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啊这?啊???

次日清晨,未央宫内。

新鲜出炉的太子荣,不出百官公卿预料,身着朝服,出现在了未央宫温室殿。

——早自孝惠皇帝时起,汉家的太子,便天然具备参政、议政的权利。

到了先帝年间,彼时的太子储君、如今的天子启,更是在先帝病重之时行监国之责,虽无天子之名,却早已有天子之实。

准确的说:天子启这老练的政治手腕,以及纵观青史都排得上号的政治视野,正是那几年的监国太子生涯磨练出来的。

到了当下,汉家又有了储君;

虽然是还没有完全走完程序的储君,但刘荣出现在今日朝议之上,也依旧没有让任何人感到意外。

倒是有不少人,将隐含期盼的目光,撒向东席功侯班列首位的太子荣,以及站在刘荣斜后方不远处的故丞相,现任太子太师:故安侯申屠嘉。

“有了这层师生之名,老丞相即便是卸了任,故安侯一脉,也当是不衰反盛啊?”

“也不知道老丞相这太子太师,究竟是陛下的意思,还是太子和老丞相之间,早就暗通款曲……”

对于耳边不时响起的窃窃私语声,刘荣置若罔闻。

只目不斜视的看着前方,静静等候着天子启的到来。

没让百官等待太久,随着礼官一声悠长的唱喏,天子启的身影,便随着殿内百官贵戚齐声拜谒、躬身行礼,而出现在了上首御榻前。

“诸公免礼。”

“各自落座吧。”

与后世许多时代,臣公或跪或站着参加朝议所不同:如今汉家,仍旧保留着极为浓厚的战国遗风。

臣拜君,君亦拜臣、君择臣,臣亦择君之类,自是不必赘述;

便拿朝议来说,也同样是天子端坐上首,百官分坐于殿内东西两侧,大家都坐下来谈,什么事都有商有量。

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百官贵戚落了座——各自按照固定的位置落了座,只不眨眼的功夫,殿内便只剩下刘荣一人还站着。

虽有些尴尬,却也丝毫不奇怪。

——和三公九卿、朝公二千石‘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样:朝议时,布置在殿内的筵席座位,也是和与会的公卿贵戚一一对应的。

西席朝臣班列,丞相居首席,亚相御史大夫坐在丞相身后;

身为九卿之首的内史坐在次席,其余各九卿,按照天子即位后,于首次朝议中定下的位置依次落座。

东席的功侯贵戚班列也差不多:同样是按照当年先帝驾崩,天子启新君继立后的第一场朝议,依次定下来的次序落座。

如今,吴楚乱平虽已有月余,但朝中功侯、百官,也还是有许多人没有回朝。

故而东、西两席班列,有不少空出来的位置。

比如老丞相故安侯申屠嘉,并没有在西席首位的‘丞相专座’落座,而是在东席功侯班列占得一席;

‘丞相专座’左侧的次席,也就是九卿之首:内史的座位,自晁错被朝服腰斩于东市外,便蒙尘至今。

随后的九卿位置,空出了宗正、奉常等好几个位置。

东席功侯班列,更是稀稀拉拉少了一大半人,都还在关东,跟着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进行着吴楚之乱的收尾工作的。

——空位置很多;

但没一个是太子能坐、应该坐的。

事实上,刘荣之所以会站着,也正是因为天子启今日,会专门给刘荣指定一个位置。

这个位置的方位,也将使得朝中百官公卿、功侯贵戚,大致摸清刘荣这个太子储君,在天子启心中是个什么分量……

“唔,倒是忘了太子今日,是初登朝议。”

刘荣满脸肃穆,甚至还隐隐带着些期待。

天子启却似乎并不当回事,招呼着百官落坐,便第一时间将目光撒向身前——不说是堆积如山,却也足有半人高的竹简堆。

轻皱着眉,伸手拿起第一卷,一边将其摊开于案上,一边头也不抬的往身侧一摆手。

“赐座朕侧,以旁听朝政。”

此言一出,殿内为之一静!

殿内百官齐刷刷望向刘荣,面上更是立时带上了满满的讶异!

待宦者令春陀领命,从殿侧取来一方筵席,将其摆放在御榻左侧约五步的位置,侧对殿内百官、正对御榻上的天子启,百官贵戚面上的哑然,也随之到达顶峰。

“这!”

“这可是当年……”

——这是当年的太子启,在得先帝委以监国重任之后,才得到的位置!

在那之前,太子启为储十几年,都只能落座于东席功侯班列首座!

只是当年,太子启临朝监国时,先帝病重卧榻,已极少参与朝议。

所以,代先帝主持朝议的监国太子启,并不是如现在的太子荣这般:侧对着殿内百官;

而是侧对御榻,与天子在御榻上面向殿内一样,居高临下正对百官。

眼下,同样的位置,却改成了侧对殿内百官,正对御榻方向……

“正面圣驾,便是向陛下习学治国之道;”

“待其学成,只须将座位稍转向百官……”

便是临朝监国!

一时间,殿内百官贵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还是各怀心绪低下头去,将注意力强行从御榻左侧,已经落座下身的太子刘荣身上收了回来。

只是暗下,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思考。

思考太子荣——连政治程序都还没走完的储君刘荣,凭什么能在第一次上朝时,便得天子启如此器重!

有人觉得,这是因为刘荣虽才刚获封为储君,但年纪已经不小,再过个两年,就要加冠成人了。

虽然当年的‘太子启’,是直到二十好几的年纪,才被先帝委以监国重任,但毕竟是享誉天下的棋盘少侠,多少有点晚熟。

而如今的太子荣早慧,比老爹早几年监国,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

再者:太子荣成为监国太子,显然是要以‘大致学会了治国之道’为前提的。

至于学没学会、有没有学好,还不都是天子启说了算?

在这个位置坐个十年八年,等到天子启当年,太子监国的年纪再临朝监国,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的事……

也有人觉得,天子启这么做,主要还是政治因素的考量。

——朝野内外无人不知:刘荣这个太子储君,几乎是天子启完全以‘断绝梁王之念’为目的册立。

从这个角度看,哪怕今天就下令刘荣‘太子监国’,似乎也完全说得通。

但仅有的几位老臣,如老丞相申屠嘉等人,从天子启这极不起眼的安排中,隐约察觉到了些异样。

“陛下的身子……”

念头才刚闪过脑海,老臣们脸上,便齐齐闪过一抹哀愁之色。

但御榻上的天子启,今日却难得没有将目光,从殿内的‘众生相’上扫过。

几乎是从坐上御榻的那一刻,天子启的注意力,便集中在了面前御案上的简书上;

颇有些随意的为刘荣安排好座位,便直接开启了今日的议题。

“太尉、大将军来奏:吴、楚、赵,及齐系诸叛王授首,其国无君、其臣无纲。”

“——长此以往,恐国将不国。”

“今日,诸公便先议议:此番举兵叛乱,又伏法受诛的诸侯国,我长安朝堂,该当如何处置。”

“与立新王?”

“亦或是尽为郡县?”

从天子启那虽算不上凝重,却也绝对不轻松的神容,百官公卿也不难看出:过去这段时间……

准确的说,是从吴楚乱平,到太子储君一事尘埃落定的这段时间里,长安朝堂堆积的政务,恐怕已经到了再不尽快处理,便要出乱子的程度。

而按照过往惯例,朝议的议题,基本都是从小事到大事、从简单处理的事,到不太好处理的事依次出现。

天子启拿出的第一个议题,便是吴楚之乱平定之后,空出来的宗亲诸侯国该如何处置的问题;

——起手就是四个二!

那接下来的议题,只怕……

“皆立新王,恐有不妥。”

“尽为郡县,亦操之过急……”

在短暂的嘈乱之后,殿内百官贵戚便大致达成一致:吴、楚、赵三国,不可直接保留,也不能完全废为郡县;

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各削其土,再于缩小过的版图上分封新王。

这也算是如今汉家,自天子到朝臣百官,再到普罗大众的共识。

——分封制,已经用无数个反面案例,证明其对中央集权的阻碍和威胁;但从宗周的分封制,到秦的郡县制,需要一个缓慢转变的过程。

一如中央集权,同样需要循序渐进。

就像是这次:吴楚七国乱平,如果把这些参加叛乱的诸侯国,都直接废为郡县,那突然多出来的官员缺口,便将使得这些地区,很难在短时间内被长安中央有效控制。

说的直白点,便是‘囫囵吞枣——必不知味’不说,还可能消化不良,甚至被噎死。

正确的方式是细嚼慢咽,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

吴、楚两国,早先已有定论:皆按照叛乱爆发前,朝堂已经颁下的削藩诏,分别削去楚国的东海郡、吴国的会稽豫章二郡。

便是赵国,朝堂也曾颁下过‘削河间郡’的削藩诏书。

早有预谋,百官功侯也都没有意见,天子启很快便做出决断。

“削楚国东海郡,自楚元王的儿子中,择一德行兼备者与立,仍号:楚王。”

“削吴国豫章、会稽二郡,余土自朕诸子中立一新王。”

“——王号:江都。”

“削赵国河间郡,以为河间国,王朕一子。”

“嗯…再削其常山郡;”

“以山为界,设常山、中山二国,各王朕子。”

“及赵王之位,暂且空置。”

天子启发了话,关于楚国、江都国、河间国,以及常山、中山二国的处置方案,便算是就此敲定;

至于闲置赵王之位,也早就是朝堂共识——将赵国冷处理,以平息赵人对郦寄、栾布二人,在此次平叛过程中,水淹赵国古都:邯郸城的怒火。

吴、楚、赵三个大国有了方略,余下的齐系四王,自然就好处理了。

“齐系七王,明反者四;”

“即便是尽去其国,也不会让齐悼惠王断了香火血食。”

“——故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皆另立新王。”

“或王朕子,或王宗室,或移封淮南系诸王。”

对此,朝堂百官没什么太大的意见。

——齐系七王,本就是从汉初的齐国分裂而来;

除了齐王还保留着一整个郡:齐郡的封土,其他六王,封土几乎都是半郡之地。

本就国小地狭,再削,怕是只能剩下三五个县,还不如直接废为郡县,由长安朝堂直辖来的轻松。

所以齐系四家叛王的封国,也就没必要再先削土、后封王了——直接分封天子启的儿子们便是。

反正日后,也还有一揽子削藩政策,等着汉家的宗亲诸侯们。

尤其是当年,贾谊贾长沙在《治安策》中,所提到的推恩藩王诸子,以代代分割其土的法子……

“叛王之土,便这么定下了。”

“至于具体的分封事宜,便循定制:皆由东宫太后做主。”

“散朝之后,诸公往长乐朝太后,务要以此间事相告。”

“——从速为善!”

“国不可一日无君;”

“若不尽快安定关东,朕,恐迟则生变……”

天子启雷厉风行,朝臣百官早有准备,第一个议题,便在汉家君臣的一致赞同下迅速通过。

御榻上,天子启仍满脸严肃,将手中简书卷起,丢进脚边的木箱之内,又摊开了第二卷简书。

而在殿内,听闻天子启那句‘仍由太后决定分封事宜’,百官公卿无不暗下长松了口气,为眼下东、西两宫之间的微妙关系,稍感到了些许心安。

——册立储君太子一事,固然是天子启铁血镇压,‘战胜’了自己的母亲窦太后。

但这就好比兄弟两人打架:无论谁输谁赢,吃亏的都是这个家庭、高兴的都是隔壁邻居。

在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窦太后和天子启谁输谁赢,对汉家而言,都并非好事。

至于此刻,汉家的百官贵戚稍感到心安的是:在‘胜’了一阵之后,天子启并没有就此放飞自我,乘胜追击,而是极为恰当的开始在其他方面弥补东宫。

这对于汉家——对于东、西两宫之间的关系,以及汉家的二元政治体制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

“第二件事,是长沙国。”

不多时,第二卷简书也被天子启摊开;

但不同于方才,郑重其事的和百官‘商量’诸侯叛王:这一次,天子启只扫了一眼简书,便直接将其卷起,丢到了脚边的木箱内。

而后才抬起头,望向殿内百官。

“自太祖高皇帝白马誓盟:非刘氏,不得王,我汉家沿存至今的异姓诸侯,便只有长沙王吴芮这一脉。”

“——这不是悖逆太祖高皇帝白马之盟,而是因为吴氏长沙王,是吴王夫差的后人;”

“以吴王夫差的后人王长沙,可以有效钳制岭南百越之民——尤其是遏制南越王赵佗。”

“但自一世长沙文王吴芮、二世长沙成王吴臣、三世长沙哀王、四世长沙共王吴右,再到前几年,无嗣而终的五世长沙靖王:吴著。”

“——吴氏长沙国传延五世,终绝嗣而除国。”

···

“吴氏绝嗣,虽令人感到唏嘘,但再让除吴氏之外的另一家异姓王长沙,却也是很不可取的。”

“又长沙湿瘴遍地,国小民寡,若王宗室,恐有‘设计逼杀宗亲’之嫌。”

“故长沙之地,只可王朕子。”

这番话,天子启说的不可谓不霸气。

——长沙那破地方,若是分封远房亲戚,怕是外人都要说我残害宗亲了;

直接封我儿子去吧!

对此,百官公卿自是百般敬佩,更无言以对。

第二个议题也结束,第三个议题的简书刚摊开,天子启便无奈的将双肩一耸拉,显然是意识到这第三个议题,并不能像前两个议题那般速战速决。

“册立储君的诏书,东宫已经颁下。”

“太子虽已祭告新丰太庙,却至今都还没沐浴斋戒,祭告高庙。”

“——百官还没有参拜储君,册立大典,也还没有进行。”

“少府、宗正、奉常,便议一议吧……”

言罢,天子启便好似难得有了休息时间,以手肘撑上御案,轻轻揉捏起额头来。

而在殿内,不出天子启所料:只片刻的功夫,少府、宗正、奉常三家衙门的属官,便开始了唇枪舌剑,甚至是摆弄起了拳脚……

“一应花费,都是少府内帑在出,自当以少府为主!”

老岑迈撸起袖子,对着宗正、奉常两家没有主官掌事,只有副官撑门面的部门官员一阵拳打脚踢,嘴上更是振振有词。

被老岑迈从语言到武力全方面压制,奉常、宗正两家掌事的副官稍一对视,便迅速达成了统一战线!

一左一右将岑迈夹在中间,冷不丁出手砸上一拳、踢上一脚,嘴上也不忘嚷嚷着‘少府仗着财大气粗,便要欺负我宗正/奉常无人?’之类。

殿内,百官贵戚见怪不怪;

wωw ⊙ttka n ⊙¢○

甚至好整以暇的和身旁同僚,讨论起少府令岑迈老当益壮,可惜被两个‘年轻人’夹击,怕是要晚节不保;

御榻之上,天子启面色愈发沉闷,却始终没有出声制止——甚至都没有看那打作一团的三人哪怕一眼!

直到喧闹声逐渐平息,天子启才将手掌从额前放下,面色淡漠的望向殿内,乌黑着眼圈,却如雄鸡般傲然而立的少府岑迈。

“既然议出了结果,那便由少府为主,宗正、奉常从旁协助。”

“——三月春耕,已不远矣。”

“储君册立大典,务必要赶在春耕前完成。”

“如果来得及,朕诸子封王之事,也可一并行之。”

天子拍了板,殿内百官拱手应诺,随着又一卷简书在御案上摊开,朝议便继续按流程进行了下去。

只是在御榻左侧,太子刘荣的目光,仍死死锁定在西席朝臣班列——龇牙咧嘴轻抚着乌青的眼眶,嘴上嘟囔着‘年轻人不讲武德,尽往脸上招呼’的老岑迈……

“这?”

“啊?”

“——啊???”

“朝议的‘议’,是这么议的?”

“啊??????”

第35章 汉少府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200章 恐复为吕氏!第73章 封印第153章 长安急报!第173章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晚点更第95章 盛名之下,断无虚士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长的人第92章 出师不利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168章 这也太拟人了吧?第6章 困兽第133章 龙凤争鸣(下)第128章 盖棺定论第143章 又来一个抠门儿的第31章 不尽然吧?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出啊?第170章 穷酸好武第52章 瓷器成第79章 雏凤初鸣第47章 见钱眼开的少府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49章 孙儿,当真错了吗?第72章 怎这般过火?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105章 西进!第162章 记住了?第52章 瓷器成告假告假第75章 皇祖母,会如何抉择呢?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122章 暴君!第153章 长安急报!第38章 秦老匠第152章 博望苑第147章 好小子!第31章 不尽然吧?第131章 序幕第76章 孙儿,冤枉啊!第170章 穷酸好武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59章 皇长子以为可否?第82章 屠龙勇士第82章 屠龙勇士第171章 老刘家的男人啊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订)第86章 王孙,且去第135章 奏对第19章 做大哥的第122章 暴君!第28章 给你脸了是不?第199章 学着点儿,混小子第25章 别这么看我啊第6章 困兽第42章 好你个申屠嘉第86章 王孙,且去第139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4章 棋盘侠刘启睡一觉第123章 梁王,好大的威风啊?第30章 真闭门谢客第180章 田叔好胆!第10章 请陛下三思!第152章 博望苑第144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32章 埠(b)响丸辣第44章 长安侯第89章 阉庶安敢欺我?第21章 殚精竭虑第100章 少府自己选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东西了第15章 我好怕啊第37章 且瞧着吧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40章 赚钱赚钱第26章 皇长子手眼通天?第186章 孤的心,狠吗?第197章 儿,舍命相陪第55章 老娘长进了?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出啊?第142章 啊这?啊???第9章 执棋者第178章 为子孙后世计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93章 儿,斗胆第44章 长安侯第142章 啊这?啊???第51章 窦氏呼?吕氏呼?第132章 龙凤争鸣(上)第125章 矫枉,不可不过正!第23章 好剧本第26章 皇长子手眼通天?第159章 社稷第74章 怪不得皇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