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分红不够用,苏州富豪套现3.6亿还债,近一半家业已押给银行

关于实控人、大股东减持,还是经济学家吴晓求说得对,上市公司得先把募资的钱还上了才有资格谈减持。

怎么算还上了呢,很简单,要求上市公司通过分红来回报投资者,只要分红回报超过了募资额就算还上了。

打个比方,你IPO发行公众股份比例是25%,募资额是1个亿,假如你分红1个亿,那公众实际得到的就是2500万,要想完全覆盖你从公众所获得的募资,得分红4个亿。

也许有人会说,这么高的要求,有多少公司能达到啊。

确实,以这个要求来作为上市公司减持的阀门的话,估计有很多公司一辈子也没法减持。

但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另一个问题,上市公司毕竟是少数,全国还有那么多没上市的公司的股东们是靠什么挣钱的?如果没有利润分红,他们减持给谁?

所以,吴晓求的观点相当具有穿透性,如果上市公司不能靠分红养活老板、养活股东,那作为上市公司的实控人、甚至大股东们都没资格套现。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前市场情况下,吴晓求的肺腑之言也只能暂时是个乌托邦,A股,有个减持新规卡住大部分实控人就已经不错了。

实际上,实控人减持套现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止是没分红的上市公司老板喜欢,有丰厚分红的实控人也同样喜欢。

或许在上市公司的大多数老板们看来,分红只能算是零花钱,他们的开销实在太大了,不减持套现根本不够用。

近日,上市公司苏州世名科技就相继发布了两个公告,都是关于老板吕仕铭减持股份的,如果加上5月份在二级市场上卖的,今年已累计套现3.6亿了。

而吕仕铭就是属于公司有丰厚分红,还仍然要套现的。

公开数据显示,世名科技上市于2016年,上市以来年年有分红,7年累计分红1.93亿,吕仕铭及其配偶在减持以前持股比例50%左右,也就是说,能到手近1个亿的分红。

吕仕铭不仅是实控人,还是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在上市公司有120多万的年薪。

有分红,有年薪,但仍然不够开销,于是就减持套现。

当然,世名科技没有减持新规的羁绊,既没破发,也没破净,分红门槛也达到了,按照游戏规则,合法也合规。

而且,吕老板用的是协议转让的方式,即使没达到标准,也超出了新规的管辖范畴。

只是关于套现理由,公告里说得未免太冠冕堂皇了些:为了优化公司股权结构,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为了扩展公司信息资源,为了降低实控人财务风险。。。。。。

其实说了那么多,都是为最后一个理由做铺垫:降低个人财务风险,换句话说,就是没钱还债了。

吕仕铭欠了多少外债不得而知,但从股东持股数据来看,吕仕铭及其配偶40%的股权都处于质押状态,相当于近一半的家业已押给银行。

股权质押当然是为了贷款,以当前世名科技的股价,吕仕铭及其配偶质押的股权价值约5亿,按照7折估算的话,吕仕铭至少借了3.5亿。

这个数字倒是与套现金额有些相近,不知道套现是不是为了彻底解除股权质押。

值得一提的是,世名科技虽然符合证监会颁布的减持新规,但要是按照吴晓求的衡量标准,则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世名科技当年发行25%的公众股份,募资3亿,彻底还清募资至少需要分红12亿,如果一直按照目前的分红水平,还得再努力35年。

世名科技利润还算可以的都要这么长时间,这反映出了一个核心的问题,A股上市公司普遍都募资超载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估值太高了。

世名科技总部在昆山,吕仕铭常被排进苏州昆山富豪榜,但实际上,吕仕铭并非江苏人,而是江西九江人。

1985年,吕仕铭从江西师范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九江师范学院当老师,原本以为会一辈子执教讲台,却没想到会被1992年的春风吹下了海。

说下海也不是自己创业了,而是走出体制进了一家港资公司,并很快就从普通员工升到了技术部经理。

1995年,吕仕铭又被美国和泰化工看上,高薪挖过去当了事业部经理。

仅仅离开体制4年,吕仕铭已经成了外资企业的高管,这速度不可谓不快,但同时,在新的公司也遇到了新的问题,作为一个近乎空降的管理层,总是受到原来高管圈层的排挤。

干了一年实在忍受不了了,吕仕铭又想回讲台了,连学校那边都联系好了,结果准备走的时候又改变了主意,决定留下来闯一番试试。

于是1996年,世名科技的前身成立了,干的就是现在的主营业务色浆,色浆属于化工行业,简单说就相当于颜料、着色剂,

和其它化工产品的发展过程差不多,一开始全是外资垄断,国内基本都只使用进口色浆,然后随着国产技术的成熟和提升,世名科技慢慢也进入了主流阵营。

不过,目前市场上色浆的第一梯队仍然还是被德固赛、希必思、科莱恩和巴斯夫为代表的国外厂商占据,世名科技则属于第二梯队的龙头之一。

一年营收6亿左右,利润几千万上下,只要不折腾,是可以过得很滋润的,但很显然,吕仕铭和其它老板一样也是个爱折腾的人。

狡兔三窟,每个老板都不止一个生意,但同时,不是每个生意都能尽如人意,于是,上市公司也就成了所有老板生意托底的筹码,然后减持、套现就成了一种习惯。