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0卖爆却难带动成长 元大兄弟接班揭「内循环革命」

元大集团创办人马志玲(中)18日辞世,享寿82岁。右1为妻子杜丽庄。(摄影・杨文财)

做为台湾证券业最具指标性的人物之一,元大集团创办人马志玲的离世,代表一代强人故事终结,外界最关注的是,他的接班人会把元大带往何方?

马家两代的任务不同,马志玲的目标,是建立台湾的证券王国,他的儿子马维建与马维辰的目标,则是扩大范畴,打造一个兼顾银行、寿险、证券,三方均稳健获利与成长的金控。

先看财务数据。过去2年,受惠牛市利多,元大金控获利表现亮眼,单看2021年,每天可赚新台币近1亿元,全年每股盈余(EPS)写下2.87元的历史新高纪录,甚至让它在该年超车中信金控,挤入金控EPS获利王的前3名榜单。

其实,马志玲在多年前罹患失智症后,两兄弟已陆续接任集团内事业体的董事,掌管金控运作。

争取高收益需求客户

主打台股基金,募集额创高

而元大近年的成绩单,是在过去这十多年,经过复华金控、宝来证券、大众银行与台湾国际纽约人寿等新事业的整并与内部整合综效下,所诞生的成果。

其中关键的转折点在2018年左右,除了集团内部近年收购事业陆续整合完毕外,台股逐渐走出证所税阴影,成交量攀升,才让证券为主体的元大金重拾动能。

同时间,马志玲的妻子、元大集团董娘杜丽庄获准假释出狱,也是外界推测元大近年开始积极布局的关键。

也在这时候,两兄弟开始打造以集团成长为目标的「内循环生态系」。

过去,元大在一般人眼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该集团投信如元大台湾50ETF(交易代号0050)等,被视为「国民ETF」的商品。

「ETF一直被诟病的是,在金控内部,它可能是属于比较低利润的产品。」一位投信主管观察点出,对于元大来讲,尽管在ETF领域取得龙头地位,但要追求成长,势必要发展出可以同时提高集团毛利,以及带动其他事业体一起成长的策略。

他们先选择用一个旗舰产品带动整体集团成长,那就是主动式管理的共同基金。

不同于ETF,客户可直接透过券商下单,不需要透过银行与寿险,共同基金可同时透过银行与证券实体通路进行推销,使集团各公司同步受益,且比起ETF相对低廉的管理收入,共同基金也可提高集团的毛利空间。

也因此,2020年,也就是疫情甫爆发之际,元大对外开始募集台湾高股息优质龙头基金,一登场就剑指百亿规模。

基金种类这么多,为什么它主打台股基金?一位元大内部高层透露,过去此类型基金的规模仅数十亿左右,同业鲜少将它做为主力商品,多以高收益特色的债券商品为主。

在研究对手与自身优劣势后,元大选择不一样的路,它瞄准自身最擅长的台股市场,主打高股息,借此争取此类对高收益有需求的客户。

于是,该产品在募集首日就吸引上百亿资金投入,最终得到逾300亿资金挹注,创下当时国内投信基金公开发行最高纪录。

该基金直到今年9月,在同类股票型境内基金商品中,单月净申购金额仍排行前3名,基金规模位居榜首,即便遇到台股熊市,依然买气不减。

这个成绩单,是在马家兄弟监督下,元大倾全集团之力,动员证券与银行等通路全力冲刺下,带出的成果。

不想只赚到手续费

旗下通路跨售,共享成长

「如果你财富管理做得很好,可是卖的都是别人的商品,资产只会跑到别人家去,你只有赚到当下的手续费。」一位元大集团前高层分析,透过在自有通路推出像是龙头基金等自家商品,结合银行与证券通路据点进行跨售,只要商品热销,便可使兄弟事业体都雨露均沾、共享成长果实。

做为以证券为主体的金控,外界过去对该集团的质疑,就是缺乏强力的银行通路,替金控吸收存款并加以运用,单靠证券事业,易受到市场行情影响,很难带给集团稳定的动能。

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兼任教授林家振则点出,证券为主的金控架构,在财富管理业务陆续开放下,却反倒有望形成元大金在该业务领域的潜力优势。

林家振解释,不同于收受存款的银行,券商与客户的接触更为频繁,对于个人客户,借由客户的资产配置、投资组合,可以更深入理解他的风险属性。在此前提下,从证券角度切入财富管理的元大金,具备一定的特殊优势。

数字面来看,截至2021年底,元大证券在财富管理金钱信托累积的开户数,2年来成长翻了近2倍,成长率是开户数第2名永丰金的逾5倍,显示用龙头产品带动跨售并冲刺客户,已有初步成效。

不过,业界分析,这样的策略能否持续见效,关键是能否持续推出领先市场同业的产品,倘若同业的产品更吸眼球, 且行销执行到位,元大将面临很大挑战。

走过马志玲的强人时代,马家两兄弟采取的内循环战略,尝到初步成果。但,面对今年逐步探底的全球市场,元大这成功模式能否延续与复制,将是它能否再上一层楼的关键。

商业周刊18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