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大陆以产业升级带动内外双循环(刘佩怡)

美国晶片法严控台韩大厂在中国大陆扩产。(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疫情后的国际交流应该迅速追赶国际尺度还是缓慢开放?

【全球化脚步持续进行,只是因为疫情造成型态的改变】

在2022年后半年,西方疫情舒缓,国际交流开始复苏。东方国家政策较为保守,在今年也开始陆续阶段性地解封。其实在疫情时期,虽然各国都采取严格的封闭政策,降低人与人的接触;但确切而言,应该说是全球化受到疫情影响,而有形态上的改变,而非整体速度趋缓。最明显的便是网络平台的物流管道相关产业,不仅业绩未受影响,反而以倍速成长。全球因为更多的网际网络工具的产生,全球化速度并未趋缓,而是更多元。

在物流部分,物流受到影响的主要变量并非来自疫情,而美中对抗下的战略物资受到影响,包括晶片、半导体与IC产业。其他物资则因为网路平台的发展,反而成长。后疫情时期,网路平台会因此稳定地成为重要物流管道;实体管道则会相继复苏、成长。尤其是疫情时期在网路平台销售好的物资,将会寻求实体店面的发展模式。而人流部分,肯定会在后疫情时期,产生大交流现象。

因此,适当地推动「全球再融合」,应该会是各国疫情后的主要政策。全球化型态受到疫情影响,全球因为疫情而重新建构,如果未在此时进入这个世界体系,则有可能因为新的全球规则重新建立,而失去参与机会,也会因此失去竞争力。

●尽管开放了,如何在开放的同时继续防止下一波疫情的出现?如何做好防范?

【生技产业将会成为主流产业之一】

这次疫情最受到注目的便是「生技产业」。AZ、BNT辉瑞、莫德纳、娇生、Novavax,成为这次疫情最大的受益者。我们也看到,许多国家在疫情高峰时,对于疫苗、检测试剂、公卫相关物资(酒精、口罩)政策的紊乱、失序,主要原因便在于相关产业物资未做好准备,因而成为稀少性、有限性资源,也因此成为各国抢夺的标的。

未来病毒必然会再度冲击人类世界,各国应该提升对于国内外大药厂,以及生技产业的投资,争取跨国药厂到当地的设置,以及,以政策方式鼓励生技公司的疫苗研发,以防范下一波疫情的出现。

●开放随之带来的不光是国际交流的恢复,此前疫情对中国外贸的负面影响以及由于关闭而导致的外资转移(特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韩国)现在如何挽回?如何留住外资外企?

【中国经济重点应该摆在于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

中国大陆因为疫情与美中对抗因素,国内产业受到不少影响,包括房产、金融与电子产业。而当疫情变量消失后,美中对抗变量仍然存在,甚至近几年的国际局势都会以美中对抗作为主要因素。就此,中国大陆的因应战略便是提出所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非这几年疫情爆发时才提出,而是在2017年起川普宣布加强补贴制造回流美国,并发动中美贸易战,使得美国企业购买中国产品时受到限制,「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占美国进口比例下滑,加上美国对中国企业的贸易禁令一步步升级;而许多国家与跨国企业也因为美中对抗格局的出现,而开始进行产业转移,譬如东南亚国家越南、菲律宾,以及印度等。台湾当局也借此鼓励台商回台投资或转投资,或进行产业转移到东南亚。2019疫情爆发,疫情的封锁与物资短缺,更促使企业自主战略的考量,引发制造业回归潮,北京便将目光瞄准国内。

2020年5月14日,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总书记在当年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及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同年11月4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总书记再以视频方式发表演讲,说明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强调这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大陆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并非走向「闭关自守」,显示仍走在开放的道路上。不论这是一个主动政策,还是被动政策,重点应该放在趁此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如果内循环的产业升级,能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中国经济融入后疫情的全球体系,进而优化外循环的国际分工路径,则疫情过后的中国经济,不仅不会被击垮,反而可能因为中国产业升级,进而改变全球经济结构。(作者为金门大学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主任)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