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阵前叙话

第394章 阵前叙话

隋军刚刚安下营寨,就有使者送来崔澈书信,原来是邀请杨素明日在阵前叙话。

杨素看罢,对御史监军刘士龙笑道:

“崔澈此举,定是要效仿魏武帝离间马超、韩遂,来使监军对杨某生疑。”

刘士龙是一名文官,他固然不懂军事,但却读过历史,当然知道曹操将韩遂唤到阵前叙话,使得马超猜疑韩遂,刘士龙笑道:

“崔逆东施效颦,下官又怎会中计,至于崔逆之约,赴与不赴,越公可自抉之,下官别无异议。”

实际上,刘士龙也不想与杨素将关系闹得太僵,他又不是真的愣头青,哪能不破杨素事后报复。

别看杨素当年对李百药是又送小妾,又送钱,临了还举荐其为官,但其实心眼着实不大。

杨坚在位时,一次杨素犯了过错,杨坚派遣前魏州刺史柳玄之兄柳彧前往核查。

当时杨素早已经进位左仆射,但柳彧素来刚正,不媚权贵,他命杨素在堂下立而听审,使得杨素大损颜面,因此怀恨在心。

在蜀王杨秀被治罪后,负责查案的杨素发现柳彧曾与杨秀有过赠礼往来,于是借题发挥,将柳彧打为杨秀党羽,流放敦煌。

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或许存在,但绝不包含杨素在内。

杨素沉吟片刻,说道:

“既然刘监军信任杨某忠于朝廷,明日杨某便走上一趟,免得将士们以为杨某在崔逆面前露了怯,不过监军若是有暇,可与杨某同往。”

刘士龙赶忙拒绝:

“越公邀下官同行,无非是为了自证清白,但越公位极人臣,对圣人的忠心,天地可鉴,无需多此一举。”

仔细想想就知道,如今杨素贵为尚书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百官之首,若是倒向崔澈,他还能得到什么,莫非崔澈还会奉他为主。

这件事,就算崔澈同意,他麾下的文臣武将们也不会答应。

最终,杨素还是敲定了与崔澈明日在阵前一叙。

仁寿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临近新年,然而晋阳城内没有一点喜庆的氛围,城外笼罩在肃杀的气息中。

清晨,杨素以两万步卒留守,领其余十四万步骑出营。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由于杨素曾刻意挑选出三百人守西河县,又将他们尽数处死,故而今日杨素指派将士守营,甚至险些引发哗变。

实际上,从两次留守人数的区别,就能看出杨素的想法。

只派三百人怎么可能守得住西河县城,当然是拿来立威的。

如今以两万人守大营,杨素又怎么可能对他们痛下杀手。

好在安抚及时,并没有真的生出乱子。

与此同时,崔澈也留下一万步卒守卫营垒,领着九万步骑与燕军相隔三里,南北列阵。

两军的中间位置,立有一座凉亭,是昨夜临时搭设,作为崔澈与杨素的会晤之所。

二人各领十名骑士作为护卫,来到亭外,还未下马,崔澈便朗声道:

“不曾想,崔某居然有朝一日会与杨公兵戎相见,杨公别来无恙?”

杨素戏谑道:

“杨某也没想到当年子澄劝说我辅佐今上,如今圣人即位,子澄却做了叛臣。”

崔澈并没有把杨素的讥讽放在心上,他叹息道:

“实不相瞒,崔某也是身不由己,只为求活耳。”

随即又向杨素提议道:

“杨公,你我久别重逢,不如先往亭中入座,再慢慢叙话也不迟。”

杨素闻言颔首:

“也好。”

二人翻身下马,步入凉亭之中,各自带来的十名骑士,则打起精神,唯恐对方突然发难。

崔澈早已命人备好了茶水,为了让杨素放心,崔澈自饮一杯,再为杨素满上。

斟茶之际,崔澈突然问道:

“杨公可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说?”

杨素摇头笑道:

“崔子澄呀崔子澄,莫非你今日邀我叙旧,就是为了与老夫说这番话?

“实不相瞒,等为圣人平定河北之后,老夫自当卸甲,不再领军,一心辅佐圣人治理国家。”

崔澈将茶杯递给杨素,淡淡道:

“杨公岂不闻树欲静,而风不止,杨公若能平定河北,莫非真以为放下了兵权,就能使杨广安心,如果真的这般简单,崔某又怎会冒着灭族的风险,响应晋阳天子的号召。”

杨素接下茶杯,反驳道:

“你在青齐之地布局二十年,大隋开国之初,就已经生有反叛之心,又何故将过错推卸到圣人身上,说什么是为了自保求活。”

崔澈不与杨素争辩,毕竟杨素不可能跟自己一样,能够预知杨广将来的作为,他转而问道:

“听闻杨公军中设有一位监军,敢问杨公,这受制于人的滋味,又是如何?”

杨素反问道:

“子澄莫非以为这般说,就能扰乱老夫的心境?”

崔澈笑道:

“我只是为杨公不值而已。”

说罢,便不再尝试说服杨素行养寇自重之举,转而当真与他叙起了旧情。

二人相识二十五年,崔澈又与杨玄感是同窗好友,两家可谓是交情深厚。

正如杨素所言,当初还是崔澈为杨广与杨素牵线搭桥。

杨素回忆起当年崔澈对自己的一番言语,不由惋惜道:

“当日子澄代替圣人许我以尚书令,老夫问子澄,我为尚书令,你又居何职。

“子澄笑言,要与我萧规曹随,共同辅佐郡王,开创大隋盛世。

“言犹在耳,却是物是人非,子澄若是愿意归顺,老夫以身家性命担保,圣人必会宽赦子澄。”

崔澈劝说杨素不果,没想到如今杨素又开始劝起了自己,崔澈正色道:

“越公作保,崔某自然是信的,但我立志为先帝复仇,决心不可动摇。”

杨素沉吟半晌,突然放低了声音道:

“先帝是因病暴毙,并非你与杨谅所言,为圣人所弑。”

崔澈直视杨素双目,认真道:

“先帝驾崩,其中曲折,你我都心知肚明,杨公就不必虚言相欺。

“杨广弑父杀兄,又蒸庶母,禽兽行径,人神共愤,崔某恨不能生啖其肉!”

(本章完)

第621章 歪曲事实第135章 卸任归朝第545章 恢复爵位第53章 记事参军第328章 巧遇小陈第365章 夫妻同心第279章 突厥来使第464章 起意南巡第342章 拖延时间第34章 剖明心迹第522章 和亲之议第288章 仙娥河畔第176章 花落谁家第24章 为报君恩第100章 98章被屏蔽第164章 重回书院第279章 突厥来使第491章 正旦元会第542章 重瞳大将第563章 大燕开国第203章 崔澈嫁女第137章 出镇幽州第474章 途经代州第232章 分兵讨贼第548章 小试牛刀第195章 元宵夜会第21章 稚子择师第362章 各方反应第559章 自比贞妇第318章 契丹归附第371章 士族来投第338章 阴差阳错第570章 崔澈教孙第80章 前线觅功第570章 崔澈教孙第409章 卖主求荣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422章 大军南渡第350章 全据辽东第171章 早做准备第593章 襄阳危急第261章 秀外慧中第446章 东隋马政第462章 组建水师第181章 祸乱江南第137章 出镇幽州第458章 绑送晋阳第308章 造访东宫第299章 辽东之败第171章 早做准备第359章 相约同行第486章 程郎求亲第490章 崔家兄弟第373章 何处为先第270章 行宫落成第528章 兵出陇关第505章 渡河西进第279章 突厥来使第272章 一场好戏第484章 军队整编第359章 相约同行第329章 托付家事第108章 苏威问案第172章 南下襄阳第565章 地方分权第70章 击鼓鸣冤第102章 精骑迎主第308章 造访东宫第274章 越府相亲第351章 汉王来使第579章 天竺夫人第77章 南陈夺嫡第585章 中秋揽月第321章 契丹亲卫第445章 试探心意第350章 全据辽东第320章 赎买妇孺第423章 连成一片第542章 重瞳大将第583章 宫中饯行第536章 大兴城陷第286章 分兵而行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148章 奚人受辱第290章 揣测心思(第五更)第412章 迁都与否第265章 别院夜话第211章 江南叛乱第358章 意气之争第544章 大将献城第211章 江南叛乱第84章 凉亭桂树第142章 赵穆为间第129章 初为人父第5章 封家六子第158章 威望之隆第183章 觊觎辽西(第四更)第540章 九锡之礼第190章 越府寻人第557章 群臣逼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