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又来一个抠门儿的

头一回上朝,刘荣便为朝堂这扑面而来的昌盛武德,给险些惊掉了下巴。

——成何体统?

就说此刻,凡是在温室殿——在这场朝议当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谁人没有个千石以上的职务级别,或是关内侯以上的显爵?

再考虑到这些千石官员,是千石的‘京官’,一旦外放郡县地方,便将直接跻身二千石!

有资格与会的关内侯,也都是有资格在长安‘眷恋不去’的关内侯,真要说起来,未必就比那些窝在关东封国的彻侯差多少!

无论是官员还是勋贵,都是如今汉家权利金字塔中,处于最顶尖部分的人物;

就这么当着百官功侯,乃至当朝天子的面,在这朝议上大打出手?

刘荣表示很难磅。

在过去,刘荣倒也确实听说过朝议之上,时不时会上演全武行。

但彼时的刘荣只想当然的认为:即便真有人在朝议干架,也顶多是理念之争。

如早些年,天子启以晁错为先锋,推动《削藩策》,原本反对削藩的朝公百官,便基本都是被晁错挨个说服+打服的。

——说又说不过,打又打不过,可不就得低头认怂?

也就是老丞相申屠嘉,仗着自己元勋功侯、开国老臣的超然地位,能硬着脖子对晁错‘耍流氓’——任你说的天花乱坠,我就是不听!

反正我这一把年纪,你也不敢打我;

就算敢打,你还未必打得过我……

而在今天,亲眼看到年过花甲的老少府岑迈,在朝议之上以一敌二,打的宗正、奉常那两个四十来岁的‘年轻人’抱头鼠窜,为的却是以武力,抢夺储君册封大殿的主办权……

“我说呢……”

“我说汉家哪来的底气,非要官员出将入相——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呢;”

“就这官员素质,真要让那些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来做官,怕是都活不到第一次朝议散朝?”

“瞧老爷子这架势,分明也是早就见怪不怪了?”

暗自腹诽着,刘荣面上却摆出一副三好学生的模样,跪坐于御榻左侧五步的位置;

面前,已经由宦者令春陀搬来了一方矮案,空白竹简也已摊开其上。

手握毛笔,稍前倾着上身,又再三抬头,撇了好几眼皇帝老爹的侧脸,刘荣才终于落下笔,在竹简上写道:汉官刚烈,尚武之风极盛,出将入相,名副其实……

“陛下。”

“臣认为,太子册封大典,以及诸公子分封就藩,或许可以放在春耕当日。”

凭本事拿下此次典礼的主办权,少府令岑迈说起话来,显然也更多了几分傲然。

——出钱的是大爷!

更何况岑迈掌控下的少府,可不单是此次大典的金主;

朝野内外,凡是要花钱的地方,几乎全都指望着少府内帑。

而外朝要想从少府内帑——从天子启的钱袋子里往外拿钱,除了要天子启点头,也仍旧要岑迈这个少府令同意。

若不然?

嘿!

便说如今的太子荣,又不是没吃过‘皇帝父亲都答应我了,少府怎么阳奉阴违?’的瘪!

本就是汉家朝野内外共同的金主,此刻又凭实力赢下了此次大典的主办权,岑迈自然是恨不能鼻孔朝天。

听闻岑迈这个提议,天子启也没急着否决,而是稍昂起头,示意岑迈细说。

“禀陛下。”

“如今时值春二月,距离三月春耕,只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么短的时间,如果只是准备储君册封大殿,倒也勉强够;”

“但除了册封储君,陛下还有意将诸位公子的封王典礼,也并进去。”

“既然诸位公子,也要在储君册封大典获封为王,那其余移封、新封的宗亲,当也是在彼时了。”

“再加上春耕日,陛下本就要莅临社稷坛,亲开籍田,以劝耕天下,皇后也要带着百官功侯家眷,在椒房进行亲蚕礼……”

“时间,实在是紧了些?”

岑迈此言一出,殿内百官公卿也不由各自点下头,纷纷对岑迈的这番表态表示了认可。

——册立储君太子,是肯定要有正式的典礼的。

分封皇子为诸侯藩王,更是不单要祭祖告庙,还要一并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

至于分封宗亲,以及移封原有的宗亲诸侯——如果只是一两家,倒是可以简化一下流程;

颁诏分封,再举行一个小型的祭祀仪式便可。

但这次,汉家基本可以说是要将整个——至少是大半个关东的宗亲诸侯重新洗牌。

除了梁、代、燕、淮南四国之外,其余十多个诸侯国——齐、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济北、淄川、城阳、衡山、庐江、长沙等国,都要迎来一位新的诸侯王。

另外,还有即将加入‘汉藩’之列的河间、常山、中山、江都这四个新国。

如此大范围的洗牌,若是只颁诏一纸、设一祭台,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最好的办法,便是如岑迈所说的那般,尽可能将这一揽子典礼合并——册封储君,分封诸子,以及新封宗亲、移封诸侯都放在一起。

如此一来,朝堂也不用同时准备好几个典礼了,只需要齐心协力,准备一个超大型的储君册封大典即可。

再加上春耕在即,若是把天子启在春耕日的籍田礼、祭天礼,以及皇后的亲蚕礼也给并进去,能为朝堂省不少时间、省不少事儿不说,还能省下不小的花费。

——和先帝一样:当今天子启,同样是个简朴的帝王。

虽然比不上先帝那么夸张,如衣服破了补一补继续穿、餐食凉了热一热继续吃之类,却也至少是能省则省,尽可能不花冤枉钱。

被岑迈这么一提,想到这么做确实能省不少,天子启当即便有些心动了;

但稍有些出乎朝臣百官预料的是:天子启并没有直接点头,而是在短暂的思虑之后,侧身望向御榻旁的太子刘荣。

“太子以为如何?”

“将储君册封大典、诸王分封大典,以及春耕日的祭天籍田礼都并做一处——可会让太子觉得受了委屈?”

此言一出,殿内百官朝臣纷纷坐直了身,尽可能将脖子伸的更长些,也要一睹刘荣此刻的神容。

——真要说起来,如今朝野内外,对于‘太子荣’的了解,其实并不算很多。

掰着指头算起来,也就是寥寥几句:不怎么惹事,不算愚笨,还算孝顺,友爱兄弟手足;

就这寥寥几项,都还得画上几个小问号。

友爱手足?

对绮兰殿,这位太子殿下,似乎并不很‘宽容’;

还算孝顺?

东宫窦太后有话要说……

故而此刻,当天子启看似询问,实则试探的让刘荣表达看法时,殿内的每一个人,都将探究的目光撒向御榻侧。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隐隐带着期待,希望刘荣能拒绝天子启这个提议!

——先帝崇尚简朴之风,上行下效,无论是长安朝堂,还是郡县地方,都过了二十多年苦日子;

当今天子启也不逞多让,虽然稍正常了些,但也总归是以‘简朴’为主。

如今汉家,对于一个不过度崇尚简朴之风的帝王,几可谓是翘首以盼。

只可惜:太子刘荣,注定要让他们失望了……

“儿臣认为,少府所言有理。”

便见御榻侧,太子刘荣缓缓起身,对着天子启便拱手一拜。

口中道出此语,旋即便带着浅浅笑意,侧过身,正对向殿内的朝臣百官——主要是少府岑迈,旋即沉沉一拱手。

待重新直起身,刘荣才以略带些拘谨的口吻道:“早些年,孤曾听先帝说:不当家,便不知柴米油盐贵。”

“小到农夫民户尚且如此,大到宗庙、社稷,自更是如此了。”

“——从官员俸禄、四时赏赐,再到道路的维修维护,河渠的疏通清理;”

“上上下下,朝堂一年不知要花多少钱,才能勉强维持运转。”

···

“孤尝闻乡间老者云: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我汉家,上到公卿百官,下到乡野小吏,都是以天下黎庶缴纳的农税、口赋所供养。”

“——说是民脂民膏,亦不为过。”“朝堂得天下人供养,自当将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具体到国家大事,自更是能省则省,能俭则俭……”

至此,太子荣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发声’,便在殿内功侯百官如丧考批的失落情绪中宣告落幕。

与此同时,刘荣的第一个政治词条,也正是出现在了朝臣百官心中。

——又来一个抠门儿的……

具体抠门到什么程度还不好说;

但也不过是以先帝为上限,下限再低,也不会比当今低到哪里去。

“官不聊生啊……”

如是发出一声感叹,百官朝臣便默然低下头去,很快便也将这点落寞给抛到了脑后。

先帝二十多年,外加当今这几年,反正都习惯了;

左右不过是‘无法过得更好’而已,维持现状,也没多让人难以接受。

而在御榻之上,听闻刘荣这番表态,天子启虽早有预料,心下却也不由涌上些许赞赏。

——不是因为刘荣这番表态,表明了汉家的新太子,和先帝、天子启一样(kōu)节(mén)俭;

而是第一次登上朝仪,刘荣没有怯场。

今日,可是每逢初一、十五的朔望朝!

与会的,不单只有平日里参加常朝的百官,同样还有在京功侯、贵戚!

虽然还有很多人都在关东,跟在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以及车骑将军郦寄身边,却也是稀稀拉拉二三百号人!

都不用说旁人——便是当今天子启,当年第一次上朝,那都是紧张的腿肚子直发颤,话都说不利索,大脑更是一片空白!

虽然当时的太子启只有十二岁,却也丝毫不影响刘荣今日的表现,让天子启莫名更多了一丝心安。

——就算刘荣这淡定从容的姿态,是因为刘荣足够年长,也同样足以让天子启心中,萌生出‘果然没选错’的感官。

因为年纪足够大——至少大到可以保证‘即位时已经加冠成人’,不需要由太后代掌朝政,也同样是储君太子的考核内容。

在这一项上,作为当朝皇长子的刘荣,显然占尽了优势……

“唔……”

“太子都不觉得委屈,那便按少府说的办吧。”

“——节俭之风,是先帝留给我汉家的传统美德。”

“朕纵有自愧不如,也很希望能效仿先帝的德行。”

天子启拍板,旋即象征性的将目光撒向殿内,当即便要定下此事。

却见东席功侯班列,稍有些不适宜的战起一道身影,在天子启稍有些不愉的目光注视下,亦步亦趋走到殿中央。

“平阳侯臣曹寿,顿首顿首,以拜陛下……”

低微平和的唱喏声响起,天子启纵是不满于这个已经敲定的议题又节外生枝,但看在平阳侯国那一万多户的食邑,也好歹是耐下了性子。

“平阳侯认为,有何不妥?”

隐约带着些不满的询问,却见曹寿赶忙又是一拱手,旋即将目光锁定在天子启身上,身体却是朝御榻一侧的刘荣稍一转。

“恳请陛下恩准,许臣稍述不解之处,以供太子答疑解惑……”

闻言,天子启只当曹寿这是想找存在感——在太子刘荣眼前混个眼熟,便也将胸中不愉再压下去些,不无不可的一摆手。

得了天子启的允准,曹寿这才完全正对向刘荣,含笑一拜。

“臣常闻: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先帝也曾说过:朝堂倡导简朴之风,却有两项不包含在其中。”

“——其一,是军队的粮草、军械、吃食、衣袍,以及有功将士的封赏、伤亡之人的抚恤。”

“其二,便是供奉给先祖、神明的血食祭品,以及一应祭祀规格……”

满含笑意的道出此语,曹寿便摆出一副果真是要刘荣‘答疑解惑’的架势,面上淡笑依旧,眉头却是略带疑惑的皱了皱。

“还请太子,为臣解答疑惑。”

“——储君册立、分封诸王,以及祭天籍田、皇后亲蚕,分明都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更是与‘戎’,也就是军队并列的、国家唯二的大事:祀。”

“我汉家崇尚简朴之风,确实是古往今来都很少见,也很值得自豪的美德。”

“但再怎么简朴,也不该在戎、祀这两件国家大事上有所体现?”

言罢,曹寿只不着痕迹的看向左右,似乎是想要得到与会百官功侯的支持;

片刻之后,又不忘面带歉意的对刘荣再一拜:“并非是臣想要以此责问,而是臣才疏学浅,确实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如果能得太子答疑解惑,臣,感激不尽……”

一听曹寿这话,殿内百官功侯原本耸拉下去的双肩,也随之再度被挺起;

便是御榻之上的天子启,面色也不由稍一正,望向刘荣的目光中,也隐约闪过一丝期待。

——曹寿的意思很简单:储君册封大典,是要祭祀上天和先祖的,属于绝对不能省钱的大事;

太子却认为在这样的事上,朝堂也还是应该‘能省则省’——这,恐怕有些不妥?

御榻一侧,刘荣自也是早已起身,温言悦色的听取曹寿的‘疑惑’。

听闻曹寿此言,自也当即明白过来:曹寿这番话,并不是在为难自己,又或是真的觉得这比钱不能省。

而是借此试探一下刘荣在‘省钱’方面的坚定程度,以及在臣下提出反对意见时的反应。

恼羞成怒?

还是唯唯诺诺?

恐怕不单是曹寿想知道——此刻,殿内的每一个人,包括御榻上的天子启,都对刘荣接下来的反应提起了万分关注。

便是在这万众瞩目之下,刘荣只笑意不减的对曹寿拱手一回礼,旋即便为这场不是考验的考验,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这确实是至理名言。”

“但在孤看来,这里的‘大事’,指的并不是非得铺张浪费、极尽奢靡,而是说:应该对其提起足够的重视。”

“——戎,即军队、战事,需要朝堂提供足够的粮草辎重,以及一切必要的物资;”

“却并不意味着朝堂要为了‘国之大事’四个字,而让军中将士顿顿吃肉、人人锦衣,甚至是乘坐华贵的马车上战场。”

···

“祀,也是一样的道理。”

“——无论是祭天还是祭祖,都应该满怀虔诚,郑重其事,沐浴更衣,严谨对待,准备一切必要的祭祀用品。”

“却也不需要为了‘国之大事’四个字,而杀尽天下牛、羊,来表达对先祖、神明的敬意。”

“敬意,从来都不取决于祭品的多少、祭祀的规格,而是取决于对待先祖、神明的态度。”

“若是为了彰显‘国之大事’,而动辄铺张浪费——尤其还是拿着天下人的供养、拿着民脂民膏铺张奢靡,那无论是神明还是先祖,恐怕都不会感到高兴……”

言罢,刘荣不忘也学着曹寿方才的模样,对曹寿含笑再一拱手。

“孤年不及冠,不敢说能解答平阳侯的疑惑。”

“只是以少年轻狂的言论,来供平阳侯参考而已。”

“——再者,朝堂才刚平灭吴楚七国之乱,府库虽谈不上就此空虚,却也是靡费良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即便是戎、祀这样的‘国之大事’,也同样是可以尽量节俭的……”

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回家晚了第14章 坑儿的爹!第38章 秦老匠第50章 有样学样第9章 执棋者婚假第157章 区区中郎将而已第9章 执棋者第24章 真打呀?!第32章 埠(b)响丸辣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出啊?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12章 番外:黄粱一梦第86章 王孙,且去第173章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第98章 陛下口谕!第171章 老刘家的男人啊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19章 做大哥的第31章 不尽然吧?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17章 梁《孝》王第23章 好剧本第35章 汉少府第94章 这不搞人心态吗这?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171章 老刘家的男人啊第122章 暴君!第136章 儿行千里第172章 天赋异禀的中山靖王第28章 给你脸了是不?第168章 这也太拟人了吧?第200章 恐复为吕氏!第59章 皇长子以为可否?第94章 这不搞人心态吗这?第153章 长安急报!第200章 恐复为吕氏!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订)第6章 困兽第129章 请周亚夫开始表演第79章 雏凤初鸣第34章 当我好欺负?第160章 记住这王印之重!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106章 天子启的怒火第48章 皇祖母,误会了第133章 龙凤争鸣(下)第31章 不尽然吧?第128章 盖棺定论第178章 为子孙后世计调整一下状态第143章 又来一个抠门儿的第46章 荚钱第109章 刘濞老贼!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86章 王孙,且去第173章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第159章 社稷第164章 父皇,时间不多了啊第200章 恐复为吕氏!晚点更第178章 为子孙后世计调整一下状态第79章 雏凤初鸣第146章 你当我弟没哥哥?第146章 你当我弟没哥哥?第127章 父死子继,可歌可泣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49章 孙儿,当真错了吗?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43章 丞相失势第4章 棋盘侠刘启第192章 不该杀吗!!!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长的人第79章 雏凤初鸣第43章 丞相失势第5章 登门赔礼第159章 社稷第13章 家宴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71章 父皇,糊涂了!第53章 窦王孙第8章 命可真好第10章 请陛下三思!第45章 申屠嘉:当年还是太年轻第43章 丞相失势第76章 孙儿,冤枉啊!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44章 长安侯第95章 盛名之下,断无虚士第44章 长安侯第28章 给你脸了是不?第69章 朕,变了吗?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让太子失望!第200章 恐复为吕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