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南书房

3.南书房

胤禛在如愿以偿进入南书房无逸斋读书不久,心里就开始暗暗叫苦。

他现在三更即起,四更进学。想稍微偷懒一点都不行,天还没亮,就有宫里的精奇嬷嬷手中攥着把黄封的铁尺,在窗外高喊:“请四阿哥更衣。”如果不理会,嬷嬷就会背诵祖训,并提高音量叫到:“四阿哥再不起,祖宗家法在此,小心打了。”接着太监们就会伺候更衣洗漱,然后稍微用点奶子点心,就几乎是架着的把胤禛送到了南书房。

此时南书房的总师傅是熊赐履,他主要教授阿哥们汉学,以及知道阿哥们习读康熙自己撰写的施政心得。胤禛由于尚未正式启蒙,所以不和其他三位阿哥一起读书,而是在侧院的一间小书房中由顾八代单独授课。

起初就是描红,读千字文。胤禛对此一点不陌生,和他‘后世’在现代小学里上书法课是一个意思,先是在师傅写的纸样上面铺一张米浆纸,然后一笔笔的描下来。不过此时全部都是繁体字,笔画甚繁,书写起来实在麻烦,让胤禛头痛不已,异常怀念简体字时代。不过他以前书法的底子还行,所以被师傅勾红的字(师傅会在他认为写得好的字上画红线)还是不少的。

读千字文倒非难事,师傅读一遍,他跟念一遍,直至背熟为止。然后师傅再逐句释意,以求胤禛完全明白。到底胤禛还是有些文化底子的,(是啊,好歹是大学毕业的)所以进度也就特别的快,千字文竟然只用了三天。胤禛已经很觉着惭愧了,比之三阿哥的过目不忘,自己算是很一般了。但顾八代却大是惊喜,连声夸奖胤禛是天纵英才。于是,千字文甫一结束,论语也就随之而来。论语胤禛并不陌生,后事之时,研读颇多,此刻无非温故而知新罢了。胤禛自然只用了两周就能全部背诵,且能熟练复述每个篇章的含义,顾八代更为折服,心中不免生出‘天家子孙,不愧人中龙凤‘的想法。

康熙非常关心皇子每日的功课,所以南书房的师傅就要每隔数日把各位阿哥的窗课呈给康熙过目。康熙前一段特别留意了一下胤禛的描红簿子,整体结构虽然还显得稚嫩,(因为路杰以前没有怎么特别练过书法,但是钢笔字写得还不错)但是笔锋刚正,颇有点风骨。

而这次呈上来的功课确让康熙有些疑惑,他没有想到,胤禛一个四岁不到的孩子居然开始作文了。虽然只是论语中就论学一篇的心得,却也言之凿凿洋洋洒洒,只是遣词用句的方式有些特别,而且其中的论调也是十分清奇。

康熙思考着,眉头紧锁。他熟悉顾八代性格,知道此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自然决不会为皇阿哥捉刀,以此借机在皇帝这里邀功。再者顾八代的文风康熙也了解,虽然不是程朱理学的拥趸,但也可谓是儒学正统,从这篇作文的结构诠述来看,也不可能是他代笔的。

康熙不由得狐疑之余又有些欣喜,所疑之处,在于就常理而言,一个进学时日不长的孩童不太可能独立完成这一篇作文;喜的是,如果确认属实,该文确为四阿哥所做,那么此子之才情不可限量。当然,康熙还有一种隐隐的忧虑。往往聪明之人福薄命短,以前后妃所诞几子,皆是伶俐异常,却无一不是夭折而亡,自己目前又子息不旺,所以一定要未雨绸缪,以免让胤禛重蹈覆辙为妙。

康熙于是招来了顾八代,仔细询问了胤禛进学的情况,证实了那篇奇文确实是四阿哥所为。顾八代也向皇帝坦陈了自己对四阿哥的担忧,虽然胤禛吸纳知识的速度确实是惊人,但是却奇思不断,似乎有入歧途之险。康熙与此却并不担心,因为他觉得四阿哥年纪尚小,不应太过拘束。且他一向不赞成固守,只要不出格也便罢了。

这一日,康熙特地去了佟贵妃处,再次查问四阿哥胤禛的情形。佟贵妃心中暗暗思忖:必是四阿哥颇得圣眷,以后若是能在四兄弟中崭露头角,无论是封王,甚至取太子而代之,自己可就后半生都有着落了。

康熙完全没有察觉佟贵妃心中的汹涌,只沉吟了片刻,道:“咱们这个儿子真的是很聪明,顾八代也常夸他,朕很希望他能成为我皇家的千里驹,只是……”

佟贵妃先时听得心花怒放,这个‘只是’着实吓了她一跳。她现在别的都无所谓,只单怕康熙提出要让胤禛回到他生母那边去。她心里正在惴惴不安,就听到康熙道:“朕极忧心,此子若是过于聪明,遭了天忌,反而会折了他的寿呢。朕想着送他去京郊的大名寺修行一段时间,求佛祖好好庇佑这孩子,你说呢?”

佟贵妃虽然闻后心中略安,但还是吃了一惊。皇家之中有崇尚佛教的传统,自太祖、太祖到太皇太后,皆多礼佛。但世祖章皇帝,也就是康熙的父亲福临,坊间有传言,是因弃世出家而放弃皇位。这总是听上去不太吉利。而且太皇太后的确对先皇欲剃度皈依一事始终耿耿于怀,由此,更加不利于胤禛以后的前途。

瞬间胸中闪过这些念头,她不由得眉头微皱。康熙注意到她表情的变化,便耐住性子,问道:“佟妃,你对此可是有些疑义?”佟贵妃猛然晃过神来,急道:“臣妾只是心疼四阿哥,他还小,离不开额娘,让他一个人去庙里,臣妾实在是不放心啊。”康熙微微一笑,道:“不妨的,朕理解你的心意,朕也是想护着些这孩子,再说,走出这宫苑,也能让他多点历练。朕很看好他的。”

佟贵妃陪着笑,小心道:“皇上说的是,四阿哥经过历练必能成大器,臣妾只是想,四阿哥长大以后,也要立于朝堂之上,辅佐皇上和太子,顶着个和尚的名头须不好看不是?”康熙不由得哑然失笑,摇摇头说:“佟妃啊,朕倒是觉得,你这是给四阿哥撞木钟。不过,舐犊情深,朕明白,他们几兄弟,太子名分早定,剩下只有大阿哥已经封了贝子。这样吧,朕也不能偏私,老三胤祉和四阿哥也一同进固山贝子吧。照说,他们两个非长非嫡,十五岁前朕本不打算分封的,这也算破了例了。”

佟贵妃登时大喜过望,盈盈下拜谢恩,康熙含着笑,握住了她的葱葱纤手,顺势将她揽入怀中,两人亲昵之后,翻云覆雨了一番,康熙才折返乾清宫去。

第220章 混水(一)第79章 出征(二)第41章 麻烦(一)第125章 暗潮汹涌(二)11 郊迎一第115章 家宴(三)第324章 万寿(一)15 家祭二第30章 八阿哥(一)第128章 暗潮汹涌(五)第186章 又逢伤心事第75章 从军(六)第221章 浑水(二)第326章 万寿(三)第60章 何去何从(一)9 喜讯一第221章 浑水(二)第72章 从军(三)第273章 尘埃落定(十六)第119章 波澜横生(二)第172章 南巡(三)第305章 南山遗恨(四)第226章 浑水(七)第172章 南巡(三)第124章 暗潮汹涌(一)第319章 一波又起(五)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129章 暗潮汹涌(六)第100章 父子兄弟(六)第296章 多事之秋(八)第108章 嫌隙(三)第158章 河务(一)第200章 风雷涌动(七)第21章 围猎(五)第160章 河务(三)第127章 暗潮汹涌(四)第145章 二征葛尔丹(十二)第283章 督抚之争(九)第55章 初识愁滋味(九)第282章 督抚之争(八)第174章 南巡(五)第261章 尘埃落定(四)第89章 首战葛尔丹(五)第391章 问鼎(十五)第277章 督抚之争(三)第98章 父子兄弟(四)第183章 科举弊案(五)第339章 父子兄弟(九)第96章 父子兄弟(一)第339章 父子兄弟(九)第29章 伤逝(三)第193章 风雨欲来(六)旅欧杂记布鲁塞尔一第354章 父子兄弟(二十四)第113章 家宴(一)12 郊迎二第127章 暗潮汹涌(四)第55章 初识愁滋味(九)第253章 议储(六)第308章 南山遗恨(七)第312章 一波未平(二)第168章 封爵(一)第40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十)第33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一)第17章 围猎(一)第240章 浑水(二十一)第378章 问鼎(二)第328章 万寿(五)12 郊迎二第120章 波澜横生(三)第37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七)第141章 二征葛尔丹(八)第43章 麻烦(三)第57章 谁言寸草心(一)第208章 惊变(四)第23章 兄弟(一)第47章 初识愁滋味(一)第233章 浑水(十四)第206章 惊变(二)第247章 浑水(二十八)第275章 督抚之争(一)第242章 浑水(二十三)第161章 河务(四)第88章 首战葛尔丹(四)第260章 尘埃落定(三)第55章 初识愁滋味(九)第283章 督抚之争(九)第355章 风云渐起(一)第118章 波澜横生(一)第65章 何去何从(六)第224章 浑水(五)第164章 国事家事(二)第32章 八阿哥(四)第34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二)第376章 风云渐起(二十二)第92章 首战葛尔丹(八)第248章 议储(一)第163章 国事家事(一)第124章 暗潮汹涌(一)26 兄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