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9章 工业时代——文垣的争论与差事

“想要组建工会,必须是工人自发组建,任何朝廷促进工会建立的举措都只是揠苗助长,只会坏事。不过对苏州之事来说,因要促使丝户与纺织户成为机工,为了打消他们对开设工场之人的愤恨与担忧,让她们能够安心做工,提前设立工会就十分有必要了。只能派人向丝户、纺织户与机工宣扬此事,促使工会设立。”

文垣点点头,忽然又想起什么,出言问道:“父亲,儿子又想起一事。朝廷,不,直属皇宫大内以及与勋贵合股的钢铁厂,是否应当组建工会?若是组建了工会,工人对工钱不满意,发动罢工或殴打想要上工之工人,应当如何处置?”

“此事,现下工人对工钱与其他待遇并无不满意之处,不必组建工会。至于以后,等到情形不同时再说吧。”允熥想了想,回答道。钢铁厂现在虽然算作私营工厂,但实际上仍然是公家那一套,工人待遇很好,不会有人想着罢工。但是这种待遇能够持续多久不好说。允熥自己也没想好等到有一天钢铁厂维持不了现下对工人的待遇后是彻底禁止普通百姓进入这个行当,还是让勋贵放弃钢铁厂转而控制其他行当,只能将问题向后拖了。

他马上开始回答第三个问题。“现下《商律》的条文确实不多,与《民律》合并倒也并无不妥。只是未来《商律》的条文必定越来越多;你也见过从拂菻佛罗伦萨来的那个钱庄行当之人。佛罗伦萨有关工商之条文就十分多,但混杂在与民有关的条文中,主掌刑律之人想要判案需要一条一条找出与之有关的条文,十分不便。未免以后不便,现下就将《商律》提前分出来为好。”

“至于手里有钱但欠债不还,可在《民律》中定下条文,若是欠债超过三月仍不归还,可由警察上门替债主追讨。平头百姓,哪怕一般的富户也不愿与警察打交道。听到警察要上门追讨,若是有钱就不敢不还了。”

“之后为父解释你的第一个问题。”说到这里允熥顿了顿,才继续说道:“机工大增,开设的工场更多,确实会使得绸缎、布匹的产量一并大增,但不必担心增加的绸缎、布匹卖给谁。正在不断被开发的汉洲大陆、东北的英永二藩、南洋人口日增的诸多藩国或番国,都可以来购买绸缎布匹。再者,即使这些地方对绸缎布匹的需求增加较慢,还有一个大市场可以售卖,完全不必担心卖不出去。”

“大市场,儿子不明白指的何地。”文垣道。

“当然是印度。”允熥笑道:“印度人口与大明相差无几,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还容纳不了增加的绸缎布匹?”开玩笑,历史上印度支撑起了不列颠的工业,现在有中原和印度两大市场,还有其他零零碎碎的小市场和新大陆,还满足不了大明的货物销售需求?

“父亲,汉洲大陆与东北的英永二藩也就罢了,人口稀少,又有金银矿或其他值钱之物可以在中原贩卖,不会有人开设工场;但南洋诸国与印度人口不少,尤其印度这一地人口极多,见到大明有人开设工场生产更加便宜的绸缎布匹,难道在本地就不会有人开设工场?”文垣问道。

“当然会有人想要开设工场,但没那么容易。”允熥继续笑着说道:“印度与南洋诸国做生意的环境岂能与大明相提并论?不是当地的高门大户,想要开设工场不知有多少人会上门来打秋风,成本比大明的商户高得多;若是高门大户,家家皆有数万亩良田,为何不每日吟诗作对、风花雪月,偏要开设工场挣辛苦钱?所以,大明的绸缎布匹不必担心在印度与南洋诸国卖不出去。”

“若是南洋诸国,与印度南部的几个番国不愿金银都被大明商人赚去了,提高关税怎么办?”文垣又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允熥的笑容更加和煦了。“大明水师之战舰数量比所有南洋番国和印度番国的战舰总数还要多,提高关税,就是给大明水师的将领,尤其是南洋水师的将领送功劳。”

“就因为要让商人贩卖货物,派出水师攻打这些国家?”文垣吃惊的看向父亲。

“文垣,你以为,为父在南洋设立许多藩国,又派兵占领大半个印度,是为了当地的百姓好?”允熥认真的同儿子说道:“大明百姓这么多朝廷都顾不过来,只能让他们去藩国开荒,为父岂会在意番国百姓?为父分封藩国、出兵印度的目的,除将宗室王爷都遣出去、以防在中原威胁皇位之外,就是为了大明朝廷稳固。而为了大明朝廷稳固,就必须让中原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造反;为了让中原百姓日子过得好,就只能剥削其他人了。”

“剥削,顾名思义,乃是剥夺削减之意;在为父这里,就是用劫掠之外但并不十分合理的手段,得到旁人之资财。大明人口这样多,想要人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不剥削其他百姓怎么能成?”

“自然,也不能太过直白的剥削,不然必定惹得当地高门大户与百姓不满。最合适的剥削手段,就是通过出售比当地更加便宜的货物,打压当地的工商,获得财富。所以必定不能允许这些地方用任何手段限制大明的货物进入,哪怕要出兵攻打。不过若真的出兵,也不会以他们提高关税为名,而是以其他理由。想要出兵,借口总是能够找到的,只要战后不占这一国土地,番国就不会怀疑大明出兵不是为了维护秩序。”允熥道。

“父亲,有些地方已经被大明所占,其百姓也向朝廷缴纳税赋,也应当算作大明百姓。”文垣忍不住又道。

允熥摇了摇头。文垣这话不能说幼稚,只能说仍然是传统封建国家统治者的想法。但是,“南洋之民罢了,印度之民你也见过,与中原百姓的长相截然不同,若是将他们等同于中原百姓,恐怕朝野上下绝大多数人都会反对。”

“可是,……”文垣又想说什么,但被允熥打断:“文垣,大明的都城在中原,几乎所有官员、所有将士都是中原长相,咱们朱家也是中原人长相;况且印度人造反还可调中原卫所镇压,中原百姓造反,如何镇压?所以只能偏向于中原子民,而不能一碗水端平或偏向印度人。”

“哎。”文垣叹了口气。他虽然具有了统治者思维,但仍然做不到像父亲这样冷酷的将一部分子民打入另册,虽然这些人与他长得差别较大。

他也没有举出蒙古人这样做百年后被赶出中原的例子:当时汉人可比蒙古人多数十倍,而且久居中原的蒙古人已经被养酥了骨头马都上不去了;现下中原汉人还是略多于印度人的,而且只是通过贩卖便宜货物稍稍剥削一点儿,摊到每个汉人百姓上也没多少钱,不会将汉人都养成大爷,镇压印度人造反不会有问题。

“那迁居印度,和南洋藩国或番国的汉人,应当如何对待?像对待印度人或南洋土人一样么?”文垣又问道。

“这自然不能。”在允熥的构想中,因为印度人太多、埃及又太远,印度与埃及的汉人都会变成类似八旗子弟的样子,做官有优待、为将升得快、行商拥特权、开厂减免税,只是没有‘旗饷’保底,以防将他们都养成什么都不会干只知道吃旗饷混日子的大爷;印度人也会一直被压迫,处在中下层。

但南洋土人怎么处置一直没有拿定主意。到底是视作汉人进行融合,还是直接当做殖民地人民。他这时思来想去,觉得应当适当允许一部分南洋土人与汉人融合,但除安南人之外的大多数都会被当做殖民地人民压迫,而且还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眼中的美洲殖民地土著。

听了父亲的构想,文垣又叹了口气。允熥继续说道:“南洋距离中原这样近,是南方沿海几省百姓迁移海外的第一去处,若是给予南洋土人中原之民的待遇,有了争端朝廷怎么处置?只能偏向中原之民。不过,分封的藩国内土人与汉人如何对待,由藩国自行处置,朝廷不会干涉。”

“父亲,将来南洋的藩国都会撤藩吧。”文垣忽然说道:“南洋离大明这么近,往来京城比西北许多地方更加方便,统治起来十分容易。待分封的藩王将封地打理的像中原一样后,就该撤藩收归朝廷直辖了。”

“你说的不错。”允熥先是愣了一下,之后承认道:“不仅南洋的藩国,东北的英永二藩将来也会撤藩,收归朝廷直辖。不过西北的藩国、印度洋以西的藩国、汉洲大陆的藩国不会撤藩。当然,这都是将来之事,至少为父这一代,还无法撤藩。”

他又夸赞文垣。“你能看出这一点,将来为父百年之后,将大明交给你,也就放心了。”

“父亲!”文垣顿时激动起来,将关心南洋土人的心思丢到爪哇国去了。这是父亲第一次说放心将国家交给他,虽然只有他们父子两人,但也表明他完全得到父亲的认可,比之前的夸赞更大的认可。他如何能够不激动?

“好了。”允熥笑道:“不必这样激动。大明的天下早晚都是你的,激动什么。”

“儿子并非是因此而激动,儿子是因为……”文垣脸红着就要争辩,允熥又道:“不必如此着急争辩,为父知晓你激动的缘故。这都怪为父,过去对你的夸赞太少了。今后为父多夸赞你。”

他们父子说了好一会儿话,文垣激动的情绪才平静下来。这时卢义在外面轻轻问了一句可要传膳,允熥这才注意到时候已经不早了,而他还有李家父子尚未接见。他决定长话短说,简单回答最后要解答的问题:“文垣,至于你担心的钱庄借钱利息之事,确实值得忧虑。为防工匠被重利盘剥,为父打算派你去操办。”

“儿子去操办?”文垣再次抬起头看向父亲。

“不仅以后,就算是这一次借钱给想要开设工场的工匠,钱庄的利息也未必会低。有了朝廷的命令,他们不敢明着收高利息,但可以用种种手段抬高利息,比如约定借钱三千贯,但只实付两千贯,利息却要还三千贯的;还有其他花样,手段极多。你亲自去督办此事,就能让苏州的钱庄不敢耍花样。”

“不仅是督办钱庄借钱之事,促进工会设立、还有对工匠、对开设工场之人的处置,你也都要管起来。苏州当地的官员暂时不宜调动,但让他们处置,为父担心好好的经会让他们念歪了嘴;此事又十分重要,为父思来想去,只能交给你了。”允熥最后说道。

“是,父亲,儿子明白了。儿子一定将苏州的差事办好。”文垣答应道。

第1441章 对欧洲的谋划—三个共和国的要求第982章 评论第1677章 与明国决一死战第10章 后续发酵第254章 新书画与旧古董第1520章 猜到追击第303章 戴罪立功第613章 滁州牧场第1314章 金融改革——货币兑换第436章 终于完全结束番外14:大辩论下第1201章 宴饮的最后第1038章 铁门关之战——中者必异第1740章 伟大的航行(二)第106章 婚礼第1728章 无数大学生的心里阴影。祝书友们端午节快乐!第577章 传道第587章 恭贡子折第879章 视察军医所第1521章 劝说第868章 反应第986章 抱怨的目的何在第1669章 从一个小消息看到的第828章 多邦城——调兵第101章 玻璃第1815章 最后的嘱托925章 殿试的题目第1418章 萧卓说第1221章 军事改革——废很久之前就想废的人(上)第17章 重阳节——提议军校第1503章 苏州惊变——围攻第1024章 守城——退却计划第727章 帖木儿的反应——猜测与返回第54章 前半段徐家第1231章 借口第803章 还是琼州第649章 粮典婿第483章 沿着旧航路第479章 科举(完)第1658章 巴布纳——援兵第1410章 接见——税警第685章 对蒙第177章 端午第1773章 对昆仑奴的缘故与文坻一二三事第755章 南巡——不要色目人!(五千字章节)第1535章 重见阳光第718章 不约而同的目的——安南谈论第33章 宝钞战争——应天府衙第1101章 战乌鲁木齐——终了第347章 目的与新旧发明第1216章 家话第742章 准备与再去讲武堂第749章 高棣花陈(求订阅)第699章 说第1694章 朝鲜更换世子预备式第699章 说第1449章 印度攻略—命名全世界第540章 昀芷微服与宣锦衣卫问话第1287章 西方课先生第915章 偶尔也有关心则乱的时候(补昨日欠更)第1147章 如同,如果第1077章 决战——烈士断腕第172章 投奔第1815章 最后的嘱托第392章 辽王的反应第1138章 陈立杰第829章 多邦城——谋划献城第797章 广州人的反应第1097章 决死的差事第790章 大案——最后的审问第338章 出嫁与江浙第1684章 会有多少人第1551章 印度之战——对策第1248章 让他们发财番外4:分封制的变化二第407章 德州之战——生擒第682章 威信和武艺课第630章 惊奇和无衣第1168章 植物学家与出版第248章 龙潭第1444章 对欧洲的谋划—对卡斯蒂利亚第1747章 答应索菲亚与陛下的密旨第89章 识时务的名将第1003章 在吐鲁番第757章 南巡——广東事第1702章 金家人的奇思妙想第50章 老朱亲口说要近期册封皇太孙了第1259章 翻开新一篇第639章 粮食和军歌第1332章 南洋风雨——威格拉玛?瓦尔达拿的想法第798章 广州人的反应续第56章 ……阴谋——重点第303章 戴罪立功第393章 徐州议事第1779章 格致院视察——惊讶的张学熙第1018章 两个文明的战争第1538章 求娶第45章 武德卫第1112章 两头商议第853章 南定——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