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崔澈教孙

第570章 崔澈教孙

宇文士及的投诚书信此时已经送到了崔澈的手中。

要是换作旁人,崔澈或许会心存疑虑,以为对方是在使诈。

但宇文化及、宇文士及、宇文智及三兄弟对于杨广的忠诚,他可太清楚了。

崔澈对宇文士及的诚意没有丝毫的怀疑,立即授命侍中裴秀今后亲自过问和宇文士及的联络,若有消息,第一时间向自己汇报。

毕竟宇文士及三兄弟,在杨广心中,那可是赤胆忠心。

如今宇文士及跟随齐王杨暕坐镇蜀地,是他的心腹,必然能够传递许多有价值的情报。

至于观察司的上层,则经历了一次大洗牌,此前分掌内外二衙的赵文与赵穆,相继离职。

赵文去了陇右道,担任监察使,赵穆则因为年老,而向崔澈上书乞骸骨。

赵穆如今确实很老了,他曾担任北齐恒州长史,而北齐如今都已经灭亡三十多年了。

包括赵穆、房彦谦、王当万、董敬、秦爱、程娄等人在内,许多北齐旧臣,都已经年过花甲,临近古稀。

他们有的人年老体迈,有的人思念故土。

在大燕开国以后,没少有人向崔澈请求致士。

毕竟他们已经目睹了大燕开国,关东士族无需再受关陇勋贵的压迫,对于这些北齐旧臣来说,当初跟随崔澈所立下的宏愿,如今也已经实现,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

不过,崔澈却不肯将他们全部放走。

如赵穆这样身体不堪重负的,崔澈赏赐财物,许他荣归故里。

但是像王当万这样身体硬朗,只是因为久镇辽东,思念故土的,崔澈则会亲自去信安抚,希望他能够继续为国镇守边防,护卫一方百姓。

王当万是去年年末向晋阳上的辞章,得到崔澈的回信后,王当万又喜又哀。

喜的是崔澈对自己依旧信任有加,字里行间,完全能够感受到大燕天子对他的倚重。

哀的是,为了这份信爱,恐怕自己得要老死辽东,只能等着棺椁运回中原故土。

尤其是崔彦宗被征召回朝后,王当万受封辽东都督,拜国公,他也只能继续留在辽东,与幽州都督张武一起震慑库莫奚、契丹、高句丽。

自从赵穆、赵文离职,崔澈便将观察司交给了侍中裴秀,由他担任指挥使一职,并调派两名副使,分别主持内衙与外衙的事务。

大明殿内,崔澈刚跟裴秀交待完正事,就看见殿外探出一个小脑袋,正趴着门柱,朝里边张望。

除了魏王崔祐之,谁又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崔澈会见大臣的时候,明目张胆的偷听。

“看够了吧,还不进来!”

崔澈故意板着脸道。

崔祐之吐了吐舌头,五岁的小孩迈着他的小短腿跑了进来。

“孙儿拜见皇祖父。”

崔祐之先是乖巧地向崔澈行礼,在崔澈让他起身后,又向裴秀道:

“表叔公在上,獾儿这厢有礼了。”

裴秀连忙摆手:

“老臣可当不得魏王大礼。”

崔澈将崔祐之唤道身边,抚摸着他的小脑袋,打趣裴秀道:

“你我自小相依为命,私底下相处,就不要拘谨那些君臣礼节。

“你本就是獾儿的长辈,却不肯受他的礼,莫非是不认我这门亲戚?

“虞国公可莫要自视甚高。”

说罢,二人相视而笑,仿佛回到少年时插科打诨的时候。

在裴秀离开后,崔澈将崔祐之抱在了腿上,问道:

“獾儿今日怎么来了前殿?”

崔祐之扁着嘴,一脸委屈道:

“皇祖父要为孙儿做主,皇祖母给我找了好几位先生,课业安排得满满的,孙儿实在喘不过气来,今日还是找到机会,偷偷来见皇祖父的。”

崔澈闻言大笑,随即将殿内侍奉的宦官、婢女尽数屏退,他取下了自己的垂旒冕冠,指着它说道:

“这是我的皇冠,将来也会戴在你的头上,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说着,崔澈将冕冠戴在了崔祐之的头上。

崔祐之脑袋太小,冕冠将他的眼睛都给遮住了。

“皇祖父,这皇冠并不重呀。”

崔祐之不理解为何皇祖父要强调冕冠的重量。

崔澈重新将冕冠取下,语重心长道:

“不重吗?祖父我戴着它,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正是因为只要戴上它,便等于是肩负起了亿兆百姓的生死,你还觉得不重吗?”

崔祐之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确实是责任重大。”

崔澈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继续道:

“你如今若是不发奋读书,将来德才不能配位,又怎么戴得起这个皇冠。

“我与你的父亲,更是不能放心将这份基业,以及亿兆百姓的生死交付给你。”

崔祐之听罢,立即从崔澈的腿上跳了下来,崔澈疑惑道:

“獾儿这是何意?”

崔祐之稚嫩的面孔正色道:

“皇祖父的教诲,孙儿铭记在心,我现在就回去读书。

“孙儿不会让皇祖父失望,将来一定能够承受得起冕冠的重量。”

崔澈见他认真的表情,心中更是喜爱。

杨昭三岁就被杨坚称赞有长者之风,自家五岁的崔祐之,聪慧不遑多让。

经历过崔澈劝学,崔祐之对待沉重的课业,也有了新的认知,平素就在宫中,跟着先生们读书。

但崔澈显然也是知道劳逸结合的,偶尔他也会以访察民间疾苦为由,带着崔祐之出宫玩耍。

崔祐之自从出生以后,还未满月,就被接来了晋阳,生长在燕王府与大明宫的高墙深院之中。

没有切身体会、亲身经历,哪怕崔澈与他说破嘴,崔祐之也不可能认识到人间百态。

毕竟在这晋阳城内,又哪能看到真正的民间疾苦。

崔澈也在准备着巡视河北。

那里是自己的龙兴之地,但自从入主晋阳后,就从未回过河北,也是时候回去看看了。

正好顺便带着崔祐之四处走走,让他见一见晋阳以外的天地。

知道穷苦的百姓,是如何努力的在生活。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得是崔弃疾回京,由他作为太子监国,崔澈才能放心出巡。

(本章完)

第363章 李密东奔第601章 扬水运河第173章 大战开启第443章 三省六部第327章 故地重游第344章 驱使俘虏第269章 后发先至第307章 接任宗主第575章 重回幽州第413章 汾阴薛氏第111章 离开前夕第64章 再别长安第177章 贵妃入彀第287章 二度出塞第142章 赵穆为间第212章 行军长史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454章 开诚布公第474章 途经代州第190章 越府寻人第64章 再别长安第34章 剖明心迹第219章 杨广随军第429章 弑主之人第567章 二郎从军第308章 造访东宫第500章 徐姓少年第32章 天子禅位第86章 佳人邀见第266章 东巡泰山第167章 唐公李渊第188章 兵部尚书第25章 窦府家宴大家不要等第204章 旧人之心第518章 壮志满怀第223章 聚兵无锡第162章 论功封赏第153章 挥师西进第567章 二郎从军第128章 南北之事第244章 祖母病故第228章 进兵吴县第171章 早做准备第337章 平壤妇人(水)第312章 三部酋长第559章 自比贞妇第308章 造访东宫第274章 越府相亲第461章 净身修行第247章 塞北来人第290章 揣测心思(第五更)第582章 父子争执第356章 以安其心第375章 全取毛州第217章 矛盾爆发第533章 分清主次第72章 夸大成果第246章 重回河北第138章 回乡省亲第419章 世子相求第580章 不顾西域第59章 为友尚义第330章 骑卒张桢第270章 行宫落成第145章 旧地重游第617章 消息真假第536章 大兴城陷第169章 行军长史第357章 咬金投军第166章 千牛备身(第一更)第167章 唐公李渊第353章 契丹军队第288章 仙娥河畔第477章 再生一计(4000)第468章 盘剥索贿起晚了,下一章在十二点第166章 千牛备身(第一更)第1章 边疆牧童第536章 大兴城陷第146章 回归蓟县第194章 亲友重逢第296章 弃疾从军第586章 以诗明志第388章 弃军而走第368章 仁寿宫变第162章 论功封赏第451章 出兵随州第450章 苦衷难言第116章 野心勃勃第513章 李渊定计(3000)第120章 将士归心第166章 千牛备身(第一更)第458章 绑送晋阳第72章 夸大成果第325章 欲求连任第389章 全据河北第371章 士族来投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288章 仙娥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