特么下次有甜枣的话,你倒是先说好不好!!!

第1089章 阴差阳错第275章 成都来信第182章 容后再议第1084章 司马懿和曹爽第182章 容后再议第33章 体能训练第792章 命中注定的待遇第224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51章 乱世人心第876章 偷袭城门第981章 摇摆的孙权第1036章 主帅心思第1224章 贸易战(一)第717章 缺乏经验第318章 白衣渡江第466章 再次僵持第585章 张郃之计第385章 牂牁郡的发财道路第990章 曹魏的困难第286章 张郃战魏延第1102章 追击第262章 应灾准备第235章 清查土地第935章 互换第538章 魏延的想法第605章 下一阶段第1119章 成功阻敌第456章 反攻第671章 战事停歇第332章 江陵城的鏖战第799章 陆逊的心态第76章 邓艾去留第1108章 曹叡的困境第736章 争(一)第325章 石苞献策第290章 战报第867章 定性第991章 东吴的想法第326章 关兴第263章 忙碌第84章 沉船截江第838章 试探性进攻第293章 于禁的决策第43章 输了第611章 战术之争第301章 收降第364章 消息泄露第425章 寻仇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427章 人情交换第1251章 顺流而下第152章 鱼鳞图册第900章 季汉的盘算第899章 曹魏的盘算第22章 寇封的“喜事”第1053章 水战(一)第89章 救援魏延第233章 佐官第946章 洛阳防备第978章 初闻迁都第694章 复设丞相第601章 柳隐的压力第329章 厚脸皮的吕蒙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316章 溜边将军第472章 凉州平定第547章 逃命第249章 人手不足第129章 破骑兵第270章 江东第695章 祭祖前后第662章 张溪骂阵第749章 各怀鬼胎第314章 骑兵突袭第380章 南中规划第630章 劝关羽第26章 找原因第871章 渗透战第666章 败退第843章 郭淮撤军第407章 诈第418章 疲兵计第718章 救星到了第833章 诱饵第521章 阴差阳错第525章 散关战事第1063章 局势明朗第81章 冲阵第556章 诸葛诞第141章 箭伤复发第389章 替代战略第162章 卖马第1167章 主帅人选第612章 撤退办法第201章 拖延时间第1247章 特殊照顾第965章 洛阳战事(二)第584章 失败第783章 拖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