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歃血为盟(4000)

第481章 歃血为盟(4000)

崔澈与都蓝可汗会盟的地点便是北魏六镇之一的怀朔故城。

八十三年前,北魏朝廷无力平定六镇叛乱,于是借助外力,命依附于北魏的柔然可汗阿那瓌领军平叛。

阿那瓌趁机焚毁北疆六镇,怀朔镇城自此荒废,只剩了如今的断壁残垣。

废墟之中,魏征找到怀古凭吊的崔澈,躬身道:

“启禀大王,漠南各族都已经应召前来观礼,吉时也将到了,还请大王移驾,莫要误了时辰。”

“知道了。”

崔澈淡淡应了一句,领着众人前往祭台。

会盟祭台共有三层,台高十丈,夯土堆砌而成,雄立于大青山北麓。

说是会盟,其实是都蓝可汗向崔澈为代表的东隋朝廷表示臣服,崔澈自然要将这件事情大操大办。

都蓝可汗如今被启民可汗逼迫得如同丧家之犬,这固然不假。

但他头上还顶着突厥汗国大可汗的名头,是其父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传位于莫何可汗,莫何可汗死后,由崔澈与当初西征的突厥将士共同拥立。

显然比在莫何可汗死后许多年,又被隋朝册封的启民可汗更能使塞外之人信服。

如今都蓝可汗在漠南各族面前,臣服于崔澈,也必定要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万东隋步骑早已经陈列在了祭台之下,崔澈的车马抵达之时,八万人齐声欢呼,声势骇人。

受邀在祭台第二层观礼的来宾,有人目光中满是炽热,恨不能以身代之。

而胆小懦弱之人则两股战战,被震慑得直打哆嗦。

无盖的马车穿越过两侧的军阵,崔澈走上祭台的长阶,呼喊声戛然而止,终于消停下来。

每一步,崔澈都走得很稳,在万众瞩目之下,崔澈登上祭台顶层,都蓝可汗早已恭候多时。

他向崔澈跪拜行礼道:

“大隋犬马之臣,天生大突厥颉伽施多那都蓝可汗见礼于大隋燕王殿下。”

崔澈神色庄重道:

“可汗免礼。”

都蓝可汗站起身来,向崔澈进献降表,而崔澈也让长孙无忌宣读东隋天子的册封诏书,这份诏书是裴秀领军北上之际,给崔澈带来的。

崔澈领兵出塞,不可能随身携带天子印玺。

他便在吩咐刘方征召五万将士北上之余,让中书舍人祖君彦拟诏,交由房玄龄代替小皇帝用印,送来北方。

哪怕崔澈不在晋阳,这印玺也不可能交到小皇帝杨颢的手里,一直便由房玄龄代为保管。

都蓝可汗曾受隋文帝杨坚的册封,又被废黜,今日再获中原王朝的册封诏书,也让他感慨万千。

自从当年与崔澈西征,被他扶上汗位,都蓝可汗便清楚的知道,凭此人的野心,绝不会郁郁久居人下。

但以当时大隋之盛,都蓝可汗并不认为崔澈能成事。

在他看来,崔澈的存在不过是隋朝走向衰弱的契机,使隋朝陷入内乱,为他复兴突厥创造机会。

只是没想到崔澈居然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关东,而自己则在东突厥内战中屡屡受挫,不得不仰人鼻息。

祖君彦不愧是能够写出《为李密檄洛州文》的才子,一篇册封诏书,也能写得文采斐然,大气磅礴。

长孙无忌念得口干舌燥,终于是将这片诏书宣读完毕,崔澈伸出右手,另一名亲随薛收便将一顶王冠送到了崔澈的手中。

这是一顶金色王冠,呈五片金叶状,冠叶上以细密的鱼子纹为地,饰有浅浮雕的缠枝花纹。

中央一片冠叶较为宽大,叶片上半部为花形,下半部为一只两翼神鸟,神鸟身躯正中镶嵌有一颗红宝石。

神鸟实际上便是猎鹰,即海东青,象征着突厥可汗王权。

王冠边缘多处部位有孔洞,连缀和镶嵌着许多华丽的饰品。

崔澈接过王冠,仔细打量一番,心中暗赞:

‘这可真是华美。’

这顶王冠便是突厥大可汗的金冠,由突厥汗国创造者阿史那土门传承下来,也是突厥王权的最高象征。

当初莫何可汗死后,金冠便落到了都蓝可汗的手里,今日不过是要受东隋册封,都蓝可汗应崔澈的要求,将王冠献出,让他为自己重新戴上。

都蓝可汗俯身弯腰,静静等待崔澈将王冠给他戴上。

崔澈自然不会去贪墨都蓝可汗的王冠。

以中原的锻造水平,能够制作出更精美的金冠,让他动心的是这顶王冠代表的含义,就如同中原王朝的天子印玺。

今日他就算抢夺过来,也不过是多了一件只供观赏的无用器物。

有朝一日,等他征服了突厥各部,再来讨要这顶王冠,才有实际意义。

崔澈双手将王冠戴在都蓝可汗的头上,为其加冕。

重新戴上了王冠的都蓝可汗依照魏征昨夜教授的流程,顿首道:

“中原天子所授,犬马之臣,大突厥颉伽施多那都蓝可汗拜谢燕王殿下。”

都蓝可汗的自称之中,天生大突厥中的天生二字不见了踪影,反而多了一句中原天子所授。

这并不仅仅是字数增减这么简单,它代表着突厥王权的授予,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授予突厥可汗王权的不再是上天,而是中原王朝的天子。

当然,这其中,崔澈也是耍了些小心机,他故意将大隋天子更改为模糊不清的中原天子,其用意不问可知。

这对于都蓝可汗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屈辱,但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当年他的父亲,突厥大可汗阿史那摄图依附隋朝,隋使虞庆则逼迫阿史那摄图称臣。

阿史那摄图询问左右:何谓臣子。

左右答曰:隋人说的臣子,就是我们说的奴仆。

阿史那摄图不也只能忍受屈辱,与左右笑道:我能够如愿成为大隋的奴仆,全靠尊使出力成全。

事后,还将堂妹嫁给虞庆则,赐他良马一千匹,作为感谢。

那一幕,都蓝可汗可是亲身经历,在虞庆则离开后,其父阿史那摄图屈愤难当,几欲寻死。

与父亲当年承受的屈辱相比,自己今日的遭遇又算得了什么。

在册封仪式之后,又有亲随将白马牵来祭台。

古人认为,白马是能够供奉由天神驱使,因此每每祭天盟誓,总是少不了要杀上一匹,祷告上天。

麦铁杖奋力一刀,将马头剁下,白马甚至来不及发出悲鸣之声,便轰然倒地。

亲随将白马头颅,与早已经准备好的其余牲畜首级都摆上了祭坛,崔澈与都蓝可汗焚香祷告。

随即二人敞开衣襟,互割心前血。

都蓝可汗高举搀着二人心前血的酒碗,盟誓道:

“我!突厥大可汗阿史那雍虞闾!今日在天神的见证下,歃血盟誓。愿追随燕王,听其号令!若生二心,甘愿身受天谴,子孙断绝!”

说罢,将血酒饮下半碗。

而崔澈也未有迟疑,他接过酒碗,高声道:

“我!大隋燕王崔澈!今日邀苍天与草原各族共同见证,与都蓝可汗歃血为盟。得其效忠,必护其周全,若有违此誓,甘愿身受天谴,子孙断绝!”

与此同时,徐州城内,崔弃疾只感觉到一阵莫名的恶寒之意,让他着实摸不着头脑。

贞元二年(公元607年),八月初六,大青山北麓,崔澈与都蓝可汗时隔二十多年,再次歃血为盟,缔结盟约。

东突厥都蓝部向东隋称臣,愿意接受崔澈的号令,而崔澈也保证护其休养生息,不使都蓝部被启民部所吞并。

当天夜里,草原各族头人以及代表齐聚一堂,再次展开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

由于崔澈名声在外,各部族纷纷趁机向他进献女子,既有未经人事的曼妙少女,亦有风情万种的孀寡贵妇。

崔澈不忍拒绝众人好意,便将这些女子尽数收下,只是晋阳燕王府是住不下这么多人了,准备将来尽数安置在大青山南麓的燕王宫。

晚会上,众人放浪形骸,宾主尽欢。

直至天色将明,这才罢宴。

宾客尽数离去,崔澈独自留下阿会哥耶,问道:

“我听闻你父王身体不豫,究竟是何病症?”

崔澈当然关心阿会鲁苏的病情。

在突厥内战,契丹被崔澈三番两次的抽调族中精锐,而高句丽丢失辽东,三方实力都大为削弱的背景下,只有库莫奚置身事外。

库莫奚的实力暂且还不如高句丽,但相较于分裂的东突厥,以及被崔澈持续吸血的契丹八部,却要强了许多。

阿会鲁苏过去跟随崔澈纵横草原,素来敬畏崔澈,有他作为奚王,库莫奚不敢生出异望,但若是阿会鲁苏病逝,崔澈就不得不考虑奚族王位归属,以及继任者的态度。

阿会哥耶回禀道:

“有劳大王挂念,父王只是偶感风寒,并非沉疴,如今不过是岁数大了,不得不在家静养,不能千里赴会。”

崔澈闻言,心中稍安,他故作不悦道:

“你与菩萨奴是结义兄弟,孤视你如子侄,怎能如此见外。”

阿会哥耶心中一喜,赶忙请罪道:

“小侄也是担心失了尊卑之礼,惹得叔父厌恶。”

阿会鲁苏并不只有他这一个儿子,作为长子,阿会哥耶过去深受重用,按理说继承人之位应无悬念。

但也不知道是阿会鲁苏如今年纪老迈,难免犯浑,还是为了制衡羽翼渐丰的阿会哥耶,居然也让其余子嗣参与部族大事。

这也让阿会哥耶感觉到了危机感,故而主动请缨,代替其父出使,响应崔澈的号召前来大青山观礼。

阿会哥耶太清楚崔澈话语的重量,只要他支持自己,其余兄弟便翻不起浪花。

反之,一旦崔澈另有人选,阿会哥耶哪怕得到了阿会鲁苏临终的遗命,也坐不稳王位。

草原部族不同于中原王朝,中原的皇位传承主要以先君遗命为主,只有没留下遗诏,才会给大臣们扯皮的机会。

而草原部族却是强者为尊,当初突厥大可汗佗钵去世,临终留下遗言,要舍弃其子阿史那庵逻,改立侄儿阿史那大逻便,但最后在另一位侄儿阿史那摄图的强力干预下,最终还是佗钵可汗之子阿史那庵逻继位。

当然,阿史那庵逻不久便逊位给阿史那摄图,退居独洛水。

阿会哥耶很是羡慕自己的结义兄弟崔弃疾。

此前崔彦卿只是表现出了一丁点想要夺嫡的苗头,就被崔澈押回了晋阳,闲置在燕王府中。

以此来向文臣武将们表明自己绝不会易储的决心,以此稳固崔弃疾的世子之位。

崔澈这般做法,也是亲身经历了杨勇、杨广夺嫡,杨谅反叛等事。

他可不希望自己儿子们为了权力而打破头,将来手足相残,一如杨广一上位,便矫诏将杨勇杀死。

崔澈敢于不遗余力的扶持崔弃疾,也是自信于麾下对他的忠诚,崔澈虽然说不上白手起家,但如今的班底都是他一手搭建,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威望之隆,无需赘述。

若是将来崔弃疾真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将自己架空,那崔澈也乐得去做个太上皇,埋头在后宫造小人。

好不容易穿越一趟,可不仅仅是要给儿孙当牛做马,为他们积攒家业,自己难道就不能享受享受,专注于女色么。

崔澈与阿会哥耶闲谈许久,不厌其烦地询问如今奚族内部的情况,阿会哥耶也不做隐瞒,基本上崔澈问什么,他就答什么。

这样的态度也让崔澈很是满意,临别之际,崔澈抚着阿会哥耶的背,感慨道:

“人终有一死,我亦不能避免,你父王同样如此。

“我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后人能否继续我与你父王之间的友谊,使得两族能够继续如今的睦邻友好。

“你与菩萨奴虽有结义之情,他更是迎娶了你的妹妹,按理说应该是亲密无间的。

“但自从他南下,历任青、徐二州总管之后,你们二人便少了联系,这很不应该。

“纵使天南地北,但道路畅通,书信无阻,今后需得常常互通使者。

“我的嫡长孙崔獾儿如今养在晋阳,我听说你育有数子,可从中挑选一人,送往晋阳与獾儿作伴。

“此举并非是让你送子为质,莫要多心。”

阿会哥耶听出了崔澈的弦外之音,他欣喜道:

“这正是小侄所希望的。”

下一章会很晚,大概在十二点前

(本章完)

第268章 苏威来访第235章 诱敌之计第443章 三省六部第549章 混为一‘潭’第192章 舅甥共话第291章 所谓计谋第312章 三部酋长第61章 恢复旧姓第454章 开诚布公第49章 婚姻之言第182章 家中有喜第25章 窦府家宴第475章 重返漠南第23章 北齐旧人第247章 塞北来人第335章 夺取小城第485章 废除酷法(3000)第184章 不知前路第255章 减免赋税第304章 重组骑兵第91章 作战计划第236章 平定叛乱第540章 九锡之礼第1章 边疆牧童第285章 营州之围第184章 不知前路第332章 心怀忧虑第484章 军队整编第96章 名将殒命第300章 四贵不存第613章 宴无好宴第52章 相府同僚第401章 袭取险隘第308章 造访东宫第275章 荆州总管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619章 下诏止战第175章 渡江破城第83章 太子设宴请假一天第608章 拖延时间第365章 夫妻同心第280章 心悦诚服第594章 半道伏击第562章 各方来客第258章 崔澈助学第252章 君臣离心第434章 东线战起第370章 崔澈起兵第137章 出镇幽州第268章 苏威来访第493章 无忌嫁母第529章 夜宿清水第393章 暗结将领第137章 出镇幽州第1章 边疆牧童第372章 举兵南下第588章 兵发南阳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363章 李密东奔第527章 重逢李渊第113章 人中的卢第265章 别院夜话第469章 长远之计第30章 贵人相邀第397章 阵前斩将第78章 同姓联结第247章 塞北来人第63章 杨坚建隋第609章 假戏真做第62章 裴秀来京第353章 契丹军队第4章 初入崔府第191章 徐门三杰第532章 重遇旧人下午出院,明天恢复更新第520章 恩师留书第412章 迁都与否第479章 义成公主(3000)第511章 忠臣义士第186章 吏部牛弘第147章 册立新汗第310章 各方来使第396章 诸将争先第372章 举兵南下第189章 驾部次官第305章 江东二陈第212章 行军长史第408章 豆卢皇后第613章 宴无好宴第8章 周主灭佛好消息与坏消息第296章 弃疾从军第358章 意气之争第191章 徐门三杰第198章 计划出巡(第六更)第188章 兵部尚书第196章 夜入王府第355章 朝廷忌惮第235章 诱敌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